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三十六 陽虛陰盛寒陰虛陽亢熱
李秉信
陰陽偏衰
陰或陽的偏衰,是指“精氣奪則虛”的虛證。這裡所說的“精氣奪”,實質上是包括了機體的精、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減退,同時也包括了臟腑、經絡等生理功能的減退和失調。
機體的精、氣、血、津液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及其生理功能,均可區分為陰、陽兩類屬性。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互根互用及相互轉化的關係,維持著相對平衡的狀態。
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出現陰或陽的某一方面物質減少或功能減退時,必然不能製約對方而引起對方的相對亢盛,形成“陽虛則陰盛”、“陽虛則寒”(虛寒)“陰虛則陽亢”、“陰虛則熱”(虛熱)的病理現象。
陽偏衰 陽偏衰,即是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或衰弱,熱量不足的病理狀態。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機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相對亢盛的虛寒證。形成陽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於先天禀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失養和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所致。
陽氣不足,一般以脾腎之陽虛為主,其中尤以腎陽為諸陽之本,所以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足)在陽偏衰的病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陽氣的虛衰,陽虛不能製陰,陽氣的溫煦功能減弱,經絡、臟腑等組織器官的某些功能也因之而減退,血和津液的運行遲緩,水液不化則陰寒內盛,
這就是陽虛則寒的主要機理。陽虛則寒,雖也可見到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等寒象,但還有喜踡臥、小便清長、下利清穀等虛象。所以,陽虛則寒與陰勝則寒,不僅在病機上有區別,而且在臨床表現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虛而有寒,後者是以寒為主,虛像不明顯。
陰偏衰 陰偏衰,即陰虛,是指機體精、血、津液等物質虧耗,以及陰不制陽,導致陽相對亢盛,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狀態。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液不足及滋養、寧靜功能減退,以及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形成陰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於陽邪傷陰,或因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因久病耗傷陰液所致。
陰液不足,一般以肝腎之陰為主,其中尤以腎陰為諸陰之本,所以,腎陰不足在陰偏衰的病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陰液不足,不能製約陽氣,從而形成陰虛內熱、陰虛火旺和陰虛陽亢等多種表現。
如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面紅升火、消瘦、盜汗、咽乾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即是陰虛則熱的表現。陰虛則熱與陽盛則熱的病機不同,其臨床表現也有所區別:前者是虛而有熱,後者是以熱為主,虛象並不明顯。
陰陽互損,是指在陰或陽任何一方虛損的前提下,病變發展影響及相對的一方,形成陰陽兩虛的病機。在陰虛的基礎上,繼而導致陽虛,稱為陰損及陽;在陽虛的基礎上,繼而導致陰虛,稱為陽損及陰。
由於腎藏精氣,內寓真陰真陽,為全身陽氣陰液之根本,因此,無論陰虛或陽虛,多在損及腎臟陰陽及腎本身陰陽失調的情況下,才易於發生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的陰陽互損的病理變化。
陰損及陽陰損及陽,係指由於陰液虧損,累及陽氣生化不足或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例如:臨床上常見的肝陽上亢一證,其病機主要為水不涵木的陰虛陽亢,但病情發展,亦可進一步損耗腎臟精氣,損及腎陽,繼而出現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脈沉弱等陽虛症狀,轉化為陰損及陽的陰陽兩虛證。
陽損及陰陽損及陰,係指由於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累及陰液的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例如:臨床上常見的水腫一證,其病機主要為陽氣不足,氣化失司,水液代謝障礙,津液停聚而水濕內生,溢於肌膚所致。但其病變發展,則又可因陰無陽生而日益虧耗,而見日益消瘦,煩躁升火,甚則瘈瘲等陰虛症狀,轉化為陽損及陰的陰陽兩虛證。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陰陽偏衰
陰或陽的偏衰,是指“精氣奪則虛”的虛證。這裡所說的“精氣奪”,實質上是包括了機體的精、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減退,同時也包括了臟腑、經絡等生理功能的減退和失調。
機體的精、氣、血、津液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及其生理功能,均可區分為陰、陽兩類屬性。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互根互用及相互轉化的關係,維持著相對平衡的狀態。
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出現陰或陽的某一方面物質減少或功能減退時,必然不能製約對方而引起對方的相對亢盛,形成“陽虛則陰盛”、“陽虛則寒”(虛寒)“陰虛則陽亢”、“陰虛則熱”(虛熱)的病理現象。
陽偏衰 陽偏衰,即是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或衰弱,熱量不足的病理狀態。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機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相對亢盛的虛寒證。形成陽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於先天禀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失養和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所致。
陽氣不足,一般以脾腎之陽虛為主,其中尤以腎陽為諸陽之本,所以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足)在陽偏衰的病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陽氣的虛衰,陽虛不能製陰,陽氣的溫煦功能減弱,經絡、臟腑等組織器官的某些功能也因之而減退,血和津液的運行遲緩,水液不化則陰寒內盛,
這就是陽虛則寒的主要機理。陽虛則寒,雖也可見到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等寒象,但還有喜踡臥、小便清長、下利清穀等虛象。所以,陽虛則寒與陰勝則寒,不僅在病機上有區別,而且在臨床表現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虛而有寒,後者是以寒為主,虛像不明顯。
陰偏衰 陰偏衰,即陰虛,是指機體精、血、津液等物質虧耗,以及陰不制陽,導致陽相對亢盛,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狀態。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液不足及滋養、寧靜功能減退,以及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形成陰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於陽邪傷陰,或因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因久病耗傷陰液所致。
陰液不足,一般以肝腎之陰為主,其中尤以腎陰為諸陰之本,所以,腎陰不足在陰偏衰的病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陰液不足,不能製約陽氣,從而形成陰虛內熱、陰虛火旺和陰虛陽亢等多種表現。
如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面紅升火、消瘦、盜汗、咽乾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即是陰虛則熱的表現。陰虛則熱與陽盛則熱的病機不同,其臨床表現也有所區別:前者是虛而有熱,後者是以熱為主,虛象並不明顯。
陰陽互損,是指在陰或陽任何一方虛損的前提下,病變發展影響及相對的一方,形成陰陽兩虛的病機。在陰虛的基礎上,繼而導致陽虛,稱為陰損及陽;在陽虛的基礎上,繼而導致陰虛,稱為陽損及陰。
由於腎藏精氣,內寓真陰真陽,為全身陽氣陰液之根本,因此,無論陰虛或陽虛,多在損及腎臟陰陽及腎本身陰陽失調的情況下,才易於發生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的陰陽互損的病理變化。
陰損及陽陰損及陽,係指由於陰液虧損,累及陽氣生化不足或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例如:臨床上常見的肝陽上亢一證,其病機主要為水不涵木的陰虛陽亢,但病情發展,亦可進一步損耗腎臟精氣,損及腎陽,繼而出現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脈沉弱等陽虛症狀,轉化為陰損及陽的陰陽兩虛證。
陽損及陰陽損及陰,係指由於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累及陰液的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例如:臨床上常見的水腫一證,其病機主要為陽氣不足,氣化失司,水液代謝障礙,津液停聚而水濕內生,溢於肌膚所致。但其病變發展,則又可因陰無陽生而日益虧耗,而見日益消瘦,煩躁升火,甚則瘈瘲等陰虛症狀,轉化為陽損及陰的陰陽兩虛證。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