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色境識不二法系列之三十三 坎坷遭遇內化無量胸襟
李秉信
在筆者多年問事的經驗中發現到, 人的歲數到了一個年紀以上, 就算是一生再轟轟烈烈, 也沒有一個人能夠躲避生老病死的事實。 筆者也觀察到, 當生死關卡來臨的時候, 人生再多的抓取,都會淪為灰燼。
任憑你是跨國企業的總裁, 數萬員工的頂頭上司, 當身體毀壞的那一天, 誰都帶不走今生所賺取的一塊錢。 也只有在這個時候, 一個會在內心, 悄悄自問自答的問題產生了。 在我生命離開世界的那一刻, 到底什麼是我可以帶走什麼東西?
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而且琅琅上口。 但是要說到,想要證悟生死平等這樣的味道, 恐怕只有等到死神來敲門的時候, 才會開始認真的面對。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思考方向,往外不往內看,是生命生存在的本性。 但是人常常會為外在所迷惑, 而忘記駐足內心的平靜。
每一個人心裡都很清楚,往外追求的物質, 在進入死亡隧道的時候, 是完全帶不走的。但是很少人知道, 追求過程當中的體悟, 以及遭遇挑戰,生命品質上的改變, 是當事人這輩子唯一能帶走, 一個不同於老我的自己。
筆者常常看到, 許多人在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候, 才會認真的詢問自己,到底,什麼樣的東西才能帶得走呢?甚至,更深刻的思考問題。 我怎麼會平白的來這個世界走一回?這些發人深省的問題,也只有在面對生死關卡的時候, 生命才會認真的思考, 到底我要帶走一個什麼樣的自己, 才能對我這一輩子的生命,做個交代。
在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 都是汲汲於爭取外在世界的財富和成就, 很少在思考, 所有的得到,其實都是個假象。 因為,沒有一件東西,是留得下來的。 沒有一份你放不下的感情,是永恆的。
在這裡,生命開始有了一個進一步的瞭解, 原來我們讀再多的經典,瞭解再多的道理, 甚至可以拿個神學博士,上台當講師,說的頭頭是道。 然而,一個實際上生命的改變,和知識上的瞭解,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
對於一個有能力,擁有全世界財富的人而言。 綜然是,得到別人所羨慕的巨大財富。 然而,擁有若是沒有辦法,讓他的生命作出改變。,人生所有的打拼,都是虛空的。 這是一個筆者常常在思考的問題,知道這樣的道理,但是做不到這樣的放下,兩者之間的距離, 到底是來自於一個什麼樣的作用機制?
在筆者多年問事的經驗中, 常常會看到, 許多從事神職教化者, 綜然能夠把整本經典背得滾瓜爛熟, 說起道理來都能夠引經據典, 但是自己在面對生死和疾病的時候, 很難脫離那種哀怨之情。總是覺得老天給他的時間不夠, 很多事情還沒有完成,也尚未交代, 就要如此的離開人間了。
其實這些人並不知道, 人生從來沒有徒然的在走一趟, 所有的發生,都是有目的和計劃的。 只是在於。他們對於外在世界的付出及追求, 是不是能夠內化成生命上的改變。筆者在最近的問事中, 碰到一位,人生上下起伏,遭遇曲折離奇的老婦人。
聽他婉婉道來,人生碰到所有的奇遇。 聆聽者一定會有非常深刻的感觸, 不論是人生的每一個經過, 經典上所讀的每一個道理, 是不是能夠,真正的內化成我們生命的品質, 那個才是我們這個輩子,唯一能帶走的東西。
她年紀輕輕,就隻身來美國留學, 是60年代來來來,來台大, 去去去,去美國, 最典型的代表。 憑著他聰明的頭腦,以及不同於常人的堅強毅力, 不到三十來歲,就得到了博士學位。 當事人本身的專業是理工,對於數字特別敏感, 精打細算,能夠預測投資的走向, 以及投資後的回報,是他的專長。
根據當事人的陳述, 他和她的夫婿, 雙方在美國認識以及結婚。 兩個人都是身無分文的來到美國, 完全是白手起家的模式,打造他們的地產王國。 夫妻兩個人憑著得天獨厚的運氣,以及過人的膽識, 利用他們理工知識上,所學的財務槓桿原理。
不斷地加碼及借貸, 在房地產最低迷的時候, 購入了許多廉價的地產。 當景氣回升以後, 他們的資產,成倍數性的增加, 成為許多人羨慕,一夜致富的對象。 這對夫妻發財的經驗,是當時60年代, 留學生來美國創業成功的典範。
但是,這也是中國人常常在說的, 許多的夫妻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 家裡有了錢,先生就在外面拈花惹草, 喜歡上了比她年輕貌美的女子。 如同宋朝時的陳士美, 考上狀元,成為駙馬爺以後, 頭也不回地拋棄糟糠之妻, 當事人家裡家裡馬上面臨了家破人亡, 妻離子散的慘狀。
這位年紀將近七十五歲的老婦人, 歷歷如繪的描述到, 他帶著一顆破碎的心,以及一兒一女, 從美國的中部,飛到洛杉磯, 想要再重新開始他人生第二個春天。 說也奇怪的, 他所嫁的第二個先生, 比當事人年輕許多。
但是對他大獻殷勤,表現真情, 看到他像是驚為天人一樣, 天天都跟他糾纏在一起。 根據當事人結婚以後的觀察及了解, 他覺得他現在的丈夫,也應該是是垂涎他的財產, 才願意和他共結連理。 但是,當事人當時的年紀,已經接近四十歲, 人老珠黃, 年華老去。 而且孤單的女人, 很容易被愛情沖昏了頭。
再加上他的年紀已大,並沒有太多可以再婚的選擇。 明明知道,對方可能不是真心的對待她, 也將就的下嫁於他, 開始了他人生第二段, 精彩又坎坷的遭遇。他們雙方,各自有前妻及前夫的子女, 以及複雜的男女關係。 當事人第一婚後, 所留下再多豐厚的家當, 也經不起家裡每個人,各有一條心的分分合合。
他年輕的先生, 在結婚以後,就要求他把部份財產過到他的名下。 他希望子女,能夠過這一個比較幸福的生活, 自己再一次的婚姻, 能夠看在心中有誠意, 把財產歸到對方的名字下,不會失敗, 也就勉為其難答應對方。 他再婚的先生,並不是一個很精明的生意人, 只有貪心的慾望,而沒有長遠的眼光。
經過接二連三的投資失敗以後, 本來算是家財萬貫的資產, 哪裡經得起錯誤判斷的折騰,很快的轉變成負債。 夫妻兩個人,因為處理財務的觀念不同,感情失和, 竟然對簿公堂,訴諸於法院判決離婚。 在經過這麼多的波折以後,當事人人生的遭遇, 像是一部不堪回首的電影, 每一段情節都讓人感慨萬分。
當事人用一種很悲哀的眼神,詢問筆者, 為什麼他人生的際遇,充滿著傷害, 讓他覺得萬念俱灰。 人生的挫折到了這樣的地步,實在是再也走不下去了, 想自我了斷,一走了之。 筆者很誠意的告訴他, 在這個世界上, 大部分的人,很難知道這個道理。
生命再一次來到人間的目的, 只是要把外在世界的發生, 內化成我們越來越寬廣的胸襟及心量。不論是這樣的發生, 是讓當事人在街頭上乞討, 還是在皇宮裡日理萬機。 也不論是這樣的發生, 是驅使當事人扮演,博覽萬卷書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還是不認識隻字片語的村婦老農。
在面對生死平等的時候, 只有那個,能把把生平及身體的遭遇, 內化成一個個更好自己的, 擴大我們更寬廣的心胸。在面對身體歸空的時候, 才能夠真正的坦然無懼, 解脫自在, 那是你人生會碰到所有遭遇的唯一目的。
在這個世界上,對於每個人唯一公平的事情, 是不是能夠真正徹悟生死之間的平等。 那樣的境界,是在於我們是否能夠了解, 人生走到了盡頭,是沒有一件東西可以帶得走。 唯一能夠讓你帶到來生的, 是在於你經過這麼多坎坷的過程中, 有沒有辦法,把每一份感覺, 內化成一份更寬廣的胸襟, 成為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筆者觀察到,許多聰明絕頂的博士,醫生及科學家,往往是一群最無法處理自己人生困境的族群。 而且更麻煩的是,這些人更習慣自以為是的,用他們學習過的知識和理論,來解決他的人生所遭遇的糾結,而忽略了,原來所有麻煩的根源,是來自於自己須要在生死平等的觀念上改變。
如果自己還是跟過去一樣,沒有任何的改變, 就算是經過再多的得到和失去, 面臨生死的那一刻, 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說的算是人生白走了一遭。
在筆者多年問事的經驗中發現到, 人的歲數到了一個年紀以上, 就算是一生再轟轟烈烈, 也沒有一個人能夠躲避生老病死的事實。 筆者也觀察到, 當生死關卡來臨的時候, 人生再多的抓取,都會淪為灰燼。
任憑你是跨國企業的總裁, 數萬員工的頂頭上司, 當身體毀壞的那一天, 誰都帶不走今生所賺取的一塊錢。 也只有在這個時候, 一個會在內心, 悄悄自問自答的問題產生了。 在我生命離開世界的那一刻, 到底什麼是我可以帶走什麼東西?
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而且琅琅上口。 但是要說到,想要證悟生死平等這樣的味道, 恐怕只有等到死神來敲門的時候, 才會開始認真的面對。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思考方向,往外不往內看,是生命生存在的本性。 但是人常常會為外在所迷惑, 而忘記駐足內心的平靜。
每一個人心裡都很清楚,往外追求的物質, 在進入死亡隧道的時候, 是完全帶不走的。但是很少人知道, 追求過程當中的體悟, 以及遭遇挑戰,生命品質上的改變, 是當事人這輩子唯一能帶走, 一個不同於老我的自己。
筆者常常看到, 許多人在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候, 才會認真的詢問自己,到底,什麼樣的東西才能帶得走呢?甚至,更深刻的思考問題。 我怎麼會平白的來這個世界走一回?這些發人深省的問題,也只有在面對生死關卡的時候, 生命才會認真的思考, 到底我要帶走一個什麼樣的自己, 才能對我這一輩子的生命,做個交代。
在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 都是汲汲於爭取外在世界的財富和成就, 很少在思考, 所有的得到,其實都是個假象。 因為,沒有一件東西,是留得下來的。 沒有一份你放不下的感情,是永恆的。
在這裡,生命開始有了一個進一步的瞭解, 原來我們讀再多的經典,瞭解再多的道理, 甚至可以拿個神學博士,上台當講師,說的頭頭是道。 然而,一個實際上生命的改變,和知識上的瞭解,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
對於一個有能力,擁有全世界財富的人而言。 綜然是,得到別人所羨慕的巨大財富。 然而,擁有若是沒有辦法,讓他的生命作出改變。,人生所有的打拼,都是虛空的。 這是一個筆者常常在思考的問題,知道這樣的道理,但是做不到這樣的放下,兩者之間的距離, 到底是來自於一個什麼樣的作用機制?
在筆者多年問事的經驗中, 常常會看到, 許多從事神職教化者, 綜然能夠把整本經典背得滾瓜爛熟, 說起道理來都能夠引經據典, 但是自己在面對生死和疾病的時候, 很難脫離那種哀怨之情。總是覺得老天給他的時間不夠, 很多事情還沒有完成,也尚未交代, 就要如此的離開人間了。
其實這些人並不知道, 人生從來沒有徒然的在走一趟, 所有的發生,都是有目的和計劃的。 只是在於。他們對於外在世界的付出及追求, 是不是能夠內化成生命上的改變。筆者在最近的問事中, 碰到一位,人生上下起伏,遭遇曲折離奇的老婦人。
聽他婉婉道來,人生碰到所有的奇遇。 聆聽者一定會有非常深刻的感觸, 不論是人生的每一個經過, 經典上所讀的每一個道理, 是不是能夠,真正的內化成我們生命的品質, 那個才是我們這個輩子,唯一能帶走的東西。
她年紀輕輕,就隻身來美國留學, 是60年代來來來,來台大, 去去去,去美國, 最典型的代表。 憑著他聰明的頭腦,以及不同於常人的堅強毅力, 不到三十來歲,就得到了博士學位。 當事人本身的專業是理工,對於數字特別敏感, 精打細算,能夠預測投資的走向, 以及投資後的回報,是他的專長。
根據當事人的陳述, 他和她的夫婿, 雙方在美國認識以及結婚。 兩個人都是身無分文的來到美國, 完全是白手起家的模式,打造他們的地產王國。 夫妻兩個人憑著得天獨厚的運氣,以及過人的膽識, 利用他們理工知識上,所學的財務槓桿原理。
不斷地加碼及借貸, 在房地產最低迷的時候, 購入了許多廉價的地產。 當景氣回升以後, 他們的資產,成倍數性的增加, 成為許多人羨慕,一夜致富的對象。 這對夫妻發財的經驗,是當時60年代, 留學生來美國創業成功的典範。
但是,這也是中國人常常在說的, 許多的夫妻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 家裡有了錢,先生就在外面拈花惹草, 喜歡上了比她年輕貌美的女子。 如同宋朝時的陳士美, 考上狀元,成為駙馬爺以後, 頭也不回地拋棄糟糠之妻, 當事人家裡家裡馬上面臨了家破人亡, 妻離子散的慘狀。
這位年紀將近七十五歲的老婦人, 歷歷如繪的描述到, 他帶著一顆破碎的心,以及一兒一女, 從美國的中部,飛到洛杉磯, 想要再重新開始他人生第二個春天。 說也奇怪的, 他所嫁的第二個先生, 比當事人年輕許多。
但是對他大獻殷勤,表現真情, 看到他像是驚為天人一樣, 天天都跟他糾纏在一起。 根據當事人結婚以後的觀察及了解, 他覺得他現在的丈夫,也應該是是垂涎他的財產, 才願意和他共結連理。 但是,當事人當時的年紀,已經接近四十歲, 人老珠黃, 年華老去。 而且孤單的女人, 很容易被愛情沖昏了頭。
再加上他的年紀已大,並沒有太多可以再婚的選擇。 明明知道,對方可能不是真心的對待她, 也將就的下嫁於他, 開始了他人生第二段, 精彩又坎坷的遭遇。他們雙方,各自有前妻及前夫的子女, 以及複雜的男女關係。 當事人第一婚後, 所留下再多豐厚的家當, 也經不起家裡每個人,各有一條心的分分合合。
他年輕的先生, 在結婚以後,就要求他把部份財產過到他的名下。 他希望子女,能夠過這一個比較幸福的生活, 自己再一次的婚姻, 能夠看在心中有誠意, 把財產歸到對方的名字下,不會失敗, 也就勉為其難答應對方。 他再婚的先生,並不是一個很精明的生意人, 只有貪心的慾望,而沒有長遠的眼光。
經過接二連三的投資失敗以後, 本來算是家財萬貫的資產, 哪裡經得起錯誤判斷的折騰,很快的轉變成負債。 夫妻兩個人,因為處理財務的觀念不同,感情失和, 竟然對簿公堂,訴諸於法院判決離婚。 在經過這麼多的波折以後,當事人人生的遭遇, 像是一部不堪回首的電影, 每一段情節都讓人感慨萬分。
當事人用一種很悲哀的眼神,詢問筆者, 為什麼他人生的際遇,充滿著傷害, 讓他覺得萬念俱灰。 人生的挫折到了這樣的地步,實在是再也走不下去了, 想自我了斷,一走了之。 筆者很誠意的告訴他, 在這個世界上, 大部分的人,很難知道這個道理。
生命再一次來到人間的目的, 只是要把外在世界的發生, 內化成我們越來越寬廣的胸襟及心量。不論是這樣的發生, 是讓當事人在街頭上乞討, 還是在皇宮裡日理萬機。 也不論是這樣的發生, 是驅使當事人扮演,博覽萬卷書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還是不認識隻字片語的村婦老農。
在面對生死平等的時候, 只有那個,能把把生平及身體的遭遇, 內化成一個個更好自己的, 擴大我們更寬廣的心胸。在面對身體歸空的時候, 才能夠真正的坦然無懼, 解脫自在, 那是你人生會碰到所有遭遇的唯一目的。
在這個世界上,對於每個人唯一公平的事情, 是不是能夠真正徹悟生死之間的平等。 那樣的境界,是在於我們是否能夠了解, 人生走到了盡頭,是沒有一件東西可以帶得走。 唯一能夠讓你帶到來生的, 是在於你經過這麼多坎坷的過程中, 有沒有辦法,把每一份感覺, 內化成一份更寬廣的胸襟, 成為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筆者觀察到,許多聰明絕頂的博士,醫生及科學家,往往是一群最無法處理自己人生困境的族群。 而且更麻煩的是,這些人更習慣自以為是的,用他們學習過的知識和理論,來解決他的人生所遭遇的糾結,而忽略了,原來所有麻煩的根源,是來自於自己須要在生死平等的觀念上改變。
如果自己還是跟過去一樣,沒有任何的改變, 就算是經過再多的得到和失去, 面臨生死的那一刻, 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說的算是人生白走了一遭。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