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心想事成系列之七 裡和外的意識殼
人總是要在「思考非紀律」不斷操練下,到了最極致,意識呈現了被所有「不可能」激烈衝撞的時候,才有可能打破「意識殼」,而深入其中。
李秉信
「裡外不一」的痛苦,並不是要來折磨人,只是告訴他們,應該是「對付」「外面的人」時候了。
當生命將「意識合一」,逐漸越往心靈趨近的時候。或者是,以自己的生命事奉上帝,全心全意的將自己擺下,臣服在上帝腳前的那刻。他們都會發現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那就是,當他們越往內心走,傾聽來自內心聲音的時候。他們遲早都會感覺到,攔阻他們工作的,並不是別人,或者是聖經上所言的邪魔外道,而正是來自他們自己「裡面」和「外面」的不一,甚至是裡外間極大的不同。
每一個事奉神的人,遲早也都得要找出,他「外面的人」和他「裏面的人」,其中無法言喻的矛盾。這樣的矛盾,如果沒有經過「基本對付」,生命一定會痛苦和軟弱。這樣「裡外交戰」的經歷,苦難和「天人交戰」痛苦的敍述,充斥在整本聖經的經文裡。更是堅信主的基督徒會感到軟弱的最重要原因。不論是保羅所說:『外面的人雖然毀壞,裏面的(人)卻一天新似一天。』, 或在以弗所書給我們的看見:『藉著祂的靈,叫你們裏面的人的力量剛強起來。』。
在一段又一段裡外爭戰的掙扎中,經上更是不斷的敍述著,「裏面的人」是傾向一個方向,「外面的人」,又是傾向另外一個方向。然而,這樣「裡外不一」的痛苦,並不是要來折磨愛主的門徒,而只是要告訴他們,應該是要「對付」「外面的人」時候了。
「外面的人」,沒有在「基本」上受過對付,結果就不可能作基本的工作。
在教會服事上,每一個事奉神的人,遲早都要感覺,他「外面的人」,總是會面臨不能順服靈管理的矛盾,以及不能按著神最高命令去作的猶豫。我們每每看見的靈命堅強的弟兄,最常盈蹺在他們對神禱詞的內容,就是他們的「軟弱」。求神賜給他們力量來克服「軟弱」。然而,什麼是「軟弱」呢?
每一個事奉神的人,遲早總要找出,他工作最大的難處就在他這個「外面的人」和「裏面的人」的不一致,而這正是人生命中所有「軟弱」的來源。這個「外面的人」就是攔阻生命使用靈的阻力。當生命可以突破「外面的人」控制時候,而「裏面的人」却可以輕易操練神賜予的靈,而且更加無怨無悔的為主所用。這正是「愛主」的唯一道路。本來每一個事奉神的人,都能彀使用他的靈,都能彀用靈與神同在,用靈認識神的話,用靈摸人的情形,用靈將神的話送出去,也能彀用靈摸著和接受神的啟示。
但是,因著這個「外面的人」的打擾,就不能使用靈。許多事奉神的人不能作基本的工作,就是因為他「外面的人」,沒有在「基本」上受過對付。這個「基本的對付」一缺少,結果就不可能作基本的工作。任何的奮興、任何的熱忱、任何的苦求,都變作白花工夫,或者是作得有氣無力,半途而廢。
基督徒用「基本對付」,來除去「外面的人」對「裏面的人」的打擾,對於摸著「裏面的人」趨近上,都是有非常雷同的效果。
只有這個徹徹底底的「基本對付」,纔能使我們在神面前作一個有用的人。我們可以去問每個感受「主恩夠用」的人,這個在他們生命中,「基本對付」之於「外面的人」的鬥爭,可以說是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體驗。在基督教義中,尤其對於一個深刻摸著神的人而言,更是一段「刻苦銘心」「浴火重生」,甚至是「終生難忘」的感受。
這樣的見證,可以在一次又次的佈道會上歷歷可見。也就是說,想要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就必須一定要走過這段的經歷。而且真實的說,這更是一段不可以缺少的歷煉。未經過這種折磨的信徒,是很難培養出,對於主「不離不棄」的感情,以及「完全願意」的付出。而這樣的「自我對付」就成為了「與主合一」非常重要的關鍵。細細的思量,在東方或是西方,有著各式各樣「趨近心靈」的「自我對付」方法,都是為著來摸著「裏面的人」法門。
不論是在基督教中,所所強調的用「基本對付」,來除去「外面的人」對「裏面的人」的打擾,使我們在神面前作一個有用的人的經歷。或者是和在禪定中的修行者瞑目靜坐,阻隔外境的感受,來更加趨近自己「裏面的人」。其中這種「自我對付」的過程,對於摸著「裏面的人」趨近上,都是有非常雷同的效果。
這個死乃是使這個殼子裂開。殼子裂開了,然後我們「裏面的人」,如同麥子般纔能長出來。
我們可以觀察到修行者,如何用「六根」的阻斷, 來「基本對付」「外面的人」的斷念。修行者利用閉著的眼睛,把外面形像傳到「外面的人」過程進行六根的中斷,他們在極度放鬆的心境下,將聲音摒棄於耳根之外。閉關修行的禪定者,藉著專注呼吸的調整,逐步使身心安定下來。所有「外面的人」相關的知覺,記憶,想像,理智,情緒,意志的意識作用,都在累積的禪定中逐步消融。
在修行這套,一步一步「由裡而外」意識轉換的道路上,對於每一個修行者而言,都有不同的領悟及速度。每個人先天的根器不同,帶到今生累世的業報也不一樣。為了讓每一個修行者,在各人不同的資質下修成正果,師父帶領每位修行者,都有不同的法門,來退轉「外面的人」清醒意識,也就是所謂敲開「悟道」的大門。那麼「裡面的人」才能像蛻層皮樣展現出來。
這樣的經驗,就是在在聖經裡,約翰十二章所告訴我們的「麥子生死」比喻:『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生命是在麥子裏面;麥子的外面有一層殼子,相當厲害的殼子;這一層殼子一天不裂開,麥子一天不能生長。『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這個死是甚麼?就是地裏面的溫度、水分等等所起的作用,使這個殼子裂開。殼子裂開了,然後我們「裏面的人」,如同麥子般纔能長出來。
大多數人都以為外面的殼子,就是我們自己的生命。但是却忘了,在裏面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自己,也就是我們的永生的生命。
所以生命的問題,是告訴我們,在麥殼裏面,是潛藏著無窮盡的生命。但是,如果外面的殼子有沒有裂開,殼內的生命就無法生長出來。這段聖經的下文又說,人如果愛惜自己的生命,就要失去生命;人如果恨惡自己的生命,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這段經文是很有深刻意義的。在這裏給我們看見:大多數人都以為外面的殼子,就是我們自己的生命。
但是却忘了,在裏面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自己,也就是我們的永生的生命。如果要讓裏面的生命出來,外面的生命就非損失不可。外面的不破碎,裏面的就出不來。甚至,一個能破碎「外面的人」生命,才能更瞭悟了這個世界的出入,只是在作不同層次的意識轉換而已。而且也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意識層次都有破滅的時候。
人的生命中,所有的角色和人物,都像在夢裡劇情一樣,早晚會有夢醒消失的時候。其實看到更深入些,「入夢」和「夢醒」的過程,未嘗不是仍舊在「外面的人」世界中打滚。還不算是「破碎」的徹底。如果我們用更精細的停挌來切入「入夢」和「夢醒」,一切「如夢幻泡影」的前因後果,都還仍是在「外面的人」七情六慾中。若說到稍微有些摸著那個「裏面的人」的感覺,到是有些像「熟睡無夢」的經歷來作體會。
在「無夢」的時候,那個曾經在我們身邊,讓我們牽腸掛肚的角色,以及困惑我們,精彩迷人的劇情在那裡呢?
人如果在極度疲勞之後,作深沈近乎死亡的快速入眠。入眠深沈到了極點,就如同是「無夢境」的睡眠。當睡到至熟,生命只能作極深度,甚至沒有意識的休息。這時候夢都不在了,試問著我們自己,在「無夢」的時候,那個曾經在我們身邊,讓我們牽腸掛肚的角色,以及困惑我們,又精彩迷人的劇情在那裡呢?
當身心已死,再也無法抓取任何東西的時候。那個再也無法抓取任何東西的無奈和無力感,而以致於「壑達」,似乎是有著那麼點在「意識轉換」中,摸著那個「裏面的人」的感覺。有些人把這樣的感覺,當作是「解憂脫苦」的到達,也似乎是永無煩惱的唯一出路。
生命的只有在,無助的無法抓取下,或是無力的無法抓住下,才能呈現完全的「自由」。能夠完全「自由」才是有能力被碎「「外面的人」之契機。
這種近乎死亡,觸摸「不抓取」,並且「完全自由」的敏感,不就是,佛家所說的「頓悟」。
更有人認為這種近乎死亡,觸摸「不抓取」,並且「完全自由」的敏感,不就是,佛家所說的「頓悟」。並在那「完全自由」的瞬間邁入了時間的永恆。然而,像這種要讓「裏面的人」出來,便必須,而且得衝擊過「外面的人」束縛。也就是由從衝破「不自由」的剎那間得到可以有「自由」的力量。這樣的「破繭而出」過程中,到底要到什麼樣感覺,什麼樣的衝擊力量,才算是摸著「裏面的人」的感覺呢?
有的人,像六祖惠能一樣,前世已下過工夫,縱然未讀詩書五經,不知道什麼大道理,大字也識不了幾個。但是很奇妙的,他們就是能夠很容易的,無留戀的將這些「外面的人」意識消融退讓,而讓另外幾種「裏面的人」層次的意識,輕易進駐。有些修行人,在我們所處的世界(欲界)輪迴多次,因此在欲望上的執取束縛較重,那種「外面的人」的執著非常沈重,就算是勤修禪定退轉意識,或是以激烈方式懇求主釋放捆綁,也很難以自身的力量完成意識轉換。
利用自發性感官上的壓抑,來減少修行者知覺,這樣的作法和力度是不夠的。若是「坐監」越不自由,在下意識裡,去尋找「裏面的人」的動力就越強。
這就是當「外面的人」束縛極其沈重,或者是說麥子的外殼極其厚重的時候。修行人若僅是只有藉著,無論是環境上客觀的隔離,或是主觀上心境的轉變,從而完全切斷外境對於修行者的干擾,那是還不到位的。根器不深的行者利用自發性感官上的壓抑,來減少修行者知覺的作用,看看是不是能將修行者的意識及念頭,作被動性或是強迫性的退轉。對大多數的人而言,這樣的作法和力度是不夠的。
當「外面的人」意識,無法消融退讓的時候。我們「裏面的人」像是一個受監禁的人,像關在監牢裏一樣。我們的靈就像被罩子罩著一樣,不容易出來。「裏面的人」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如同「坐監」的不自由。然而,生命不自主的呼喚「裏面的人」的本性,卻是從未停止過。而且若是「坐監」越不自由,在下意識裡,去尋找「裏面的人」的動力就越強。不止對於人而已,大自然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可以由荒野上被誘捕的野狼,就算是經過人類細心的豢養,甚至加以監禁,也很難徹底阻絕大自然,對於他們的野性呼喚,而以最原始的面目呈現自己。
人也是一樣,若只是刻意的壓抑六根對於外在取受,是很難放下「外面的人」意識。甚而在靜坐過程中,很難壓抑胡思亂想的念頭。對於這樣的修行者而言,若只有單純藉著佛法上的道理,來分析外境是變動的,是不恆長的,也很難使心靈停止對於外境的執取,更徨論開悟。這些人的面對自己,是的痛苦的。
只有經過不斷潛心修練一切意識上的「不合理」。一次又一次的操作破碎自己的「意識堅持」。也就是的最放不下的「執著」。
因此,只有經過不斷潛心修練一切意識上的「不合理」。一次又一次的操作破碎自己的「意識堅持」,也就是打破了所有的人最放不下的「執著」。生命必須把一切「深度合理化」的世界,像是麵團師父一樣,將自己的心智,如同麵團般的抓取有樣,甚至加以打被。一個有「自由度」的行者,可以把自己的意識打造成任何「可能」或者是「不可能」的形狀。在「可能」或者是「不可能」來回裡,一步又一步的操練心智的進出。
走在「漸悟」修行路上的行者,不單只是在佛法上的體悟,更須藉著禪定及觀照的作用,在不斷重複的練習中,建立心智「思考的非紀律」。密宗中有「觀想」的法門,正是用「不合理化」的模仿。模仿觀世音菩薩,蓮花生大士,綠度母這些在另外一個世界的靈體,進入這些靈體轉來破碎「外面的人」樣子。
從破碎的殼裡,才能一片又一片的拼湊中,來找到「裏面的人」的感覺。跳躍在時空下的「觀想」,可以的心智「思考的非紀律」操練的最極致。典型的「觀想」乃藉助超越時空的「意識躍進」,來和佛陀在一起,甚或成為佛陀的樣子,甚或是和佛陀一樣德性,來逐漸的轉換自己深藏於意識最深層的「以為」和「認定」。
操練更深入者,可以在另外一個意識層次的高度來看自己。有的人在另外一個層次的定中,不但可以接受道行深厚的本尊加持,更藉著觀想和本尊是一樣,在超越時空及橫跨意識層次,和本尊的意識「合一」中,逐漸改變了修行者的意識「認定」,甚至把自已的「認定」修改成和佛陀一樣。當「認定」修改成和佛陀一樣的時候,所有的思考模式,行為準則也會和佛陀同步。
生命只有在修改「裏面的人」「認定」以後,才有可能產生無窮的能力,而將能力,迴向到修行者不安定的靈裡。
在「不合理化」後,「意識轉換」可以隨心所欲跳躍到無可限制,甚至無所理解的「意識認定」中。修行者以極大的「自由度」,在最深層的意識中,把自己和佛陀「合一」。「合一」之後,才能透過已經「合一」並且修改後的「認定」調整所想、,輕易超越修行者「外面的人」意識層次的侷限。生命只有在修改「裏面的人」「認定」以後,才有可能產生無窮的能力,而將能力迴向到修行者不安定的靈裡。
並且逐步停止了修行者複雜的清醒意識作用。清醒的意識經過適當的禪修鍛鍊,終於在禪定中,觀想中,加持下退讓了它的主導作用。人的意識在不斷的操練下,破碎退讓「外面的人」樣子以後,才能放棄執取。我們在禪定中清醒的意識退讓,使平常受壓抑,只能在夢中作用的潛意識,在禪定中啟動,造成了禪定中的修行者,顯現了不同的時空世界,而使清醒意識所顯現的世界則暫時消失,進入累世所修得的較高層界。
原始佛教中修習禪定的作用,是將心靈自身,口,意三種層次中解脫。以獲得心靈超越三界的自由。釋迦牟尼建立了意識轉換的修行法門,也開啟了人類探討廣大意識的方法。
「定」中有「定」「夢」中有「夢」
想要破碎退讓「外面的人」的意識,必須要瞭解「意識結構」。正如同每個人生來都戴著一層面具。每一層意識外面,都包裹著顯現其外「意識殼」。而意識堆疊是一層又包著一層的,有人意識有序,像是無限制被包著皮的竹筍心一樣,內含有無限的奧祕。有人堆砌雜亂,很難自混亂的思緒中,整理出深藏最「裏面的人」的位置。
在這麼一層深過一層意識層次的交錯中,人總是要在「思考非紀律」不斷操練下,到了最極致,意識呈現了被所有「不可能」激烈衝撞的時候,才有可能打破「意識殼」,而深入其中。「老莊思想」是中國人中最有體會到「裏面的人」的感覺。《莊子》的《齊物論》裡談到「莊周夢蝶」,可以說是把人由入夢意識,在作打破「意識轉換」的枷鎖時,作無限最後的退轉。並大徹大悟「所有意識都竟是殼」的這個境界,加以描述最淋漓盡致的經典之作。
這段經歷用很白話的方式來解釋,有一天莊子夢見自己是一隻蝴蝶,他拍一拍翅膀,果然飛起來了,他好開心喔!這時候根本就忘了自己是莊周。過了不久他醒過來了,才驚覺到原來是一場夢!究竟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莊周與蝴蝶有分別嗎?
在生命幻生幻滅的「意識退讓」裡互為角色,宇宙中的每一個生命,每一件事物都是可以彼此互通、互變及「合一」
當我們的意識,在所有的「不可能」衝擊之下而無所遁形,必須認真面對最裡面,最內面自己的時候,這才是物我兩忘、萬物化而為一。由時空的高度來看蝴蝶和莊周的夢,普羅大眾只知道莊周退轉了清醒意識,而在夢中夢到了蝴蝶,所以蝴蝶在莊周的夢中的潛意識中。全然沒想到退一步來看,莊周竟也在另一場更大的夢裡,或許就是在一個「知覺者」或是「被知覺者」的夢中。
沒有人能透徹的想清楚,到底有多少層的夢境,或是多少層意識中有莊周和蝴蝶的角色,或許他倆今晚就出現在你我的夢中。但是不論是多少層的夢境裡,一定都有夢醒的時候。若是莊周與蝴蝶不侷限在,只在他們的兩個「夢裡的潛意識」中出入,也就是說,不論莊周還是蝴蝶,都可以在生命幻生幻滅的「意識退讓」裡互為角色,宇宙中的每一個生命,每一件事物都是可以彼此互通、互變及「合一」,在所有的「意識殼」外。而最後,以那個「無所名」的樣子,出現在我們的所有的「意識殼」內。
而且我們也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夢都有夢醒的時候,所有的角色和人物都會消失,只是早晚問題。這才是「意識轉換」的最後到達,也是永無煩惱的唯一出路。(下期續)
李秉信
「裡外不一」的痛苦,並不是要來折磨人,只是告訴他們,應該是「對付」「外面的人」時候了。
當生命將「意識合一」,逐漸越往心靈趨近的時候。或者是,以自己的生命事奉上帝,全心全意的將自己擺下,臣服在上帝腳前的那刻。他們都會發現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那就是,當他們越往內心走,傾聽來自內心聲音的時候。他們遲早都會感覺到,攔阻他們工作的,並不是別人,或者是聖經上所言的邪魔外道,而正是來自他們自己「裡面」和「外面」的不一,甚至是裡外間極大的不同。
每一個事奉神的人,遲早也都得要找出,他「外面的人」和他「裏面的人」,其中無法言喻的矛盾。這樣的矛盾,如果沒有經過「基本對付」,生命一定會痛苦和軟弱。這樣「裡外交戰」的經歷,苦難和「天人交戰」痛苦的敍述,充斥在整本聖經的經文裡。更是堅信主的基督徒會感到軟弱的最重要原因。不論是保羅所說:『外面的人雖然毀壞,裏面的(人)卻一天新似一天。』, 或在以弗所書給我們的看見:『藉著祂的靈,叫你們裏面的人的力量剛強起來。』。
在一段又一段裡外爭戰的掙扎中,經上更是不斷的敍述著,「裏面的人」是傾向一個方向,「外面的人」,又是傾向另外一個方向。然而,這樣「裡外不一」的痛苦,並不是要來折磨愛主的門徒,而只是要告訴他們,應該是要「對付」「外面的人」時候了。
「外面的人」,沒有在「基本」上受過對付,結果就不可能作基本的工作。
在教會服事上,每一個事奉神的人,遲早都要感覺,他「外面的人」,總是會面臨不能順服靈管理的矛盾,以及不能按著神最高命令去作的猶豫。我們每每看見的靈命堅強的弟兄,最常盈蹺在他們對神禱詞的內容,就是他們的「軟弱」。求神賜給他們力量來克服「軟弱」。然而,什麼是「軟弱」呢?
每一個事奉神的人,遲早總要找出,他工作最大的難處就在他這個「外面的人」和「裏面的人」的不一致,而這正是人生命中所有「軟弱」的來源。這個「外面的人」就是攔阻生命使用靈的阻力。當生命可以突破「外面的人」控制時候,而「裏面的人」却可以輕易操練神賜予的靈,而且更加無怨無悔的為主所用。這正是「愛主」的唯一道路。本來每一個事奉神的人,都能彀使用他的靈,都能彀用靈與神同在,用靈認識神的話,用靈摸人的情形,用靈將神的話送出去,也能彀用靈摸著和接受神的啟示。
但是,因著這個「外面的人」的打擾,就不能使用靈。許多事奉神的人不能作基本的工作,就是因為他「外面的人」,沒有在「基本」上受過對付。這個「基本的對付」一缺少,結果就不可能作基本的工作。任何的奮興、任何的熱忱、任何的苦求,都變作白花工夫,或者是作得有氣無力,半途而廢。
基督徒用「基本對付」,來除去「外面的人」對「裏面的人」的打擾,對於摸著「裏面的人」趨近上,都是有非常雷同的效果。
只有這個徹徹底底的「基本對付」,纔能使我們在神面前作一個有用的人。我們可以去問每個感受「主恩夠用」的人,這個在他們生命中,「基本對付」之於「外面的人」的鬥爭,可以說是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體驗。在基督教義中,尤其對於一個深刻摸著神的人而言,更是一段「刻苦銘心」「浴火重生」,甚至是「終生難忘」的感受。
這樣的見證,可以在一次又次的佈道會上歷歷可見。也就是說,想要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就必須一定要走過這段的經歷。而且真實的說,這更是一段不可以缺少的歷煉。未經過這種折磨的信徒,是很難培養出,對於主「不離不棄」的感情,以及「完全願意」的付出。而這樣的「自我對付」就成為了「與主合一」非常重要的關鍵。細細的思量,在東方或是西方,有著各式各樣「趨近心靈」的「自我對付」方法,都是為著來摸著「裏面的人」法門。
不論是在基督教中,所所強調的用「基本對付」,來除去「外面的人」對「裏面的人」的打擾,使我們在神面前作一個有用的人的經歷。或者是和在禪定中的修行者瞑目靜坐,阻隔外境的感受,來更加趨近自己「裏面的人」。其中這種「自我對付」的過程,對於摸著「裏面的人」趨近上,都是有非常雷同的效果。
這個死乃是使這個殼子裂開。殼子裂開了,然後我們「裏面的人」,如同麥子般纔能長出來。
我們可以觀察到修行者,如何用「六根」的阻斷, 來「基本對付」「外面的人」的斷念。修行者利用閉著的眼睛,把外面形像傳到「外面的人」過程進行六根的中斷,他們在極度放鬆的心境下,將聲音摒棄於耳根之外。閉關修行的禪定者,藉著專注呼吸的調整,逐步使身心安定下來。所有「外面的人」相關的知覺,記憶,想像,理智,情緒,意志的意識作用,都在累積的禪定中逐步消融。
在修行這套,一步一步「由裡而外」意識轉換的道路上,對於每一個修行者而言,都有不同的領悟及速度。每個人先天的根器不同,帶到今生累世的業報也不一樣。為了讓每一個修行者,在各人不同的資質下修成正果,師父帶領每位修行者,都有不同的法門,來退轉「外面的人」清醒意識,也就是所謂敲開「悟道」的大門。那麼「裡面的人」才能像蛻層皮樣展現出來。
這樣的經驗,就是在在聖經裡,約翰十二章所告訴我們的「麥子生死」比喻:『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生命是在麥子裏面;麥子的外面有一層殼子,相當厲害的殼子;這一層殼子一天不裂開,麥子一天不能生長。『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這個死是甚麼?就是地裏面的溫度、水分等等所起的作用,使這個殼子裂開。殼子裂開了,然後我們「裏面的人」,如同麥子般纔能長出來。
大多數人都以為外面的殼子,就是我們自己的生命。但是却忘了,在裏面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自己,也就是我們的永生的生命。
所以生命的問題,是告訴我們,在麥殼裏面,是潛藏著無窮盡的生命。但是,如果外面的殼子有沒有裂開,殼內的生命就無法生長出來。這段聖經的下文又說,人如果愛惜自己的生命,就要失去生命;人如果恨惡自己的生命,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這段經文是很有深刻意義的。在這裏給我們看見:大多數人都以為外面的殼子,就是我們自己的生命。
但是却忘了,在裏面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自己,也就是我們的永生的生命。如果要讓裏面的生命出來,外面的生命就非損失不可。外面的不破碎,裏面的就出不來。甚至,一個能破碎「外面的人」生命,才能更瞭悟了這個世界的出入,只是在作不同層次的意識轉換而已。而且也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意識層次都有破滅的時候。
人的生命中,所有的角色和人物,都像在夢裡劇情一樣,早晚會有夢醒消失的時候。其實看到更深入些,「入夢」和「夢醒」的過程,未嘗不是仍舊在「外面的人」世界中打滚。還不算是「破碎」的徹底。如果我們用更精細的停挌來切入「入夢」和「夢醒」,一切「如夢幻泡影」的前因後果,都還仍是在「外面的人」七情六慾中。若說到稍微有些摸著那個「裏面的人」的感覺,到是有些像「熟睡無夢」的經歷來作體會。
在「無夢」的時候,那個曾經在我們身邊,讓我們牽腸掛肚的角色,以及困惑我們,精彩迷人的劇情在那裡呢?
人如果在極度疲勞之後,作深沈近乎死亡的快速入眠。入眠深沈到了極點,就如同是「無夢境」的睡眠。當睡到至熟,生命只能作極深度,甚至沒有意識的休息。這時候夢都不在了,試問著我們自己,在「無夢」的時候,那個曾經在我們身邊,讓我們牽腸掛肚的角色,以及困惑我們,又精彩迷人的劇情在那裡呢?
當身心已死,再也無法抓取任何東西的時候。那個再也無法抓取任何東西的無奈和無力感,而以致於「壑達」,似乎是有著那麼點在「意識轉換」中,摸著那個「裏面的人」的感覺。有些人把這樣的感覺,當作是「解憂脫苦」的到達,也似乎是永無煩惱的唯一出路。
生命的只有在,無助的無法抓取下,或是無力的無法抓住下,才能呈現完全的「自由」。能夠完全「自由」才是有能力被碎「「外面的人」之契機。
這種近乎死亡,觸摸「不抓取」,並且「完全自由」的敏感,不就是,佛家所說的「頓悟」。
更有人認為這種近乎死亡,觸摸「不抓取」,並且「完全自由」的敏感,不就是,佛家所說的「頓悟」。並在那「完全自由」的瞬間邁入了時間的永恆。然而,像這種要讓「裏面的人」出來,便必須,而且得衝擊過「外面的人」束縛。也就是由從衝破「不自由」的剎那間得到可以有「自由」的力量。這樣的「破繭而出」過程中,到底要到什麼樣感覺,什麼樣的衝擊力量,才算是摸著「裏面的人」的感覺呢?
有的人,像六祖惠能一樣,前世已下過工夫,縱然未讀詩書五經,不知道什麼大道理,大字也識不了幾個。但是很奇妙的,他們就是能夠很容易的,無留戀的將這些「外面的人」意識消融退讓,而讓另外幾種「裏面的人」層次的意識,輕易進駐。有些修行人,在我們所處的世界(欲界)輪迴多次,因此在欲望上的執取束縛較重,那種「外面的人」的執著非常沈重,就算是勤修禪定退轉意識,或是以激烈方式懇求主釋放捆綁,也很難以自身的力量完成意識轉換。
利用自發性感官上的壓抑,來減少修行者知覺,這樣的作法和力度是不夠的。若是「坐監」越不自由,在下意識裡,去尋找「裏面的人」的動力就越強。
這就是當「外面的人」束縛極其沈重,或者是說麥子的外殼極其厚重的時候。修行人若僅是只有藉著,無論是環境上客觀的隔離,或是主觀上心境的轉變,從而完全切斷外境對於修行者的干擾,那是還不到位的。根器不深的行者利用自發性感官上的壓抑,來減少修行者知覺的作用,看看是不是能將修行者的意識及念頭,作被動性或是強迫性的退轉。對大多數的人而言,這樣的作法和力度是不夠的。
當「外面的人」意識,無法消融退讓的時候。我們「裏面的人」像是一個受監禁的人,像關在監牢裏一樣。我們的靈就像被罩子罩著一樣,不容易出來。「裏面的人」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如同「坐監」的不自由。然而,生命不自主的呼喚「裏面的人」的本性,卻是從未停止過。而且若是「坐監」越不自由,在下意識裡,去尋找「裏面的人」的動力就越強。不止對於人而已,大自然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可以由荒野上被誘捕的野狼,就算是經過人類細心的豢養,甚至加以監禁,也很難徹底阻絕大自然,對於他們的野性呼喚,而以最原始的面目呈現自己。
人也是一樣,若只是刻意的壓抑六根對於外在取受,是很難放下「外面的人」意識。甚而在靜坐過程中,很難壓抑胡思亂想的念頭。對於這樣的修行者而言,若只有單純藉著佛法上的道理,來分析外境是變動的,是不恆長的,也很難使心靈停止對於外境的執取,更徨論開悟。這些人的面對自己,是的痛苦的。
只有經過不斷潛心修練一切意識上的「不合理」。一次又一次的操作破碎自己的「意識堅持」。也就是的最放不下的「執著」。
因此,只有經過不斷潛心修練一切意識上的「不合理」。一次又一次的操作破碎自己的「意識堅持」,也就是打破了所有的人最放不下的「執著」。生命必須把一切「深度合理化」的世界,像是麵團師父一樣,將自己的心智,如同麵團般的抓取有樣,甚至加以打被。一個有「自由度」的行者,可以把自己的意識打造成任何「可能」或者是「不可能」的形狀。在「可能」或者是「不可能」來回裡,一步又一步的操練心智的進出。
走在「漸悟」修行路上的行者,不單只是在佛法上的體悟,更須藉著禪定及觀照的作用,在不斷重複的練習中,建立心智「思考的非紀律」。密宗中有「觀想」的法門,正是用「不合理化」的模仿。模仿觀世音菩薩,蓮花生大士,綠度母這些在另外一個世界的靈體,進入這些靈體轉來破碎「外面的人」樣子。
從破碎的殼裡,才能一片又一片的拼湊中,來找到「裏面的人」的感覺。跳躍在時空下的「觀想」,可以的心智「思考的非紀律」操練的最極致。典型的「觀想」乃藉助超越時空的「意識躍進」,來和佛陀在一起,甚或成為佛陀的樣子,甚或是和佛陀一樣德性,來逐漸的轉換自己深藏於意識最深層的「以為」和「認定」。
操練更深入者,可以在另外一個意識層次的高度來看自己。有的人在另外一個層次的定中,不但可以接受道行深厚的本尊加持,更藉著觀想和本尊是一樣,在超越時空及橫跨意識層次,和本尊的意識「合一」中,逐漸改變了修行者的意識「認定」,甚至把自已的「認定」修改成和佛陀一樣。當「認定」修改成和佛陀一樣的時候,所有的思考模式,行為準則也會和佛陀同步。
生命只有在修改「裏面的人」「認定」以後,才有可能產生無窮的能力,而將能力,迴向到修行者不安定的靈裡。
在「不合理化」後,「意識轉換」可以隨心所欲跳躍到無可限制,甚至無所理解的「意識認定」中。修行者以極大的「自由度」,在最深層的意識中,把自己和佛陀「合一」。「合一」之後,才能透過已經「合一」並且修改後的「認定」調整所想、,輕易超越修行者「外面的人」意識層次的侷限。生命只有在修改「裏面的人」「認定」以後,才有可能產生無窮的能力,而將能力迴向到修行者不安定的靈裡。
並且逐步停止了修行者複雜的清醒意識作用。清醒的意識經過適當的禪修鍛鍊,終於在禪定中,觀想中,加持下退讓了它的主導作用。人的意識在不斷的操練下,破碎退讓「外面的人」樣子以後,才能放棄執取。我們在禪定中清醒的意識退讓,使平常受壓抑,只能在夢中作用的潛意識,在禪定中啟動,造成了禪定中的修行者,顯現了不同的時空世界,而使清醒意識所顯現的世界則暫時消失,進入累世所修得的較高層界。
原始佛教中修習禪定的作用,是將心靈自身,口,意三種層次中解脫。以獲得心靈超越三界的自由。釋迦牟尼建立了意識轉換的修行法門,也開啟了人類探討廣大意識的方法。
「定」中有「定」「夢」中有「夢」
想要破碎退讓「外面的人」的意識,必須要瞭解「意識結構」。正如同每個人生來都戴著一層面具。每一層意識外面,都包裹著顯現其外「意識殼」。而意識堆疊是一層又包著一層的,有人意識有序,像是無限制被包著皮的竹筍心一樣,內含有無限的奧祕。有人堆砌雜亂,很難自混亂的思緒中,整理出深藏最「裏面的人」的位置。
在這麼一層深過一層意識層次的交錯中,人總是要在「思考非紀律」不斷操練下,到了最極致,意識呈現了被所有「不可能」激烈衝撞的時候,才有可能打破「意識殼」,而深入其中。「老莊思想」是中國人中最有體會到「裏面的人」的感覺。《莊子》的《齊物論》裡談到「莊周夢蝶」,可以說是把人由入夢意識,在作打破「意識轉換」的枷鎖時,作無限最後的退轉。並大徹大悟「所有意識都竟是殼」的這個境界,加以描述最淋漓盡致的經典之作。
這段經歷用很白話的方式來解釋,有一天莊子夢見自己是一隻蝴蝶,他拍一拍翅膀,果然飛起來了,他好開心喔!這時候根本就忘了自己是莊周。過了不久他醒過來了,才驚覺到原來是一場夢!究竟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莊周與蝴蝶有分別嗎?
在生命幻生幻滅的「意識退讓」裡互為角色,宇宙中的每一個生命,每一件事物都是可以彼此互通、互變及「合一」
當我們的意識,在所有的「不可能」衝擊之下而無所遁形,必須認真面對最裡面,最內面自己的時候,這才是物我兩忘、萬物化而為一。由時空的高度來看蝴蝶和莊周的夢,普羅大眾只知道莊周退轉了清醒意識,而在夢中夢到了蝴蝶,所以蝴蝶在莊周的夢中的潛意識中。全然沒想到退一步來看,莊周竟也在另一場更大的夢裡,或許就是在一個「知覺者」或是「被知覺者」的夢中。
沒有人能透徹的想清楚,到底有多少層的夢境,或是多少層意識中有莊周和蝴蝶的角色,或許他倆今晚就出現在你我的夢中。但是不論是多少層的夢境裡,一定都有夢醒的時候。若是莊周與蝴蝶不侷限在,只在他們的兩個「夢裡的潛意識」中出入,也就是說,不論莊周還是蝴蝶,都可以在生命幻生幻滅的「意識退讓」裡互為角色,宇宙中的每一個生命,每一件事物都是可以彼此互通、互變及「合一」,在所有的「意識殼」外。而最後,以那個「無所名」的樣子,出現在我們的所有的「意識殼」內。
而且我們也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夢都有夢醒的時候,所有的角色和人物都會消失,只是早晚問題。這才是「意識轉換」的最後到達,也是永無煩惱的唯一出路。(下期續)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