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道易以貫之系列之十一 時疫節點五俞控
中醫師 李秉信
遠自黃帝時代,各式各樣疾病,會在不同季節盛行。古代的癘氣沒有疫苗可以對付,只有從提升自己的正氣,才能夠抵抗染病。天時的疫病不分對象在人間盛行,年老身弱有慢性疾病者常常會轉為重症。古代的醫家早就發現,疫氣由天流行至人體,遵循一定軌跡,甚至發病的過程,也和流動的節點息息相關。只要在疫氣由天流行至人體節點針灸,就能夠提升自身免疫力。
就拿這次流行在世界的新冠肺炎病毒,每個病人的症狀所有不同,需要辨證論治。但是,從臨床的案例來看,病人幾乎都有五腧穴對應疾病的典型症狀,像是心下滿,身熱,體重節痛,喘咳寒熱,逆氣而洩。這本來是耐人尋味的巧合性,但是,從來自天時疫氣流入人體的階段來看,疫病的症狀更像是每個階段,五輸穴典型症狀,
中醫師診斷新冠肺炎典型症狀,發現一個驚人的巧合性。疫病典型症狀如此同時性的類似,每個階段五輸穴典型症狀。而且這樣的類似症狀,不但發生在現在,遠古時代的難經有非常詳細的記載。
<難經•六十八難>五臟六腑,皆有井滎腧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腧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此五臟六腑井滎腧經合所主病也。
<難經•七十四難>經言春剌井,夏刺滎,季夏剌俞,秋剌經,冬刺合者,何謂也?然:春剌井者,邪在肝;夏刺榮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靈樞•壽夭剛柔>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俞,病在陽之陽者,剌陽之合;病在陽之陰,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刺絡脈。
<素問•咳論>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
綜上所述,難經對於五腧穴的主治,進行了原則論述。辨證論治的判斷,主要根據五腧穴的五行屬性以及四時五駐的關係,概況的論述五腧穴總的主治功用。如井穴屬木,應於春,合於肝,故肝病町取並穴;滎穴屬火,應於反,合於心,故心病可以取滎穴。腧穴屬土,應於長夏,合於脾,故脾病取腧穴;經穴屬金,應於秋,合於肺:故肺病取經穴。
這是一般規律,只能代表一種取穴法,而且五臟之病,各有虛實寒熱,十二經之五腧穴又各有特微,故應根據各種症狀,辨證取穴不可刻舟求劍。正如<難經經釋>所說”此亦論其一端耳……不可拘一而不知變通也。 ” 從古代醫家對於五腧穴的主治,依照四季氣之升降浮沈,作為取穴上的取捨。
天人之間既然存在著流動的節點,十二經五俞穴的補瀉,不但具有預防蔓延在人間疫氣感染的控制力,更能夠提升我們自身的免疫力。
<素問•水熱穴論>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歧伯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歧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帝曰;秋取經俞,何也?歧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朱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帝曰:冬取井滎,何也?歧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陰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剌榮;時主夏,夏剌腧:音主氏夏,長夏刺經, 味主秋,秋剌合,是謂五變,以主五腧。
關於五腧穴的取穴方法,<內經>、《難經》中論述頗多,見於<靈樞•本輸>、<靈樞•四時氣 > 、《 靈樞.寒熱病 樞 - 氣一分為四時》 、《 素問.水 熱穴論 》 篇 。五腧穴的取穴方法,有以四時陰陽盛衰的理論為指導,如<素問•水熱穴論>有以五臟的理論為指導,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中說:“人有五臟,五臟有五變,五變有五腧”
但五臟亦受陰陽理論影響,如肝屬木,為陰中之少陽;心屬火,為陽中之太陽;脾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肺屬金,為陽,中之少陰腎屬水,為陰中之太陰。有以五行理論為指導的,如《難經》,但五行亦與陰陽相聯即木火為陽,土金水為陰,而且以陰陽相配、五行生剋為指導。
總之,五腧穴的取穴方法,以陰陽五行為其基本指導思想,這是一致的,但因論述角度不同,又存在著分歧,故應理解其整體性,秸神實質,不可拘泥於枝節。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遠自黃帝時代,各式各樣疾病,會在不同季節盛行。古代的癘氣沒有疫苗可以對付,只有從提升自己的正氣,才能夠抵抗染病。天時的疫病不分對象在人間盛行,年老身弱有慢性疾病者常常會轉為重症。古代的醫家早就發現,疫氣由天流行至人體,遵循一定軌跡,甚至發病的過程,也和流動的節點息息相關。只要在疫氣由天流行至人體節點針灸,就能夠提升自身免疫力。
就拿這次流行在世界的新冠肺炎病毒,每個病人的症狀所有不同,需要辨證論治。但是,從臨床的案例來看,病人幾乎都有五腧穴對應疾病的典型症狀,像是心下滿,身熱,體重節痛,喘咳寒熱,逆氣而洩。這本來是耐人尋味的巧合性,但是,從來自天時疫氣流入人體的階段來看,疫病的症狀更像是每個階段,五輸穴典型症狀,
中醫師診斷新冠肺炎典型症狀,發現一個驚人的巧合性。疫病典型症狀如此同時性的類似,每個階段五輸穴典型症狀。而且這樣的類似症狀,不但發生在現在,遠古時代的難經有非常詳細的記載。
<難經•六十八難>五臟六腑,皆有井滎腧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腧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此五臟六腑井滎腧經合所主病也。
<難經•七十四難>經言春剌井,夏刺滎,季夏剌俞,秋剌經,冬刺合者,何謂也?然:春剌井者,邪在肝;夏刺榮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靈樞•壽夭剛柔>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俞,病在陽之陽者,剌陽之合;病在陽之陰,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刺絡脈。
<素問•咳論>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
綜上所述,難經對於五腧穴的主治,進行了原則論述。辨證論治的判斷,主要根據五腧穴的五行屬性以及四時五駐的關係,概況的論述五腧穴總的主治功用。如井穴屬木,應於春,合於肝,故肝病町取並穴;滎穴屬火,應於反,合於心,故心病可以取滎穴。腧穴屬土,應於長夏,合於脾,故脾病取腧穴;經穴屬金,應於秋,合於肺:故肺病取經穴。
這是一般規律,只能代表一種取穴法,而且五臟之病,各有虛實寒熱,十二經之五腧穴又各有特微,故應根據各種症狀,辨證取穴不可刻舟求劍。正如<難經經釋>所說”此亦論其一端耳……不可拘一而不知變通也。 ” 從古代醫家對於五腧穴的主治,依照四季氣之升降浮沈,作為取穴上的取捨。
天人之間既然存在著流動的節點,十二經五俞穴的補瀉,不但具有預防蔓延在人間疫氣感染的控制力,更能夠提升我們自身的免疫力。
<素問•水熱穴論>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歧伯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歧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帝曰;秋取經俞,何也?歧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朱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帝曰:冬取井滎,何也?歧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陰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剌榮;時主夏,夏剌腧:音主氏夏,長夏刺經, 味主秋,秋剌合,是謂五變,以主五腧。
關於五腧穴的取穴方法,<內經>、《難經》中論述頗多,見於<靈樞•本輸>、<靈樞•四時氣 > 、《 靈樞.寒熱病 樞 - 氣一分為四時》 、《 素問.水 熱穴論 》 篇 。五腧穴的取穴方法,有以四時陰陽盛衰的理論為指導,如<素問•水熱穴論>有以五臟的理論為指導,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中說:“人有五臟,五臟有五變,五變有五腧”
但五臟亦受陰陽理論影響,如肝屬木,為陰中之少陽;心屬火,為陽中之太陽;脾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肺屬金,為陽,中之少陰腎屬水,為陰中之太陰。有以五行理論為指導的,如《難經》,但五行亦與陰陽相聯即木火為陽,土金水為陰,而且以陰陽相配、五行生剋為指導。
總之,五腧穴的取穴方法,以陰陽五行為其基本指導思想,這是一致的,但因論述角度不同,又存在著分歧,故應理解其整體性,秸神實質,不可拘泥於枝節。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