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道易以貫之系列之一 不善易難為良醫
中醫師 李秉信
2020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世界,各國對於病毒的橫行,束手無策,徒呼負負。面對如此嚴峻的情勢,中醫獨樹一幟調整體質,提振免疫力的特點,在舉世防疫的角色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中醫提振免疫力學說及作法,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有所長,具有中醫色彩的免疫系統模型是什麼?本論文從量子力學物質波的角度,建立人體最基礎的物質-氣的升降浮沉模型。
本模型的特色,乃是經由氣的升降浮沉模型,可以準確的定位,亞健康或是已病病人即將傳變的能量節點。在外邪未入里前,予以適時適量的刺激五行輸穴,以及針灸傳變節點,阻賊寇於門外。當事人自己能提振人體自身免疫力,不假外力及藥物,才是最正宗原汁原味的正統中醫療法。本模型源自最尖端原子物理學說,建立人體氣場雙圓弦波的流動模式。
簡單的來說,氣場波在傳變時,將呈現如同電子雙隙縫干涉實驗時的能量節點。易道變化的秘密,乃是所有能量的節點,都是變化的拐點。人體流動的氣場,也不例外。氣的升降浮沈,是中華文化最基礎的概念。不論是外在大自然的宇宙,或是人體周而復始的生命狀態。生生不息氣的變化流動,勾勒出永不中斷的圓運動。
中國五千年以來,奉之為圭臬的二十四節氣,是我們外在宇宙時間上的節點。人體經氣十二時辰間斷不息的流動,是我們內在宇宙的節點。易經為群經之首,詳言宇宙中的變化之理。易者,乃是宇宙中,存在一股生生不息力量,推動一切變化,這就是易。其中的奧秘,乃是是在傳變中節點的確認。
醫者易也。古有:不通易經難為良相,不善易者難為良醫。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繫辭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素问.气交变大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唐.孙思邈)
「乃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於《周易》。」《周易》重在講天道,《內經》重在講人道,天道涵蓋人道,人道體現天道。所以張介賓提出了「醫易同原」「醫易相通」兩大命題,乃是講究天人之間能量節點的合一。
易者,乃是大宇宙中,亙古以來有一股生生不息力量,推動一切變化,這就是易。其中的奧秘,乃是是在傳變中節點的確認,以及能量的釋放。其中的經典的原則,源自從醫道易治的奧秘,乃在於兩個宇宙,或者是,兩個系統當中,存在著對稱,平衡及中和的關係。其中的關鍵點,就牽涉到一個力量如何成形,以及力量如何運動的方向。
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升降浮沉最初始的概念,是藥物對人體作用的不同趨向性。升,即上升提舉,趨向於上;降,即下達降逆,趨向於下;浮,即向外發散,趨向於外;沉,即向內收斂,趨向於內。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藥物對機體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內四種不同作用趨向。其中,升與降、浮與沈是相對立的。
這樣的分類,是來自於疾病在病勢上,常常表現出向上(如嘔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脫肛、遺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盜汗)、向內(表證未解而入裡),在病位上則有在表(如外感表證)、在裡(如裡實便秘)、在上(如目赤腫痛)、在下(如腹水、尿閉)等的不同,因而能夠針對病情的病氣,須有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而有藥性歸經氣流動的方向。
升降浮沉這樣的概念,在中醫的經典中,隨處可得。張仲景傷寒論中的六經傳變,由表入裡,或者是三陽經到三陰經外邪的傳遞,在在地描述這個力量運動的方向。西醫所描述癌症初期到末期,也是在說這個力量。此外,中醫師琅琅上口的五行辯證,諸如心腎不交,木火刑金,水不涵木,肝腎陰虛,說的也是氣機的流動。
釜底抽薪的來看這些問題,都是來自於病人本身一氣流行的阻礙,也就是自身免疫力的下降,助長了病氣流動的傳變。歸根究底的來看這些病候,中醫師在思考地氣及調氣的治療原則時,是否真正的了解,氣場流動的模型是什麼?病人病情的拐點如何判斷?理氣和調氣治療及心法何在?更深入思考的問題,病人的氣數是否已盡?是否能再平衡病人的生理狀態,盡醫生延壽的天職?
醫道易治的智慧,是在了解天人地三才的力量,順應這個力量,以及使用這個力量。順天應人不但是易經的智慧,更是中醫治療的治則。醫道易以貫之的唯一精神,乃是啟發醫者,如何順其大自然中宇宙天時的力量,維持人體小宇宙的平衡,才能夠維持最大養生生命狀態,以及降低最小感染疾病未病風險。
簡單的來說,中國人把這兩套系統,稱作天人地三才。如果要用艱深的西方科技,來包裝中國老祖宗三才理論,那就是裡外合一的系統學,也就是原子物理中的量子力學。我們可以這樣體會,天上若一動,人間必一行。 筆者在多年教授易經及紫微斗數頭一堂課,都會告誡學者,天上一顆星,人間一世情。
其實,那不是詩情畫意羅曼蒂克的說法,而是在在地表明,量子物理中,海森堡提出了不確定原理。在所有可能發生當中,機率是唯一可以被預測的原則。愛因斯坦不相信上帝會擲骰子,但是,在量子糾纏中,卻告訴我們:人生發生每件事情,遇到每一個人,冥冥中都有一個定數。所謂的定數,就是在天地循環氣場中,變化的節點。
因為這個力量的存在,中醫在人類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在治療疾病,而是預測疾病發生,防止疾病的惡化。中國人用天文及星象,預測一切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天底下沒有新鮮的事,歷史只是一段又一段重複發生的軌跡。本論文古書今用,闡述量子力學物質波理論,架構伏羲河圖洛書同化及異化雙弦波的氣場流動模式,並預測五合及六合變化節點,作為中醫師辨證論治的診斷準則。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2020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世界,各國對於病毒的橫行,束手無策,徒呼負負。面對如此嚴峻的情勢,中醫獨樹一幟調整體質,提振免疫力的特點,在舉世防疫的角色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中醫提振免疫力學說及作法,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有所長,具有中醫色彩的免疫系統模型是什麼?本論文從量子力學物質波的角度,建立人體最基礎的物質-氣的升降浮沉模型。
本模型的特色,乃是經由氣的升降浮沉模型,可以準確的定位,亞健康或是已病病人即將傳變的能量節點。在外邪未入里前,予以適時適量的刺激五行輸穴,以及針灸傳變節點,阻賊寇於門外。當事人自己能提振人體自身免疫力,不假外力及藥物,才是最正宗原汁原味的正統中醫療法。本模型源自最尖端原子物理學說,建立人體氣場雙圓弦波的流動模式。
簡單的來說,氣場波在傳變時,將呈現如同電子雙隙縫干涉實驗時的能量節點。易道變化的秘密,乃是所有能量的節點,都是變化的拐點。人體流動的氣場,也不例外。氣的升降浮沈,是中華文化最基礎的概念。不論是外在大自然的宇宙,或是人體周而復始的生命狀態。生生不息氣的變化流動,勾勒出永不中斷的圓運動。
中國五千年以來,奉之為圭臬的二十四節氣,是我們外在宇宙時間上的節點。人體經氣十二時辰間斷不息的流動,是我們內在宇宙的節點。易經為群經之首,詳言宇宙中的變化之理。易者,乃是宇宙中,存在一股生生不息力量,推動一切變化,這就是易。其中的奧秘,乃是是在傳變中節點的確認。
醫者易也。古有:不通易經難為良相,不善易者難為良醫。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繫辭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素问.气交变大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唐.孙思邈)
「乃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於《周易》。」《周易》重在講天道,《內經》重在講人道,天道涵蓋人道,人道體現天道。所以張介賓提出了「醫易同原」「醫易相通」兩大命題,乃是講究天人之間能量節點的合一。
易者,乃是大宇宙中,亙古以來有一股生生不息力量,推動一切變化,這就是易。其中的奧秘,乃是是在傳變中節點的確認,以及能量的釋放。其中的經典的原則,源自從醫道易治的奧秘,乃在於兩個宇宙,或者是,兩個系統當中,存在著對稱,平衡及中和的關係。其中的關鍵點,就牽涉到一個力量如何成形,以及力量如何運動的方向。
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升降浮沉最初始的概念,是藥物對人體作用的不同趨向性。升,即上升提舉,趨向於上;降,即下達降逆,趨向於下;浮,即向外發散,趨向於外;沉,即向內收斂,趨向於內。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藥物對機體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內四種不同作用趨向。其中,升與降、浮與沈是相對立的。
這樣的分類,是來自於疾病在病勢上,常常表現出向上(如嘔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脫肛、遺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盜汗)、向內(表證未解而入裡),在病位上則有在表(如外感表證)、在裡(如裡實便秘)、在上(如目赤腫痛)、在下(如腹水、尿閉)等的不同,因而能夠針對病情的病氣,須有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而有藥性歸經氣流動的方向。
升降浮沉這樣的概念,在中醫的經典中,隨處可得。張仲景傷寒論中的六經傳變,由表入裡,或者是三陽經到三陰經外邪的傳遞,在在地描述這個力量運動的方向。西醫所描述癌症初期到末期,也是在說這個力量。此外,中醫師琅琅上口的五行辯證,諸如心腎不交,木火刑金,水不涵木,肝腎陰虛,說的也是氣機的流動。
釜底抽薪的來看這些問題,都是來自於病人本身一氣流行的阻礙,也就是自身免疫力的下降,助長了病氣流動的傳變。歸根究底的來看這些病候,中醫師在思考地氣及調氣的治療原則時,是否真正的了解,氣場流動的模型是什麼?病人病情的拐點如何判斷?理氣和調氣治療及心法何在?更深入思考的問題,病人的氣數是否已盡?是否能再平衡病人的生理狀態,盡醫生延壽的天職?
醫道易治的智慧,是在了解天人地三才的力量,順應這個力量,以及使用這個力量。順天應人不但是易經的智慧,更是中醫治療的治則。醫道易以貫之的唯一精神,乃是啟發醫者,如何順其大自然中宇宙天時的力量,維持人體小宇宙的平衡,才能夠維持最大養生生命狀態,以及降低最小感染疾病未病風險。
簡單的來說,中國人把這兩套系統,稱作天人地三才。如果要用艱深的西方科技,來包裝中國老祖宗三才理論,那就是裡外合一的系統學,也就是原子物理中的量子力學。我們可以這樣體會,天上若一動,人間必一行。 筆者在多年教授易經及紫微斗數頭一堂課,都會告誡學者,天上一顆星,人間一世情。
其實,那不是詩情畫意羅曼蒂克的說法,而是在在地表明,量子物理中,海森堡提出了不確定原理。在所有可能發生當中,機率是唯一可以被預測的原則。愛因斯坦不相信上帝會擲骰子,但是,在量子糾纏中,卻告訴我們:人生發生每件事情,遇到每一個人,冥冥中都有一個定數。所謂的定數,就是在天地循環氣場中,變化的節點。
因為這個力量的存在,中醫在人類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在治療疾病,而是預測疾病發生,防止疾病的惡化。中國人用天文及星象,預測一切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天底下沒有新鮮的事,歷史只是一段又一段重複發生的軌跡。本論文古書今用,闡述量子力學物質波理論,架構伏羲河圖洛書同化及異化雙弦波的氣場流動模式,並預測五合及六合變化節點,作為中醫師辨證論治的診斷準則。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