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六十七、至陰
【解剖】有外小趾背神經、骨間背動脈。
【部位】在足小趾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主治】風寒頭重、鼻塞、目痛、生翳、胸脅痛、轉筋、寒瘧汗不出、煩心、足下熱、小便不利。
【摘要】《百症賦》:「至陰屋翳,療癢疾之疼多。」《席弘賦》:「腳膝腫時尋至陰。」註:婦人橫產手先出,諸符藥不效,為灸右腳小指尖三壯(炷如小麥),下火立產。」《肘後歌》:「頭面之疾鍼至陰。」
【取法】小趾外側端爪甲角分許取之。
【鍼灸】鍼一分,灸三壯。
至陰
本經自申脈以下,有陽極反陰、動極生靜之意,故以「至陰」二字名其末穴,即謂本經之氣,由此復行於陰分也。即《素問.陰陽離合篇》所謂「太陽根於至陰」之義也。
《莊子》云:「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出乎地。」本經之氣,由巔項下行,達於足末,猶肅肅出乎天也。復由本穴轉足少陰,由湧泉穴上行,經然谷之燃及照海之照,迨其入腹而有大赫之赫,即赫赫出乎地也。養生家喻頭為天,喻腹為地,且本經含意,頭宜清涼,即肅肅也,腹宜溫熱,即赫赫也。命門之火,即人身熱能之源也。古人於穴位命名,本有深意在也。又考人之能否力強長壽,即根於命門火力盛衰,及腎宮水源盈虧,二者是否平秘,故古人有年垂百歲而能生子者。史載武王崩年九十三,而成王八歲,是武王八十六歲生子也。
【解剖】有外小趾背神經、骨間背動脈。
【部位】在足小趾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主治】風寒頭重、鼻塞、目痛、生翳、胸脅痛、轉筋、寒瘧汗不出、煩心、足下熱、小便不利。
【摘要】《百症賦》:「至陰屋翳,療癢疾之疼多。」《席弘賦》:「腳膝腫時尋至陰。」註:婦人橫產手先出,諸符藥不效,為灸右腳小指尖三壯(炷如小麥),下火立產。」《肘後歌》:「頭面之疾鍼至陰。」
【取法】小趾外側端爪甲角分許取之。
【鍼灸】鍼一分,灸三壯。
至陰
本經自申脈以下,有陽極反陰、動極生靜之意,故以「至陰」二字名其末穴,即謂本經之氣,由此復行於陰分也。即《素問.陰陽離合篇》所謂「太陽根於至陰」之義也。
《莊子》云:「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出乎地。」本經之氣,由巔項下行,達於足末,猶肅肅出乎天也。復由本穴轉足少陰,由湧泉穴上行,經然谷之燃及照海之照,迨其入腹而有大赫之赫,即赫赫出乎地也。養生家喻頭為天,喻腹為地,且本經含意,頭宜清涼,即肅肅也,腹宜溫熱,即赫赫也。命門之火,即人身熱能之源也。古人於穴位命名,本有深意在也。又考人之能否力強長壽,即根於命門火力盛衰,及腎宮水源盈虧,二者是否平秘,故古人有年垂百歲而能生子者。史載武王崩年九十三,而成王八歲,是武王八十六歲生子也。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