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道易以貫之系列之七 質能二元河圖氣
中醫師 李秉信
西方的天文學及量子物理,能夠急速地在近一百年中快速崛起,改變觀察者的觀察角度,得出和古典物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這個巨大的改變,主要歸功於功能強大的微積分學,和傅利葉分析,矩陣方程式複雜的數據分析,將預測的模型寫成程式,精確運用在計算機運算中。天文物理學家模擬星球天文軌道方程式,可以經過大量的計算,證明系統的守恆。
中國人最原始的思想,是天人合一。但是,一個如何觀察天的問題出現。上古時代,甚至是五千年年前,中國古時候天文學家,既沒有計算機,也沒有功力強大的天文望遠鏡,更沒有完善的理論基礎以及邏輯推理,來表達觀察星相出現的現象。如何單純用他們肉眼,來描述觀察到的天象呢?
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數字來表達一個象。每一個變化本身的本質,本來就是一個現象的演進。對於中國古代天文學觀察者而言,最容易出現在數量上改變。想要了解河圖,必須要知道,河圖用五組成雙數字來表達,每一組變化的現狀。解析河圖的思考模式,就是要體會這些數字所呈現的狀態。
相傳在文字尚未發明之前,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時候,在黃河支流河邊,目睹了背負圖點的祥獸「龍馬」,從中領悟了重要啟示,進而劃陰陽、四象、八卦。「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及典謨皆歷代傳寶之」。[4]——漢孔安國傳《尚書》〈洪範〉”“「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周禮》[5]
”圖是用點來表示組成的結構,從一點到十點,形成一種圖形的組合:
一和六布列在下(居北,在後),二和七布列在上(居南,在前),三和八布列在左(居東,在左),四和九布列在右(居西,在右),五和十布列在中央。其中奇數(1、3、5、7、9)概用白點,偶數(2、4、6、8、10)概用黑點,使得每一方位均有陰有陽相配。首先,對於河圖最重要的一個掌握,代表著太極最動態平衡的狀態。對於無極而太極的生生不滅。
中國人對於天象的了解,就是一氣流行,永不終止。最重要的前提。在動態平衡流動中,質量和能量的互換,一定保持守恆,而且是動態的守恆。這樣的觀念,若是用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方程式來表現,複雜的數學計算,猶如天書,無人可懂。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用陽氣和陰氣流過了五個點,陽順〈1、3、5、7、9〉而9為陽之全,陰逆〈4、2、10、8、6〉而6為陰之滿,來表達這樣的概念。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有形河圖)
雖然是兩股陰陽氣,在交會中呈現動態平衡,但是在五個點上,又都呈現了靜態平衡。陰承陽,有育化之功,故謂之『天生地養』。由『生』、『成』兩數相減,皆等於『五』,而『五』者,『无』也,無為而無不為也。故道德經云:『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无』即是『天』也。
『五』在河圖之中,又暗含於四方,在中醫基礎的概念,和五臟六腑息息相關。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五』,代表陰陽氣在能量平衡時等能階狀態。這個概念,竟然和波耳原子模型的能階次第,有異曲同工之妙。中故有云:『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我們可以把量子物理模型,套在河圖中,表達的更清楚一點。每一組,在一氣流行的流動上,那是無數點靜態平衡。經過無數點定格的連接,組合成完美的動態平衡。一氣流行陽順陰逆,陽順〈1、3、5、7、9〉,陰逆〈4、2、10、8、6〉,故謂之『太極』,又稱之為『二五』;一氣流行之序為〈1、3、5、7、9、4、2、10、8、6〉。
河圖的模型,在這裡出現了節點的概念。陰氣和陽氣之間,出現了連接點,而且是無形無相,無法用文字描述。故知一氣所行乃為陰陽妙合,是萬物生生不息生化之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由河圖觀之,一陽生於北〈1〉,而成於西〈9〉,故〈9〉為一陽之盛全;西屬金,金生水,故西為生水之鄉,也是萬物生化之源;一陰生於西〈4〉,而成於北〈6〉,故〈6〉為一陰之成滿,北屬水,是水之都,為萬物生化之命脈。
陽之盛全為〈9〉,陰之成滿為〈6〉,故易經『陽爻』謂之〈九〉,『陰爻』謂之〈六〉,『九』代表乾,故乾『三三用九』;『六』代表坤,故坤『二三為六』。陽之極〈9〉而妙合陰〈4〉;陰之極〈6〉妙合陽〈1〉,此妙合之力稱之為『誠』。
中庸稱之為『誠者,天之道』,是萬物生生化育之機,是天地宇宙中的玄奧,故中庸云:『曲能有誠』,又云:『不誠無物』。由此可知,能妙合這一個『致曲』的能量,是一股不可知的能量,而這一個不可知的能量,老子稱之為『道』,即是『生』、『成』兩數相減皆等於〈无、5〉之『黃中』所妙合。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1]」「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2]」——〈繫辭·上傳〉口訣:一六共宗水,二七同道火、三八為朋木、四九為友金、五十共守土。
河圖之數最早可溯源至《尚書‧洪範》所論五行之序,即:「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對此次序的形成,孔穎達說:「三月,春之季,四季土位也,五陽已生,故五為土數,此為生數之由也......中宮而統乎四維,五為數中,故土曰王。」
戰國時期的《尚書,大禹謨》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其源起於河圖、洛書之數。益圖書之一六水也,二七火也,三八木也,四九金也,五十土也。在圖則左旋而相生,在書則右轉而相剋也。然土於圖書為五十中宮之數,無定位,無專體者也。
揚雄不說五與十,改稱五與五相守在中央,說二五合十在內,五為小成,十為大成,合兩小成便可集大成[3]:18-19。河圖-圖是因河而來。最早人類要記載河流的狀況與位置,所以用線條來表示河流,而線條創造了圖案。
河圖和中華五術五行思想相互印證,含生克乘侮變化次序,方位。古術五行以自然界基本元素金水木火土作喻指事,暗含陰陽,謂之「氣」與「音」,類似於現在科學所謂「波粒二象」或者「質能二元」。五行之氣可謂耳熟能詳,五行之音則在甲子納音的闡述中有所涉及。
1. 《周易》〈繫辭·上傳〉第八章
2.《周易》〈繫辭·上傳〉第十章
3. 郭懿雲 編. 《邵子易數講義》. 頂淵. 2010年9月. ISBN 978-986-7175-40-3.
4. 參見 《尚書正義》卷十八·〈顧命〉第二十四:「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二公為二伯,中分天下而治之。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臨終之命曰顧命。」……正義曰:「傳言「河圖」者,蓋《易》理寬弘,無所不法,直如《繫辭》之言,所法已自多矣,亦何妨更法河圖也。……八卦、典謨非金玉之類,嫌其非寶,故云「河圖及典謨皆歷代傳寶之」。」
5. 《周禮》〈夏官司馬〉第四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西方的天文學及量子物理,能夠急速地在近一百年中快速崛起,改變觀察者的觀察角度,得出和古典物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這個巨大的改變,主要歸功於功能強大的微積分學,和傅利葉分析,矩陣方程式複雜的數據分析,將預測的模型寫成程式,精確運用在計算機運算中。天文物理學家模擬星球天文軌道方程式,可以經過大量的計算,證明系統的守恆。
中國人最原始的思想,是天人合一。但是,一個如何觀察天的問題出現。上古時代,甚至是五千年年前,中國古時候天文學家,既沒有計算機,也沒有功力強大的天文望遠鏡,更沒有完善的理論基礎以及邏輯推理,來表達觀察星相出現的現象。如何單純用他們肉眼,來描述觀察到的天象呢?
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數字來表達一個象。每一個變化本身的本質,本來就是一個現象的演進。對於中國古代天文學觀察者而言,最容易出現在數量上改變。想要了解河圖,必須要知道,河圖用五組成雙數字來表達,每一組變化的現狀。解析河圖的思考模式,就是要體會這些數字所呈現的狀態。
相傳在文字尚未發明之前,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時候,在黃河支流河邊,目睹了背負圖點的祥獸「龍馬」,從中領悟了重要啟示,進而劃陰陽、四象、八卦。「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及典謨皆歷代傳寶之」。[4]——漢孔安國傳《尚書》〈洪範〉”“「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周禮》[5]
”圖是用點來表示組成的結構,從一點到十點,形成一種圖形的組合:
一和六布列在下(居北,在後),二和七布列在上(居南,在前),三和八布列在左(居東,在左),四和九布列在右(居西,在右),五和十布列在中央。其中奇數(1、3、5、7、9)概用白點,偶數(2、4、6、8、10)概用黑點,使得每一方位均有陰有陽相配。首先,對於河圖最重要的一個掌握,代表著太極最動態平衡的狀態。對於無極而太極的生生不滅。
中國人對於天象的了解,就是一氣流行,永不終止。最重要的前提。在動態平衡流動中,質量和能量的互換,一定保持守恆,而且是動態的守恆。這樣的觀念,若是用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方程式來表現,複雜的數學計算,猶如天書,無人可懂。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用陽氣和陰氣流過了五個點,陽順〈1、3、5、7、9〉而9為陽之全,陰逆〈4、2、10、8、6〉而6為陰之滿,來表達這樣的概念。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有形河圖)
雖然是兩股陰陽氣,在交會中呈現動態平衡,但是在五個點上,又都呈現了靜態平衡。陰承陽,有育化之功,故謂之『天生地養』。由『生』、『成』兩數相減,皆等於『五』,而『五』者,『无』也,無為而無不為也。故道德經云:『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无』即是『天』也。
『五』在河圖之中,又暗含於四方,在中醫基礎的概念,和五臟六腑息息相關。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五』,代表陰陽氣在能量平衡時等能階狀態。這個概念,竟然和波耳原子模型的能階次第,有異曲同工之妙。中故有云:『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我們可以把量子物理模型,套在河圖中,表達的更清楚一點。每一組,在一氣流行的流動上,那是無數點靜態平衡。經過無數點定格的連接,組合成完美的動態平衡。一氣流行陽順陰逆,陽順〈1、3、5、7、9〉,陰逆〈4、2、10、8、6〉,故謂之『太極』,又稱之為『二五』;一氣流行之序為〈1、3、5、7、9、4、2、10、8、6〉。
河圖的模型,在這裡出現了節點的概念。陰氣和陽氣之間,出現了連接點,而且是無形無相,無法用文字描述。故知一氣所行乃為陰陽妙合,是萬物生生不息生化之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由河圖觀之,一陽生於北〈1〉,而成於西〈9〉,故〈9〉為一陽之盛全;西屬金,金生水,故西為生水之鄉,也是萬物生化之源;一陰生於西〈4〉,而成於北〈6〉,故〈6〉為一陰之成滿,北屬水,是水之都,為萬物生化之命脈。
陽之盛全為〈9〉,陰之成滿為〈6〉,故易經『陽爻』謂之〈九〉,『陰爻』謂之〈六〉,『九』代表乾,故乾『三三用九』;『六』代表坤,故坤『二三為六』。陽之極〈9〉而妙合陰〈4〉;陰之極〈6〉妙合陽〈1〉,此妙合之力稱之為『誠』。
中庸稱之為『誠者,天之道』,是萬物生生化育之機,是天地宇宙中的玄奧,故中庸云:『曲能有誠』,又云:『不誠無物』。由此可知,能妙合這一個『致曲』的能量,是一股不可知的能量,而這一個不可知的能量,老子稱之為『道』,即是『生』、『成』兩數相減皆等於〈无、5〉之『黃中』所妙合。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1]」「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2]」——〈繫辭·上傳〉口訣:一六共宗水,二七同道火、三八為朋木、四九為友金、五十共守土。
河圖之數最早可溯源至《尚書‧洪範》所論五行之序,即:「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對此次序的形成,孔穎達說:「三月,春之季,四季土位也,五陽已生,故五為土數,此為生數之由也......中宮而統乎四維,五為數中,故土曰王。」
戰國時期的《尚書,大禹謨》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其源起於河圖、洛書之數。益圖書之一六水也,二七火也,三八木也,四九金也,五十土也。在圖則左旋而相生,在書則右轉而相剋也。然土於圖書為五十中宮之數,無定位,無專體者也。
揚雄不說五與十,改稱五與五相守在中央,說二五合十在內,五為小成,十為大成,合兩小成便可集大成[3]:18-19。河圖-圖是因河而來。最早人類要記載河流的狀況與位置,所以用線條來表示河流,而線條創造了圖案。
河圖和中華五術五行思想相互印證,含生克乘侮變化次序,方位。古術五行以自然界基本元素金水木火土作喻指事,暗含陰陽,謂之「氣」與「音」,類似於現在科學所謂「波粒二象」或者「質能二元」。五行之氣可謂耳熟能詳,五行之音則在甲子納音的闡述中有所涉及。
1. 《周易》〈繫辭·上傳〉第八章
2.《周易》〈繫辭·上傳〉第十章
3. 郭懿雲 編. 《邵子易數講義》. 頂淵. 2010年9月. ISBN 978-986-7175-40-3.
4. 參見 《尚書正義》卷十八·〈顧命〉第二十四:「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二公為二伯,中分天下而治之。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臨終之命曰顧命。」……正義曰:「傳言「河圖」者,蓋《易》理寬弘,無所不法,直如《繫辭》之言,所法已自多矣,亦何妨更法河圖也。……八卦、典謨非金玉之類,嫌其非寶,故云「河圖及典謨皆歷代傳寶之」。」
5. 《周禮》〈夏官司馬〉第四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