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色境識不二法系列之二 修行不修心迷悟走錯路
李秉信
很少人能夠在活的時候,就有這樣深刻的體會, 那就是生命是短暫的, 而且容不下人走了太多的錯誤。 這是一個很無奈的事實, 我們人生時間是很有限, 而且在年輕時,黃金歲月的精力很容易耗竭的, 一去不復返, 常常只能在追憶中回味。
筆者看到許多問事的人, 人生走了大半輩子, 還是無法確認自己該走的方向。後悔想再回頭的時候, 常常人在江湖。由不得自己, 或者乾脆將錯就錯, 繼續走下去。 更麻煩的是,如果幾十年來走錯了路, 修錯了功夫。 不但是回頭的時候,已經白髮蒼蒼, 精力有限。
內心有了錯誤的認定, 或者是錯誤的習慣根深蒂固。 光是要將這樣的習氣修正, 就已經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累世累劫所養成的個性, 再加上這輩子的更加強化, 絕對是是很難改變和矯正的。
很多人畢其一生的修行, 就像是泥土裡的蚯蚓一樣, 上下滾動轉來轉去, 再怎麼改變,還是離不開那片溼土的格局。筆者在最近的問事中觀察到,絕大多數的修行人在遇到煩惱的時候, 一定會尋找一條會好的方法。
面對我們的心, 以及這個心所生出來的障礙, 生命都會找出一個法門。 不但非常勤勞的在修行有為法, 更將畢生的精力,都消耗在尋尋覓覓不同法本的追求中。 總是希望找到一個法力超強的法門, 耗費最少的時間和精力, 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開悟解脫。
然而這是一個很殘忍的事實, 努力並不代表方向正確, 勤勞不見得會走對方向。 如果走錯了路, 努力的將自己陷入了不可挽回的漩渦中, 而且越陷越深 ,那將走上了一條無法回頭的錯路。 許多修道人,對於修法和法義有錯誤的認識。
以為法本就是法義, 所有的枝微末節都必須要嚴格地遵守。 不求甚解者, 甚至倒法為義, 指鹿為馬, 把修行的方法,當做是一個絕對不可改變的金科玉律。筆者可以鐵口直斷, 當修行人無法掌握修行的原則,修法只是法義的工具而已,這絕對是一個萬劫不復的災難, 而帶入一個千年不悟, 或者是累劫錯路的困境。
當我們把修行的方法和方向都弄錯了, 把治腦的藥拿去治感冒, 不但無法藥到病除,一不小心恐怕會出人命,引起更多的後遺症。 開宗明義的來說,許多人把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法義, 全都弄混淆了, 甚至認為只要遵循一個方法, 就能夠透徹的瞭解佛法精義。 而不知道, 方法只是為道理所生。
方法千變萬化,道理只有一個。 然而很無奈的, 道理難悟, 但是方法很容易下手。 眾生喜歡捨難就易, 捨遠求近, 深陷有為法的陷井而不自覺。 舉一個例子來說, 在密宗的修行法本當中, 唸咒的次數和出入定的手勢, 是修行者對於加持本尊的頂禮。
然而, 唸珠次數和手法遠不及一個虔敬的心。 難道少唸三十遍的心咒, 所修的出入就無法迴向了嗎?許多修行人不懂這個道理 , 只是執著在唸咒的次數, 甚至是手勢的角度, 因而分心修法和修心。在執著於自以為是的佛規禮節以後,反而將修法的心給混淆了。 嚴格的來說,這是一個緣木求魚,遙不可及的修行方式。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 每一個修行的方法,都有一個修行的道理。 修行方法千變萬化,然而修行的道理是不改變的, 那就是我們在色境識的轉換裡, 能夠溶入一個不二的境界, 來去自如, 出入無妨而且隨心所慾, 沒有掛礙。
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來形容,能夠在這樣不變的道理中,自由的來去,無罣無礙,那就是佛法中最奧妙的地方。 而這樣的標的, 並不是繁複的佛規禮節, 壇城上幾萬斤的仙佛,能夠引導你的。 這樣的自由度,是要在修行人無所拘束中才可以體會。
我們從佛的尊號「如來」與「善逝」, 就可以加以琢磨。「如來」就是自在的來,而且不受理法的拘束。「善逝」就是善於逝去,很會死,死透透。從一個修法的角度來看,在這個不變的道理裡, 生死不過是修行的方法和工具, 並不是我們人生最後的終點。
讓我們在不斷地生生滅滅當中, 體會到那個超脫生死不變的道理。若是修法者只是執著生死的方式, 甚至生死的時間, 而忽略了生死的原因,那是沒有辦法讓你開悟解脫的。 跳脫出修法的侷限,你可以不用問,我將會如何死,或者是何時死。
但是在生死的流動中, 體會到那個超生了死不變的道理,是每一個修行法本最後的到達。 筆者在最近的問事中, 遇到了高學歷的哲學博士, 讓人覺得真是感慨萬千。 問事者把修法和法義本末倒置, 讓老天賜予他那麼好的能力及條件用錯了方向, 實在是可惜。問事者學富五車, 熟捻各種辯證及正反合的思考方式。
東方和西方的哲學思想,更是如數家珍, 順手捻來。 據問事者陳述, 東西方的各家哲學論述, 他都能夠倒背如流, 侃侃而談。 碰到一件在紅塵中發生的恩怨情仇, 他不用花多少時間,就可以從他的腦海中, 整理出各家的哲學說法,寫出一篇比較哲學的論文 , 登上國際期刊。
但是學問和人生的經歷是兩件事, 甚至可以說, 這絕對是兩塊不同的領域, 不可以同日而語, 甚至一視同仁。 問事者對於人生所遭遇的每一件發生, 都能夠很輕易的用存在主義思考, 去分析每一段論述的優點其缺點。 甚至可以辯才無礙的用這個思考方向,去挑戰另外一個思考方向, 來證明他是對的。
客觀的來說, 翻來復去是這位哲學博士的強項。 不論從那個角度來看事情, 都是他有道理, 而且沒有他佔下風的時候。 但是他這麼強而有力的思考, 這麼只對不錯的論述,卻是無法挽回他太太已經不再愛他的心。 面對兩造之間感情危機, 這位哲學博士深受那種強烈的無力感。說再多的道理, 她的太太一句話都聽不下去。
似乎那麼有道理的論述, 反而讓他的太太感覺厭惡, 想要趕快擺脫他的糾纏, 離婚走人。 問事者用很悲哀, 而且煩惱的眼神詢問筆者,到底他錯在哪裡?為甚麼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他身上?
筆者告訴他, 你的方法沒有錯, 你道理真的是很對, 應該是沒有錯誤。若真的說是你有錯, 你唯一的錯,就是你太對。 你對到把方法都看成是道理, 把感情看成了是辯證,而自己渾然不知。 當問事者把紅塵裡的萬象, 只是區別成黑白取捨, 沈迷在是非對錯的境界當中, 駐定會在那個不變的道理前走不下去。
然而在兩廂情願, 情投意合感情的取捨, 喜惡的受授,恐怕是更超越所有修行方法的極致, 以及一切理論的範圍。 換句話來說, 如果有感情的存在, 這些方法和理論,都是可以讓你運用自如的工具。 而且在有感情的基礎上, 這些說法一定揮灑自如, 游刃有餘, 更加堅定感情的牢固。
但是今天雙方若是沒有了感情, 這些說法和道理,只是讓人厭惡的束縛和枷鎖而已。 嚴格的來說, 生死和感情的問題都是一樣的, 不能把修法和法義混為一談, 否則就叫作修法不修心, 到頭一場空。
對於修行人而言, 在所有感情和生死的道理和論述,都必須要死了以後, 而且要徹底的死, 那顆心才能真正的活起來。能這樣大死之後再大生,才叫成佛了,才把所謂的生死問題超越了,生死對他已無阻礙了,這樣才叫「了生脫死」!
而能做到涅槃和出菩提路就是佛的境界!這才是能真正能解脫煩惱的唯一道路,其實,細究生死之間的巧妙,只是在「意識轉換」而已。
很少人能夠在活的時候,就有這樣深刻的體會, 那就是生命是短暫的, 而且容不下人走了太多的錯誤。 這是一個很無奈的事實, 我們人生時間是很有限, 而且在年輕時,黃金歲月的精力很容易耗竭的, 一去不復返, 常常只能在追憶中回味。
筆者看到許多問事的人, 人生走了大半輩子, 還是無法確認自己該走的方向。後悔想再回頭的時候, 常常人在江湖。由不得自己, 或者乾脆將錯就錯, 繼續走下去。 更麻煩的是,如果幾十年來走錯了路, 修錯了功夫。 不但是回頭的時候,已經白髮蒼蒼, 精力有限。
內心有了錯誤的認定, 或者是錯誤的習慣根深蒂固。 光是要將這樣的習氣修正, 就已經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累世累劫所養成的個性, 再加上這輩子的更加強化, 絕對是是很難改變和矯正的。
很多人畢其一生的修行, 就像是泥土裡的蚯蚓一樣, 上下滾動轉來轉去, 再怎麼改變,還是離不開那片溼土的格局。筆者在最近的問事中觀察到,絕大多數的修行人在遇到煩惱的時候, 一定會尋找一條會好的方法。
面對我們的心, 以及這個心所生出來的障礙, 生命都會找出一個法門。 不但非常勤勞的在修行有為法, 更將畢生的精力,都消耗在尋尋覓覓不同法本的追求中。 總是希望找到一個法力超強的法門, 耗費最少的時間和精力, 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開悟解脫。
然而這是一個很殘忍的事實, 努力並不代表方向正確, 勤勞不見得會走對方向。 如果走錯了路, 努力的將自己陷入了不可挽回的漩渦中, 而且越陷越深 ,那將走上了一條無法回頭的錯路。 許多修道人,對於修法和法義有錯誤的認識。
以為法本就是法義, 所有的枝微末節都必須要嚴格地遵守。 不求甚解者, 甚至倒法為義, 指鹿為馬, 把修行的方法,當做是一個絕對不可改變的金科玉律。筆者可以鐵口直斷, 當修行人無法掌握修行的原則,修法只是法義的工具而已,這絕對是一個萬劫不復的災難, 而帶入一個千年不悟, 或者是累劫錯路的困境。
當我們把修行的方法和方向都弄錯了, 把治腦的藥拿去治感冒, 不但無法藥到病除,一不小心恐怕會出人命,引起更多的後遺症。 開宗明義的來說,許多人把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法義, 全都弄混淆了, 甚至認為只要遵循一個方法, 就能夠透徹的瞭解佛法精義。 而不知道, 方法只是為道理所生。
方法千變萬化,道理只有一個。 然而很無奈的, 道理難悟, 但是方法很容易下手。 眾生喜歡捨難就易, 捨遠求近, 深陷有為法的陷井而不自覺。 舉一個例子來說, 在密宗的修行法本當中, 唸咒的次數和出入定的手勢, 是修行者對於加持本尊的頂禮。
然而, 唸珠次數和手法遠不及一個虔敬的心。 難道少唸三十遍的心咒, 所修的出入就無法迴向了嗎?許多修行人不懂這個道理 , 只是執著在唸咒的次數, 甚至是手勢的角度, 因而分心修法和修心。在執著於自以為是的佛規禮節以後,反而將修法的心給混淆了。 嚴格的來說,這是一個緣木求魚,遙不可及的修行方式。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 每一個修行的方法,都有一個修行的道理。 修行方法千變萬化,然而修行的道理是不改變的, 那就是我們在色境識的轉換裡, 能夠溶入一個不二的境界, 來去自如, 出入無妨而且隨心所慾, 沒有掛礙。
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來形容,能夠在這樣不變的道理中,自由的來去,無罣無礙,那就是佛法中最奧妙的地方。 而這樣的標的, 並不是繁複的佛規禮節, 壇城上幾萬斤的仙佛,能夠引導你的。 這樣的自由度,是要在修行人無所拘束中才可以體會。
我們從佛的尊號「如來」與「善逝」, 就可以加以琢磨。「如來」就是自在的來,而且不受理法的拘束。「善逝」就是善於逝去,很會死,死透透。從一個修法的角度來看,在這個不變的道理裡, 生死不過是修行的方法和工具, 並不是我們人生最後的終點。
讓我們在不斷地生生滅滅當中, 體會到那個超脫生死不變的道理。若是修法者只是執著生死的方式, 甚至生死的時間, 而忽略了生死的原因,那是沒有辦法讓你開悟解脫的。 跳脫出修法的侷限,你可以不用問,我將會如何死,或者是何時死。
但是在生死的流動中, 體會到那個超生了死不變的道理,是每一個修行法本最後的到達。 筆者在最近的問事中, 遇到了高學歷的哲學博士, 讓人覺得真是感慨萬千。 問事者把修法和法義本末倒置, 讓老天賜予他那麼好的能力及條件用錯了方向, 實在是可惜。問事者學富五車, 熟捻各種辯證及正反合的思考方式。
東方和西方的哲學思想,更是如數家珍, 順手捻來。 據問事者陳述, 東西方的各家哲學論述, 他都能夠倒背如流, 侃侃而談。 碰到一件在紅塵中發生的恩怨情仇, 他不用花多少時間,就可以從他的腦海中, 整理出各家的哲學說法,寫出一篇比較哲學的論文 , 登上國際期刊。
但是學問和人生的經歷是兩件事, 甚至可以說, 這絕對是兩塊不同的領域, 不可以同日而語, 甚至一視同仁。 問事者對於人生所遭遇的每一件發生, 都能夠很輕易的用存在主義思考, 去分析每一段論述的優點其缺點。 甚至可以辯才無礙的用這個思考方向,去挑戰另外一個思考方向, 來證明他是對的。
客觀的來說, 翻來復去是這位哲學博士的強項。 不論從那個角度來看事情, 都是他有道理, 而且沒有他佔下風的時候。 但是他這麼強而有力的思考, 這麼只對不錯的論述,卻是無法挽回他太太已經不再愛他的心。 面對兩造之間感情危機, 這位哲學博士深受那種強烈的無力感。說再多的道理, 她的太太一句話都聽不下去。
似乎那麼有道理的論述, 反而讓他的太太感覺厭惡, 想要趕快擺脫他的糾纏, 離婚走人。 問事者用很悲哀, 而且煩惱的眼神詢問筆者,到底他錯在哪裡?為甚麼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他身上?
筆者告訴他, 你的方法沒有錯, 你道理真的是很對, 應該是沒有錯誤。若真的說是你有錯, 你唯一的錯,就是你太對。 你對到把方法都看成是道理, 把感情看成了是辯證,而自己渾然不知。 當問事者把紅塵裡的萬象, 只是區別成黑白取捨, 沈迷在是非對錯的境界當中, 駐定會在那個不變的道理前走不下去。
然而在兩廂情願, 情投意合感情的取捨, 喜惡的受授,恐怕是更超越所有修行方法的極致, 以及一切理論的範圍。 換句話來說, 如果有感情的存在, 這些方法和理論,都是可以讓你運用自如的工具。 而且在有感情的基礎上, 這些說法一定揮灑自如, 游刃有餘, 更加堅定感情的牢固。
但是今天雙方若是沒有了感情, 這些說法和道理,只是讓人厭惡的束縛和枷鎖而已。 嚴格的來說, 生死和感情的問題都是一樣的, 不能把修法和法義混為一談, 否則就叫作修法不修心, 到頭一場空。
對於修行人而言, 在所有感情和生死的道理和論述,都必須要死了以後, 而且要徹底的死, 那顆心才能真正的活起來。能這樣大死之後再大生,才叫成佛了,才把所謂的生死問題超越了,生死對他已無阻礙了,這樣才叫「了生脫死」!
而能做到涅槃和出菩提路就是佛的境界!這才是能真正能解脫煩惱的唯一道路,其實,細究生死之間的巧妙,只是在「意識轉換」而已。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