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經句解第二講 坤至柔動也剛至静德方
李秉信
坤之文言云:「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静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1.至靜德方:同乾元四德而用異,是培育之生化,含容一切物。
2.後得主而有常:獨陰不長,故曰「迷」;順承於陽,故曰「得主」;一陰一陽之合,即是自然法則,故曰「有常」。
3.含萬物而化光:說卦云「致役乎坤,成言乎艮」,換言之,一切萬物現示生命精釆,必在坤土之上顯現,是坤德之化方。
4.故承上所言,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5.一陰一陽之謂道,故曰「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即是「天之理」,人為民,若坤之道,順承天理之法則,其德如坤之德。
6.天屬乾陽而剛,地屬坤陰而柔,地體雖柔,種而生物,其用則剛。坤卦六爻純乎陰柔,是為至柔動則變為乾陽而剛,故曰坤至柔而動也剛,地雖動而生物,其體本靜。坤卦六爻純乎陰靜,是為至靜,唯其至靜,所以其德方正而截然不易,故曰至靜而德方。
7.天數居始而為一,地數居次而為二,坤道之常,蓋當處後不可攙先也,攙先則失坤道之常矣。唯處乾之後,順乾而行,則得其所主而不失坤道之常也,故曰後得主而有常。含藏,蓄也,萬物無大無小,地皆藏蓄於其中。
8.博厚之至也,陽變而陰化,天施而地生,坤之含萬物,僅能化生耳,非若乾之能變而又能化,能施而又能生也,故孔子於乾言變化,於坤但言化而不言變,蓋乾能兼坤,坤僅得乾之半也。光謂地道之光,陽明而陰暗,坤陰物,安得光?
9.橫渠張子曰:效法故光。漠上朱子曰:坤之光即乾之光。愚謂:坤本無光,動而從乾,是以光也。順謂順乾而行也,承天謂天氣在上,而降施於地,地則承而受之也。時行謂以時而行,時乎春夏而天氣發生,則地氣亦為之發生,時乎秋冬而天氣收斂,則地氣亦為之收斂。
10.坤之為道蓋如此其順也。此章申彖傳之意,所謂至柔而動也剛申德合无疆之義,至靜而德方釋貞義。後得主而有常,後順得常之謂,含萬物而化光,即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之謂,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即乃順承天之謂。自此以後,皆申爻傳之義。
11.或疑文言傳兩贊用九,至用六則無一語及之,殊不思坤至柔而動也,剛此非贊用六而何。洪容齋曰:頃見僧曇瑩云動者,謂爻之變也。坤不動則已,動則陽剛見焉。在初為復,在二為師,在三為謙,自是而往皆剛也。其說最為分明有理。
12.愚謂:曇瑩所云,不過謂一爻之動耳。坤爻傳所為六二之動是也。今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蓋謂六爻俱動,而至柔之坤變純剛之乾,非但為一爻之動也。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坤之文言云:「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静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1.至靜德方:同乾元四德而用異,是培育之生化,含容一切物。
2.後得主而有常:獨陰不長,故曰「迷」;順承於陽,故曰「得主」;一陰一陽之合,即是自然法則,故曰「有常」。
3.含萬物而化光:說卦云「致役乎坤,成言乎艮」,換言之,一切萬物現示生命精釆,必在坤土之上顯現,是坤德之化方。
4.故承上所言,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5.一陰一陽之謂道,故曰「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即是「天之理」,人為民,若坤之道,順承天理之法則,其德如坤之德。
6.天屬乾陽而剛,地屬坤陰而柔,地體雖柔,種而生物,其用則剛。坤卦六爻純乎陰柔,是為至柔動則變為乾陽而剛,故曰坤至柔而動也剛,地雖動而生物,其體本靜。坤卦六爻純乎陰靜,是為至靜,唯其至靜,所以其德方正而截然不易,故曰至靜而德方。
7.天數居始而為一,地數居次而為二,坤道之常,蓋當處後不可攙先也,攙先則失坤道之常矣。唯處乾之後,順乾而行,則得其所主而不失坤道之常也,故曰後得主而有常。含藏,蓄也,萬物無大無小,地皆藏蓄於其中。
8.博厚之至也,陽變而陰化,天施而地生,坤之含萬物,僅能化生耳,非若乾之能變而又能化,能施而又能生也,故孔子於乾言變化,於坤但言化而不言變,蓋乾能兼坤,坤僅得乾之半也。光謂地道之光,陽明而陰暗,坤陰物,安得光?
9.橫渠張子曰:效法故光。漠上朱子曰:坤之光即乾之光。愚謂:坤本無光,動而從乾,是以光也。順謂順乾而行也,承天謂天氣在上,而降施於地,地則承而受之也。時行謂以時而行,時乎春夏而天氣發生,則地氣亦為之發生,時乎秋冬而天氣收斂,則地氣亦為之收斂。
10.坤之為道蓋如此其順也。此章申彖傳之意,所謂至柔而動也剛申德合无疆之義,至靜而德方釋貞義。後得主而有常,後順得常之謂,含萬物而化光,即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之謂,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即乃順承天之謂。自此以後,皆申爻傳之義。
11.或疑文言傳兩贊用九,至用六則無一語及之,殊不思坤至柔而動也,剛此非贊用六而何。洪容齋曰:頃見僧曇瑩云動者,謂爻之變也。坤不動則已,動則陽剛見焉。在初為復,在二為師,在三為謙,自是而往皆剛也。其說最為分明有理。
12.愚謂:曇瑩所云,不過謂一爻之動耳。坤爻傳所為六二之動是也。今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蓋謂六爻俱動,而至柔之坤變純剛之乾,非但為一爻之動也。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