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二十三 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
李秉信
中國人對於醫學研究的智慧,最重要的理路,是架構在經絡學說。這一套系統,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學說是古人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從針灸、推拿、氣功等各個方面積累了經驗,並結合當時的解剖知識,逐步上升為理論的基礎上面產生。
它不僅是針灸、推拿、氣功等學科的理論基礎,而且對指導中醫臨床各科,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臟象學說、氣血津液理論、病因學說等基礎理論同經絡學說結合起來,才能比較完整地闡釋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指導診斷和確定治法。有些學習中醫學理論體系行者,自以為聰明跳出了這一套經絡學說,和西醫結合。其實,這樣的思路,失去了原汁原味陰陽五行的味道。
歷代醫學家都十分重視經絡學說,甚至有“不誦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之說(見《醫學入門》引張子和語)。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的組成。經絡的概念,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醫學入門》說:“經者,徑也;經之支脈旁出者為絡。”
這樣的論述,說明經脈是主幹,絡脈是分支。經,有路徑的意為;絡,有網絡的意思。經脈大多循行於深部,絡脈循行於較淺的部位,有的絡脈還顯現於體表。正如《靈樞•經脈》所說:“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若是把人體看作是一個整體系統,經脈是架構這套系統的管路。
經脈有一定的循行徑路,而絡脈則縱橫交錯,網絡全身,把人體所有的臟腑、器官、孔竅以及皮肉筋骨等組織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經絡系統的組成,經絡系統,是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在內連屬臟腑,在外連屬於筋肉、皮膚,所以《靈樞•海論》說它“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
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經脈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順序,在肢體的分佈和走向有一定的規律,同體內臟腑有直接的絡屬關係。奇經有八條,即督、任、衝、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
關於正經和奇經的區別,《聖濟總錄》認為:“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常,故謂之奇經。蓋以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其諸經滿溢則注入奇經焉。”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它們分別起自四肢,循行於體腔臟腑深部,上出於頸項淺部。
陽經的經別從本經別出而循行體內後,仍回到本經;陰經的經別從本經別出而循行體內後,卻與相為表裡的陽經相全。十二經別的作用,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經之間的聯繫,還由於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脈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別絡的主要功能是加強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繫。
浮絡是循行於人體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孫絡是最細小的絡脈,《素問•氣穴論》稱它有“溢奇邪”、“能榮衛”的作用。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經絡學說認為,人體的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所以稱“十二經筋”。
經筋有聯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全身的皮膚,是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應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經絡之氣的散佈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膚分為十二個部分,分屬於十二經脈,稱“十二皮部” 。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中國人對於醫學研究的智慧,最重要的理路,是架構在經絡學說。這一套系統,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學說是古人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從針灸、推拿、氣功等各個方面積累了經驗,並結合當時的解剖知識,逐步上升為理論的基礎上面產生。
它不僅是針灸、推拿、氣功等學科的理論基礎,而且對指導中醫臨床各科,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臟象學說、氣血津液理論、病因學說等基礎理論同經絡學說結合起來,才能比較完整地闡釋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指導診斷和確定治法。有些學習中醫學理論體系行者,自以為聰明跳出了這一套經絡學說,和西醫結合。其實,這樣的思路,失去了原汁原味陰陽五行的味道。
歷代醫學家都十分重視經絡學說,甚至有“不誦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之說(見《醫學入門》引張子和語)。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的組成。經絡的概念,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醫學入門》說:“經者,徑也;經之支脈旁出者為絡。”
這樣的論述,說明經脈是主幹,絡脈是分支。經,有路徑的意為;絡,有網絡的意思。經脈大多循行於深部,絡脈循行於較淺的部位,有的絡脈還顯現於體表。正如《靈樞•經脈》所說:“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若是把人體看作是一個整體系統,經脈是架構這套系統的管路。
經脈有一定的循行徑路,而絡脈則縱橫交錯,網絡全身,把人體所有的臟腑、器官、孔竅以及皮肉筋骨等組織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經絡系統的組成,經絡系統,是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在內連屬臟腑,在外連屬於筋肉、皮膚,所以《靈樞•海論》說它“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
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經脈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順序,在肢體的分佈和走向有一定的規律,同體內臟腑有直接的絡屬關係。奇經有八條,即督、任、衝、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
關於正經和奇經的區別,《聖濟總錄》認為:“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常,故謂之奇經。蓋以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其諸經滿溢則注入奇經焉。”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它們分別起自四肢,循行於體腔臟腑深部,上出於頸項淺部。
陽經的經別從本經別出而循行體內後,仍回到本經;陰經的經別從本經別出而循行體內後,卻與相為表裡的陽經相全。十二經別的作用,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經之間的聯繫,還由於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脈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別絡的主要功能是加強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繫。
浮絡是循行於人體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孫絡是最細小的絡脈,《素問•氣穴論》稱它有“溢奇邪”、“能榮衛”的作用。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經絡學說認為,人體的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所以稱“十二經筋”。
經筋有聯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全身的皮膚,是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應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經絡之氣的散佈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膚分為十二個部分,分屬於十二經脈,稱“十二皮部” 。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