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先天業力病系列之三十二 減肥進少出多飲食控制
李秉信
現代人的營養過剩,食物的攝入量,遠遠超過需求量。這種不正常現象,相伴而來肥胖,是現代人健康的剋星。甚至,我們可以說,肥胖是萬病之源,萬惡之首。不但會使患者得到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膽結石、痛風、關節炎和腫瘤等疾病罹患率增加,而且其症狀亦隨肥胖程度而益形嚴重。甚至呈現不可逆性,一發不可收拾。
根據統計,十大死因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病等六項都與肥胖有關。醫生一定會建議病人,減肥及少鹽是降低罹患高血壓的重要準則。根本之道,維持標準體重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大多數肥胖屬於單純性肥胖,亦即非續發於其他疾病者(如甲狀腺機能低下、庫辛氏症候群等)。
對成人肥胖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體重(㎏)/身高2(m 2)=體重(Lb)/身高2(In 2)×703介於 24-27 之間為過重;介於 27-30 之間為輕度肥胖;介於 30-35 之間為中度肥胖;大於 35 為重度肥胖。(各國標準不同)腰圍:男性:>= 90 公分;女性:>= 80 公分 腰圍超標,腰圍過粗者多數有血壓異常,易引發心血管疾病。
研究發現,當腰圍每增加一公分,小中風發生機率會增加二%,男性腰圍應維持在九十公分、女性要維持在八十公分以內。BMI值原來的設計是一個用於公眾健康研究的統計工具。當我們需要知道肥胖是否為某一疾病的致病原因時,我們可以把病人的身高及體重換算成BMI值,再找出其數值及病發率是否有線性關連。不過,隨著科技進步,現時BMI值只是一個參考值。
要真正量度病人是否肥胖,體脂肪率比BMI更準確、而腰圍身高比又比體脂肪率好、但是最好的看法是看內臟脂肪(若內臟脂肪正常,就算腰圍很大及體脂肪率很高,健康風險不高,日本相撲力士很多都是這種胖法)。但是體脂肪率及內臟脂肪需專業醫事人員的檢查才能得知,而腰圍與身高比或腰圍與臀圍的比值則尚未得到定論。
自古以來,減肥方法五花八門,千奇百怪。說穿了,最終目的是進少出多。減肥沒有任何捷徑,進少出多是唯一一條路。想要減肥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先維持現有的體重,不再緩幅增加。這是一個很重要測試指標。因為,人的體重會隨年齡及荷爾蒙的變化,而很難避免的,一定會增加。如果能將體重維持住,兩年後體重還是一樣,也是另一種減肥。
許多媒體廣告,一再強調短期減肥的成效。筆者不是很贊成,這種速戰速決的方式。筆者的看法是,減重的原則,應該要持續,穩定,並且要維持。從臨床的經驗上來說,減重不宜太快,一週以一磅或0.5~1 公斤為原則(每個月2-4公斤)。因為減重太快,多採用低熱量攝取,且營養不均衡或營養素攝取不足等方法達成。這會造成體內新陳代謝不正常,及影響荷爾蒙代謝。
且在長期饑餓情況下,因攝取熱量及營養素的不足,同時加上身體水分大量流失,肌肉蛋白質分解,易造成暫時性的肝、腎功能失調,並且因為反覆減重、代謝率下降而影響腸胃功能,易發生消化不良,或腸胃疾病等不良後果。並造成抵抗力減弱,而易感冒及身體易痠痛、月經不規律、易掉髮及皮膚變差、器官功能失調等副作用。
在這麼多架構減肥計劃中,飲食控制是減肥最重要的工作。注意事項很簡單,就是將一天的總熱量分成 6 等分,早餐 3 等分,午餐 2 等分,晚餐 1 等分(換句話說即早餐要像國王、午餐要像貴族、晚餐要像平民)營養平均分配,不偏廢任何一餐。定時定量,勿暴飲暴食。點心應列入飲食計劃,晚餐不過量,不吃宵夜,不無謂應酬。
維持均衡的營養,攝取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早餐多吃低脂蛋白質,整天較不容易餓。因為,人體一旦意識到營養匱乏,首先消耗的,就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最後消耗的才是脂肪。如果早餐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米、麵、麵包等),到了中午所消耗掉的,就只是你吃進去的「糖」而已。
所以,要減肥,早餐就要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低脂蛋白質可以增加飽足感,又不會攝入多餘脂肪——早餐少吃一片麵包而換成一顆雞蛋,能保持更久的飽足感,中午就不致狼吞虎嚥了。忌食甜膩、油炸食品,飯後不隨意吃零食,尤其高熱量、高油脂類、甜食、飲料(如肥肉、糕點、堅果、汽水可樂等),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
睡前 4 小時避免吃任何含熱量的食物。 烹飪多採用蒸、煮、烤、涼拌等低油方式。 選用熱量低,體積大,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例如綠色蔬菜。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動作,就是維持細嚼慢嚥飲食習慣,延長進食時間。研究顯示,細嚼慢嚥比狼吞虎嚥,對控制體重更有幫助,而且咀嚼次數較少是導致肥胖的風險因素之一。
較多的咀嚼次數可減少每餐的熱量攝取。研究發現,多咀嚼可降低刺激食慾增加的膽囊收縮素分泌,卻增加抑制食慾及胃口的飢餓素分泌,而告訴大腦何時該吃該停。因此每口食物多嚼25下,熱量攝取可減少12%。不要吃太鹹太辣,因為食物口味重易增加食慾,另外吃清淡可控制血壓,減輕心臟負荷。
這是一個小細節,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改變用餐順序,是很有效的減肥方法。先喝湯,再吃蔬菜,再慢慢吃肉類和米飯,不要吃到飽(以吃到八分飽為宜)。 餓得受不了時,先吃些全麥高纖的小點心,再喝一杯水。亦可準備一些低熱量點心作為解饞之用。 多吃新鮮蔬果,水果宜儘量選擇糖分低的種類(如蕃茄、木瓜等)。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現代人的營養過剩,食物的攝入量,遠遠超過需求量。這種不正常現象,相伴而來肥胖,是現代人健康的剋星。甚至,我們可以說,肥胖是萬病之源,萬惡之首。不但會使患者得到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膽結石、痛風、關節炎和腫瘤等疾病罹患率增加,而且其症狀亦隨肥胖程度而益形嚴重。甚至呈現不可逆性,一發不可收拾。
根據統計,十大死因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病等六項都與肥胖有關。醫生一定會建議病人,減肥及少鹽是降低罹患高血壓的重要準則。根本之道,維持標準體重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大多數肥胖屬於單純性肥胖,亦即非續發於其他疾病者(如甲狀腺機能低下、庫辛氏症候群等)。
對成人肥胖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體重(㎏)/身高2(m 2)=體重(Lb)/身高2(In 2)×703介於 24-27 之間為過重;介於 27-30 之間為輕度肥胖;介於 30-35 之間為中度肥胖;大於 35 為重度肥胖。(各國標準不同)腰圍:男性:>= 90 公分;女性:>= 80 公分 腰圍超標,腰圍過粗者多數有血壓異常,易引發心血管疾病。
研究發現,當腰圍每增加一公分,小中風發生機率會增加二%,男性腰圍應維持在九十公分、女性要維持在八十公分以內。BMI值原來的設計是一個用於公眾健康研究的統計工具。當我們需要知道肥胖是否為某一疾病的致病原因時,我們可以把病人的身高及體重換算成BMI值,再找出其數值及病發率是否有線性關連。不過,隨著科技進步,現時BMI值只是一個參考值。
要真正量度病人是否肥胖,體脂肪率比BMI更準確、而腰圍身高比又比體脂肪率好、但是最好的看法是看內臟脂肪(若內臟脂肪正常,就算腰圍很大及體脂肪率很高,健康風險不高,日本相撲力士很多都是這種胖法)。但是體脂肪率及內臟脂肪需專業醫事人員的檢查才能得知,而腰圍與身高比或腰圍與臀圍的比值則尚未得到定論。
自古以來,減肥方法五花八門,千奇百怪。說穿了,最終目的是進少出多。減肥沒有任何捷徑,進少出多是唯一一條路。想要減肥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先維持現有的體重,不再緩幅增加。這是一個很重要測試指標。因為,人的體重會隨年齡及荷爾蒙的變化,而很難避免的,一定會增加。如果能將體重維持住,兩年後體重還是一樣,也是另一種減肥。
許多媒體廣告,一再強調短期減肥的成效。筆者不是很贊成,這種速戰速決的方式。筆者的看法是,減重的原則,應該要持續,穩定,並且要維持。從臨床的經驗上來說,減重不宜太快,一週以一磅或0.5~1 公斤為原則(每個月2-4公斤)。因為減重太快,多採用低熱量攝取,且營養不均衡或營養素攝取不足等方法達成。這會造成體內新陳代謝不正常,及影響荷爾蒙代謝。
且在長期饑餓情況下,因攝取熱量及營養素的不足,同時加上身體水分大量流失,肌肉蛋白質分解,易造成暫時性的肝、腎功能失調,並且因為反覆減重、代謝率下降而影響腸胃功能,易發生消化不良,或腸胃疾病等不良後果。並造成抵抗力減弱,而易感冒及身體易痠痛、月經不規律、易掉髮及皮膚變差、器官功能失調等副作用。
在這麼多架構減肥計劃中,飲食控制是減肥最重要的工作。注意事項很簡單,就是將一天的總熱量分成 6 等分,早餐 3 等分,午餐 2 等分,晚餐 1 等分(換句話說即早餐要像國王、午餐要像貴族、晚餐要像平民)營養平均分配,不偏廢任何一餐。定時定量,勿暴飲暴食。點心應列入飲食計劃,晚餐不過量,不吃宵夜,不無謂應酬。
維持均衡的營養,攝取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早餐多吃低脂蛋白質,整天較不容易餓。因為,人體一旦意識到營養匱乏,首先消耗的,就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最後消耗的才是脂肪。如果早餐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米、麵、麵包等),到了中午所消耗掉的,就只是你吃進去的「糖」而已。
所以,要減肥,早餐就要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低脂蛋白質可以增加飽足感,又不會攝入多餘脂肪——早餐少吃一片麵包而換成一顆雞蛋,能保持更久的飽足感,中午就不致狼吞虎嚥了。忌食甜膩、油炸食品,飯後不隨意吃零食,尤其高熱量、高油脂類、甜食、飲料(如肥肉、糕點、堅果、汽水可樂等),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
睡前 4 小時避免吃任何含熱量的食物。 烹飪多採用蒸、煮、烤、涼拌等低油方式。 選用熱量低,體積大,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例如綠色蔬菜。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動作,就是維持細嚼慢嚥飲食習慣,延長進食時間。研究顯示,細嚼慢嚥比狼吞虎嚥,對控制體重更有幫助,而且咀嚼次數較少是導致肥胖的風險因素之一。
較多的咀嚼次數可減少每餐的熱量攝取。研究發現,多咀嚼可降低刺激食慾增加的膽囊收縮素分泌,卻增加抑制食慾及胃口的飢餓素分泌,而告訴大腦何時該吃該停。因此每口食物多嚼25下,熱量攝取可減少12%。不要吃太鹹太辣,因為食物口味重易增加食慾,另外吃清淡可控制血壓,減輕心臟負荷。
這是一個小細節,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改變用餐順序,是很有效的減肥方法。先喝湯,再吃蔬菜,再慢慢吃肉類和米飯,不要吃到飽(以吃到八分飽為宜)。 餓得受不了時,先吃些全麥高纖的小點心,再喝一杯水。亦可準備一些低熱量點心作為解饞之用。 多吃新鮮蔬果,水果宜儘量選擇糖分低的種類(如蕃茄、木瓜等)。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