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道德經句解系列之五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李秉信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老子早就告訴我們,是人覺得『善』的事,真的是善嗎?這樣的思索,是需要好好想一想的。絕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善』是很好,大家也都想做好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開門見山說他要做壞人。但是要看他這個「為」,看他的行為是不是有實實在在的真善,或是用這個善來做外表,裡面卻不是那一回事?這樣可以嗎?
這樣的味道,我們以一位醫師來比喻。從道理以及道德上來說,醫師是不是要救病人。救世濟人,甚至是救病人,是不是很善?所以,才叫醫生是仁心仁術。但是,無可否認的,許多醫生「為」了保險,可以多申請的錢,動輒就要動手術。這樣有真善嗎?這樣就是不仁,這是指極少數的人而言。大部分的醫生都是抱著慈悲救人的菩薩精神,將畢生所學奉獻給苦難的病患。
所以「仁」,就是不管,也不考慮這次醫療,是否可以拿到足夠的收入。醫生的所作所為,完全是憑良心,那才是真正的『善』。看你生命有危險,我就儘最大的力量去醫治。正如同中國人所說的,一切的所作所為,但求放心而已。這件事情做下去都不安心,外表再多類似善的行為,也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而已。
正如同,我們來到世間,相信上天一定有一點「愛心」給我們。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惻隱之心。筆者小時候在屏東,來到傳統菜市場。看到殺雞的人,身手俐落,像是機器一樣,一隻雞一隻雞的割喉放血,不帶一絲一毫的感情。筆者問他們說:你怎麼殺這麼多的雞。他們卻說:雞不殺,有一天會變雞精。又說:他很好心,因為他殺雞好讓雞早出世。
看看!世間人這麼糊塗,事理不明。所以道理一定要研究,道場有課一定要來聽。人的眼睛總是蒙蔽的,常常只是看到外面表象,就以為是好的,是『善』的,沒有看見真正的動機。否則,在善惡的觀察上混亂了,你就沒信心,所以我們看這個善,世間上這個善大家都知道要做,但是為什麼現在,卻有這麼多貪污,因為這個善有「為公」跟「為私」二種。要為眾生才行。
不善:外表說得好聽,心卻在算計人,這是不善。所以這個「皆」跟這個「為」要分清楚,這二個有一個是對待。所看的都一樣,但是行為不同,有心為善,其善不賞;無心為惡,其惡不罰。有為,無為就在這裡分別,故有無相生,就是開始對待了。簡單地說,不要被外表的樣子迷惑住,那都是會成住壞空,過往雲煙,很快就消失了。修行人講究的,是那顆心還在不在?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相形:相互形成。相傾:即形勢上的對待。音:細聲。 聲:大音。 和:合順。
故有無相生
觀察「有」才有比較,觀察「無」就沒有比較。這個無就是「體」,這個有是「用」。天下間所有一切的萬物,都是由「無」生「有」,再由有還無。比如人之靈性是無形的,生出有形的色身,故無生有;人死之後有形的肉體歸土,有就歸無。你看到外玄跟內玄嗎?這個內玄是「子」來生果,外玄就是果要來生子。這樣他沒有離開本份,這個就是根本,有無相生,相生相成,一世傳一世,孩子不能離開母親,體用不可分。
難易相成
「易」為「本」,「難」為「用」,難作的大事由小事作起,例如: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是從修身、齊家的小事做起。我們要孝順父母是容易或困難,我們的良知有沒有具足?有啊!上天給我們就有了,那裡會難。只是為或不為而已,要做就有辦法,如果「不能」是「人為」的,要不要做而已。
當時孟子去訪問梁惠王,孟子請梁惠王行仁政,梁惠王說:我不能。孟子說:我不是叫你挾泰山移到北海,我請你行仁政,愛百姓,這是你本來的一點愛心,我不是叫你把這個泰山移到北海,這怎麼會不能,我只說老人要一隻柺杖,請你拆一隻樹枝給這個老人當拐杖而已,你說不能,不是不能,是不為。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老子早就告訴我們,是人覺得『善』的事,真的是善嗎?這樣的思索,是需要好好想一想的。絕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善』是很好,大家也都想做好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開門見山說他要做壞人。但是要看他這個「為」,看他的行為是不是有實實在在的真善,或是用這個善來做外表,裡面卻不是那一回事?這樣可以嗎?
這樣的味道,我們以一位醫師來比喻。從道理以及道德上來說,醫師是不是要救病人。救世濟人,甚至是救病人,是不是很善?所以,才叫醫生是仁心仁術。但是,無可否認的,許多醫生「為」了保險,可以多申請的錢,動輒就要動手術。這樣有真善嗎?這樣就是不仁,這是指極少數的人而言。大部分的醫生都是抱著慈悲救人的菩薩精神,將畢生所學奉獻給苦難的病患。
所以「仁」,就是不管,也不考慮這次醫療,是否可以拿到足夠的收入。醫生的所作所為,完全是憑良心,那才是真正的『善』。看你生命有危險,我就儘最大的力量去醫治。正如同中國人所說的,一切的所作所為,但求放心而已。這件事情做下去都不安心,外表再多類似善的行為,也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而已。
正如同,我們來到世間,相信上天一定有一點「愛心」給我們。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惻隱之心。筆者小時候在屏東,來到傳統菜市場。看到殺雞的人,身手俐落,像是機器一樣,一隻雞一隻雞的割喉放血,不帶一絲一毫的感情。筆者問他們說:你怎麼殺這麼多的雞。他們卻說:雞不殺,有一天會變雞精。又說:他很好心,因為他殺雞好讓雞早出世。
看看!世間人這麼糊塗,事理不明。所以道理一定要研究,道場有課一定要來聽。人的眼睛總是蒙蔽的,常常只是看到外面表象,就以為是好的,是『善』的,沒有看見真正的動機。否則,在善惡的觀察上混亂了,你就沒信心,所以我們看這個善,世間上這個善大家都知道要做,但是為什麼現在,卻有這麼多貪污,因為這個善有「為公」跟「為私」二種。要為眾生才行。
不善:外表說得好聽,心卻在算計人,這是不善。所以這個「皆」跟這個「為」要分清楚,這二個有一個是對待。所看的都一樣,但是行為不同,有心為善,其善不賞;無心為惡,其惡不罰。有為,無為就在這裡分別,故有無相生,就是開始對待了。簡單地說,不要被外表的樣子迷惑住,那都是會成住壞空,過往雲煙,很快就消失了。修行人講究的,是那顆心還在不在?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相形:相互形成。相傾:即形勢上的對待。音:細聲。 聲:大音。 和:合順。
故有無相生
觀察「有」才有比較,觀察「無」就沒有比較。這個無就是「體」,這個有是「用」。天下間所有一切的萬物,都是由「無」生「有」,再由有還無。比如人之靈性是無形的,生出有形的色身,故無生有;人死之後有形的肉體歸土,有就歸無。你看到外玄跟內玄嗎?這個內玄是「子」來生果,外玄就是果要來生子。這樣他沒有離開本份,這個就是根本,有無相生,相生相成,一世傳一世,孩子不能離開母親,體用不可分。
難易相成
「易」為「本」,「難」為「用」,難作的大事由小事作起,例如: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是從修身、齊家的小事做起。我們要孝順父母是容易或困難,我們的良知有沒有具足?有啊!上天給我們就有了,那裡會難。只是為或不為而已,要做就有辦法,如果「不能」是「人為」的,要不要做而已。
當時孟子去訪問梁惠王,孟子請梁惠王行仁政,梁惠王說:我不能。孟子說:我不是叫你挾泰山移到北海,我請你行仁政,愛百姓,這是你本來的一點愛心,我不是叫你把這個泰山移到北海,這怎麼會不能,我只說老人要一隻柺杖,請你拆一隻樹枝給這個老人當拐杖而已,你說不能,不是不能,是不為。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