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意識合一之路系列之三十八 實修實證真心本淨實用
李秉信
筆者在將近四十個意識合一系列的文字中, 想要詮釋的部分是, 其實佛法是很簡單的,也就是佛法很好懂,它並不複雜。人世間這麼複雜的關係, 往往一句話就交待清楚了。
正是因為這麼簡單, 所以佛法是很好用的,也就是它很實用,不只是理論,佛法注重實證,即使再深的佛法超越了世間,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而最重要部分是,佛法的力量在那裡?
一般人都會認為是神通、怪力亂神、或者超越感官的事情,其實除了這些,它有實際發揮力量的地方,但是這種力量有個特質,跟一般世間的因果律或者科學的因果關係有所不同。為什麼說佛法的理論是很簡單的?
因為它常常用短短的一句話,就把要教給世人的方法交代清楚。而且在這麼簡單中, 涵藏了驚人的爆發能量。 比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特點在其他宗教也有,只要是好的宗教都會有。
「諸惡莫作」就是把世間或者我們內心世界不好的東西斷除,把屬於惡道或者不好的習性改掉。「眾善奉行」就是把不好的改掉之後,還要做一些對社會、世界有益的善事。但這樣還不夠,還要「自淨其意」,就是在自己的內心做功夫,也就是革心,光做外表形式還不夠,要能夠做到自淨其意;
這一點其他宗教也有提到,比如道教講清淨無為,要把意念單純化;基督教也講要把不好的思想淨化;回教也主張戒律之外,內心也不可以有邪惡的思想。但是, 佛教跟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自淨其意」這部分特別的深入,整個佛教的核心就在「自淨其意」。
「自淨其意」除了是要意識心清淨之外,還要出世間,這是跟其他宗教不同之處。因此我們可以說,最深的佛法在融通出世和入世。佛法的宗旨看似紛紜,其實可以簡單分成兩部分來看:一個是超脫輪迴,離開世間的束縛。
世間有許多的煩惱、痛苦,我們想要超越世界宇宙對我們的限制、超越我們的心靈、價值觀給我們的限制,就是要離開世間,也就是要「出世」。另外一個是「入世」,因為我們畢竟是在世間生活,想要成道也是要在世間修,所以入世是跟出世同樣重要。
佛法的《大藏經》或者經論大部分就是分成這兩個部分來看。出世和入世好像一分為二,其實最深的佛法就在把出世和入世融通。這是在意識合一系列中, 最強調的精髓。 那就是自性和法性打成一片。
離開世間就是佛經所謂的涅槃或者修行成道,這部分是佛法的核心。佛法剛傳出來的時候,就是小乘佛法,它主要講的就是這個部分。這個部分跟我們的生活、文化、社會價值觀關係不大,因為它是要我們離開世間的種種糾纏,教我們怎樣取涅槃,修行成道證羅漢。
這樣的佛法約莫興盛五百年,有許多人修成羅漢。五百年後有人對此不滿足,因為只是修成羅漢不夠豐富,加上印度教興盛後的反撲,逼使佛教徒重視世間,解決世間的問題,這就是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並不是排斥小乘佛法,小乘佛法旨在解決出世間的問題,而且是屬於個人的範圍──就是處理「我」的範圍的問題;只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可以離開世間。內聖之後必然外王。 然而內外如何合一呢?
大乘佛法對於「我」的問題已經解決,然後又進一步看待世間其他的問題。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關心的範圍是不同的,所以這兩個並不相互衝突,是同等的重要。因此佛法簡單來講就是分成怎樣修行離世和如何在世間生活可以沒有掛礙、障礙,此外就是要把這兩個融通,若是二分為半,就不完整。
小乘法門宗旨是在證本來面目,首先講出世間法是什麼?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我相,一個是法相。我相之外的都是法相,也就是我可及的範圍之外都是法相,包括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實這是漸變的分法,不是一刀兩斷的分法。像人相是在中間的層面,但是為了討論之便,我把它歸到法相。
我相是自性所能及的範圍,也就是一個一個的個人所認定我的範圍,這個範圍可大可小,比如說身體屬於我,車子、房子屬於我,如果車子被刮到,房子被破壞,我會覺得心痛,這些就是我相的範圍。
法相就比較廣泛,我剛學佛的時候,有一個想法,因為我喜歡種東西,就幻想是不是有一種果樹,它的果實最甜美,花開得很大可以欣賞,葉子樹枝也可以拿來吃,根也可以像蕃薯一樣可以吃,整個植物都是有用的。後來我知道不能這樣想,這就是為什麼有我相和法相之分的原因;
如果要求一個個人樣樣具備,像我要求的果樹一樣,這是不可能的,只是一個幻想,因為我們周遭的環境是多元的,有很多的生物生命,我們就有想要把宇宙萬象投射到個人身上的幻想,這就是我相跟法相不一樣的地方。自然界的我相與法相是不能混為一談。
禪宗有很多的偈子,問的是我相的本來面目是什麼,這個我可以擴大到宇宙萬物,但還是一個我相,小乘佛法所處理的就是單純的我相,而不涉及世間的文化、價值觀,解決了我相就是成道,但是在我相的範圍之外是沒有解決的,比如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問題。一開始的佛法是要出家的,人際關係令人煩惱所以要離開,專心去處理我相的問題,這是佛法的核心,不能丟掉。
如果我相解決了以後,可以把範圍擴大,注意周遭的事情。如果自己的問題沒有解決,周遭的問題都解決了,是不是可以修成?不能的,因為處理周遭的問題,並不能讓你看清楚本來面目,講的已經很深入了,但是為什麼荀子只到天界呢?因為荀子從頭到尾沒有問一個問題──就是「我」的本質是什麼?也就是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他懂得空、無、甚至法性的運作,但是他對於「我」的本質是什麼都沒有提。
我們能夠注意的範圍是有限的,宇宙又是這麼大,這都是因為我們心靈結構的關係,所以如果不能從自己的問題下手,而想要從政治、經濟問題的解決成道是不可能的,因為你不會把世間的問題跟世間之外的問題打通,所以還是要從我相的部分下手,因此小乘的法門是很重要,與大乘的法門不違背,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這時候大乘法門的宗旨,融通自性與法性就是個很重要的切入點。大乘的法門是什麼?除了對自己的本質了解之外,對宇宙萬象有興趣,就要問宇宙的本質是什麼?宇宙是千變萬化,它的本質是什麼?這就是大乘佛法所要問的,也就是法性是什麼?
我相問的就是我的自性是什麼,自性和法性都清楚了之後,要打通,讓這兩個不相違背,也就是個人和宇宙的本質是不可分的。 佛法簡單來講就是以上兩個架構,佛經的偈子說「我法兩空,心境俱寂,真心本淨,法爾常如」,我是心,法對境,真心本淨,法爾常如,佛法在世間生出來,是因為世間的結構本是如此。
以上就是第一個部分,佛法是很簡單的,它的架構就是兩個,我們讀佛經會碰到很多專有名詞,這些懂不懂都沒有關係,重要的就是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宇宙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二者的關聯是什麼?
懂了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就可以出世間,懂了宇宙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就可以解宇宙萬相的問題,再解我的本質和宇宙的本質的關聯,如此所有的問題就解了。 佛法最重要的精神是在實證的,所謂實證的意思,如果只是把佛法當一個哲理教理來看是不夠的,它是要實際去做的,也就是你可以不要讀佛經,都可以修行成道.
甚至像六祖惠能不識字一樣可以修行成佛,佛經是實證超過字義,沒有實證的話,對經典的理解是不夠徹底或者是扭曲的,所以一定要真正的去修行才可以。要了解我的本質是什麼,宇宙的本質是什麼,兩者的關聯是什麼,這些都是要實際去修行的。
我們常會認為在世間要用佛法很難,其實它很好用,許多用在自己身上的實例, 都可加以說明佛法。佛法對我們最重要的意義是, 它是實修,實證和實用的。
筆者在將近四十個意識合一系列的文字中, 想要詮釋的部分是, 其實佛法是很簡單的,也就是佛法很好懂,它並不複雜。人世間這麼複雜的關係, 往往一句話就交待清楚了。
正是因為這麼簡單, 所以佛法是很好用的,也就是它很實用,不只是理論,佛法注重實證,即使再深的佛法超越了世間,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而最重要部分是,佛法的力量在那裡?
一般人都會認為是神通、怪力亂神、或者超越感官的事情,其實除了這些,它有實際發揮力量的地方,但是這種力量有個特質,跟一般世間的因果律或者科學的因果關係有所不同。為什麼說佛法的理論是很簡單的?
因為它常常用短短的一句話,就把要教給世人的方法交代清楚。而且在這麼簡單中, 涵藏了驚人的爆發能量。 比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特點在其他宗教也有,只要是好的宗教都會有。
「諸惡莫作」就是把世間或者我們內心世界不好的東西斷除,把屬於惡道或者不好的習性改掉。「眾善奉行」就是把不好的改掉之後,還要做一些對社會、世界有益的善事。但這樣還不夠,還要「自淨其意」,就是在自己的內心做功夫,也就是革心,光做外表形式還不夠,要能夠做到自淨其意;
這一點其他宗教也有提到,比如道教講清淨無為,要把意念單純化;基督教也講要把不好的思想淨化;回教也主張戒律之外,內心也不可以有邪惡的思想。但是, 佛教跟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自淨其意」這部分特別的深入,整個佛教的核心就在「自淨其意」。
「自淨其意」除了是要意識心清淨之外,還要出世間,這是跟其他宗教不同之處。因此我們可以說,最深的佛法在融通出世和入世。佛法的宗旨看似紛紜,其實可以簡單分成兩部分來看:一個是超脫輪迴,離開世間的束縛。
世間有許多的煩惱、痛苦,我們想要超越世界宇宙對我們的限制、超越我們的心靈、價值觀給我們的限制,就是要離開世間,也就是要「出世」。另外一個是「入世」,因為我們畢竟是在世間生活,想要成道也是要在世間修,所以入世是跟出世同樣重要。
佛法的《大藏經》或者經論大部分就是分成這兩個部分來看。出世和入世好像一分為二,其實最深的佛法就在把出世和入世融通。這是在意識合一系列中, 最強調的精髓。 那就是自性和法性打成一片。
離開世間就是佛經所謂的涅槃或者修行成道,這部分是佛法的核心。佛法剛傳出來的時候,就是小乘佛法,它主要講的就是這個部分。這個部分跟我們的生活、文化、社會價值觀關係不大,因為它是要我們離開世間的種種糾纏,教我們怎樣取涅槃,修行成道證羅漢。
這樣的佛法約莫興盛五百年,有許多人修成羅漢。五百年後有人對此不滿足,因為只是修成羅漢不夠豐富,加上印度教興盛後的反撲,逼使佛教徒重視世間,解決世間的問題,這就是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並不是排斥小乘佛法,小乘佛法旨在解決出世間的問題,而且是屬於個人的範圍──就是處理「我」的範圍的問題;只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可以離開世間。內聖之後必然外王。 然而內外如何合一呢?
大乘佛法對於「我」的問題已經解決,然後又進一步看待世間其他的問題。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關心的範圍是不同的,所以這兩個並不相互衝突,是同等的重要。因此佛法簡單來講就是分成怎樣修行離世和如何在世間生活可以沒有掛礙、障礙,此外就是要把這兩個融通,若是二分為半,就不完整。
小乘法門宗旨是在證本來面目,首先講出世間法是什麼?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我相,一個是法相。我相之外的都是法相,也就是我可及的範圍之外都是法相,包括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實這是漸變的分法,不是一刀兩斷的分法。像人相是在中間的層面,但是為了討論之便,我把它歸到法相。
我相是自性所能及的範圍,也就是一個一個的個人所認定我的範圍,這個範圍可大可小,比如說身體屬於我,車子、房子屬於我,如果車子被刮到,房子被破壞,我會覺得心痛,這些就是我相的範圍。
法相就比較廣泛,我剛學佛的時候,有一個想法,因為我喜歡種東西,就幻想是不是有一種果樹,它的果實最甜美,花開得很大可以欣賞,葉子樹枝也可以拿來吃,根也可以像蕃薯一樣可以吃,整個植物都是有用的。後來我知道不能這樣想,這就是為什麼有我相和法相之分的原因;
如果要求一個個人樣樣具備,像我要求的果樹一樣,這是不可能的,只是一個幻想,因為我們周遭的環境是多元的,有很多的生物生命,我們就有想要把宇宙萬象投射到個人身上的幻想,這就是我相跟法相不一樣的地方。自然界的我相與法相是不能混為一談。
禪宗有很多的偈子,問的是我相的本來面目是什麼,這個我可以擴大到宇宙萬物,但還是一個我相,小乘佛法所處理的就是單純的我相,而不涉及世間的文化、價值觀,解決了我相就是成道,但是在我相的範圍之外是沒有解決的,比如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問題。一開始的佛法是要出家的,人際關係令人煩惱所以要離開,專心去處理我相的問題,這是佛法的核心,不能丟掉。
如果我相解決了以後,可以把範圍擴大,注意周遭的事情。如果自己的問題沒有解決,周遭的問題都解決了,是不是可以修成?不能的,因為處理周遭的問題,並不能讓你看清楚本來面目,講的已經很深入了,但是為什麼荀子只到天界呢?因為荀子從頭到尾沒有問一個問題──就是「我」的本質是什麼?也就是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他懂得空、無、甚至法性的運作,但是他對於「我」的本質是什麼都沒有提。
我們能夠注意的範圍是有限的,宇宙又是這麼大,這都是因為我們心靈結構的關係,所以如果不能從自己的問題下手,而想要從政治、經濟問題的解決成道是不可能的,因為你不會把世間的問題跟世間之外的問題打通,所以還是要從我相的部分下手,因此小乘的法門是很重要,與大乘的法門不違背,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這時候大乘法門的宗旨,融通自性與法性就是個很重要的切入點。大乘的法門是什麼?除了對自己的本質了解之外,對宇宙萬象有興趣,就要問宇宙的本質是什麼?宇宙是千變萬化,它的本質是什麼?這就是大乘佛法所要問的,也就是法性是什麼?
我相問的就是我的自性是什麼,自性和法性都清楚了之後,要打通,讓這兩個不相違背,也就是個人和宇宙的本質是不可分的。 佛法簡單來講就是以上兩個架構,佛經的偈子說「我法兩空,心境俱寂,真心本淨,法爾常如」,我是心,法對境,真心本淨,法爾常如,佛法在世間生出來,是因為世間的結構本是如此。
以上就是第一個部分,佛法是很簡單的,它的架構就是兩個,我們讀佛經會碰到很多專有名詞,這些懂不懂都沒有關係,重要的就是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宇宙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二者的關聯是什麼?
懂了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就可以出世間,懂了宇宙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就可以解宇宙萬相的問題,再解我的本質和宇宙的本質的關聯,如此所有的問題就解了。 佛法最重要的精神是在實證的,所謂實證的意思,如果只是把佛法當一個哲理教理來看是不夠的,它是要實際去做的,也就是你可以不要讀佛經,都可以修行成道.
甚至像六祖惠能不識字一樣可以修行成佛,佛經是實證超過字義,沒有實證的話,對經典的理解是不夠徹底或者是扭曲的,所以一定要真正的去修行才可以。要了解我的本質是什麼,宇宙的本質是什麼,兩者的關聯是什麼,這些都是要實際去修行的。
我們常會認為在世間要用佛法很難,其實它很好用,許多用在自己身上的實例, 都可加以說明佛法。佛法對我們最重要的意義是, 它是實修,實證和實用的。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