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一、湧泉
【解剖】為轉筋部,有內足蹠動脈、內足蹠神經。
【部位】在足底中央。
【主治】尸厥、面黑、喘嗽有血、目視無所見、善恐、心中結熱、風疹、風癇、心痛不嗜食、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咳嗽氣短身熱、喉痺、目眩、頸痛、胸脅滿、小便痛、腸癖泄瀉、霍亂轉胞不得尿、腰痛大便難、轉筋、足脛寒痛、腎積奔豚、熱厥、五趾盡痛、足不踐地。
【摘要】足下熱喘滿,淳于意曰:「此熱厥也,鍼足心立愈。」《玉龍歌》:「傳尸癆病最難醫,湧泉出血免災危。」《席弘賦》:「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湧泉人不死。」又:「小腸氣結痛連臍,速瀉陰交莫再遲,良久湧泉鍼取氣,此中玄妙人少知。」《百症賦》:「厥寒厥熱湧泉清。」又:「行間湧泉,去消渴之腎竭。」《通玄賦》:「胸結身黃,取湧泉而即可。」《靈光賦》:「足掌下去尋湧泉,此法千金莫妄傳,此穴多治婦人疾,男蠱女孕兩病痊。」《天星秘訣》:「如是小腸連臍痛,先刺陰陵後湧泉。」《雜病穴法歌》:「勞宮能治五般癇,更刺湧泉疾若挑。」又:「小兒驚風刺少商,人中湧泉瀉莫深。」《肘後歌》:「頂心頭痛眼不開,湧泉下鍼足安泰。」又:「傷寒痞氣結胸中,兩目昏黃汗不通,湧泉妙穴三分許,速使週身汗自通。」
【取法】足底去根,在足掌部之中央,試以足趾踡屈,於掌之中央發現凹陷形,穴即於此中取之。
【鍼灸】鍼三分,灸三壯。
湧泉
《靈樞經.本輸篇》:「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張隱庵註:「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陰所出,名曰湧泉」。
按:少陰居人身六經之最裡,本穴又為全身孔穴最下,承至陰之靜,由陽經至於陰經,而作湧泉之動,猶人情物理之極,則必反也。本經承足太陽之陽,合於本經之陰,循下而上。少陰根於湧泉,即猶天一之水由地下湧出,故其次穴曰然谷,如傷寒病之回陽,以足心轉熱為斷。本穴多治頭、胸之病,用以引熱下行也。
【解剖】為轉筋部,有內足蹠動脈、內足蹠神經。
【部位】在足底中央。
【主治】尸厥、面黑、喘嗽有血、目視無所見、善恐、心中結熱、風疹、風癇、心痛不嗜食、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咳嗽氣短身熱、喉痺、目眩、頸痛、胸脅滿、小便痛、腸癖泄瀉、霍亂轉胞不得尿、腰痛大便難、轉筋、足脛寒痛、腎積奔豚、熱厥、五趾盡痛、足不踐地。
【摘要】足下熱喘滿,淳于意曰:「此熱厥也,鍼足心立愈。」《玉龍歌》:「傳尸癆病最難醫,湧泉出血免災危。」《席弘賦》:「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湧泉人不死。」又:「小腸氣結痛連臍,速瀉陰交莫再遲,良久湧泉鍼取氣,此中玄妙人少知。」《百症賦》:「厥寒厥熱湧泉清。」又:「行間湧泉,去消渴之腎竭。」《通玄賦》:「胸結身黃,取湧泉而即可。」《靈光賦》:「足掌下去尋湧泉,此法千金莫妄傳,此穴多治婦人疾,男蠱女孕兩病痊。」《天星秘訣》:「如是小腸連臍痛,先刺陰陵後湧泉。」《雜病穴法歌》:「勞宮能治五般癇,更刺湧泉疾若挑。」又:「小兒驚風刺少商,人中湧泉瀉莫深。」《肘後歌》:「頂心頭痛眼不開,湧泉下鍼足安泰。」又:「傷寒痞氣結胸中,兩目昏黃汗不通,湧泉妙穴三分許,速使週身汗自通。」
【取法】足底去根,在足掌部之中央,試以足趾踡屈,於掌之中央發現凹陷形,穴即於此中取之。
【鍼灸】鍼三分,灸三壯。
湧泉
《靈樞經.本輸篇》:「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張隱庵註:「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陰所出,名曰湧泉」。
按:少陰居人身六經之最裡,本穴又為全身孔穴最下,承至陰之靜,由陽經至於陰經,而作湧泉之動,猶人情物理之極,則必反也。本經承足太陽之陽,合於本經之陰,循下而上。少陰根於湧泉,即猶天一之水由地下湧出,故其次穴曰然谷,如傷寒病之回陽,以足心轉熱為斷。本穴多治頭、胸之病,用以引熱下行也。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