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心經句解之十四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註解】:無所得:眾生本性本自圓滿具足,不假外求,故曰無所求。
菩提薩埵:菩薩的簡稱。
【解釋】:我們的本性,也是清清靜靜的法身,本自具足、清靜、圓滿、沒有生滅、垢靜、增減、苦樂、好惡…等。本來無有一物可因為無所得,而能成就菩薩。
【心得記要】:
1、 因為無所得,而能成就菩薩。清靜經曰「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2、 金剛經第六分曰:「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 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意思是說修道的人,不可執有,也不可執無,方可悟入性空的妙理。
又如來所說渡人的方法,以竹筏來譬喻,要渡河之時,不可無竹筏,利用竹筏渡到彼岸以後,此竹筏就不用了,譬喻眾生未了悟真性之時,不可無佛法來引渡,既然開悟見性以後,佛法也要捨掉,何況不是佛法的外道,怎可堅執不捨呢。
3、 金剛經莊嚴淨土分第十分曰:「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意思是說:如來我往昔在燃燈佛的地方,已經瞭解自性的本覺的時候,於佛法有所得嗎?
須菩提回答世尊說:「世尊」呀!我師父在燃燈佛的地方,沒有一點佛法可得,是名無上菩提,所以燃燈佛只是開導性質,讓如來佛覺性自理而已。
4、 因為無上菩提是自家物,本來無失,那裡有外來可得之理,如果本性可以從外面得來,自性本體就不能顯露出來了。所以說:「於法實無所得」,是名無上之菩提也。
5、 譬如有一位白內障患者,視物不清楚,醫師為白內障患者去除白內障,使白內障患者恢復光明,患者視神經的光明是自己的,不是醫師給他的,道理也是一樣。
菩提薩埵:菩薩的簡稱。
【解釋】:我們的本性,也是清清靜靜的法身,本自具足、清靜、圓滿、沒有生滅、垢靜、增減、苦樂、好惡…等。本來無有一物可因為無所得,而能成就菩薩。
【心得記要】:
1、 因為無所得,而能成就菩薩。清靜經曰「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2、 金剛經第六分曰:「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 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意思是說修道的人,不可執有,也不可執無,方可悟入性空的妙理。
又如來所說渡人的方法,以竹筏來譬喻,要渡河之時,不可無竹筏,利用竹筏渡到彼岸以後,此竹筏就不用了,譬喻眾生未了悟真性之時,不可無佛法來引渡,既然開悟見性以後,佛法也要捨掉,何況不是佛法的外道,怎可堅執不捨呢。
3、 金剛經莊嚴淨土分第十分曰:「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意思是說:如來我往昔在燃燈佛的地方,已經瞭解自性的本覺的時候,於佛法有所得嗎?
須菩提回答世尊說:「世尊」呀!我師父在燃燈佛的地方,沒有一點佛法可得,是名無上菩提,所以燃燈佛只是開導性質,讓如來佛覺性自理而已。
4、 因為無上菩提是自家物,本來無失,那裡有外來可得之理,如果本性可以從外面得來,自性本體就不能顯露出來了。所以說:「於法實無所得」,是名無上之菩提也。
5、 譬如有一位白內障患者,視物不清楚,醫師為白內障患者去除白內障,使白內障患者恢復光明,患者視神經的光明是自己的,不是醫師給他的,道理也是一樣。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