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四十六 臟腑失調病機太過不及
李秉信
臟腑病機,是指疾病在發生、發展過程中,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產生失調的內在機理。任何疾病的發生,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勢必在疾病傳變的過程中,造成臟腑生理功能的紊亂和臟腑陰陽、氣血的失調。因此,臟腑失調的病機,在病機理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辯證論治的主要理論依據。
臟腑失調的病機學說,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即“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痛癢瘡,皆屬於心。”以及按照五行學說,生剋乘侮規律來闡釋臟腑疾病傳變的“順”或“逆” ,而有不同中醫診斷的學理依據。
張仲景以此理論為依據,具體應用於防治臟腑疾病的傳變,在《金匱要略》中提出了“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論點,為臟腑失調的病機理論奠定了基礎。臟腑失調的病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各臟腑生理功能的太過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間的失調;二是臟腑本身的陰陽、氣血失調。
五臟的陰陽、氣血失調,五臟的陰陽、氣血,是全身陰陽、氣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各臟的陰陽和氣血之間的關係是,氣屬於陽,血屬於陰。氣和陽,均有溫煦和失去臟腑生理活動的作用,故陽與氣合稱為“陽氣”;血和陰,均有濡養和寧靜臟腑組織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陰與血合稱為“陰血”。
但是,從陰陽、氣血和各臟生理活動的關係來說,則陽和氣,陰和血又不能完全等同。一般說來,臟腑的陰陽,代表著各臟生理活動的功能狀態,是興奮還是抑制,是上升或發散還是下降或閉藏。臟腑的氣血,是各臟腑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不僅具有失去和溫煦各臟生理活動的作用,同時還具有重要的固攝作用。
各臟之陰陽,皆以腎陰腎陽為根本,因此,各臟的陰陽失調,久必及腎;各臟之氣血,又均化生於水穀精微,因此,各臟的氣血虛虧,又與脾胃氣血生化之源的關係極為密切。所以說,各臟的陰陽失調和氣血之失調,並不完全相同,尚存在一定的差異。
由於各臟的生理功能各有其特點,故在發生陰陽或氣血失調的病變時,各臟亦不盡相同,而各有所側重。各臟陰陽、氣血失調的主要病機,必須要仔細判斷,才能夠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臟腑病機,是指疾病在發生、發展過程中,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產生失調的內在機理。任何疾病的發生,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勢必在疾病傳變的過程中,造成臟腑生理功能的紊亂和臟腑陰陽、氣血的失調。因此,臟腑失調的病機,在病機理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辯證論治的主要理論依據。
臟腑失調的病機學說,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即“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痛癢瘡,皆屬於心。”以及按照五行學說,生剋乘侮規律來闡釋臟腑疾病傳變的“順”或“逆” ,而有不同中醫診斷的學理依據。
張仲景以此理論為依據,具體應用於防治臟腑疾病的傳變,在《金匱要略》中提出了“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論點,為臟腑失調的病機理論奠定了基礎。臟腑失調的病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各臟腑生理功能的太過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間的失調;二是臟腑本身的陰陽、氣血失調。
五臟的陰陽、氣血失調,五臟的陰陽、氣血,是全身陰陽、氣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各臟的陰陽和氣血之間的關係是,氣屬於陽,血屬於陰。氣和陽,均有溫煦和失去臟腑生理活動的作用,故陽與氣合稱為“陽氣”;血和陰,均有濡養和寧靜臟腑組織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陰與血合稱為“陰血”。
但是,從陰陽、氣血和各臟生理活動的關係來說,則陽和氣,陰和血又不能完全等同。一般說來,臟腑的陰陽,代表著各臟生理活動的功能狀態,是興奮還是抑制,是上升或發散還是下降或閉藏。臟腑的氣血,是各臟腑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不僅具有失去和溫煦各臟生理活動的作用,同時還具有重要的固攝作用。
各臟之陰陽,皆以腎陰腎陽為根本,因此,各臟的陰陽失調,久必及腎;各臟之氣血,又均化生於水穀精微,因此,各臟的氣血虛虧,又與脾胃氣血生化之源的關係極為密切。所以說,各臟的陰陽失調和氣血之失調,並不完全相同,尚存在一定的差異。
由於各臟的生理功能各有其特點,故在發生陰陽或氣血失調的病變時,各臟亦不盡相同,而各有所側重。各臟陰陽、氣血失調的主要病機,必須要仔細判斷,才能夠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