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方劑學 34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龍膽瀉肝湯
為清肝經實火的代表方,常用方。
上次課討論了龍膽瀉肝湯的證候分析,病機歸納,
臨床應用─辨證要點
脅痛,口苦,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辨證要點,寫法有些教材都不一樣,應該說可以概括,實火上炎和濕熱下注兩個方面。但由於是兩個方面,往往把這個使用基本的依據,放在肝經有熱上,所以脅痛、口苦、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一般是基本的肝膽有熱的表現。至於它具體運用可以側重在實火上炎;那包括,如果肝膽實火上炎引起陽亢,像高血壓一類的,這個方也可以用。當然這要其他的方面,體質還是壯實為使用的根據。五官科方面的,這個方,在實火上炎引起的,剛才說耳朵方面的,有些包括鼻淵方面的。像四川成都中醫學院,原來有一個成藥鼻淵舒,基本就是龍膽瀉肝湯。也是五官科常用的。龍膽瀉肝湯在眼科,肝開竅於目,眼科實熱證候有時也可以用。所以作用在實火上炎的方面很多。
濕熱下注剛才提到了,涉及到婦科,泌尿科,也很多病種。所以龍膽瀉肝湯是清瀉肝膽實火,清利下焦濕熱的代表方、常用方。
運用─加減變化
•頭痛頭暈:加鉤藤、菊花、夏枯草(清肝)
•出血:生地重用,加針對性止血藥(血證宜從肝治)
•目赤腫痛:加菊花、蟬蛻、木賊。
•濕盛熱輕:去黃芩、生地,加滑石、苡仁
•__生瘡,陰囊腫痛,便毒__: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
根據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種,相對的辨病也要加一些藥 ,或者病機有所變化要有加減、加味。這是舉一些例子。
左金丸 《丹溪心法》
左金丸是清肝經之熱,清肝瀉火的。我們定為二類方。
主治與病機分析
•肝鬱化火 → 脅痛,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肝火犯胃 → 嘈雜吞酸,嘔吐。
既要把握肝鬱化火,肝胃不和的基本病機,同時通過這個方的學習,了解黃連、吳茱萸配伍使用的一些規律。因為黃連、吳茱萸相配這種方法,已經超出了左金丸使用範圍。很多時候這兩個從炮製方面,已經成為中醫常用的一種配伍組合。
病機,肝火犯胃也是一種肝胃不和的反應。偏熱證,犯胃,偏於肝胃之氣上逆,所以從表現來看,由兩部份構成。
肝鬱化火可以有情志鬱結,這個在臨床上多一點,可以有外邪入裡化熱導致的,從[臨床看到左金丸證來講,肝鬱化熱化火,造成脅痛、口苦為特徵,跟龍膽瀉肝湯比的話,龍膽瀉肝湯肝鬱化火,以循經上炎為主要特點,左金丸肝鬱化火,以肝火犯胃為主要特點,肝胃同病為主要特點。所以在有胃氣上逆,肝胃不和的表現,特別是吞酸。肝胃不和以後,不管寒證熱證造成的,往往都會有吞酸的特點。古人說,木鬱曲直,曲直作酸。這個因為是肝火犯胃,偏熱證,既有嘈雜,有吞酸,同時往往有胃腑的熱像。提到肝胃不和,多以胃氣上逆的嘔吐常見。相對我們提到肝脾不和,那都是以脾不升清,泄瀉、腹痛這為特點。左金丸證,它是有一組肝鬱化火,脅痛口苦,和肝火犯胃,嘈雜吞酸,胃氣上逆嘔吐為主要表現。
由於是肝火引起,舌紅,苔黃,脈弦數,是常見的舌脈佐證。
治法
清瀉肝火,(和胃)降逆止嘔。
方解
藥味 作用
君 黃連 清心火
清胃熱
臣(佐使) 吳茱萸 疏肝
降逆
這個方由兩味藥構成。方義分析彼此的關係是重點。黃連擅長於清胃熱,能夠清心火。這裡使用也可以照顧到肝鬱化火,引起心火。但主要在這裡有清胃熱作用。有肝火要清肝,黃連,吳茱萸同用,吳茱萸有引黃連入肝經的作用。大劑量黃連和小劑量吳茱萸相配,吳萸飲黃連入肝經清肝火,所以既清胃,又清肝。
吳茱萸在方裡,既看成是臣藥,也可以看成是佐使藥。因為從和胃降逆來講,黃連沒這個作用。針對肝胃不和,它起到加強對這個病機的治療,仲要這個兼證,胃氣上逆,起主要治療作用。吳茱萸辛溫,單用黃連過分苦寒,它使它涼而不瘀。又可以看作一個佐藥,佐制藥。它能引領黃連入肝經,又像使藥。再加上吳茱萸能疏肝,所以吳茱萸配在這個方裡,和黃連關係,吳茱萸體現了多方面的作用。既能疏肝,這個肝經有熱化火,用苦寒黃連容易涼而使肝氣機鬱滯,肝臟喜條達惡抑鬱,所以它帶有疏肝特點。同時可以制約黃連過於苦寒,它可以和胃降逆,又可以引經,引領黃連入肝經,所以歷來對吳茱萸分析,大概有這幾個方面。它直接治療作用是降逆止嘔,所以在用量方面,為了保證這個方它是以清肝火為主,所以吳茱萸和黃連的比例是1比6。黃連量大。現在我們作為基礎課學習,1比6可以使同學們了解,相差比較懸殊這個意義。保證整方是清肝火為主。實際運用當中,這是靈活的。當然用左金丸針對肝火犯胃,黃連量絕對要比吳茱萸多得多。
左金丸、龍膽瀉肝湯比較
左金丸也有肝火,龍膽瀉肝湯的主治的肝火上炎也是肝火,這兩個都是清肝的常用方。相同點都有肝火為患,不管肝火上炎,或者肝火犯胃,所以區別點呢,龍膽瀉肝湯可以用於濕熱下注,也清利濕熱的作用,左金丸呢,它不挾濕,本身左金丸證,但能和胃,又是它的特點,是肝胃同治的。這兩個方不同。所以左金丸味什麼不用龍膽草,胃氣上逆,胃氣受損傷了,不能用龍膽草苦寒,容易傷胃之品。
從功效特點,輕肝火力量,龍膽瀉肝湯很強,它是涼肝猛降,又能清利濕熱,左金丸清肝比較平和。清瀉肝火比較平和,兼有和胃降逆作用。所以是歷來治療吞酸、口苦這一類,是個基礎方,基礎結構。後來這兩個藥(黃連、吳茱萸)成為一個基本的配伍結構。一遇到有冒酸這兩個藥也可以相配。偏於虛寒型的,胃寒引起這類也可以用。胃寒引起作酸,人們也用吳茱萸、黃連,可以把用量倒過來,把它稱作反左金丸。仍然是一種肝胃不和,偏寒證。可以嘔吐,吞酸。還是肝胃同治,這個是靈活運用了。
左金丸這裡面的吳茱萸過去我講過,吳茱萸運用當中要注意幾個方面。
•用吳茱萸,哪怕是在,後面我們講到吳茱萸湯,習慣上用了吳茱萸要用點黃連,小量加一點。能夠使吳茱萸的副作用,眩暈、胸悶、惡心這類,可以得到一個控制。控制副作用、不良反應。
•有吳茱萸的方裡,應該服藥要溫服,甚至於冷服,能夠減輕副作用。吃了吳茱萸以後,應該是休息一下,平躺一下。一、二十分鐘,一些反應才過去,反而藥效發揮。因為吳茱萸本身治療作用,是氣機上逆,肝胃不和的,胸悶,惡心,頭眩。
這是運用注意。所以後來用黃連都用吳茱萸炒了。
葦莖湯《備急千金要方》
葦莖湯主治肺癰。實際上也反應了很多組合當中,配伍組合的一些基本結構。葦莖湯原來是治療一種風熱疫毒侵犯肺臟,導致了肺臟氣機壅滯,宣降失常,宣降失常以後津液凝聚不佈,聚而為痰,而這風熱疫毒還會搏結氣血,造成氣滯血瘀,加上津液凝聚,痰瘀結合,咳吐膿血,或者咳痰黃稠,所以這個肺癰證,外邪是風熱疫毒,侵犯到肺臟,引起宣降失常,熱邪搏結氣血,津液有凝聚不佈,痰瘀結合,這樣造成咳吐膿血,腥臭膿痰。教材上這個字校對實沒校好,寫錯了。不是單純膿血,有的就咳吐,黃稠濃痰,可以伴有膿血。由於這種瘀血阻滯,痰瘀互結阻滯,造成可以有胸痛。
從舌像來看,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內有痰、瘀,這種佐證,所以從肺癰形成,原書主治和後世一般認為風熱犯肺,造成肺失宣降,痰瘀互結,形成咳吐腥臭膿痰,或者咳吐痰兼膿血。現在葦莖湯,基本組合也不一定是風熱犯肺,咳吐膿痰,黃痰有些都可以用葦莖湯,一些基本結構。這是使用當中的一些變化。
功用
清肺化痰
清化痰熱,它偏於痰熱的方面,而且痰瘀互結成膿,它除了化痰,又要活血化瘀來排膿,所以實際上祛痰、化瘀、利濕,幾方面結合。這種膿痰,都有痰,痰濕和瘀血結合而成,祛痰、活血、利濕。
這個小方子,剛才我們提到,也作為一種基本結構,配在那些咳吐黃稠膿痰的各類病證治療當中,可以作為一個組合。
方義
葦莖是君藥,它能清肺熱,而且有利肺氣的作用。過去解釋,說它葦莖中空,能夠通氣。實際上在葦莖本身,清肺熱示它的主要作用。也有排膿作用。現在一般不用葦莖,很多用蘆根,那主要是清肺熱,生津了。
冬瓜子和苡仁,這兩味藥是利濕,利濕排膿常用,冬瓜子能利水,能夠排膿,這在大黃牡丹湯裡曾經提到過,苡仁也適滲濕利水,而且也有排膿作用,膿本身是痰瘀的結合。
桃仁是活血化瘀的,也是作為一種排膿的,通過化瘀排膿,同時化瘀之後也可以止痛。
葦莖湯反應了一些痰瘀結合,形成膿血的治療的一些基本結構。
臨床運用
辨證要點
胸痛咳嗽、吐腥臭黃痰,或者膿血,苔黃膩,脈數。
由於有痰濕,屬於熱證,所以苔黃膩,脈數,這也常見。如果這類肺癰時間長,過去有的書上還強調瘀血阻滯,新血不生,可以有肌膚甲錯等等情況。
隨證加減
考慮膿未成,膿已成,依照咳嗽的狀況,相應加減清熱解毒,或者化痰散結這類藥物。如果肺癰痰瘀阻滯,肺氣宣降失常,加重了痰多,氣急,還可以用瀉肺。咳嗽時間長,既有膿血,又可以有肺燥,所以往往結合化痰止咳潤燥的,枇杷葉,瓜蔞這一類。
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證候分析
肺中伏火,肺熱喘咳證
肺中伏熱
漸傷陰分 伏熱鬱結 氣喘咳嗽
肺失清肅
肺熱外蒸皮毛 皮膚蒸熱,日晡尤盛
肺熱傷陰 舌紅苔黃,脈細數
前面第一個是導赤散清心。第二個龍膽瀉肝湯,第三個左金丸瀉肝,葦莖湯它是清肺。清肺逐瘀排膿,瀉白散也是清肺。但瀉白散這類清肺熱,又是一個類型。它也是出在《小兒藥證直訣》。出在《小兒藥證直訣》,就要考慮到小兒的特點。如果不理解小兒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臟腑嬌嫩,元氣未充這種特點,往往單讀這個方,比較難理解它的主治。原書說這個方,瀉白散治療肺中伏火,我們後世歸納它,總的屬於肺熱咳喘的範圍。不同的書對咳喘,有的強調喘,有的強調咳,臨床用的時候看起來以咳為主。所以五版教材裡提到的肺熱咳嗽,甚則氣急欲喘。嚴重的氣急則像喘一樣。那主要是咳。
因為我們治療肺熱咳喘的方子,前面還有個麻杏石甘湯,這也是。這瀉白散原則上講,也是治肺熱咳喘,但兩個方差別非常大的。我們先分析這個方,肺中伏火,這肺中伏火從《小兒藥證直訣》錢乙所提來講,它帶有伏火,帶有體質因素。小孩子至陽之體,容易熱化。有時候內中積熱,熏蒸華蓋,容易導致內熱發生。這種熱,不是外來之熱,麻杏石甘湯的熱哪來呀?不管傷寒由太陽到陽明,或這溫並從衛分到氣分,都是由外邪入裡化熱的。這個講伏火,是內生,內生由至陰至陽之體,或者有的人說純陽之體,是體質因素。或者還有平時小孩子,調攝飲食方面失宜所產生的內熱,熏蒸華蓋。可以產生這種伏火、伏熱。伏熱鬱結在肺,肺失清肅,可以氣喘咳嗽,由肺熱、肺和皮毛相表裡,肺熱外發,熏蒸皮毛,出現皮膚蒸熱,日晡尤盛。
主治
這個在學習瀉白散主治的時候,往往很難理解,而在臨床上針對具體病人,有的時候更不好理解,原書講,什麼叫皮膚蒸熱呢?“輕取即得,重按則無”。古人有時形容這種主治證候,他為了比較,把它說得差別很大。臨床你很少摸到一個輕取皮毛上發熱,重取,按一下一點熱沒有了。重按則無。這說得很絕對,重按沒有熱了。實際上這個形容,很多在臨床體會是怎麼樣呢?用來區分邪入裡所化的熱。這種像氣分之熱,一摸上去熱的,按下去裡面透出熱來,會加重。他這個僅僅是按上去熱的,摸上去熱,按起來不是加重,不明顯的一種加重,還是差不多。你摸上去這種蒸熱也比較淺。所以肺熱實際上不重。你不能把它絕對想成輕取即得,重按則無,表面按上去,它熱,像裡按一下,不熱。這個在臨床實踐上就不好指導。很多同學有點疑問,實際上區別在哪呢?就是一個輕取以及重按的時候,差別不大。因為它整個熱,內中所謂叫伏火,就是伏熱,並不重。同時是一種內生之熱。
內生之熱,過去有些討論,這個熱是不是陰虛發熱呢?不是陰虛發熱,內生伏火,內在的體質因素造成積熱,內熱一定程度會要傷陰,所以出現舌紅苔黃,脈細數。有些也可以苔比較少,脈是細數的,反映出正氣,特別是陰津有所影響,不足了。所以對瀉白散主治裡面的肺有伏火,表現皮膚蒸熱,輕取即得,重按則無,這個要有正確的理解。
就像前面說抱導赤散,它陰虛不重,心經熱也不重,叫水有點虛,陰有點虛,火不實,火又不旺,照顧到小兒體質,瀉白散也有這個特點。小兒容易積熱,由於內生這種積熱,熱又不重,可以緩慢消耗一點陰液,這個證有這個特點。所以臨床表現上往往以咳嗽為主。過去像五版提到,“甚則氣急欲喘”,欲喘是想要喘,這個是瀉白散的主治。
麻杏石甘湯證和瀉白散的病機、證候比較
麻杏石甘湯證基本是實證,沒有傷正氣的,病邪是外來的,所以肺熱是較重的。咳喘是以喘為主的。所以治療當中只清肺熱,宣降肺氣,清熱力量很大。我們等一下方義分析看看,瀉白散清熱結合了一些養陰,清熱力量不強。因為這種肺中伏火,肺熱證,本身熱就不重。瀉白散證針對麻杏石甘湯證來講,肺中伏火,熱勢較輕。所以體現出皮膚蒸熱,按之不會很加重,透出熱來。日晡尤盛是由於內熱,內在產生的熱,所以到下午三五點的時候,它可以因外來陽氣之盛引起兩陽相合,熱證到這個時候發熱有所明顯,也只能說有所明顯。瀉白散證由於內熱,有一定傷陰,這是和麻杏石甘湯證又是不同的。
麻杏石甘湯 瀉白散
病因 外邪入裡化熱
(可以兼表或不兼表) 內生之熱
(不是陰虛發熱,而是肺中伏火)
熱勢 熱咳都重
咳喘以喘為主 熱咳皆較輕
治法特點 清宣(清肺熱,宣降肺氣) 清潤(清熱結合養陰)
瀉白散內生之熱,如寒溫失調,飲食失調。體質因素造成肺中有伏熱,伏火。
方義分析
君 桑白皮 有滋潤的特點,既能降肺氣,止咳平喘,又能清肺熱而不燥
臣 地骨皮 養陰,既針對肺熱,又能補充肺熱傷津的正虛
佐? 粳米、甘草 培土生津來養肺
瀉白散清熱力量很平和,養陰力量也不大,針對小兒體質的特點,又有保護胃氣,培土生津的特點。這是清瀉肺熱,達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配伍特點
清肺為主(桑皮),清中有潤,瀉中有補,充分照顧正氣,充分照顧小兒特點。
既不是清透肺中實熱以治標(麻杏石甘湯),也不是滋陰潤肺以治本(陰不足而陽亢),而是以“瀉肺中伏火以消鬱熱”。主要體現了小兒至陰之體,要標本兼顧,肺中一有積熱,很容易傷陰,清瀉肺中伏熱,同時有一定的養陰。標本兼顧。從生理特點上,也和肺為嬌臟,不耐寒熱的升力特點有關。所以既使是肺熱證,從用藥配伍來看,可以體會程鐘靈所講的,這像止嗽散裡面講,用藥肺臟溫潤和平,不寒不熱。當然止嗽散這個方證,它是偏肺熱,既使清熱,也要照顧到正氣的情況,照顧它的用藥和平。
肺為嬌臟,不耐寒熱,用藥不宜偏頗。
運用
辨證要點
咳喘氣急,皮膚蒸熱,舌紅苔黃,脈細數。
咳嗽僅僅有點氣急,一般應該以咳為主,皮膚蒸熱,蒸熱指的是甚麼?熱並不重。舌紅苔黃,脈細數。是開始有一定的陰傷。
隨證加減
•肺經熱重:加黃芩、?(清熱,光靠桑皮不夠)
•燥熱咳嗽:加括蔞皮,川貝母(潤肺的,潤肺化痰止咳)
•陰虛潮熱:加銀柴胡,鱉甲(透虛熱,陰虛發熱反應有虛熱在肺,咳嗽,原方有地骨皮)
•傷津口渴:加天花粉、蘆根(生津止渴)
注意
瀉白散一般用於伏火不重的,正氣沒損傷。如果虛得嚴重,或者不是肺熱,當然不能用。一般是外邪入裡,造成肺熱咳喘,一般這個不用。
清胃散 《脾胃論》
主證分析
胃炎牙痛。
要了解胃火牙痛形成的原因。李東垣在《脾胃論》裡談到治胃火牙痛,怎麼產生的?他很有意思,形容了胃火牙痛產生的幾種情況。原書它用這治療什麼,有時候體現出原來產生這個方的意思。
1.體質壯實的人,應該陽氣比較旺盛,過食生冷之品,到宋、元這段時間,看來夏天吃冷飲的也多了,就像現在夏天吃冰糕之類生冷之品,鬱遏胃中陽氣,胃中陽氣鬱而化火上攻,循經上炎,化火上攻,而手足陽明經脈環繞上牙齦,下牙齦。胃中積熱化火上攻,生冷之品鬱遏陽氣化火上攻,導致了牙痛,與牙齦腫痛,牙宣出血等等。
2.過食煎炒、炙炮之品,如瓜子花生,炒的,炸的肉(如現在的烤鴨類),他認為過食煎炒、炙炮之品,一定時間會形成胃中積熱,胃中積熱可以化火上攻。
3.李東垣特別提出,有錢人,王公貴族,過服溫補之品,有點像現在的吃藥膳,沒毛病你也多吃點,用點溫熱、溫補的藥物,逐漸造成體內陰陽失衡,也造成胃中積熱,因未吃下去直接是由胃承受了。胃中積熱到一定時候化火上攻。
牙痛,牙齒出血,腫。他用清胃散主治胃火牙痛,提出來三種情況,這三種情況都有現實意義。牙痛分為風火牙痛,胃火牙痛,腎火或者腎虛牙痛;風火、胃火、腎虛三大類。這個方就成為治療胃火牙痛的一張代表方。
清胃散的具體證候病機分析,和它的功效、方解,我們下次再討論。 [完/42:45]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龍膽瀉肝湯
為清肝經實火的代表方,常用方。
上次課討論了龍膽瀉肝湯的證候分析,病機歸納,
臨床應用─辨證要點
脅痛,口苦,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辨證要點,寫法有些教材都不一樣,應該說可以概括,實火上炎和濕熱下注兩個方面。但由於是兩個方面,往往把這個使用基本的依據,放在肝經有熱上,所以脅痛、口苦、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一般是基本的肝膽有熱的表現。至於它具體運用可以側重在實火上炎;那包括,如果肝膽實火上炎引起陽亢,像高血壓一類的,這個方也可以用。當然這要其他的方面,體質還是壯實為使用的根據。五官科方面的,這個方,在實火上炎引起的,剛才說耳朵方面的,有些包括鼻淵方面的。像四川成都中醫學院,原來有一個成藥鼻淵舒,基本就是龍膽瀉肝湯。也是五官科常用的。龍膽瀉肝湯在眼科,肝開竅於目,眼科實熱證候有時也可以用。所以作用在實火上炎的方面很多。
濕熱下注剛才提到了,涉及到婦科,泌尿科,也很多病種。所以龍膽瀉肝湯是清瀉肝膽實火,清利下焦濕熱的代表方、常用方。
運用─加減變化
•頭痛頭暈:加鉤藤、菊花、夏枯草(清肝)
•出血:生地重用,加針對性止血藥(血證宜從肝治)
•目赤腫痛:加菊花、蟬蛻、木賊。
•濕盛熱輕:去黃芩、生地,加滑石、苡仁
•__生瘡,陰囊腫痛,便毒__: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
根據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種,相對的辨病也要加一些藥 ,或者病機有所變化要有加減、加味。這是舉一些例子。
左金丸 《丹溪心法》
左金丸是清肝經之熱,清肝瀉火的。我們定為二類方。
主治與病機分析
•肝鬱化火 → 脅痛,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肝火犯胃 → 嘈雜吞酸,嘔吐。
既要把握肝鬱化火,肝胃不和的基本病機,同時通過這個方的學習,了解黃連、吳茱萸配伍使用的一些規律。因為黃連、吳茱萸相配這種方法,已經超出了左金丸使用範圍。很多時候這兩個從炮製方面,已經成為中醫常用的一種配伍組合。
病機,肝火犯胃也是一種肝胃不和的反應。偏熱證,犯胃,偏於肝胃之氣上逆,所以從表現來看,由兩部份構成。
肝鬱化火可以有情志鬱結,這個在臨床上多一點,可以有外邪入裡化熱導致的,從[臨床看到左金丸證來講,肝鬱化熱化火,造成脅痛、口苦為特徵,跟龍膽瀉肝湯比的話,龍膽瀉肝湯肝鬱化火,以循經上炎為主要特點,左金丸肝鬱化火,以肝火犯胃為主要特點,肝胃同病為主要特點。所以在有胃氣上逆,肝胃不和的表現,特別是吞酸。肝胃不和以後,不管寒證熱證造成的,往往都會有吞酸的特點。古人說,木鬱曲直,曲直作酸。這個因為是肝火犯胃,偏熱證,既有嘈雜,有吞酸,同時往往有胃腑的熱像。提到肝胃不和,多以胃氣上逆的嘔吐常見。相對我們提到肝脾不和,那都是以脾不升清,泄瀉、腹痛這為特點。左金丸證,它是有一組肝鬱化火,脅痛口苦,和肝火犯胃,嘈雜吞酸,胃氣上逆嘔吐為主要表現。
由於是肝火引起,舌紅,苔黃,脈弦數,是常見的舌脈佐證。
治法
清瀉肝火,(和胃)降逆止嘔。
方解
藥味 作用
君 黃連 清心火
清胃熱
臣(佐使) 吳茱萸 疏肝
降逆
這個方由兩味藥構成。方義分析彼此的關係是重點。黃連擅長於清胃熱,能夠清心火。這裡使用也可以照顧到肝鬱化火,引起心火。但主要在這裡有清胃熱作用。有肝火要清肝,黃連,吳茱萸同用,吳茱萸有引黃連入肝經的作用。大劑量黃連和小劑量吳茱萸相配,吳萸飲黃連入肝經清肝火,所以既清胃,又清肝。
吳茱萸在方裡,既看成是臣藥,也可以看成是佐使藥。因為從和胃降逆來講,黃連沒這個作用。針對肝胃不和,它起到加強對這個病機的治療,仲要這個兼證,胃氣上逆,起主要治療作用。吳茱萸辛溫,單用黃連過分苦寒,它使它涼而不瘀。又可以看作一個佐藥,佐制藥。它能引領黃連入肝經,又像使藥。再加上吳茱萸能疏肝,所以吳茱萸配在這個方裡,和黃連關係,吳茱萸體現了多方面的作用。既能疏肝,這個肝經有熱化火,用苦寒黃連容易涼而使肝氣機鬱滯,肝臟喜條達惡抑鬱,所以它帶有疏肝特點。同時可以制約黃連過於苦寒,它可以和胃降逆,又可以引經,引領黃連入肝經,所以歷來對吳茱萸分析,大概有這幾個方面。它直接治療作用是降逆止嘔,所以在用量方面,為了保證這個方它是以清肝火為主,所以吳茱萸和黃連的比例是1比6。黃連量大。現在我們作為基礎課學習,1比6可以使同學們了解,相差比較懸殊這個意義。保證整方是清肝火為主。實際運用當中,這是靈活的。當然用左金丸針對肝火犯胃,黃連量絕對要比吳茱萸多得多。
左金丸、龍膽瀉肝湯比較
左金丸也有肝火,龍膽瀉肝湯的主治的肝火上炎也是肝火,這兩個都是清肝的常用方。相同點都有肝火為患,不管肝火上炎,或者肝火犯胃,所以區別點呢,龍膽瀉肝湯可以用於濕熱下注,也清利濕熱的作用,左金丸呢,它不挾濕,本身左金丸證,但能和胃,又是它的特點,是肝胃同治的。這兩個方不同。所以左金丸味什麼不用龍膽草,胃氣上逆,胃氣受損傷了,不能用龍膽草苦寒,容易傷胃之品。
從功效特點,輕肝火力量,龍膽瀉肝湯很強,它是涼肝猛降,又能清利濕熱,左金丸清肝比較平和。清瀉肝火比較平和,兼有和胃降逆作用。所以是歷來治療吞酸、口苦這一類,是個基礎方,基礎結構。後來這兩個藥(黃連、吳茱萸)成為一個基本的配伍結構。一遇到有冒酸這兩個藥也可以相配。偏於虛寒型的,胃寒引起這類也可以用。胃寒引起作酸,人們也用吳茱萸、黃連,可以把用量倒過來,把它稱作反左金丸。仍然是一種肝胃不和,偏寒證。可以嘔吐,吞酸。還是肝胃同治,這個是靈活運用了。
左金丸這裡面的吳茱萸過去我講過,吳茱萸運用當中要注意幾個方面。
•用吳茱萸,哪怕是在,後面我們講到吳茱萸湯,習慣上用了吳茱萸要用點黃連,小量加一點。能夠使吳茱萸的副作用,眩暈、胸悶、惡心這類,可以得到一個控制。控制副作用、不良反應。
•有吳茱萸的方裡,應該服藥要溫服,甚至於冷服,能夠減輕副作用。吃了吳茱萸以後,應該是休息一下,平躺一下。一、二十分鐘,一些反應才過去,反而藥效發揮。因為吳茱萸本身治療作用,是氣機上逆,肝胃不和的,胸悶,惡心,頭眩。
這是運用注意。所以後來用黃連都用吳茱萸炒了。
葦莖湯《備急千金要方》
葦莖湯主治肺癰。實際上也反應了很多組合當中,配伍組合的一些基本結構。葦莖湯原來是治療一種風熱疫毒侵犯肺臟,導致了肺臟氣機壅滯,宣降失常,宣降失常以後津液凝聚不佈,聚而為痰,而這風熱疫毒還會搏結氣血,造成氣滯血瘀,加上津液凝聚,痰瘀結合,咳吐膿血,或者咳痰黃稠,所以這個肺癰證,外邪是風熱疫毒,侵犯到肺臟,引起宣降失常,熱邪搏結氣血,津液有凝聚不佈,痰瘀結合,這樣造成咳吐膿血,腥臭膿痰。教材上這個字校對實沒校好,寫錯了。不是單純膿血,有的就咳吐,黃稠濃痰,可以伴有膿血。由於這種瘀血阻滯,痰瘀互結阻滯,造成可以有胸痛。
從舌像來看,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內有痰、瘀,這種佐證,所以從肺癰形成,原書主治和後世一般認為風熱犯肺,造成肺失宣降,痰瘀互結,形成咳吐腥臭膿痰,或者咳吐痰兼膿血。現在葦莖湯,基本組合也不一定是風熱犯肺,咳吐膿痰,黃痰有些都可以用葦莖湯,一些基本結構。這是使用當中的一些變化。
功用
清肺化痰
清化痰熱,它偏於痰熱的方面,而且痰瘀互結成膿,它除了化痰,又要活血化瘀來排膿,所以實際上祛痰、化瘀、利濕,幾方面結合。這種膿痰,都有痰,痰濕和瘀血結合而成,祛痰、活血、利濕。
這個小方子,剛才我們提到,也作為一種基本結構,配在那些咳吐黃稠膿痰的各類病證治療當中,可以作為一個組合。
方義
葦莖是君藥,它能清肺熱,而且有利肺氣的作用。過去解釋,說它葦莖中空,能夠通氣。實際上在葦莖本身,清肺熱示它的主要作用。也有排膿作用。現在一般不用葦莖,很多用蘆根,那主要是清肺熱,生津了。
冬瓜子和苡仁,這兩味藥是利濕,利濕排膿常用,冬瓜子能利水,能夠排膿,這在大黃牡丹湯裡曾經提到過,苡仁也適滲濕利水,而且也有排膿作用,膿本身是痰瘀的結合。
桃仁是活血化瘀的,也是作為一種排膿的,通過化瘀排膿,同時化瘀之後也可以止痛。
葦莖湯反應了一些痰瘀結合,形成膿血的治療的一些基本結構。
臨床運用
辨證要點
胸痛咳嗽、吐腥臭黃痰,或者膿血,苔黃膩,脈數。
由於有痰濕,屬於熱證,所以苔黃膩,脈數,這也常見。如果這類肺癰時間長,過去有的書上還強調瘀血阻滯,新血不生,可以有肌膚甲錯等等情況。
隨證加減
考慮膿未成,膿已成,依照咳嗽的狀況,相應加減清熱解毒,或者化痰散結這類藥物。如果肺癰痰瘀阻滯,肺氣宣降失常,加重了痰多,氣急,還可以用瀉肺。咳嗽時間長,既有膿血,又可以有肺燥,所以往往結合化痰止咳潤燥的,枇杷葉,瓜蔞這一類。
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證候分析
肺中伏火,肺熱喘咳證
肺中伏熱
漸傷陰分 伏熱鬱結 氣喘咳嗽
肺失清肅
肺熱外蒸皮毛 皮膚蒸熱,日晡尤盛
肺熱傷陰 舌紅苔黃,脈細數
前面第一個是導赤散清心。第二個龍膽瀉肝湯,第三個左金丸瀉肝,葦莖湯它是清肺。清肺逐瘀排膿,瀉白散也是清肺。但瀉白散這類清肺熱,又是一個類型。它也是出在《小兒藥證直訣》。出在《小兒藥證直訣》,就要考慮到小兒的特點。如果不理解小兒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臟腑嬌嫩,元氣未充這種特點,往往單讀這個方,比較難理解它的主治。原書說這個方,瀉白散治療肺中伏火,我們後世歸納它,總的屬於肺熱咳喘的範圍。不同的書對咳喘,有的強調喘,有的強調咳,臨床用的時候看起來以咳為主。所以五版教材裡提到的肺熱咳嗽,甚則氣急欲喘。嚴重的氣急則像喘一樣。那主要是咳。
因為我們治療肺熱咳喘的方子,前面還有個麻杏石甘湯,這也是。這瀉白散原則上講,也是治肺熱咳喘,但兩個方差別非常大的。我們先分析這個方,肺中伏火,這肺中伏火從《小兒藥證直訣》錢乙所提來講,它帶有伏火,帶有體質因素。小孩子至陽之體,容易熱化。有時候內中積熱,熏蒸華蓋,容易導致內熱發生。這種熱,不是外來之熱,麻杏石甘湯的熱哪來呀?不管傷寒由太陽到陽明,或這溫並從衛分到氣分,都是由外邪入裡化熱的。這個講伏火,是內生,內生由至陰至陽之體,或者有的人說純陽之體,是體質因素。或者還有平時小孩子,調攝飲食方面失宜所產生的內熱,熏蒸華蓋。可以產生這種伏火、伏熱。伏熱鬱結在肺,肺失清肅,可以氣喘咳嗽,由肺熱、肺和皮毛相表裡,肺熱外發,熏蒸皮毛,出現皮膚蒸熱,日晡尤盛。
主治
這個在學習瀉白散主治的時候,往往很難理解,而在臨床上針對具體病人,有的時候更不好理解,原書講,什麼叫皮膚蒸熱呢?“輕取即得,重按則無”。古人有時形容這種主治證候,他為了比較,把它說得差別很大。臨床你很少摸到一個輕取皮毛上發熱,重取,按一下一點熱沒有了。重按則無。這說得很絕對,重按沒有熱了。實際上這個形容,很多在臨床體會是怎麼樣呢?用來區分邪入裡所化的熱。這種像氣分之熱,一摸上去熱的,按下去裡面透出熱來,會加重。他這個僅僅是按上去熱的,摸上去熱,按起來不是加重,不明顯的一種加重,還是差不多。你摸上去這種蒸熱也比較淺。所以肺熱實際上不重。你不能把它絕對想成輕取即得,重按則無,表面按上去,它熱,像裡按一下,不熱。這個在臨床實踐上就不好指導。很多同學有點疑問,實際上區別在哪呢?就是一個輕取以及重按的時候,差別不大。因為它整個熱,內中所謂叫伏火,就是伏熱,並不重。同時是一種內生之熱。
內生之熱,過去有些討論,這個熱是不是陰虛發熱呢?不是陰虛發熱,內生伏火,內在的體質因素造成積熱,內熱一定程度會要傷陰,所以出現舌紅苔黃,脈細數。有些也可以苔比較少,脈是細數的,反映出正氣,特別是陰津有所影響,不足了。所以對瀉白散主治裡面的肺有伏火,表現皮膚蒸熱,輕取即得,重按則無,這個要有正確的理解。
就像前面說抱導赤散,它陰虛不重,心經熱也不重,叫水有點虛,陰有點虛,火不實,火又不旺,照顧到小兒體質,瀉白散也有這個特點。小兒容易積熱,由於內生這種積熱,熱又不重,可以緩慢消耗一點陰液,這個證有這個特點。所以臨床表現上往往以咳嗽為主。過去像五版提到,“甚則氣急欲喘”,欲喘是想要喘,這個是瀉白散的主治。
麻杏石甘湯證和瀉白散的病機、證候比較
麻杏石甘湯證基本是實證,沒有傷正氣的,病邪是外來的,所以肺熱是較重的。咳喘是以喘為主的。所以治療當中只清肺熱,宣降肺氣,清熱力量很大。我們等一下方義分析看看,瀉白散清熱結合了一些養陰,清熱力量不強。因為這種肺中伏火,肺熱證,本身熱就不重。瀉白散證針對麻杏石甘湯證來講,肺中伏火,熱勢較輕。所以體現出皮膚蒸熱,按之不會很加重,透出熱來。日晡尤盛是由於內熱,內在產生的熱,所以到下午三五點的時候,它可以因外來陽氣之盛引起兩陽相合,熱證到這個時候發熱有所明顯,也只能說有所明顯。瀉白散證由於內熱,有一定傷陰,這是和麻杏石甘湯證又是不同的。
麻杏石甘湯 瀉白散
病因 外邪入裡化熱
(可以兼表或不兼表) 內生之熱
(不是陰虛發熱,而是肺中伏火)
熱勢 熱咳都重
咳喘以喘為主 熱咳皆較輕
治法特點 清宣(清肺熱,宣降肺氣) 清潤(清熱結合養陰)
瀉白散內生之熱,如寒溫失調,飲食失調。體質因素造成肺中有伏熱,伏火。
方義分析
君 桑白皮 有滋潤的特點,既能降肺氣,止咳平喘,又能清肺熱而不燥
臣 地骨皮 養陰,既針對肺熱,又能補充肺熱傷津的正虛
佐? 粳米、甘草 培土生津來養肺
瀉白散清熱力量很平和,養陰力量也不大,針對小兒體質的特點,又有保護胃氣,培土生津的特點。這是清瀉肺熱,達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配伍特點
清肺為主(桑皮),清中有潤,瀉中有補,充分照顧正氣,充分照顧小兒特點。
既不是清透肺中實熱以治標(麻杏石甘湯),也不是滋陰潤肺以治本(陰不足而陽亢),而是以“瀉肺中伏火以消鬱熱”。主要體現了小兒至陰之體,要標本兼顧,肺中一有積熱,很容易傷陰,清瀉肺中伏熱,同時有一定的養陰。標本兼顧。從生理特點上,也和肺為嬌臟,不耐寒熱的升力特點有關。所以既使是肺熱證,從用藥配伍來看,可以體會程鐘靈所講的,這像止嗽散裡面講,用藥肺臟溫潤和平,不寒不熱。當然止嗽散這個方證,它是偏肺熱,既使清熱,也要照顧到正氣的情況,照顧它的用藥和平。
肺為嬌臟,不耐寒熱,用藥不宜偏頗。
運用
辨證要點
咳喘氣急,皮膚蒸熱,舌紅苔黃,脈細數。
咳嗽僅僅有點氣急,一般應該以咳為主,皮膚蒸熱,蒸熱指的是甚麼?熱並不重。舌紅苔黃,脈細數。是開始有一定的陰傷。
隨證加減
•肺經熱重:加黃芩、?(清熱,光靠桑皮不夠)
•燥熱咳嗽:加括蔞皮,川貝母(潤肺的,潤肺化痰止咳)
•陰虛潮熱:加銀柴胡,鱉甲(透虛熱,陰虛發熱反應有虛熱在肺,咳嗽,原方有地骨皮)
•傷津口渴:加天花粉、蘆根(生津止渴)
注意
瀉白散一般用於伏火不重的,正氣沒損傷。如果虛得嚴重,或者不是肺熱,當然不能用。一般是外邪入裡,造成肺熱咳喘,一般這個不用。
清胃散 《脾胃論》
主證分析
胃炎牙痛。
要了解胃火牙痛形成的原因。李東垣在《脾胃論》裡談到治胃火牙痛,怎麼產生的?他很有意思,形容了胃火牙痛產生的幾種情況。原書它用這治療什麼,有時候體現出原來產生這個方的意思。
1.體質壯實的人,應該陽氣比較旺盛,過食生冷之品,到宋、元這段時間,看來夏天吃冷飲的也多了,就像現在夏天吃冰糕之類生冷之品,鬱遏胃中陽氣,胃中陽氣鬱而化火上攻,循經上炎,化火上攻,而手足陽明經脈環繞上牙齦,下牙齦。胃中積熱化火上攻,生冷之品鬱遏陽氣化火上攻,導致了牙痛,與牙齦腫痛,牙宣出血等等。
2.過食煎炒、炙炮之品,如瓜子花生,炒的,炸的肉(如現在的烤鴨類),他認為過食煎炒、炙炮之品,一定時間會形成胃中積熱,胃中積熱可以化火上攻。
3.李東垣特別提出,有錢人,王公貴族,過服溫補之品,有點像現在的吃藥膳,沒毛病你也多吃點,用點溫熱、溫補的藥物,逐漸造成體內陰陽失衡,也造成胃中積熱,因未吃下去直接是由胃承受了。胃中積熱到一定時候化火上攻。
牙痛,牙齒出血,腫。他用清胃散主治胃火牙痛,提出來三種情況,這三種情況都有現實意義。牙痛分為風火牙痛,胃火牙痛,腎火或者腎虛牙痛;風火、胃火、腎虛三大類。這個方就成為治療胃火牙痛的一張代表方。
清胃散的具體證候病機分析,和它的功效、方解,我們下次再討論。 [完/42:45]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