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經上經心法提要之四 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
李秉信
北宋理學家之開山祖周敦頤,晚年定居於廬山蓮花峰,下小溪旁以家鄉故居之濂溪命名,筑濂溪書堂,講學授徒,世稱濂溪先生。【周子全書】包括【太極圖】,【太極圖說】及【通書】其太極圖說不過二百五十字,四庫提要謂:宋五子中唯周子著書最少,而諸儒辯論,則唯周子之書最多。朱陸兩家辯論至今五六百年,其首句【無極而太極】抑【自無極而為太極】,雖僅多【自】與【為】二字,因其涵義出入甚大,此其圖係借道家之圖,以論述生生不易之思想。
亦仿道圖作正反順逆之說,其圖亦可作正反順逆觀。不過道教僅用以【逆施成舟】。茲錄其太極圖說原文如下:【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兒生陰。靜極而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馬。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為。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即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馬。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地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周敦頤之太極圖第一圖為【無極】。第二圖為【坎離相抱】,中間白圈為太極。第三圖乃陽動,與五行相聯系,由於陰陽二氣變化,而生出五行之氣。天之陽氣變而生水地之陰氣,配合而生火,水,火皆歸於土,土又產生金與木,木火主春夏,而居左。金水主秋冬,而居右,土居中央。此即【五氣順布,四時行為】。
五行下方之小白圈,即表示因陰【靜】之本性,凝聚在一處,而構成萬物之性質。此微妙相合之性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性交感,乃有最下一圈【萬物生化】。據清朝易學家考證,太極圖來源有二:一是道藏第196冊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精圖】中之【太極先天圖】。是陳博所傳之【無極圖】,實際,陳之圖亦源於前者。兩圖皆係自下而上,逆煉成丹,即【無極圖】。述說宇宙之生成變化,乃周之【太極圖】。周之【太極圖】係兼採【易說】及道家二者而成。
邵康節之【皇極經世】,及周敦頤之【太極圖說】,影響宋明理學家,皆深信不疑。朱熹全部顧其他學家之非議,竟大膽的將河圖洛書列入其【周易本義】之卷首。自此以後解易須先解圖書,圖書竟成為周易之組成部分,甚至認為周易乃抎圖書而成,以致本末倒置。道士陳博之功力影響中國易學長達六七百年之久。最先對河圖洛書提出反對者,學者有范仲淹,及歐陽修。易學家張載,及明之歸有光,清之黃宗義等。清之胡源,更旁微博引,各個擊破。
洛書乃源於漢代之九宮圖,河圖乃源於東漢時之鄭玄所著之【大衍注】大衍注又源於漢書五行志,及律歷志。而五行志又本於劉向父子之【洪範五行傳】。胡渭認為朱熹【周易本義】卷首之九圖,無一可取者,可存者。只因宋人附會前人之易註而來,絕非伏義所根抎以成八卦。只因該圖書等,言之成理,與【易】義相合,為道教引用,為易之術數家引用,再互相附會,因而愈演愈烈,乃至各種圖式多達千余種,致使學易者對之如墮入五里霧中。
北宋理學家之開山祖周敦頤,晚年定居於廬山蓮花峰,下小溪旁以家鄉故居之濂溪命名,筑濂溪書堂,講學授徒,世稱濂溪先生。【周子全書】包括【太極圖】,【太極圖說】及【通書】其太極圖說不過二百五十字,四庫提要謂:宋五子中唯周子著書最少,而諸儒辯論,則唯周子之書最多。朱陸兩家辯論至今五六百年,其首句【無極而太極】抑【自無極而為太極】,雖僅多【自】與【為】二字,因其涵義出入甚大,此其圖係借道家之圖,以論述生生不易之思想。
亦仿道圖作正反順逆之說,其圖亦可作正反順逆觀。不過道教僅用以【逆施成舟】。茲錄其太極圖說原文如下:【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兒生陰。靜極而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馬。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為。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即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馬。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地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周敦頤之太極圖第一圖為【無極】。第二圖為【坎離相抱】,中間白圈為太極。第三圖乃陽動,與五行相聯系,由於陰陽二氣變化,而生出五行之氣。天之陽氣變而生水地之陰氣,配合而生火,水,火皆歸於土,土又產生金與木,木火主春夏,而居左。金水主秋冬,而居右,土居中央。此即【五氣順布,四時行為】。
五行下方之小白圈,即表示因陰【靜】之本性,凝聚在一處,而構成萬物之性質。此微妙相合之性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性交感,乃有最下一圈【萬物生化】。據清朝易學家考證,太極圖來源有二:一是道藏第196冊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精圖】中之【太極先天圖】。是陳博所傳之【無極圖】,實際,陳之圖亦源於前者。兩圖皆係自下而上,逆煉成丹,即【無極圖】。述說宇宙之生成變化,乃周之【太極圖】。周之【太極圖】係兼採【易說】及道家二者而成。
邵康節之【皇極經世】,及周敦頤之【太極圖說】,影響宋明理學家,皆深信不疑。朱熹全部顧其他學家之非議,竟大膽的將河圖洛書列入其【周易本義】之卷首。自此以後解易須先解圖書,圖書竟成為周易之組成部分,甚至認為周易乃抎圖書而成,以致本末倒置。道士陳博之功力影響中國易學長達六七百年之久。最先對河圖洛書提出反對者,學者有范仲淹,及歐陽修。易學家張載,及明之歸有光,清之黃宗義等。清之胡源,更旁微博引,各個擊破。
洛書乃源於漢代之九宮圖,河圖乃源於東漢時之鄭玄所著之【大衍注】大衍注又源於漢書五行志,及律歷志。而五行志又本於劉向父子之【洪範五行傳】。胡渭認為朱熹【周易本義】卷首之九圖,無一可取者,可存者。只因宋人附會前人之易註而來,絕非伏義所根抎以成八卦。只因該圖書等,言之成理,與【易】義相合,為道教引用,為易之術數家引用,再互相附會,因而愈演愈烈,乃至各種圖式多達千余種,致使學易者對之如墮入五里霧中。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