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老長官的序言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前副秘書長,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 何思因博士
貧窮農村小孩、家傳長老會信仰、核子工程碩士、房屋仲介、旅館老闆、電台節目主持人—這是本書作者李秉信的背景。我們如果想像一個指標,橫軸是年齡、縱軸是與社會經濟的接觸,很顯然李秉信的成長過程是個上升的曲線。在這個上升過程最近的八年,李秉信和我成了朋友。我觀察這個朋友,覺得很有意思。他作生意,當然喜歡賺錢,但是對錢又看得不重,對人大方。賺錢不過是他體現「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方法之一。他希望影響別人,因此積極參與社團、在電台發言,不過卻一派隨和,對別人完全沒有壓迫性。積極參與社會是他另一個體現「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方法。在他的社會環境裡,秉信不是領袖,因為他沒有、也不要領袖必需具備的霸氣。但他也不是追隨者,因為他天生對環境有極佳的適應力,又喜歡獨立思考,因此沒有必要追隨。我看來看去,
覺得他就是喜歡資本主義經濟裡的機會與挑戰、他就是喜歡接觸社會。
秉信的這本書不斷地談到「意識」。讀者可以用宗教觀點去讀、可以用哲學觀點去讀、也可以用立志文粹的觀點去讀。我看到的是一個獨立思考的人,怎樣焠勵自己,以降低資本主義經濟給心靈帶來的不確定性。美國的經濟思想家Joseph Schumpter 認為經濟發展是因為「創造性的破壞」--新的創造就會破壞舊的作為,就是因為不斷破壞、不斷創造,經濟才得以成長。用中文講,就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從總體來看,「創造性的破壞」是好事。美國的強大就是因為它的制度有利於「創造性的破壞」。蘇聯所以搞垮,就是共產主義搞齊頭平等,大大不利「創造性的破壞」,因此越來越糟榚。可是從個體看來,「創造性的破壞」所帶來的壓力實在太大。不能適應或是運氣不好,就要被淘汰、或是一路落後。個人或公司就算現在是成功的,也不能確定是否會在下波破壞中繼續成功。秉信跟我說2009 年的旅舘生意,他做到會怕,就是一個例子。我讀秉信這本書,覺得就是他怎樣焠勵心志,以降低資本主義給心靈帶來的不確定性及壓力。秉信談的「意識」,就是希望我們的心靈能定才能靜、能靜才能安、能安才能慮、能慮「或許」才能得。
以上是我對秉信這個人、這本書的觀察。是為序。
何思因 2011.1.3.
覺得他就是喜歡資本主義經濟裡的機會與挑戰、他就是喜歡接觸社會。
秉信的這本書不斷地談到「意識」。讀者可以用宗教觀點去讀、可以用哲學觀點去讀、也可以用立志文粹的觀點去讀。我看到的是一個獨立思考的人,怎樣焠勵自己,以降低資本主義經濟給心靈帶來的不確定性。美國的經濟思想家Joseph Schumpter 認為經濟發展是因為「創造性的破壞」--新的創造就會破壞舊的作為,就是因為不斷破壞、不斷創造,經濟才得以成長。用中文講,就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從總體來看,「創造性的破壞」是好事。美國的強大就是因為它的制度有利於「創造性的破壞」。蘇聯所以搞垮,就是共產主義搞齊頭平等,大大不利「創造性的破壞」,因此越來越糟榚。可是從個體看來,「創造性的破壞」所帶來的壓力實在太大。不能適應或是運氣不好,就要被淘汰、或是一路落後。個人或公司就算現在是成功的,也不能確定是否會在下波破壞中繼續成功。秉信跟我說2009 年的旅舘生意,他做到會怕,就是一個例子。我讀秉信這本書,覺得就是他怎樣焠勵心志,以降低資本主義給心靈帶來的不確定性及壓力。秉信談的「意識」,就是希望我們的心靈能定才能靜、能靜才能安、能安才能慮、能慮「或許」才能得。
以上是我對秉信這個人、這本書的觀察。是為序。
何思因 2011.1.3.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