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人道篇系列之三十六 疑情前念已過後念未起
李秉信
或許,這是一個你隱約知道的道理。每個人一生下來,無法避免的,都帶著與生俱來的業力。生命老是感覺,內心有一個聲音,源源不斷吶喊源頭。這個聲音,像是魔音環繞一樣,念念相續,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向你喃喃自語。有根器修行者,開始尋求停止心理時間的流動的辦法。前念已過,後念未起的工夫作得好,心理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流動會自然停止。
我們也可以這麼說,當心理時間的流動停止時,每個動轉施為都是當下。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沒有心理時間的流動,就沒有心理速度快慢的比量。 沒比量就沒有速度感,速度感消失了即在當下。行者開始捉摸到,我們很難避免的,老是習氣先行。然而,在習氣流動的過程當中,你一定會經歷前念已過,後念未起的空檔。宗師所說的一念當下,不正是這個味道?
這個時候,你行深的功夫,可以遏止第七末那識暫停流動,砍掉習氣的運作,即刻回到當下,就不被習氣牽著鼻子走。我們可以把習氣的味道,說的更清楚一點。第七末那識跳過第六識,直接驅動起念,及命令肢體做出動作,自己卻渾然不知,這就是習氣。 第七末那識發號司令,盡是習氣的施展。凡夫幾乎都是渾然不知不覺、不清不楚的,被習氣牽著鼻子走。
看一個人的根器很簡單,就是看他斬斷習氣的本能,是本質具足,還是需要經過修煉。大部分的修行人,總是要靠戒律,法門,甚至呢喃不斷地咒語,才能夠稍微壓抑習氣的升起。然而,有根基的修行人,不需要教導,在潛意識中已經知道,要斬斷習氣,一定要反其道而行。正如同,筆者在文章開頭時所陳述,習氣一定是經由念頭,不斷地發作出來。
練習前念已過,後念未起,由粗漸細的逆次斬除。 只要察覺念頭啟動前,及任何動作發動前能量聚集時,即刻在前念已過,後念未起中間空隙,做出無限的延展。那樣的內空,不但可以遏止第七末那識,執取種子發動起現行。更可以讓行者,由內空自然而然升起的力量,產生一種與第一因雲端連結的助力,以提升清醒警覺的心力。自身本性和法界法性的連結,是行者唯一有辦法修煉習氣唯一路口。
以更清醒警覺的心,持續引導每一個動轉施為,令習氣毫無間隙可以蠢動,並轉化為清醒警覺的心力,以確保自心能“寂寂又惺惺、惺惺又寂寂”的持續運轉。當然,和法界連結的狀態,並不是每一個初練習的行者,就可以碰觸得到。筆者很願意,提出另外一個下手功夫,作為行者參考。那就是,你有沒有一個自覺力可以自問自答。這樣的自覺力,是修行的基本功夫。
不知自問自答,提問本參話頭,自問“一切為什麼” ,是蘊藏著極大的秘密 。大家都以為,這種看似喃喃自語的問題,自己沒有給它答案。更自以為是的認為,沒有自答,只是在參究著而已。久而久之,有些行者就不耐煩地放棄。其實,是自己自答而不自知。也就是,答案都回答了,行者自己有沒有聽到而已。甚至,我們可以說,行者不知道自己在自問自答,已經說出的答案。
自己看不到,覺察不出,是因為心太粗糙,而被很微細的妄想覆蓋著而已。生不起強力探究力量,提問本參話頭,沒熟練到前念已過,後念未起不提自提時。雖然冥冥的心中隱隱有個答案,自己卻不自知,而看不到自己的自問自答。 因此生不起強力的探究力量,還自以為,自己已經進入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處,為什麼還生不起疑情呢?
生不起疑情,就會習慣在,累世累劫的慣性中,渾然不知。你看絕大多數的眾生,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殊不知,自己所謂的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並不是經由行深深行,直搗無明,激起反彈而湧現的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他們的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只是徘徊在很淺的意識層次中,稍縱即逝,當然生不起疑情。
修行人的操練,是從對付自己累世以來,所習慣行坐臥立食開始。我們太習慣自己的習氣,連自己的舉止行為,都像是模子打煉出來一樣,老是這樣,絕無例外。修行人練習前念已過,後念未起的中間空隙,是我們可以擺脫習氣的唯一機會。我們因為經常被不知不覺的習氣,牽著鼻子走而造業。 為避免造業,必須練習前念已過,後念未起斬斷習氣。
深入到習氣啟動的源頭,提升惺惺的作用力。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可以練習反其道而行,要做反向取捨。歷代的老祖師,常常會要求出家人,從這一餐起,到解七,進齋堂吃飯,要你們改變一切習慣性動作。 用右手拿缽、左手拿筷吃飯夾菜…,每一個起心動念、動轉施為前導,都務必先提問話頭,清除心中所有的內容物。 當內心空蕩無物時,自得無所住而生起惺惺的心。
若是此時繼續強力參究,會生起疑情滾動的惺惺慧,帶來了寂寂定,令行者身心入定。一般人連很明顯的習氣動作都警覺不到,當然更覺察不到習氣啟動的源頭。 習氣發動的源頭都覺察不到,何況冥冥中這麼微細的自答,當然更覺察不到了,還自以為沒有給答案。疑情不起,因為冥冥中有答案或不知不覺給答案,當然就生不起疑情。你再怎麼說的頭頭是道,也都只是紙上談兵,談不到改習氣。
一般人都是不知不覺隨著習氣的牽引,而做出很多慣性的動作,而令心陷入昏昧不清,不惺惺的狀態,當然就察覺不到很微細的自問自答。 一旦有了答案,就會障礙往內行深探究的力道,沒有探究力道,當然就生不起疑情。怎麼樣誘導疑情成為爆破力,其中的大秘密,就藏在前念已過,後念未起中間空隙。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或許,這是一個你隱約知道的道理。每個人一生下來,無法避免的,都帶著與生俱來的業力。生命老是感覺,內心有一個聲音,源源不斷吶喊源頭。這個聲音,像是魔音環繞一樣,念念相續,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向你喃喃自語。有根器修行者,開始尋求停止心理時間的流動的辦法。前念已過,後念未起的工夫作得好,心理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流動會自然停止。
我們也可以這麼說,當心理時間的流動停止時,每個動轉施為都是當下。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沒有心理時間的流動,就沒有心理速度快慢的比量。 沒比量就沒有速度感,速度感消失了即在當下。行者開始捉摸到,我們很難避免的,老是習氣先行。然而,在習氣流動的過程當中,你一定會經歷前念已過,後念未起的空檔。宗師所說的一念當下,不正是這個味道?
這個時候,你行深的功夫,可以遏止第七末那識暫停流動,砍掉習氣的運作,即刻回到當下,就不被習氣牽著鼻子走。我們可以把習氣的味道,說的更清楚一點。第七末那識跳過第六識,直接驅動起念,及命令肢體做出動作,自己卻渾然不知,這就是習氣。 第七末那識發號司令,盡是習氣的施展。凡夫幾乎都是渾然不知不覺、不清不楚的,被習氣牽著鼻子走。
看一個人的根器很簡單,就是看他斬斷習氣的本能,是本質具足,還是需要經過修煉。大部分的修行人,總是要靠戒律,法門,甚至呢喃不斷地咒語,才能夠稍微壓抑習氣的升起。然而,有根基的修行人,不需要教導,在潛意識中已經知道,要斬斷習氣,一定要反其道而行。正如同,筆者在文章開頭時所陳述,習氣一定是經由念頭,不斷地發作出來。
練習前念已過,後念未起,由粗漸細的逆次斬除。 只要察覺念頭啟動前,及任何動作發動前能量聚集時,即刻在前念已過,後念未起中間空隙,做出無限的延展。那樣的內空,不但可以遏止第七末那識,執取種子發動起現行。更可以讓行者,由內空自然而然升起的力量,產生一種與第一因雲端連結的助力,以提升清醒警覺的心力。自身本性和法界法性的連結,是行者唯一有辦法修煉習氣唯一路口。
以更清醒警覺的心,持續引導每一個動轉施為,令習氣毫無間隙可以蠢動,並轉化為清醒警覺的心力,以確保自心能“寂寂又惺惺、惺惺又寂寂”的持續運轉。當然,和法界連結的狀態,並不是每一個初練習的行者,就可以碰觸得到。筆者很願意,提出另外一個下手功夫,作為行者參考。那就是,你有沒有一個自覺力可以自問自答。這樣的自覺力,是修行的基本功夫。
不知自問自答,提問本參話頭,自問“一切為什麼” ,是蘊藏著極大的秘密 。大家都以為,這種看似喃喃自語的問題,自己沒有給它答案。更自以為是的認為,沒有自答,只是在參究著而已。久而久之,有些行者就不耐煩地放棄。其實,是自己自答而不自知。也就是,答案都回答了,行者自己有沒有聽到而已。甚至,我們可以說,行者不知道自己在自問自答,已經說出的答案。
自己看不到,覺察不出,是因為心太粗糙,而被很微細的妄想覆蓋著而已。生不起強力探究力量,提問本參話頭,沒熟練到前念已過,後念未起不提自提時。雖然冥冥的心中隱隱有個答案,自己卻不自知,而看不到自己的自問自答。 因此生不起強力的探究力量,還自以為,自己已經進入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處,為什麼還生不起疑情呢?
生不起疑情,就會習慣在,累世累劫的慣性中,渾然不知。你看絕大多數的眾生,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殊不知,自己所謂的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並不是經由行深深行,直搗無明,激起反彈而湧現的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他們的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只是徘徊在很淺的意識層次中,稍縱即逝,當然生不起疑情。
修行人的操練,是從對付自己累世以來,所習慣行坐臥立食開始。我們太習慣自己的習氣,連自己的舉止行為,都像是模子打煉出來一樣,老是這樣,絕無例外。修行人練習前念已過,後念未起的中間空隙,是我們可以擺脫習氣的唯一機會。我們因為經常被不知不覺的習氣,牽著鼻子走而造業。 為避免造業,必須練習前念已過,後念未起斬斷習氣。
深入到習氣啟動的源頭,提升惺惺的作用力。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可以練習反其道而行,要做反向取捨。歷代的老祖師,常常會要求出家人,從這一餐起,到解七,進齋堂吃飯,要你們改變一切習慣性動作。 用右手拿缽、左手拿筷吃飯夾菜…,每一個起心動念、動轉施為前導,都務必先提問話頭,清除心中所有的內容物。 當內心空蕩無物時,自得無所住而生起惺惺的心。
若是此時繼續強力參究,會生起疑情滾動的惺惺慧,帶來了寂寂定,令行者身心入定。一般人連很明顯的習氣動作都警覺不到,當然更覺察不到習氣啟動的源頭。 習氣發動的源頭都覺察不到,何況冥冥中這麼微細的自答,當然更覺察不到了,還自以為沒有給答案。疑情不起,因為冥冥中有答案或不知不覺給答案,當然就生不起疑情。你再怎麼說的頭頭是道,也都只是紙上談兵,談不到改習氣。
一般人都是不知不覺隨著習氣的牽引,而做出很多慣性的動作,而令心陷入昏昧不清,不惺惺的狀態,當然就察覺不到很微細的自問自答。 一旦有了答案,就會障礙往內行深探究的力道,沒有探究力道,當然就生不起疑情。怎麼樣誘導疑情成為爆破力,其中的大秘密,就藏在前念已過,後念未起中間空隙。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