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人道篇系列之三十 動靜交參契入時空轉化
李秉信
我們在進入存在場,或是在修持過程中,習慣性會開始有一個動作。你可以稱呼這個動作,叫做入靜與入定。大多數的修行人,不管是習氣,還是教導使然,在啟動這個動作之後,才能夠自然而然接著入空和入無。所以,我們可以意有所指的說,入空和入無,才是真正的合於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巧妙及緣分,來進入這個狀態。那個過程,是無法勉強,或者是複製的。
但是,如果你有意的,或者是千篇一律的,甚至非要如此的,用制式的動作,才能夠進入。那就太不像是,自然而然地道了。筆者就這麼斬釘截鐵的說吧,道包括一切,而且是全然及自然的狀態。但當人為而用之的時候,就不可能實現無的狀態。所以,道指心態為空的狀態。一進入這種狀態,修持人就可以隨意站位於一個位置,去無中生有。
有,是指片面的東西,空,不是指一直絕對的空下去,而是指某種狀態的空。甚至我們可以說,空和有是交替震盪出現的。其表徵現象為有形有相的事物,附著在無形無質的存在體上。舉個例子來說,如一個有形有相的人坐在那不動,而他自己的感覺,是一瞬間,這即是無形無質,無內容,在那一瞬間內是一片空,沒有時空的一切東西。
空和有是交替震盪,而人在不知不覺中,進入這種無形、無質、無內容、無時間,為空、為道,這是人心靜的最高境界。這就是修行人,琅琅上口的非空非有,能所不二,空有雙破,打破時間及空間二維場的進入。雖然,這樣的味道,任何人都有可能進入這種狀態,但並不常存,只偶然出現。甚至,你要求自己,堅持在這個方面的把持,也很難,常常會破功。
這個狀態,很弔詭的味道是,只要你想,以及堅持下去,總會有一次,可以進入存在場的味道。而且,只要出現一次這種狀態,就會回味無窮,流連忘返,但又很難找到相同進入的路。像是陶淵明,曾經進入桃花源一樣,朝思暮想的,想要再回到天堂之地。然而,那個像是烏托邦的地方,是修行者在不知不覺當中,不經意,也不假思索划進去。
如果修行者,想要循著意識裡的記憶,抄襲原路回去,可能不得其門而入,無功而返。而且,你更可以直接了當地說,那是以一種門外漢形式,在不下意識裡,進入這種狀態。那樣的進入,可以深不見底,直指人的最內心。甚至,那些非常自豪自己功力,修煉百年修行者,所進入的深度,也是無法與之相比的。
在此種狀態時,修持者具有與他人,不同本質的層次性。空往下走,無,才是真正的合於道。要想真正的進入空、無,還是需要有能量進入鴻蒙,通過真正的修煉才能合於天地之道。實現靜的簡易方法,修煉者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怎樣才能更好的實現靜、空、無呢?如何走才能達到真靜呢?”應找出一些符合現實的、不用意念、不用形式上的意念的入靜之法。
現在人們所用的,多是引著自己入靜,而喪失了那種自然而然的味道。很多修行人,在下意識裡,其本身就是去動,那是不自然而然的。身體雖然是靜止的,內心還有驅動自己入靜的念頭。那是無機會靜,這樣即使進入狀態,也守不住,這種有意念的方式不可取。而任何人都有意念,目標又是使自己趨向於無意念。但是,你有沒有自己問自己,你的意念有沒有刻意?
如果站位於有意念,但卻以意念引著、領著去修煉,這樣就不如隨著或順著,即是不排除意念,也不排除雜念。道理很簡單,牽著繩一直緊張,為動,一念代萬念不行;隨著繩本身的曲度,就不會很僵直,因為順著走,就必須有柔勁才行。繩子繃得不緊為相對靜止,即順著走。當你隨意動靜的時候,才會有不知不覺地進入。
有的人欲入靜時,總用壓制的方法,這樣就會有矛盾。人的意念總會有不動之時,等到意念不領著自己的時候就更靜了。如沒有繩子,雜念不排除而自無,想法不壓制也自無,就算入靜了。只有在自然狀態下,才能進入真正的靜態。就如同,你知道自己,是在什麼時候睡著的嗎?如果你還知道,你當然還沒睡著。這不知道的那刻,你入睡了。
往往越簡單的,越具有高深的道理。人在不明瞭道理時才躁,大道寓於簡,誰都有這個機會,明者亦易,愚者亦難。隨,是被動的,順,是主動的,不矛盾,它們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的靜態。因此,不用去管靜與不靜,有可能在某種狀態下就會自然順著那種氣氛去發展自己的想法,順著就能實現一種相對的靜,這就是方法。
一切東西的現象,都是物質發生變化,是能量的交參,而這種交參變化,可以說是時空轉換的格局。靜本身就是一種時空的轉化狀態。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我們在進入存在場,或是在修持過程中,習慣性會開始有一個動作。你可以稱呼這個動作,叫做入靜與入定。大多數的修行人,不管是習氣,還是教導使然,在啟動這個動作之後,才能夠自然而然接著入空和入無。所以,我們可以意有所指的說,入空和入無,才是真正的合於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巧妙及緣分,來進入這個狀態。那個過程,是無法勉強,或者是複製的。
但是,如果你有意的,或者是千篇一律的,甚至非要如此的,用制式的動作,才能夠進入。那就太不像是,自然而然地道了。筆者就這麼斬釘截鐵的說吧,道包括一切,而且是全然及自然的狀態。但當人為而用之的時候,就不可能實現無的狀態。所以,道指心態為空的狀態。一進入這種狀態,修持人就可以隨意站位於一個位置,去無中生有。
有,是指片面的東西,空,不是指一直絕對的空下去,而是指某種狀態的空。甚至我們可以說,空和有是交替震盪出現的。其表徵現象為有形有相的事物,附著在無形無質的存在體上。舉個例子來說,如一個有形有相的人坐在那不動,而他自己的感覺,是一瞬間,這即是無形無質,無內容,在那一瞬間內是一片空,沒有時空的一切東西。
空和有是交替震盪,而人在不知不覺中,進入這種無形、無質、無內容、無時間,為空、為道,這是人心靜的最高境界。這就是修行人,琅琅上口的非空非有,能所不二,空有雙破,打破時間及空間二維場的進入。雖然,這樣的味道,任何人都有可能進入這種狀態,但並不常存,只偶然出現。甚至,你要求自己,堅持在這個方面的把持,也很難,常常會破功。
這個狀態,很弔詭的味道是,只要你想,以及堅持下去,總會有一次,可以進入存在場的味道。而且,只要出現一次這種狀態,就會回味無窮,流連忘返,但又很難找到相同進入的路。像是陶淵明,曾經進入桃花源一樣,朝思暮想的,想要再回到天堂之地。然而,那個像是烏托邦的地方,是修行者在不知不覺當中,不經意,也不假思索划進去。
如果修行者,想要循著意識裡的記憶,抄襲原路回去,可能不得其門而入,無功而返。而且,你更可以直接了當地說,那是以一種門外漢形式,在不下意識裡,進入這種狀態。那樣的進入,可以深不見底,直指人的最內心。甚至,那些非常自豪自己功力,修煉百年修行者,所進入的深度,也是無法與之相比的。
在此種狀態時,修持者具有與他人,不同本質的層次性。空往下走,無,才是真正的合於道。要想真正的進入空、無,還是需要有能量進入鴻蒙,通過真正的修煉才能合於天地之道。實現靜的簡易方法,修煉者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怎樣才能更好的實現靜、空、無呢?如何走才能達到真靜呢?”應找出一些符合現實的、不用意念、不用形式上的意念的入靜之法。
現在人們所用的,多是引著自己入靜,而喪失了那種自然而然的味道。很多修行人,在下意識裡,其本身就是去動,那是不自然而然的。身體雖然是靜止的,內心還有驅動自己入靜的念頭。那是無機會靜,這樣即使進入狀態,也守不住,這種有意念的方式不可取。而任何人都有意念,目標又是使自己趨向於無意念。但是,你有沒有自己問自己,你的意念有沒有刻意?
如果站位於有意念,但卻以意念引著、領著去修煉,這樣就不如隨著或順著,即是不排除意念,也不排除雜念。道理很簡單,牽著繩一直緊張,為動,一念代萬念不行;隨著繩本身的曲度,就不會很僵直,因為順著走,就必須有柔勁才行。繩子繃得不緊為相對靜止,即順著走。當你隨意動靜的時候,才會有不知不覺地進入。
有的人欲入靜時,總用壓制的方法,這樣就會有矛盾。人的意念總會有不動之時,等到意念不領著自己的時候就更靜了。如沒有繩子,雜念不排除而自無,想法不壓制也自無,就算入靜了。只有在自然狀態下,才能進入真正的靜態。就如同,你知道自己,是在什麼時候睡著的嗎?如果你還知道,你當然還沒睡著。這不知道的那刻,你入睡了。
往往越簡單的,越具有高深的道理。人在不明瞭道理時才躁,大道寓於簡,誰都有這個機會,明者亦易,愚者亦難。隨,是被動的,順,是主動的,不矛盾,它們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的靜態。因此,不用去管靜與不靜,有可能在某種狀態下就會自然順著那種氣氛去發展自己的想法,順著就能實現一種相對的靜,這就是方法。
一切東西的現象,都是物質發生變化,是能量的交參,而這種交參變化,可以說是時空轉換的格局。靜本身就是一種時空的轉化狀態。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