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二十六 風百病之長寒凝滯主痛
李秉信
風為春季的主氣,但四季皆有風,故風邪引起的疾病雖以春季為多,但不限於春季,其它季節亦均可發生,中醫學認為風邪為外感發病的一種極為重要的致病因素。風邪外襲,多自皮毛肌腠而入,從而產生外風病證。如《素問•風論》說:“風氣藏於皮膚之間,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
風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如下:
(1)風為陽邪,其性開洩,易襲陽位 風邪善動而不居,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屬於陽邪。其性開洩,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開洩。正因其能升發,並善於向上向外,所以風邪侵襲,常傷及人體的上部(頭面)、陽經和肌表,使皮毛腠理開洩,常出現頭痛、汗出、惡風等症狀。故《素問•太陰陽明論》說:“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2)風性善行而數變 “善行”,是指風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無定處的特性。如風寒濕三氣雜至而引起的“痺證”,若見遊走性關節疼痛,痛無定處,便屬於風氣偏盛的表現,故又稱為“行痺”或“風痺”。
“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幻無常和發病迅速的特性而言,如風疹塊就有皮膚瘙癢,發無定處,此起彼伏的特點。同時,由風邪為先導的疾病,一般發病多急,傳變也較快。故《素問•風論》所說:“風者,善行而數變”,即概括了風邪為病的這一特性。
(3)風為百病之長 風邪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濕、燥、熱諸邪多依附於風而侵犯人體,如外感風寒、風熱、風濕等。所以風邪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古人甚至把風邪當作外感致病因素的總稱。故《素問•骨空論》說:“風者,百病之始也。”《素問•風論》說:“風者,百病之長也。”
寒為冬季之主氣。在氣溫較低的冬季,由於氣溫驟降,人體注意防寒保暖不夠,則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當風,亦常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
寒邪為病有外寒、內寒之分,外寒與寒邪外襲,其致病又有傷寒、中寒之別。寒邪傷於肌表,鬱遏衛陽,稱為“傷寒”;寒邪直中於里,傷及臟腑陽氣,則為“中寒”。內寒則是機體陽氣不足,機能減退的病理反映。
外寒與內寒雖有區別,但它們又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陽虛內寒之體,容易感受外寒;而外來寒邪侵入機體,積久不散,又常能損及人體陽氣,導致內寒。
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如下: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為陰氣盛的表現,故其性屬陰,即所謂“陰盛則寒”。陽氣本可以製陰,但陰寒偏盛,則陽氣不僅不足以驅除陰寒之邪,反為陰寒所侮,故又說“勝則陽病”。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損傷人體陽氣。
陽氣受損,失其正常的溫煦氣化作用,則可出現機能減退的寒證。如外寒侵襲肌表,衛陽被遏,就會見到惡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陽受損,便可見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若心腎陽虛,寒邪直中少陰,則可見惡寒踡臥,手足厥冷,下利清穀,小便清長,精神萎靡,脈微細等症。
(2)寒性凝滯 “凝滯”即凝結、阻滯不通之意。人身氣血津液之所以能運行不息,通暢無阻,全賴一身陽和之氣的溫煦推動。一旦陰寒之邪偏盛,陽氣受損,則正如《素問•舉痛論》所說:“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所謂稽遲、泣而不行、不通,概為經脈氣血為寒邪所凝閉阻滯之故。氣血阻滯不通,不通則痛,故寒邪傷人多見疼痛症狀。正如《素問•痺論》所說:“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說寒性凝滯而主痛。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寒邪侵襲人體,可使氣機收斂,腠理、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如《素問•舉痛論》說:“寒則氣收”,“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縮踡、絀急,即經絡、血脈收引之意。如寒邪侵襲肌表,毛竅腠理閉塞,衛陽被鬱不得宣洩,可見惡寒發熱、無汗;寒客血脈,則氣血凝滯,血脈攣縮,可見頭身疼痛、脈緊;寒客經絡關節,經脈拘急收引,可使肢體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風為春季的主氣,但四季皆有風,故風邪引起的疾病雖以春季為多,但不限於春季,其它季節亦均可發生,中醫學認為風邪為外感發病的一種極為重要的致病因素。風邪外襲,多自皮毛肌腠而入,從而產生外風病證。如《素問•風論》說:“風氣藏於皮膚之間,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
風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如下:
(1)風為陽邪,其性開洩,易襲陽位 風邪善動而不居,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屬於陽邪。其性開洩,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開洩。正因其能升發,並善於向上向外,所以風邪侵襲,常傷及人體的上部(頭面)、陽經和肌表,使皮毛腠理開洩,常出現頭痛、汗出、惡風等症狀。故《素問•太陰陽明論》說:“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2)風性善行而數變 “善行”,是指風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無定處的特性。如風寒濕三氣雜至而引起的“痺證”,若見遊走性關節疼痛,痛無定處,便屬於風氣偏盛的表現,故又稱為“行痺”或“風痺”。
“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幻無常和發病迅速的特性而言,如風疹塊就有皮膚瘙癢,發無定處,此起彼伏的特點。同時,由風邪為先導的疾病,一般發病多急,傳變也較快。故《素問•風論》所說:“風者,善行而數變”,即概括了風邪為病的這一特性。
(3)風為百病之長 風邪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濕、燥、熱諸邪多依附於風而侵犯人體,如外感風寒、風熱、風濕等。所以風邪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古人甚至把風邪當作外感致病因素的總稱。故《素問•骨空論》說:“風者,百病之始也。”《素問•風論》說:“風者,百病之長也。”
寒為冬季之主氣。在氣溫較低的冬季,由於氣溫驟降,人體注意防寒保暖不夠,則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當風,亦常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
寒邪為病有外寒、內寒之分,外寒與寒邪外襲,其致病又有傷寒、中寒之別。寒邪傷於肌表,鬱遏衛陽,稱為“傷寒”;寒邪直中於里,傷及臟腑陽氣,則為“中寒”。內寒則是機體陽氣不足,機能減退的病理反映。
外寒與內寒雖有區別,但它們又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陽虛內寒之體,容易感受外寒;而外來寒邪侵入機體,積久不散,又常能損及人體陽氣,導致內寒。
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如下: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為陰氣盛的表現,故其性屬陰,即所謂“陰盛則寒”。陽氣本可以製陰,但陰寒偏盛,則陽氣不僅不足以驅除陰寒之邪,反為陰寒所侮,故又說“勝則陽病”。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損傷人體陽氣。
陽氣受損,失其正常的溫煦氣化作用,則可出現機能減退的寒證。如外寒侵襲肌表,衛陽被遏,就會見到惡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陽受損,便可見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若心腎陽虛,寒邪直中少陰,則可見惡寒踡臥,手足厥冷,下利清穀,小便清長,精神萎靡,脈微細等症。
(2)寒性凝滯 “凝滯”即凝結、阻滯不通之意。人身氣血津液之所以能運行不息,通暢無阻,全賴一身陽和之氣的溫煦推動。一旦陰寒之邪偏盛,陽氣受損,則正如《素問•舉痛論》所說:“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所謂稽遲、泣而不行、不通,概為經脈氣血為寒邪所凝閉阻滯之故。氣血阻滯不通,不通則痛,故寒邪傷人多見疼痛症狀。正如《素問•痺論》所說:“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說寒性凝滯而主痛。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寒邪侵襲人體,可使氣機收斂,腠理、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如《素問•舉痛論》說:“寒則氣收”,“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縮踡、絀急,即經絡、血脈收引之意。如寒邪侵襲肌表,毛竅腠理閉塞,衛陽被鬱不得宣洩,可見惡寒發熱、無汗;寒客血脈,則氣血凝滯,血脈攣縮,可見頭身疼痛、脈緊;寒客經絡關節,經脈拘急收引,可使肢體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