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人道篇系列之二十一 陰陽循環不已天地大義
李秉信
筆者前面幾個系列當中, 強調了氣動一元論的核心思想, 並稍微描述了氣動,在系統變化中, 所扮演的角色。 這樣的一個模型, 並不是無中生有, 空穴來風。而是架構在,前人對於天地萬物運動的觀察。 從東方文化的角度,來觀察大自然, 得出了一個架構宇宙的前提。 那就是, 構成這個世界的元素, 其實是本原於天地人,三者氣的同源。 換句話說, 有一個天地人都相同元素, 組成了我們的世界。正因為如此,天地萬物,天地人三才,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才能夠在一個系統中,做統一的描述。
在這裡,我們就必須對於大自然,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那就是, 系統內所有的成分,能夠統一的前提, 構成的元素必須要先平等, 否則在系統裡是無法一致的。平等的觀念,在西方的基礎科學中,常常的出現, 而且會用不同的理論,加以陳述。筆者猶然記得,在大學時代,學習有機化學的時候。 開學課堂的第一節課,老師就婉婉的說道, 雖然說是,上帝創造了世界,宇宙萬物各有形狀, 山川大地各有氣勢, 天空海洋飛鳥走獸千百萬種。但是,所有的物件在歸空的時候, 都只剩下周期表上,可以被分解的元素而已。 所謂來自於塵土,必定回歸於塵土, 叫做生死的平等。
這樣的一個定律,沒有一個物件能夠出其例外, 叫做宇宙的平等論。 這個時候,所有的萬物不分美醜善惡, 高貴貧賤, 親疏遠近,都是平等的。但是,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絕大多數人的了解, 都是會有所偏頗。 以為這三個系統是相互分離, 各自為政, 怎麼可能是合一的。 在許多尖端學問的研究中, 會把自然的現象,做出獨立的切割。 認為物質的現象, 純粹是物理和化學的規律而已, 怎麼會和精神上的念力有關?疾病只是細胞本質上的變化, 不正常的分化生長, 怎麼可能和情緒有關係?所謂的橋歸橋,路歸路, 彼此不相牽扯, 說多了都叫做迷信。
這也正是,東方文化以及西方哲學, 思考一個問題,討論一個結果, 彼此之間看法分歧,最為顯著的差異點。簡單的來說, 東方文化思考,天地人三才一體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它們三者統一於氣。 這股氣, 對於天地人三才而言,是元素相同,本自同源, 無法切割的。 運動的開始, 會用這股氣, 作為一個氣動啟動點。 運動結束的時候, 這股氣醞釀沈潛, 凝聚成下一個週期運動的能量。 這樣的一個認識, 是芸芸眾生對輪迴轉世,最簡單易懂的了解。 所以考察天地人,必須把三者,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 而且叫做綿延不盡,相續不斷, 更是中醫基礎理論在解釋業力疾病上, 最重要的邏輯思緒。
否則,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句, 為什麼你先天的身體本質懼寒, 而我與生俱來的體質肝陽上亢, 這種一出生就具有的不平等性, 要如何區別呢?在這裡, 許多人對於這樣的了解,發生了困難。如果我們想要對於這個模型,更有生動的掌握。就必須要對氣運動的方式,有更清楚的認識。在這個唯一的系統裡,氣對於天地人三才的整體性, 並不是一個靜態的停留。 而是在不斷運動變化中,隨時隨地取得一個平衡點。 平衡點的連續,就是生命的流動。先聖先賢在氣動的觀念下, 建立了易經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的變化原則。
陳述的更貼切一點,與其說整部易經裡面, 講究的是變化。 更深刻的描述是, 每一個變化的停留點, 是如何以動態的模式加以連貫。因此, 學習易經的行者, 必須要瞭解到,易道的核心價值,是在於觀察,每一個動態的平衡點。 前人在這個思想下, 建立了百家爭鳴的中華文化。 氣動的模型,使用在實踐理論上, 最有特色的,就是架構中醫學的基礎理論。 嚴格地來講,中醫學是一個觀察的學問。 不但要認識天地人、認識生命、健康和疾病,更要非常的仔細,辨別清楚運動變化的模式, 才能夠對生命現有的狀態, 做出一個當下的掌握。在這裡,我們就要開始切入氣動的基礎理論。 想要了解,氣在系統裡的運動方式, 就必須先要了解,生命是怎麼用他的眼睛,以及他的直覺,觀察運動在他六根上的呈現。
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雖然有各式各樣的族種, 但是,沒有生命,能夠離開眼睛觀察, 耳朵辨別, 鼻子嗅覺, 舌頭味覺, 以及這些接觸,衝擊你意識田, 所產生出來感覺的限制。 我們對於感覺,最直接的辨別, 就是阿賴耶識中, 二元種子識的區分。 所有的看法,只要用二元來區別, 似乎就開始簡單易懂, 直指人心, 而且,能夠產生變化。舉個例子來說, 我們對於人最直接的感覺, 不外乎好人及壞人。 對於一件事物的美感, 不外乎美麗及醜陋。 對於一件事情的看法, 很難逃脫接受及不接受的界限。 我們不要小看這些兩極的看法, 那是讓我們能夠付諸於行動,最重要動力。
但是,我們要對這些兩極的看法, 必須要有更深刻的認識。 雖然在我們的意識當中, 因為觀察角度差異,有陰和陽感覺上的不同。 在本質上,他們說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講的都是相同的標的。我們的老祖宗用陰陽學說, 架構了,觀察一件事情, 在看法上, 有不同切入點的理論。 很少人知道, 這種相對的觀念,就是陰陽的基本概念, 更可以說,是架構的時間流動的基本雛形。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句, 我們每天都隨著時間在生老病死, 妄念叢生, 物換星移, 人事全非。 但是很少人能夠想通, 時間,既然和我們形影不離,到底,時間的本質是什麼。 你真的抓得住, 摸的著時間是什麼嗎?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看見, 當你觀察一件事情, 思緒上有所變化, 也就是我們在講陰和陽的時候, 時間就開始在流動。 當你在全神貫注,專心一致的時候, 無法去區別陰陽的時候。在這個當下, 時間好像被你凝結住了。 這也就是,打坐入定到靈魂種籽識的時候, 修行人心境上寂靜如止水, 不再有陰陽上的分別, 就可以把現在的時間凝結住, 進入到另外一個時空環境當中。 說穿了,你還是在相同的本體上, 只是不再氣動了。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 了解陰陽的哲學含義。 用非常簡單的概念來說,可以區分成陰氣及陽氣。氣雖然有陰陽,嚴格地來說,那叫做一物兩體。
如同,你今天看這個人醜, 明天看相同的人美, 美醜的看法雖然不同, 但是對象並沒有改變。 我們可以引申義, 這樣的分別,叫做陰陽對待的兩端。即一切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兩端循環不已者,立天地之大義」。(《正蒙‧太和》)陰陽是氣本身,所具有的對立統一屬性,一氣分陰陽,陰陽統一於氣,氣有陰陽,屈伸相感。 陰陽交感, 或者說是對立統一,是宇宙的根本規律,「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謂之神」。很奇妙的,陰陽對立以及統一的學說,就是我們前面講到,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氣自身的一分為二,表現為陰氣和陽氣的運動變化,而讓觀察者產生了運動的感覺。 說得更貼切一點, 本體沒有在動,只是人的感覺在變化而已。 陰陽的交替,讓觀察者產生了變化的移動, 這樣的結構是氣動理論的基本模型。從哲學的思想發展過程中,由氣一元論,在探討氣的運動過程中,說氣本為一,分陰分陽,在這個前提下,產生了用陰陽的對立統一的觀點,來闡明氣的運動變化,來說明世界的運動變化,形成了陰陽學說。陰陽的基本概念,在我們中醫學裡面有哲學的含義,也有醫學的含義,從內經開始,直到今天,仍然是用氣動的概念, 融入時間的流動, 架構出中國人獨一無二的系統理論, 作為判斷身體狀態的重要準則。
筆者前面幾個系列當中, 強調了氣動一元論的核心思想, 並稍微描述了氣動,在系統變化中, 所扮演的角色。 這樣的一個模型, 並不是無中生有, 空穴來風。而是架構在,前人對於天地萬物運動的觀察。 從東方文化的角度,來觀察大自然, 得出了一個架構宇宙的前提。 那就是, 構成這個世界的元素, 其實是本原於天地人,三者氣的同源。 換句話說, 有一個天地人都相同元素, 組成了我們的世界。正因為如此,天地萬物,天地人三才,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才能夠在一個系統中,做統一的描述。
在這裡,我們就必須對於大自然,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那就是, 系統內所有的成分,能夠統一的前提, 構成的元素必須要先平等, 否則在系統裡是無法一致的。平等的觀念,在西方的基礎科學中,常常的出現, 而且會用不同的理論,加以陳述。筆者猶然記得,在大學時代,學習有機化學的時候。 開學課堂的第一節課,老師就婉婉的說道, 雖然說是,上帝創造了世界,宇宙萬物各有形狀, 山川大地各有氣勢, 天空海洋飛鳥走獸千百萬種。但是,所有的物件在歸空的時候, 都只剩下周期表上,可以被分解的元素而已。 所謂來自於塵土,必定回歸於塵土, 叫做生死的平等。
這樣的一個定律,沒有一個物件能夠出其例外, 叫做宇宙的平等論。 這個時候,所有的萬物不分美醜善惡, 高貴貧賤, 親疏遠近,都是平等的。但是,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絕大多數人的了解, 都是會有所偏頗。 以為這三個系統是相互分離, 各自為政, 怎麼可能是合一的。 在許多尖端學問的研究中, 會把自然的現象,做出獨立的切割。 認為物質的現象, 純粹是物理和化學的規律而已, 怎麼會和精神上的念力有關?疾病只是細胞本質上的變化, 不正常的分化生長, 怎麼可能和情緒有關係?所謂的橋歸橋,路歸路, 彼此不相牽扯, 說多了都叫做迷信。
這也正是,東方文化以及西方哲學, 思考一個問題,討論一個結果, 彼此之間看法分歧,最為顯著的差異點。簡單的來說, 東方文化思考,天地人三才一體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它們三者統一於氣。 這股氣, 對於天地人三才而言,是元素相同,本自同源, 無法切割的。 運動的開始, 會用這股氣, 作為一個氣動啟動點。 運動結束的時候, 這股氣醞釀沈潛, 凝聚成下一個週期運動的能量。 這樣的一個認識, 是芸芸眾生對輪迴轉世,最簡單易懂的了解。 所以考察天地人,必須把三者,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 而且叫做綿延不盡,相續不斷, 更是中醫基礎理論在解釋業力疾病上, 最重要的邏輯思緒。
否則,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句, 為什麼你先天的身體本質懼寒, 而我與生俱來的體質肝陽上亢, 這種一出生就具有的不平等性, 要如何區別呢?在這裡, 許多人對於這樣的了解,發生了困難。如果我們想要對於這個模型,更有生動的掌握。就必須要對氣運動的方式,有更清楚的認識。在這個唯一的系統裡,氣對於天地人三才的整體性, 並不是一個靜態的停留。 而是在不斷運動變化中,隨時隨地取得一個平衡點。 平衡點的連續,就是生命的流動。先聖先賢在氣動的觀念下, 建立了易經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的變化原則。
陳述的更貼切一點,與其說整部易經裡面, 講究的是變化。 更深刻的描述是, 每一個變化的停留點, 是如何以動態的模式加以連貫。因此, 學習易經的行者, 必須要瞭解到,易道的核心價值,是在於觀察,每一個動態的平衡點。 前人在這個思想下, 建立了百家爭鳴的中華文化。 氣動的模型,使用在實踐理論上, 最有特色的,就是架構中醫學的基礎理論。 嚴格地來講,中醫學是一個觀察的學問。 不但要認識天地人、認識生命、健康和疾病,更要非常的仔細,辨別清楚運動變化的模式, 才能夠對生命現有的狀態, 做出一個當下的掌握。在這裡,我們就要開始切入氣動的基礎理論。 想要了解,氣在系統裡的運動方式, 就必須先要了解,生命是怎麼用他的眼睛,以及他的直覺,觀察運動在他六根上的呈現。
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雖然有各式各樣的族種, 但是,沒有生命,能夠離開眼睛觀察, 耳朵辨別, 鼻子嗅覺, 舌頭味覺, 以及這些接觸,衝擊你意識田, 所產生出來感覺的限制。 我們對於感覺,最直接的辨別, 就是阿賴耶識中, 二元種子識的區分。 所有的看法,只要用二元來區別, 似乎就開始簡單易懂, 直指人心, 而且,能夠產生變化。舉個例子來說, 我們對於人最直接的感覺, 不外乎好人及壞人。 對於一件事物的美感, 不外乎美麗及醜陋。 對於一件事情的看法, 很難逃脫接受及不接受的界限。 我們不要小看這些兩極的看法, 那是讓我們能夠付諸於行動,最重要動力。
但是,我們要對這些兩極的看法, 必須要有更深刻的認識。 雖然在我們的意識當中, 因為觀察角度差異,有陰和陽感覺上的不同。 在本質上,他們說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講的都是相同的標的。我們的老祖宗用陰陽學說, 架構了,觀察一件事情, 在看法上, 有不同切入點的理論。 很少人知道, 這種相對的觀念,就是陰陽的基本概念, 更可以說,是架構的時間流動的基本雛形。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句, 我們每天都隨著時間在生老病死, 妄念叢生, 物換星移, 人事全非。 但是很少人能夠想通, 時間,既然和我們形影不離,到底,時間的本質是什麼。 你真的抓得住, 摸的著時間是什麼嗎?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看見, 當你觀察一件事情, 思緒上有所變化, 也就是我們在講陰和陽的時候, 時間就開始在流動。 當你在全神貫注,專心一致的時候, 無法去區別陰陽的時候。在這個當下, 時間好像被你凝結住了。 這也就是,打坐入定到靈魂種籽識的時候, 修行人心境上寂靜如止水, 不再有陰陽上的分別, 就可以把現在的時間凝結住, 進入到另外一個時空環境當中。 說穿了,你還是在相同的本體上, 只是不再氣動了。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 了解陰陽的哲學含義。 用非常簡單的概念來說,可以區分成陰氣及陽氣。氣雖然有陰陽,嚴格地來說,那叫做一物兩體。
如同,你今天看這個人醜, 明天看相同的人美, 美醜的看法雖然不同, 但是對象並沒有改變。 我們可以引申義, 這樣的分別,叫做陰陽對待的兩端。即一切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兩端循環不已者,立天地之大義」。(《正蒙‧太和》)陰陽是氣本身,所具有的對立統一屬性,一氣分陰陽,陰陽統一於氣,氣有陰陽,屈伸相感。 陰陽交感, 或者說是對立統一,是宇宙的根本規律,「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謂之神」。很奇妙的,陰陽對立以及統一的學說,就是我們前面講到,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氣自身的一分為二,表現為陰氣和陽氣的運動變化,而讓觀察者產生了運動的感覺。 說得更貼切一點, 本體沒有在動,只是人的感覺在變化而已。 陰陽的交替,讓觀察者產生了變化的移動, 這樣的結構是氣動理論的基本模型。從哲學的思想發展過程中,由氣一元論,在探討氣的運動過程中,說氣本為一,分陰分陽,在這個前提下,產生了用陰陽的對立統一的觀點,來闡明氣的運動變化,來說明世界的運動變化,形成了陰陽學說。陰陽的基本概念,在我們中醫學裡面有哲學的含義,也有醫學的含義,從內經開始,直到今天,仍然是用氣動的概念, 融入時間的流動, 架構出中國人獨一無二的系統理論, 作為判斷身體狀態的重要準則。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