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人道篇系列之十七 形而上道共振形而下器
李秉信
初學易經的行道者, 一定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 在易道裡, 為什麼,常常會用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 人世間恩怨情仇的交錯, 花花世界裡的動物植物, 作為解釋卦辭及爻辭, 以及變化動靜出入的例子?從這樣的反應,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人, 他們的眼界,只是看到物質世界裡的成住壞空。所以他們的情緒,無法自主的,跟著變化的波動上下起伏。 然而, 說也奇妙的,在易經裡的核心價值, 就是用世間的無常, 來切入變化的本質。 是不是能夠看到, 所有的變化,都蕩漾在唯一不變的存在場。 在難以掌握的變化當中, 存在著一點就通的不變。
說得更貼切一點, 大多數的人,只是糾結在發生之後的情緒。很少人知道,為什麼會有變化的發生。其實, 在易道變化的本質裡,人生的經歷, 都是為我們量身定做的。 所有的變化,只是要喚醒我們,本自俱足的覺察力, 能夠看到存在的永恆。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生命的本質,在慣性的作用之下, 習慣了累世的習氣, 而且渾然不知。若不是經過了這麼激烈的衝擊, 吃下了這麼大的苦頭, 很少人會有這樣的慧根, 出自本性,改變自己的習慣。雖然說是, 難以捉摸,如是的善變,是許多人感到困惑,而且非常痛苦, 無法開悟解脫的盲點。但是,裡面是有玄機的。
易道裡的教導, 是引導我們要換個方式來思考。 不要只是看到有形的變化, 更要跟的上,無形力量的節奏。 因為,那樣的吶喊, 是來自存在場的震動。 而你內心的自性, 本來就是存在場的元素。所以你可以看得到,這些變化的背後,事實上,都深藏著,不著痕跡, 來自於存在場的蛛絲馬跡。 我們可以說,那是一個共振的頻率。看一看每一段經文中的解釋,並不是, 把自己的情緒,糾纏在稍縱即逝的當下。 而是將自己的覺性, 契入每一個當下的凝結, 與存在場的永恆,合而為一, 讓自性和法性打成一片。 學易者,在這個千載難逢的當下, 一剎那之間,開悟解脫, 進入合而為一的狀態, 你就入了存在的感覺。
在這裡,我們回過頭來, 深刻領受,經文裡的卦辭及爻辭,不就是這麼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這是世界是物質的,我們生命也是物質的組成。 所有關係的開始,以及物質的發生,一定是從無到有, 從無形進入有形。 同樣的,所有物質最後落腳點, 一定是由有到無, 歸入塵土。 行文到此, 除了感慨無奈之外,你有沒有想過, 推動變化的力量,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在易經裡, 非常巧妙地,用氣、陰陽、動靜、形氣、氣化、升降出入, 來描述,存在場的共振, 是如何震動發出的。 無形無相的存在場, 藉著這些共振的頻率, 創造了有形有樣的物質世界。
註釋周易的歷代易學家, 非常喜愛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兩句話, 當作不同的命題。以相對舉的形式,提出了爲後代哲學家,所普遍關注的「道」、「器」二範疇, 而無法清楚的描述, 彼此之間共振的關係。就算是從東漢的鄭玄起,就存在著對於該命題的誤讀現象。筆者認爲,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都僅將本命題之中的「形」,瞭解爲了「器」的固有屬性,而如果以共振,做為彼此相連的背景,這個「形」,實則是一個純粹認識論範疇。據此,「形而上」與「形而下」,本來就是一件命題,而不是一直以來, 眾說紛紜所誤解的相對命題。不僅如此,該命題,同時還是,周易的最高認識論命題。沒有這樣的了解, 學易者很難透徹解析變化的本質。
這些基本的原理,闡述了生命的運動。由此得出來,生命是物質的。是什麼物質呢?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啊。用我們今天的話說,氣藉著共振,不論是五行, 陰陽、動靜、形氣、氣化、升降出入, 每個臟器互相感應當中,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那麼具體生命, 在人類的初始,是怎麼形成的呢?男女媾精,胎孕乃成,是具體的精氣。男女的精氣,陰陽交合以後,才能形成生命。從宏觀中醫強調,生命本源於氣,從微觀,積極解釋氣,生命到底怎麼形成的?是男女媾精,胎孕乃成。
在易道裡, 非常清楚的勾勒出, 有形的物質, 是從無形的氣, 藉著各種形式的共振所緣起的。 筆者相信, 絕大多數的人, 活過了大半輩子,都不會思考這樣的問題。 瞧瞧你,今天長成這個樣子。 這些年來,經歷過了這麼多的事情。 你有沒有靜下心來思考過, 孕育我生命開始的那股氣, 是從哪裡來的?操控我命運的那股氣, 為什麼會這樣運動者?共振的頻率,又是一個怎麼樣的交互?中國傳統的智慧中, 在在的說明,世界的物質形式,以及生命的物質運動形式,都是緣自於氣的運動。中醫基礎理論講氣化,也是也是來自於氣動的基本觀念。生命的運動形式,就是不斷的進行著升降出入。
在複雜的氣化運動中, 形成了不斷變化的有機整體,這就是生命。 我們不斷在作用的妄念, 推動者我們的行為, 架構了我們無法改變的命運。我們也可以用因果的關係, 來描繪氣動的模式。現在的發生, 都是來自於過去念頭交錯的氣動。 將來的命運, 也一定是,現在想法氣動的結果。用這樣一個觀點來看待生命過程,看待健康問題,看待疾病問題,沒有一個現狀,能夠逃脫,如果心中起了一個什麼樣的因, 必然會發生,有什麼麼樣果模式。 如果你熟悉這個模式, 善用這樣一個觀點, 用來保護人們的健康,必定能夠使人們能夠延年益壽。 更不用說, 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個基本觀點,就是中醫學恆動觀念。 然而恆動的觀念,並不是隨心所欲地亂動, 而是有著一定共振的節奏, 按照節拍, 進行變化的前後。 如同易道中的核心思想, 卦變一定會有恆定的順序。 六爻的相續, 必然有念念分明的清楚。 也就是說,變化的發生, 一定是先有這麼一個階段, 因為這樣的發生, 接著下一個階段的延續。 這樣的規律, 正是所有變化的不變性。 在這個過程當中,平衡點,是恆動觀念的一個具體體現。這一觀點,被西方歐洲文化以及西醫學, 當作是靜態的點, 做更深入以及精緻的研究, 而營造了西方的先進科學。
在這裡,我們要有一個基本的看見。西方醫學的核心思想,及近代的生物醫學的理論, 只是把人,作為生物學的人來看待。在靜態一點, 而且,也只有這麼一點的前提之下, 所有架構出來的生理理論。自然科學研究者的訓練, 本著分析、還原、機械,這種哲學思想影響下,進行考察生命的研究。 那一個過程,只是非常機械化的考察細胞、分子、器官、組織的基本結構。非常嚴謹,和仔細的把它分解開。 在這個考察的過程中,無論是生理和生化,當作靜止狀態,不動的。用靜止的觀點,看待疾病的變化。 也用靜態的模型,看待生命運動的過程,忽略了時空的前後性。
中醫學卻恰好和它相反,不斷用動的觀點,來看每一個靜態的點。 更把每一件發生, 用超越時空的系統模型加以思考。我們說,恆動觀念為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 在這樣的論述上,更深刻的帶入業力病的成形, 以及超越時空連續性的平衡。 和近代西方醫學的,用靜止的觀點,來看待生命過程,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 更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體現,發揮的淋漓盡致。
初學易經的行道者, 一定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 在易道裡, 為什麼,常常會用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 人世間恩怨情仇的交錯, 花花世界裡的動物植物, 作為解釋卦辭及爻辭, 以及變化動靜出入的例子?從這樣的反應,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人, 他們的眼界,只是看到物質世界裡的成住壞空。所以他們的情緒,無法自主的,跟著變化的波動上下起伏。 然而, 說也奇妙的,在易經裡的核心價值, 就是用世間的無常, 來切入變化的本質。 是不是能夠看到, 所有的變化,都蕩漾在唯一不變的存在場。 在難以掌握的變化當中, 存在著一點就通的不變。
說得更貼切一點, 大多數的人,只是糾結在發生之後的情緒。很少人知道,為什麼會有變化的發生。其實, 在易道變化的本質裡,人生的經歷, 都是為我們量身定做的。 所有的變化,只是要喚醒我們,本自俱足的覺察力, 能夠看到存在的永恆。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生命的本質,在慣性的作用之下, 習慣了累世的習氣, 而且渾然不知。若不是經過了這麼激烈的衝擊, 吃下了這麼大的苦頭, 很少人會有這樣的慧根, 出自本性,改變自己的習慣。雖然說是, 難以捉摸,如是的善變,是許多人感到困惑,而且非常痛苦, 無法開悟解脫的盲點。但是,裡面是有玄機的。
易道裡的教導, 是引導我們要換個方式來思考。 不要只是看到有形的變化, 更要跟的上,無形力量的節奏。 因為,那樣的吶喊, 是來自存在場的震動。 而你內心的自性, 本來就是存在場的元素。所以你可以看得到,這些變化的背後,事實上,都深藏著,不著痕跡, 來自於存在場的蛛絲馬跡。 我們可以說,那是一個共振的頻率。看一看每一段經文中的解釋,並不是, 把自己的情緒,糾纏在稍縱即逝的當下。 而是將自己的覺性, 契入每一個當下的凝結, 與存在場的永恆,合而為一, 讓自性和法性打成一片。 學易者,在這個千載難逢的當下, 一剎那之間,開悟解脫, 進入合而為一的狀態, 你就入了存在的感覺。
在這裡,我們回過頭來, 深刻領受,經文裡的卦辭及爻辭,不就是這麼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這是世界是物質的,我們生命也是物質的組成。 所有關係的開始,以及物質的發生,一定是從無到有, 從無形進入有形。 同樣的,所有物質最後落腳點, 一定是由有到無, 歸入塵土。 行文到此, 除了感慨無奈之外,你有沒有想過, 推動變化的力量,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在易經裡, 非常巧妙地,用氣、陰陽、動靜、形氣、氣化、升降出入, 來描述,存在場的共振, 是如何震動發出的。 無形無相的存在場, 藉著這些共振的頻率, 創造了有形有樣的物質世界。
註釋周易的歷代易學家, 非常喜愛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兩句話, 當作不同的命題。以相對舉的形式,提出了爲後代哲學家,所普遍關注的「道」、「器」二範疇, 而無法清楚的描述, 彼此之間共振的關係。就算是從東漢的鄭玄起,就存在著對於該命題的誤讀現象。筆者認爲,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都僅將本命題之中的「形」,瞭解爲了「器」的固有屬性,而如果以共振,做為彼此相連的背景,這個「形」,實則是一個純粹認識論範疇。據此,「形而上」與「形而下」,本來就是一件命題,而不是一直以來, 眾說紛紜所誤解的相對命題。不僅如此,該命題,同時還是,周易的最高認識論命題。沒有這樣的了解, 學易者很難透徹解析變化的本質。
這些基本的原理,闡述了生命的運動。由此得出來,生命是物質的。是什麼物質呢?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啊。用我們今天的話說,氣藉著共振,不論是五行, 陰陽、動靜、形氣、氣化、升降出入, 每個臟器互相感應當中,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那麼具體生命, 在人類的初始,是怎麼形成的呢?男女媾精,胎孕乃成,是具體的精氣。男女的精氣,陰陽交合以後,才能形成生命。從宏觀中醫強調,生命本源於氣,從微觀,積極解釋氣,生命到底怎麼形成的?是男女媾精,胎孕乃成。
在易道裡, 非常清楚的勾勒出, 有形的物質, 是從無形的氣, 藉著各種形式的共振所緣起的。 筆者相信, 絕大多數的人, 活過了大半輩子,都不會思考這樣的問題。 瞧瞧你,今天長成這個樣子。 這些年來,經歷過了這麼多的事情。 你有沒有靜下心來思考過, 孕育我生命開始的那股氣, 是從哪裡來的?操控我命運的那股氣, 為什麼會這樣運動者?共振的頻率,又是一個怎麼樣的交互?中國傳統的智慧中, 在在的說明,世界的物質形式,以及生命的物質運動形式,都是緣自於氣的運動。中醫基礎理論講氣化,也是也是來自於氣動的基本觀念。生命的運動形式,就是不斷的進行著升降出入。
在複雜的氣化運動中, 形成了不斷變化的有機整體,這就是生命。 我們不斷在作用的妄念, 推動者我們的行為, 架構了我們無法改變的命運。我們也可以用因果的關係, 來描繪氣動的模式。現在的發生, 都是來自於過去念頭交錯的氣動。 將來的命運, 也一定是,現在想法氣動的結果。用這樣一個觀點來看待生命過程,看待健康問題,看待疾病問題,沒有一個現狀,能夠逃脫,如果心中起了一個什麼樣的因, 必然會發生,有什麼麼樣果模式。 如果你熟悉這個模式, 善用這樣一個觀點, 用來保護人們的健康,必定能夠使人們能夠延年益壽。 更不用說, 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個基本觀點,就是中醫學恆動觀念。 然而恆動的觀念,並不是隨心所欲地亂動, 而是有著一定共振的節奏, 按照節拍, 進行變化的前後。 如同易道中的核心思想, 卦變一定會有恆定的順序。 六爻的相續, 必然有念念分明的清楚。 也就是說,變化的發生, 一定是先有這麼一個階段, 因為這樣的發生, 接著下一個階段的延續。 這樣的規律, 正是所有變化的不變性。 在這個過程當中,平衡點,是恆動觀念的一個具體體現。這一觀點,被西方歐洲文化以及西醫學, 當作是靜態的點, 做更深入以及精緻的研究, 而營造了西方的先進科學。
在這裡,我們要有一個基本的看見。西方醫學的核心思想,及近代的生物醫學的理論, 只是把人,作為生物學的人來看待。在靜態一點, 而且,也只有這麼一點的前提之下, 所有架構出來的生理理論。自然科學研究者的訓練, 本著分析、還原、機械,這種哲學思想影響下,進行考察生命的研究。 那一個過程,只是非常機械化的考察細胞、分子、器官、組織的基本結構。非常嚴謹,和仔細的把它分解開。 在這個考察的過程中,無論是生理和生化,當作靜止狀態,不動的。用靜止的觀點,看待疾病的變化。 也用靜態的模型,看待生命運動的過程,忽略了時空的前後性。
中醫學卻恰好和它相反,不斷用動的觀點,來看每一個靜態的點。 更把每一件發生, 用超越時空的系統模型加以思考。我們說,恆動觀念為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 在這樣的論述上,更深刻的帶入業力病的成形, 以及超越時空連續性的平衡。 和近代西方醫學的,用靜止的觀點,來看待生命過程,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 更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體現,發揮的淋漓盡致。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