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道德經句解系列之十六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李秉信
先把這一章幾個關鍵字介紹,橐籥:就是風箱,比喻生生不息。 虛:真空寂然,無聲無臭。不屈:內藏妙機,無窮盡也。愈:生生不息。守中:守住虛靜無為之中道。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這一句話,道盡了人生的無常。天地之間,萬物生生死死,新陳代謝,從來沒有間斷,也不停止。你不可能一無所有,也不可能永遠擁有。正如同我們所熟悉的這句話,空空的來,也空空的走。如一個大風箱,雖是空虛的東西,但是空虛中卻有造化。風箱內雖是空,但藏有莫大的生風作用,這風箱中間籥之往復作用,即等於生殺二機之變化。
中國人的哲學,講究氣的流動,也就是一氣流行。在氣的流動中,萬事萬物才能夠生存。如同風箱在一推一拉中,才有空氣送出。這樣的味道,就是東方哲學所說的生生滅滅。天地間之生殺交替不停,萬物才可以存立。如同血液血紅素製造的原料,來自於紅細胞被滅活之後的殘跡。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這個味道。
結束是下一個開始的伏筆,極盛卻是滅亡號角的吹起。這樣的交替生長,說明了道本是真空,如風箱內之風,靜時,看不到,至動用是無限制的。作為修道者,不但要習以為常人生的變化,更把無常當真常,生生不息的生機,才能在不知不覺中醞釀。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道的本體。本體—虛:無形、無影,道的本體至虛,猶如橐籥,不用則虛以自處,置之而不自以為屈。許多人認為沉潛委屈,殊不知道,每一次的蟄伏,乃是靜待下一個生發的緣分。在休養生息中,才能夠凝聚爆發的力量。出現若用之,則觸動其機,愈動愈出,一來一往,一消一息,動靜不已,出入無間,生生不息流通上下,貫徹始終。
是以天地間之道理就是這樣,雖空虛但不窮屈。所謂的陰中藏陽,陽中藏陰,正是這個絕妙的道理。中醫師用藥,強調陽中引陰,陰中引陽。這樣的道理就是在於,陽的起始在於陰,陰起始也在於陽。殺機中才有生機,然而,無限的生機中,卻埋伏著殺機。在這空虛中,藏有無限妙機,在一旦發生動作時,便要隨動而出,越動越出,永遠無窮。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人的積習,大都是說的多,做的少。雖然也做了一些修真的事,但是說得多,做得太少,其收穫也就不能成比例,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做到言行合一,才能有收穫。說的更貼切一點,與其選邊站,在滔滔不絕的雄辯中,找出道理。或者是風險評估,在陰陽中做出選擇。還不如中國人所說的守中持正,靜待緣分的發生。
致力於格物致知的人,就不宜有如此的多言,大致上修真的人比較容易體悟到,不必鳴不平,根本也沒有不平可鳴。所謂的不平,都是心態問題,自己的態度不夠中庸。修真就是要修好心態,心態修好了,一切即認為理所當然,有何不平可鳴,此謂守中。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先把這一章幾個關鍵字介紹,橐籥:就是風箱,比喻生生不息。 虛:真空寂然,無聲無臭。不屈:內藏妙機,無窮盡也。愈:生生不息。守中:守住虛靜無為之中道。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這一句話,道盡了人生的無常。天地之間,萬物生生死死,新陳代謝,從來沒有間斷,也不停止。你不可能一無所有,也不可能永遠擁有。正如同我們所熟悉的這句話,空空的來,也空空的走。如一個大風箱,雖是空虛的東西,但是空虛中卻有造化。風箱內雖是空,但藏有莫大的生風作用,這風箱中間籥之往復作用,即等於生殺二機之變化。
中國人的哲學,講究氣的流動,也就是一氣流行。在氣的流動中,萬事萬物才能夠生存。如同風箱在一推一拉中,才有空氣送出。這樣的味道,就是東方哲學所說的生生滅滅。天地間之生殺交替不停,萬物才可以存立。如同血液血紅素製造的原料,來自於紅細胞被滅活之後的殘跡。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這個味道。
結束是下一個開始的伏筆,極盛卻是滅亡號角的吹起。這樣的交替生長,說明了道本是真空,如風箱內之風,靜時,看不到,至動用是無限制的。作為修道者,不但要習以為常人生的變化,更把無常當真常,生生不息的生機,才能在不知不覺中醞釀。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道的本體。本體—虛:無形、無影,道的本體至虛,猶如橐籥,不用則虛以自處,置之而不自以為屈。許多人認為沉潛委屈,殊不知道,每一次的蟄伏,乃是靜待下一個生發的緣分。在休養生息中,才能夠凝聚爆發的力量。出現若用之,則觸動其機,愈動愈出,一來一往,一消一息,動靜不已,出入無間,生生不息流通上下,貫徹始終。
是以天地間之道理就是這樣,雖空虛但不窮屈。所謂的陰中藏陽,陽中藏陰,正是這個絕妙的道理。中醫師用藥,強調陽中引陰,陰中引陽。這樣的道理就是在於,陽的起始在於陰,陰起始也在於陽。殺機中才有生機,然而,無限的生機中,卻埋伏著殺機。在這空虛中,藏有無限妙機,在一旦發生動作時,便要隨動而出,越動越出,永遠無窮。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人的積習,大都是說的多,做的少。雖然也做了一些修真的事,但是說得多,做得太少,其收穫也就不能成比例,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做到言行合一,才能有收穫。說的更貼切一點,與其選邊站,在滔滔不絕的雄辯中,找出道理。或者是風險評估,在陰陽中做出選擇。還不如中國人所說的守中持正,靜待緣分的發生。
致力於格物致知的人,就不宜有如此的多言,大致上修真的人比較容易體悟到,不必鳴不平,根本也沒有不平可鳴。所謂的不平,都是心態問題,自己的態度不夠中庸。修真就是要修好心態,心態修好了,一切即認為理所當然,有何不平可鳴,此謂守中。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