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一、大敦
【解剖】有長大趾伸筋、趾背神經、淺腓骨神經。
【部位】在大趾端,爪甲後之叢毛中,按之有陷。
【主治】卒心痛汗出、腹脹腫滿、中熱喜寐、五淋七疝、小便頻數不禁、陰痛引小腹、陰挺出、血崩、尸厥如死。
【摘要】凡疝氣腹脹足腫者,皆宜灸之,以洩肝木之氣,而安脾胃。《玉龍歌》:「七般疝氣取大敦。」《席弘賦》:「大便秘結大敦燒。」《百症賦》:「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通玄賦》:「大敦能治七疝之偏墜。」《雜病穴法歌》:「七疝大敦與太衝。」《天星秘訣》:「小腸氣痛先長強,後刺大敦不用忙。」《勝玉歌》:「灸罷大敦除疝氣。」《雜病穴法歌》:「熱閉氣閉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
【取法】足大趾外側爪甲根部,去爪甲分許微內些,再上分許,當關節之前陷中。
【鍼灸】鍼一分,灸三壯。
大敦
敦,厚也。有聚而未發之意,與少陽之氣會於人身之最下(地五會),則一陰(厥陰)生發之氣,萌動於下,而資長全生,即動養萬物也。本穴當厥陰之初,承少陽交與之氣,聚於足之大指。凡陰氣之聚於下者,至博至厚,故名「大敦」。《素間.陰陽離合論》云:「少陽根起於竅陰。」「厥陰根起於大敦。」亦即陰陽互根也。本穴治淋、疝、崩、厥、陰器諸病,以及小腹痛、臍中痛、情志悒悒、喜寐、屍厥、鼓腸、遺溺等症。
按:陰陽互根之義,經穴命名,當在《內經》成書以前。
【解剖】有長大趾伸筋、趾背神經、淺腓骨神經。
【部位】在大趾端,爪甲後之叢毛中,按之有陷。
【主治】卒心痛汗出、腹脹腫滿、中熱喜寐、五淋七疝、小便頻數不禁、陰痛引小腹、陰挺出、血崩、尸厥如死。
【摘要】凡疝氣腹脹足腫者,皆宜灸之,以洩肝木之氣,而安脾胃。《玉龍歌》:「七般疝氣取大敦。」《席弘賦》:「大便秘結大敦燒。」《百症賦》:「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通玄賦》:「大敦能治七疝之偏墜。」《雜病穴法歌》:「七疝大敦與太衝。」《天星秘訣》:「小腸氣痛先長強,後刺大敦不用忙。」《勝玉歌》:「灸罷大敦除疝氣。」《雜病穴法歌》:「熱閉氣閉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
【取法】足大趾外側爪甲根部,去爪甲分許微內些,再上分許,當關節之前陷中。
【鍼灸】鍼一分,灸三壯。
大敦
敦,厚也。有聚而未發之意,與少陽之氣會於人身之最下(地五會),則一陰(厥陰)生發之氣,萌動於下,而資長全生,即動養萬物也。本穴當厥陰之初,承少陽交與之氣,聚於足之大指。凡陰氣之聚於下者,至博至厚,故名「大敦」。《素間.陰陽離合論》云:「少陽根起於竅陰。」「厥陰根起於大敦。」亦即陰陽互根也。本穴治淋、疝、崩、厥、陰器諸病,以及小腹痛、臍中痛、情志悒悒、喜寐、屍厥、鼓腸、遺溺等症。
按:陰陽互根之義,經穴命名,當在《內經》成書以前。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