Menu
易道心法人道篇系列之二十七 一門深入混沌趨近寂靜
李秉信
不管你怎麼想盡辦法,從上下起伏的優柔寡斷中,跳脫出來。但是,很少人知道,在動盪的修煉裡,才有辦法找到守靜的途徑。這是一條唯一能從身上,找出一條守住靜的狀態途徑。我們可以把這個味道,說的更清楚一點。人在靜態時,身體能量方面是趨向於一種無物質性,就是無。它只能烘托,不具有作用性,只能得到趨向於靜的作用,而不能抑制靜。
簡單的來說,趨近於靜態,而不是停在靜態。人也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才能夠幫助自己實現靜態。就像一瓶墨水倒入小的容器中,一定能分辨出黑色,但當把它倒入大海中,那麼由於它散到接近於極限,也就不能表現出黑色了。而自己的心,在身體出現無的狀態時,放在無裏面,那這顆心,就算是墨水,這個無是比大海還要大的自性,也會把心稀釋掉啊!
說到這裡我,們還可以看得更細一點。大海還是有形的呢,墨汁還是有成分可以抓取。你的心本來就是無形無相,感到不受什麼左右,空空曠曠的無所依托,沒有地方放。甚至上天下地,任你遨遊。因此,人的心,也就自然地處於一種高級靜態。人在處於這種狀態的時候(即最佳狀態,它與身體無關),即使自己不管它,這種狀態還是存在的。這就是我們常常說,心要守住這種靜態。
許多人的修行,在乎坐禪的姿勢,口中所唸的咒語。甚至手持念珠,算清楚自己唸咒語的次數,才能夠對自己的心交代,我有按照法本修持。然而,在守靜態時,並不是守著怎麼進行交參和怎麼啟動,那樣就是執著於某一點。而是守住交參之後的那種無實虛狀態,它本身是清清澈澈的狀態,心裏是透亮的。我們所守的,要走到這個位置去做,而這個位置也是極容易把持的。
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從修持法上講,在煉哪一個式子時,都有這個位置,而且能在每個式子當中,絕對地找到這個東西。這樣的味道,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一門深入。即在其間稍微靜默片刻之時,一停止的瞬間,外在的意念對它不加以干涉,自己當時就靜了。此時,身體上的能量就自然地發生交參,出現一種鴻蒙狀態,類似於“混沌”。
那樣的意識形態,叫做無法處理的意識。從第一式到收式,片刻之中,就能把持這種狀態,甚至於根本不必要把持,就會自然而然的發生。只要當時片刻不動,心稍微什麼都不管,鴻蒙狀態一下就出現,這也即是一種“靜態”。當然,不是持續這種狀態的時間越長越好,靜和動本身是交替進行的。我們所言的靜是一種相對的靜態。
從身心交參過程看這種靜態,是一種無法形容,及捉摸的生命狀態。從身心交參過程看,靜並不神秘。它包括修持的一切,時刻都存在,而關鍵是,看自己如何去發現自身的能量、智慧和一切好的東西。如果人的心和身都是居於一個空的狀態,人在此時即是處於修持的最高境界,在一瞬之間,只要片刻的靜,就能幫助自身了。通過做這種方式而想使自己的能量提高。
在出現靜態之前,如果以自己這樣有序模式修煉狀態,那麼,就會影響到身體及外在場態的變化。雖然在把持片時之靜的過程中,已經忘了。但還是能夠以能量存在的形式,使能量級提高。這即是先使自己的心動,讓它進行某一種特定的交參狀態。如“修持法”中的當下入定,氣機膨脹,兩腎發熱,內心一坦然,放鬆了想法,就可以不知不覺中的進入存在場。
那樣的味道,就像是雖制約了自身空定。但幾秒中,又出現靜的“鴻蒙狀態”。這種狀態的強弱決定自己靜態,這種無的本身,即是實虛物質交參之後產生的,使人在心上、身上、能量上已經進入了一種靜態的格局。這些道理在“物質生化基源”中有所體現,但也與人的修煉有關。更是和修行者累世的根基,及上輩子的福報,息息相關。
在認真修煉之中,進入身心交參狀態,才能出現一種真正的靜。身心合一的作用人的心態、心志如何,受到在修煉過程中所獲得的能量,以及其自身實虛物質變參運化程度的影響。通天咒語修持對心理狀態起決定性的作用,人的能力越高,這種作用性就越強。人在能力級提高時,定力也會相應提高,人也容易入靜。
在身上修持所體現出來的心理的靜,在生活上可以時刻用上,如果自身浮躁,只想著自身的雜事,那麼接受外界能力就差,並且也不會給自己留下時間,去找解決事情的辦法。心靜方為空,為空時才能容納一切。如果心動則為不空,不空則不能容納。心的靜態如何,對自己的一切方面都有影響。而修心狀態之如何,又完全取決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因而,身和心永遠是分不開的,即身心合一。而談到人的心時,定與身有關,能量的多少也與靜態有關,靜態高,外在的東西才能往裏進,兩者缺一不可。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不管你怎麼想盡辦法,從上下起伏的優柔寡斷中,跳脫出來。但是,很少人知道,在動盪的修煉裡,才有辦法找到守靜的途徑。這是一條唯一能從身上,找出一條守住靜的狀態途徑。我們可以把這個味道,說的更清楚一點。人在靜態時,身體能量方面是趨向於一種無物質性,就是無。它只能烘托,不具有作用性,只能得到趨向於靜的作用,而不能抑制靜。
簡單的來說,趨近於靜態,而不是停在靜態。人也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才能夠幫助自己實現靜態。就像一瓶墨水倒入小的容器中,一定能分辨出黑色,但當把它倒入大海中,那麼由於它散到接近於極限,也就不能表現出黑色了。而自己的心,在身體出現無的狀態時,放在無裏面,那這顆心,就算是墨水,這個無是比大海還要大的自性,也會把心稀釋掉啊!
說到這裡我,們還可以看得更細一點。大海還是有形的呢,墨汁還是有成分可以抓取。你的心本來就是無形無相,感到不受什麼左右,空空曠曠的無所依托,沒有地方放。甚至上天下地,任你遨遊。因此,人的心,也就自然地處於一種高級靜態。人在處於這種狀態的時候(即最佳狀態,它與身體無關),即使自己不管它,這種狀態還是存在的。這就是我們常常說,心要守住這種靜態。
許多人的修行,在乎坐禪的姿勢,口中所唸的咒語。甚至手持念珠,算清楚自己唸咒語的次數,才能夠對自己的心交代,我有按照法本修持。然而,在守靜態時,並不是守著怎麼進行交參和怎麼啟動,那樣就是執著於某一點。而是守住交參之後的那種無實虛狀態,它本身是清清澈澈的狀態,心裏是透亮的。我們所守的,要走到這個位置去做,而這個位置也是極容易把持的。
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從修持法上講,在煉哪一個式子時,都有這個位置,而且能在每個式子當中,絕對地找到這個東西。這樣的味道,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一門深入。即在其間稍微靜默片刻之時,一停止的瞬間,外在的意念對它不加以干涉,自己當時就靜了。此時,身體上的能量就自然地發生交參,出現一種鴻蒙狀態,類似於“混沌”。
那樣的意識形態,叫做無法處理的意識。從第一式到收式,片刻之中,就能把持這種狀態,甚至於根本不必要把持,就會自然而然的發生。只要當時片刻不動,心稍微什麼都不管,鴻蒙狀態一下就出現,這也即是一種“靜態”。當然,不是持續這種狀態的時間越長越好,靜和動本身是交替進行的。我們所言的靜是一種相對的靜態。
從身心交參過程看這種靜態,是一種無法形容,及捉摸的生命狀態。從身心交參過程看,靜並不神秘。它包括修持的一切,時刻都存在,而關鍵是,看自己如何去發現自身的能量、智慧和一切好的東西。如果人的心和身都是居於一個空的狀態,人在此時即是處於修持的最高境界,在一瞬之間,只要片刻的靜,就能幫助自身了。通過做這種方式而想使自己的能量提高。
在出現靜態之前,如果以自己這樣有序模式修煉狀態,那麼,就會影響到身體及外在場態的變化。雖然在把持片時之靜的過程中,已經忘了。但還是能夠以能量存在的形式,使能量級提高。這即是先使自己的心動,讓它進行某一種特定的交參狀態。如“修持法”中的當下入定,氣機膨脹,兩腎發熱,內心一坦然,放鬆了想法,就可以不知不覺中的進入存在場。
那樣的味道,就像是雖制約了自身空定。但幾秒中,又出現靜的“鴻蒙狀態”。這種狀態的強弱決定自己靜態,這種無的本身,即是實虛物質交參之後產生的,使人在心上、身上、能量上已經進入了一種靜態的格局。這些道理在“物質生化基源”中有所體現,但也與人的修煉有關。更是和修行者累世的根基,及上輩子的福報,息息相關。
在認真修煉之中,進入身心交參狀態,才能出現一種真正的靜。身心合一的作用人的心態、心志如何,受到在修煉過程中所獲得的能量,以及其自身實虛物質變參運化程度的影響。通天咒語修持對心理狀態起決定性的作用,人的能力越高,這種作用性就越強。人在能力級提高時,定力也會相應提高,人也容易入靜。
在身上修持所體現出來的心理的靜,在生活上可以時刻用上,如果自身浮躁,只想著自身的雜事,那麼接受外界能力就差,並且也不會給自己留下時間,去找解決事情的辦法。心靜方為空,為空時才能容納一切。如果心動則為不空,不空則不能容納。心的靜態如何,對自己的一切方面都有影響。而修心狀態之如何,又完全取決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因而,身和心永遠是分不開的,即身心合一。而談到人的心時,定與身有關,能量的多少也與靜態有關,靜態高,外在的東西才能往裏進,兩者缺一不可。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