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道易以貫之系列之四 先天弗違奉天時
中醫師 李秉信
愛因斯坦提出改變量子物理觀點,並且也是相對論成形關鍵點,完全在於觀察者的位置。這樣的觀念,不論是用在狹義相對論,或者是廣義相對論,都以觀察者的位置,形成相對性的運動,來判斷所觀察的結果。舉個例子來說,觀察者在黑洞中,描繪掉入黑洞被觀察者,是沒有任何異常之處。但是,黑洞外的觀察者,觀察掉入黑洞的被觀察者,看到的是一個撕裂的身軀。
相對論最重要的命題,就是你站在一個什麼樣的角度,觀察出現在你眼前的現象。不同的觀察位置,得出不同的結果。當觀察者和被觀察者,處於同一個空間的時候,牛頓古典物理的範疇,就可以解釋一切發生的行為。當觀察者超越被觀察者的視線,用物理的話來說,叫做超越光速。觀察的現象超過發生的速度,從量子物理的角度來講,叫做回到過去。從哲學的角度來解釋,可以倒果為因。
當觀察者的角度,更超然的時候。可以從一個系統觀察到另外一個系統,那就是廣義相對論裡所說的時空扭曲,跳出現在的時空,甚至,直接連接到另外一個系統去。天文學家說,這兩個不同的系統,是物質跟反物質的世界,地球和外星人的世界。浩瀚的星空中,不但有了黑洞也有白洞。這些道理,用數學方程式推導出來,是那麼的高深莫測。
但是,說穿了,白洞要從黑洞中進入,黑洞要從白洞中出來,只是在於,你用什麼系統去觀察這個現象。中國人雖然沒有辦法用複雜的方程式,推演出這樣的結果。但是,早就在現象上提出解釋。動態平衡本體的兩面,本來就是陰和陽。古代醫家秉承著易道的思維,冥冥之中了解到,有些疾病是超越時空的。或者說是與生俱來的,必須要用另外一種觀察疾病的方式,去做診斷。
像中醫師常常琅琅上口的,陽病陰治,陰病陽治,上病下治,左病右治,臟病腑治,說的正是不同系統間的觀察。中醫診斷在這種觀察點上的突破,和愛因斯坦的狹義及廣義相對論,竟然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說法,在易道裡比比皆是。《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事大矣哉。”(1) 。這樣的味道,陳述了連改朝換代的革命,都要天的角度,來觀察是否時候到了?
許多初學易經的學者,不知道什麼叫做順天應人。其實,那只是觀察者面對被觀察者,站立的位置及角度而已。經典醫家定位觀察者的智慧更超然,沿用易經合一的角度,觀察者就是被觀察者,我們的生命狀態,自然和天地同禍福,與日月共長久。這樣的文字,在易經各章節中隨處可得。《周易·乾》: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2) 。
所以,自古以來皇帝自稱為天子的道理,正是如此。“天人合一”的內涵當以命題最早提出者宋儒張載的論述為準,意指天人在德性上的合一。但是,由於古代文獻中還有不少與“天人合一”相近的表述,如“人與天一”(《莊子·山木》)、“天地萬物,一人身”(《呂氏春秋·有始》)、“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等等,它們都在不同角度表述“天人合一”的觀念。
“天人合一”指的是依據某個契合點達成的天人雙方的統一。具體來說,天人的統一主要有身、行、德、道四個契合點,形成了四個維度的“天人合一”。許多中醫師都不知道,身體與天的合一,是我們中醫最重要的論述。董仲舒《春秋繁露》一書所論最為全面詳盡,茲以之為例予以說明。
首先,物質身體方面,董仲舒在《人副天數》篇中認為,人身上的節數,包括大節、小節,都可以與天、月、日之數相偶,五臟、四肢分別對應五行、陰陽之數,內心的計劃思慮也類同於以度為單位的計量。不僅如此,人之形體骨肉、耳目聰明、空竅理脈、哀樂喜怒、胸中達知、頭、發、腰、頸、足等等也都類於天文、地理、四時等等自然現象。
舉個例子來說,任脈上的許多穴位,天突,華蓋,璇璣,紫宮,玉堂都是以天上的星宿命名的。一言以蔽之,“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於身,身猶天也”,人的物質身體之所以合同於天,就在於人身之構造組成,猶如參照天地萬事萬物而設立。其次,社會身體方面,董仲舒認為,人類的男女兩種性別和人身的“仁、貪”兩種品性都與天之陰陽相對應。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等書,側重於物質身體方面的論述。從元氣論出發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同氣,企圖由此為人之修身養性,尋找自然無為的天道依據。董仲舒進一步將天人的“合一”由物質身體,提升到精神身體、乃至社會身體的層面。這些的應用,非常廣闊運用在臨床診斷上的情志病。
“天人合身”中的“天”關聯著天文、地理、陰陽、五行、四時等實在之物。整個自然界,與自然天相應的“人” ,合為一個系統,觀察者就是被觀察者。經典裡所說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3) ,將觀察者就是被觀察者角度,提升成為一個系統。不論是醫道還是易道,天人之間的合自有一套論述的基礎,巧妙地印證在臨床上。
自然界是一個系統整體。天人之間的對應,不是散漫無序的,而是通過陰陽、五行、四時、五方、星象、度數等構築的成體系的統一體,天人在相互的比附中,都建立了自身的系統性和整體性。說也巧妙地,自然界的這種有機性和整體性,恰恰是現代西方生態思想理論建構基礎。
(1)顺天应人 .汉典
(2)《周易·乾》
(3)《尚书·泰誓中》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愛因斯坦提出改變量子物理觀點,並且也是相對論成形關鍵點,完全在於觀察者的位置。這樣的觀念,不論是用在狹義相對論,或者是廣義相對論,都以觀察者的位置,形成相對性的運動,來判斷所觀察的結果。舉個例子來說,觀察者在黑洞中,描繪掉入黑洞被觀察者,是沒有任何異常之處。但是,黑洞外的觀察者,觀察掉入黑洞的被觀察者,看到的是一個撕裂的身軀。
相對論最重要的命題,就是你站在一個什麼樣的角度,觀察出現在你眼前的現象。不同的觀察位置,得出不同的結果。當觀察者和被觀察者,處於同一個空間的時候,牛頓古典物理的範疇,就可以解釋一切發生的行為。當觀察者超越被觀察者的視線,用物理的話來說,叫做超越光速。觀察的現象超過發生的速度,從量子物理的角度來講,叫做回到過去。從哲學的角度來解釋,可以倒果為因。
當觀察者的角度,更超然的時候。可以從一個系統觀察到另外一個系統,那就是廣義相對論裡所說的時空扭曲,跳出現在的時空,甚至,直接連接到另外一個系統去。天文學家說,這兩個不同的系統,是物質跟反物質的世界,地球和外星人的世界。浩瀚的星空中,不但有了黑洞也有白洞。這些道理,用數學方程式推導出來,是那麼的高深莫測。
但是,說穿了,白洞要從黑洞中進入,黑洞要從白洞中出來,只是在於,你用什麼系統去觀察這個現象。中國人雖然沒有辦法用複雜的方程式,推演出這樣的結果。但是,早就在現象上提出解釋。動態平衡本體的兩面,本來就是陰和陽。古代醫家秉承著易道的思維,冥冥之中了解到,有些疾病是超越時空的。或者說是與生俱來的,必須要用另外一種觀察疾病的方式,去做診斷。
像中醫師常常琅琅上口的,陽病陰治,陰病陽治,上病下治,左病右治,臟病腑治,說的正是不同系統間的觀察。中醫診斷在這種觀察點上的突破,和愛因斯坦的狹義及廣義相對論,竟然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說法,在易道裡比比皆是。《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事大矣哉。”(1) 。這樣的味道,陳述了連改朝換代的革命,都要天的角度,來觀察是否時候到了?
許多初學易經的學者,不知道什麼叫做順天應人。其實,那只是觀察者面對被觀察者,站立的位置及角度而已。經典醫家定位觀察者的智慧更超然,沿用易經合一的角度,觀察者就是被觀察者,我們的生命狀態,自然和天地同禍福,與日月共長久。這樣的文字,在易經各章節中隨處可得。《周易·乾》: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2) 。
所以,自古以來皇帝自稱為天子的道理,正是如此。“天人合一”的內涵當以命題最早提出者宋儒張載的論述為準,意指天人在德性上的合一。但是,由於古代文獻中還有不少與“天人合一”相近的表述,如“人與天一”(《莊子·山木》)、“天地萬物,一人身”(《呂氏春秋·有始》)、“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等等,它們都在不同角度表述“天人合一”的觀念。
“天人合一”指的是依據某個契合點達成的天人雙方的統一。具體來說,天人的統一主要有身、行、德、道四個契合點,形成了四個維度的“天人合一”。許多中醫師都不知道,身體與天的合一,是我們中醫最重要的論述。董仲舒《春秋繁露》一書所論最為全面詳盡,茲以之為例予以說明。
首先,物質身體方面,董仲舒在《人副天數》篇中認為,人身上的節數,包括大節、小節,都可以與天、月、日之數相偶,五臟、四肢分別對應五行、陰陽之數,內心的計劃思慮也類同於以度為單位的計量。不僅如此,人之形體骨肉、耳目聰明、空竅理脈、哀樂喜怒、胸中達知、頭、發、腰、頸、足等等也都類於天文、地理、四時等等自然現象。
舉個例子來說,任脈上的許多穴位,天突,華蓋,璇璣,紫宮,玉堂都是以天上的星宿命名的。一言以蔽之,“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於身,身猶天也”,人的物質身體之所以合同於天,就在於人身之構造組成,猶如參照天地萬事萬物而設立。其次,社會身體方面,董仲舒認為,人類的男女兩種性別和人身的“仁、貪”兩種品性都與天之陰陽相對應。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等書,側重於物質身體方面的論述。從元氣論出發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同氣,企圖由此為人之修身養性,尋找自然無為的天道依據。董仲舒進一步將天人的“合一”由物質身體,提升到精神身體、乃至社會身體的層面。這些的應用,非常廣闊運用在臨床診斷上的情志病。
“天人合身”中的“天”關聯著天文、地理、陰陽、五行、四時等實在之物。整個自然界,與自然天相應的“人” ,合為一個系統,觀察者就是被觀察者。經典裡所說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3) ,將觀察者就是被觀察者角度,提升成為一個系統。不論是醫道還是易道,天人之間的合自有一套論述的基礎,巧妙地印證在臨床上。
自然界是一個系統整體。天人之間的對應,不是散漫無序的,而是通過陰陽、五行、四時、五方、星象、度數等構築的成體系的統一體,天人在相互的比附中,都建立了自身的系統性和整體性。說也巧妙地,自然界的這種有機性和整體性,恰恰是現代西方生態思想理論建構基礎。
(1)顺天应人 .汉典
(2)《周易·乾》
(3)《尚书·泰誓中》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