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種子意識系列之四 種子意識的穿透
李秉信
人類很有意思的,明明知道,自己是個善變的動物。但是,對於自己意識的探討從未間斷。總是要問自己,是怎麼想來,又是如何的想去。從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釋迦牟尼探討意識的本質,留下了影響深遠的原始彿法。釋迦牟尼入涅盤後五百年,代代相傳的禪宗祖師,運用釋迦牟尼的心法來教導修行的人。
其實,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我們總是隱隱約約的感覺到,在這個想和不想的交替間,似乎隱藏著一個極大的奧秘。你可以觀察得到,人的煩惱到了極致的時候,總是想要一死了之。很有智慧的說,死亡似乎代表著放下,是一切煩惱真正的解脫。但是,這又是一個很挑釁的問句,真的只有死亡才能夠解脫嗎?
智慧的行者,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參考這個奧秘。如何在人仍有生命的時候,經由禪定的「入,住,出」定間,將其心識轉換到極高的境界,由此產妙智慧,建立了大乘經典。「意識轉換」是源自於生命對於生老病死的無奈,出自本性的,藉由「意識溯源」,尋找到最原始「意識種子」。
歸根究底,「意識轉換」是源自於生命對於生老病死的無奈,想要找出一條解脫的途徑。甚至更有大智慧的說,我們人生的每一個遭遇,都是出自本性的第一顆意識種子。藉由「意識溯源」的過程,尋找到最原始的那顆「意識種子」,才能夠徹徹底底的大徹大悟。也只有在完全的了解裡,才能夠真正的解脫。
沒有辦法否認的,生命在面對人生肉體一定會終結的事實,在這種無法選擇的經歷下,人類嘗試在現在無限膨脹意識,而且失真於原始那顆「意識種子」的有限下,去探討潛意識或者是原始「意識種子」的無限。冷眼旁觀這段意識進出的過程,是很有意思的。甚至我們可以武斷地說,尋找意識的起源,是我們再來到這個人世間,唯一的課題。
不論是在佛洛伊德對於夢境的探討,或是聖經中先知由夢境得到來自神的啟示,或是宗教裡對於生死的探討,其實生死最終的意義,就只是很單純的「意識轉換」。觀察或是經歷出生入死的過程,是生命瞭解我們有不同意識層次,最簡單的方法。然而,摸索意識的轉換,比我們想像簡單得多。
人類最能體會到「意識轉換」的感受,是由有許多瀕臨死亡而復生的個案中,所有所感觸的。在許多受訪者的体驗中,人在死後都還有一個靈體的存在及延續。從這些經驗中,可以建立瀕臨死亡心路歷程的模式。一般人所謂的死,是指肉身這個部份死了。但對於意識的何去何從,或是靈魂往那裡去。
這一塊區域,雖然多所爭議,却仍是一片模糊,鮮少有學說能對云云大眾有所交待。因為活的人沒去過死後的世界,而到死後世界的人,我們都以為沒有回來過。嚴格地來說,這樣的看法都是很狹隘以及局限的。對於佛教來講,肉體上這樣的死法,其實在心靈上是還沒有死透的。甚至,我們可以大膽的說,原來存在死去肉體的心念,在作意識轉換而已。
最原始的意識種子,能量是最強的。起心動念,意識轉換的能量,可以超脫出肉體毀壞限制,源自於不可言之的「意識種子」。細究如此的區分法,是蠻有意思的。也就是,意識和肉體的來去,其實是位處兩種完全不同的層次的流動。意識種子會用不同的肉體及外型,完成意識種子想要釋放的能量。
意識種子的最大本能,就是無可阻擋的穿越性。甚至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跳躍性。它可以接續,上輩子沒有完成的緣分,甚至完成,當事人認為最遺憾未了的心願。人的眼光,受限於我們的肉體及肉眼,是很狹隘的。你以為當事人不可了解的行動,甚至眾人所唾棄的孽緣,常常是原始意識種子的發業。
肉體的生存及毀壞,只是侷限於三次元的空間,然而意識的來去,却是超越了空間,超越了時間,甚至超越了前世今生,在作無所限制的跳躍。想得更深刻些,是不是所有的起心動念,甚至意識轉換的能量,均可以超脫出肉體毀壞限制,完全源自於不可言之的「意識種子」。
在肉體死去之後,「意識的種子」,仍是可以不斷的繁衍,茁壯,甚而更加的精實壯大。我們常看古人說「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遺憾。這句話却道盡了,意識侷限在肉體有限的無奈。但是別忘了,更有一種意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甚至是,如此入你心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感情。你總是很膚淺的以為,是這輩子的遺憾。其實,他在冥冥中所隱藏的能量,但都會在下一輩子發業。原始意識種子的延續。這樣的意識反而在肉體死後,可以不斷的複製,壯大並集其大成。
我們是可以深入思考,為何原始意識種子的穿透,會有如此大的力量。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人類很有意思的,明明知道,自己是個善變的動物。但是,對於自己意識的探討從未間斷。總是要問自己,是怎麼想來,又是如何的想去。從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釋迦牟尼探討意識的本質,留下了影響深遠的原始彿法。釋迦牟尼入涅盤後五百年,代代相傳的禪宗祖師,運用釋迦牟尼的心法來教導修行的人。
其實,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我們總是隱隱約約的感覺到,在這個想和不想的交替間,似乎隱藏著一個極大的奧秘。你可以觀察得到,人的煩惱到了極致的時候,總是想要一死了之。很有智慧的說,死亡似乎代表著放下,是一切煩惱真正的解脫。但是,這又是一個很挑釁的問句,真的只有死亡才能夠解脫嗎?
智慧的行者,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參考這個奧秘。如何在人仍有生命的時候,經由禪定的「入,住,出」定間,將其心識轉換到極高的境界,由此產妙智慧,建立了大乘經典。「意識轉換」是源自於生命對於生老病死的無奈,出自本性的,藉由「意識溯源」,尋找到最原始「意識種子」。
歸根究底,「意識轉換」是源自於生命對於生老病死的無奈,想要找出一條解脫的途徑。甚至更有大智慧的說,我們人生的每一個遭遇,都是出自本性的第一顆意識種子。藉由「意識溯源」的過程,尋找到最原始的那顆「意識種子」,才能夠徹徹底底的大徹大悟。也只有在完全的了解裡,才能夠真正的解脫。
沒有辦法否認的,生命在面對人生肉體一定會終結的事實,在這種無法選擇的經歷下,人類嘗試在現在無限膨脹意識,而且失真於原始那顆「意識種子」的有限下,去探討潛意識或者是原始「意識種子」的無限。冷眼旁觀這段意識進出的過程,是很有意思的。甚至我們可以武斷地說,尋找意識的起源,是我們再來到這個人世間,唯一的課題。
不論是在佛洛伊德對於夢境的探討,或是聖經中先知由夢境得到來自神的啟示,或是宗教裡對於生死的探討,其實生死最終的意義,就只是很單純的「意識轉換」。觀察或是經歷出生入死的過程,是生命瞭解我們有不同意識層次,最簡單的方法。然而,摸索意識的轉換,比我們想像簡單得多。
人類最能體會到「意識轉換」的感受,是由有許多瀕臨死亡而復生的個案中,所有所感觸的。在許多受訪者的体驗中,人在死後都還有一個靈體的存在及延續。從這些經驗中,可以建立瀕臨死亡心路歷程的模式。一般人所謂的死,是指肉身這個部份死了。但對於意識的何去何從,或是靈魂往那裡去。
這一塊區域,雖然多所爭議,却仍是一片模糊,鮮少有學說能對云云大眾有所交待。因為活的人沒去過死後的世界,而到死後世界的人,我們都以為沒有回來過。嚴格地來說,這樣的看法都是很狹隘以及局限的。對於佛教來講,肉體上這樣的死法,其實在心靈上是還沒有死透的。甚至,我們可以大膽的說,原來存在死去肉體的心念,在作意識轉換而已。
最原始的意識種子,能量是最強的。起心動念,意識轉換的能量,可以超脫出肉體毀壞限制,源自於不可言之的「意識種子」。細究如此的區分法,是蠻有意思的。也就是,意識和肉體的來去,其實是位處兩種完全不同的層次的流動。意識種子會用不同的肉體及外型,完成意識種子想要釋放的能量。
意識種子的最大本能,就是無可阻擋的穿越性。甚至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跳躍性。它可以接續,上輩子沒有完成的緣分,甚至完成,當事人認為最遺憾未了的心願。人的眼光,受限於我們的肉體及肉眼,是很狹隘的。你以為當事人不可了解的行動,甚至眾人所唾棄的孽緣,常常是原始意識種子的發業。
肉體的生存及毀壞,只是侷限於三次元的空間,然而意識的來去,却是超越了空間,超越了時間,甚至超越了前世今生,在作無所限制的跳躍。想得更深刻些,是不是所有的起心動念,甚至意識轉換的能量,均可以超脫出肉體毀壞限制,完全源自於不可言之的「意識種子」。
在肉體死去之後,「意識的種子」,仍是可以不斷的繁衍,茁壯,甚而更加的精實壯大。我們常看古人說「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遺憾。這句話却道盡了,意識侷限在肉體有限的無奈。但是別忘了,更有一種意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甚至是,如此入你心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感情。你總是很膚淺的以為,是這輩子的遺憾。其實,他在冥冥中所隱藏的能量,但都會在下一輩子發業。原始意識種子的延續。這樣的意識反而在肉體死後,可以不斷的複製,壯大並集其大成。
我們是可以深入思考,為何原始意識種子的穿透,會有如此大的力量。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