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十九、聽宮
【解剖】此處為咀嚼筋,有上顎動脈、顏面神經。
【部位】在耳前珠子傍。
【主治】失音、癲疾、心腹痛、耳內蟬鳴、耳聾。
【摘要】《百症賦》:「聽宮脾俞,袪盡心下之悲悽。」
【取法】按耳珠前之陷中取之。
【鍼灸】鍼三分,灸三壯。
聽宮
穴在耳前上切跡之前。耳司聽,故名「聽宮」。宮,深室也,以喻耳竅。
一說,本穴與耳門同位。閉口取之,則刺入者淺,故名「耳門」。開口取之,則刺入者深,故名「聽宮」,喻猶達於深宮後庭也。
按:和髎、耳門、聽宮、聽會俱在耳前,四穴名異,功能略同,且相挨切近,而耳門、聽宮兩穴,同在一窠,表面雖可強分,穴底終歸一窠。若依淺為耳門,深為「聽宮」之說,辨別穴位,較為簡捷,況兩穴治病,又復略同,似乎無須分絲披縷。一而二可,二而一,亦無不可。未知以為何如?
按:方書多載聽會開口取之。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針入四分,灸三壯。和髎,刺三分,灸三壯。云穴下有動脈,若三穴直列,則俱有動脈,若開口取和髎,則和髎穴下反無動脈,而穴隙稍移前矣。
耳門在耳前缺口外,黃學龍謂:「在肉鋒上缺口外,耳前一厘米與外眥平行,刺三分,灸三壯,耳中有膿禁灸。」
聽宮,《甲乙經》、《醫學入門》俱云:「在耳前珠子旁。」珠子或即耳前二切跡間之肉凸也。《圖考》載於耳門之前,口閉時以手切之,適當下牙床後。支杵端之外側,即聽宮穴也。其上即耳門穴。黃學龍曰:「聽宮在聽會、頰車之間。」余思過去經驗,似以開口取聽宮為宜,刺三分,灸三壯。
【解剖】此處為咀嚼筋,有上顎動脈、顏面神經。
【部位】在耳前珠子傍。
【主治】失音、癲疾、心腹痛、耳內蟬鳴、耳聾。
【摘要】《百症賦》:「聽宮脾俞,袪盡心下之悲悽。」
【取法】按耳珠前之陷中取之。
【鍼灸】鍼三分,灸三壯。
聽宮
穴在耳前上切跡之前。耳司聽,故名「聽宮」。宮,深室也,以喻耳竅。
一說,本穴與耳門同位。閉口取之,則刺入者淺,故名「耳門」。開口取之,則刺入者深,故名「聽宮」,喻猶達於深宮後庭也。
按:和髎、耳門、聽宮、聽會俱在耳前,四穴名異,功能略同,且相挨切近,而耳門、聽宮兩穴,同在一窠,表面雖可強分,穴底終歸一窠。若依淺為耳門,深為「聽宮」之說,辨別穴位,較為簡捷,況兩穴治病,又復略同,似乎無須分絲披縷。一而二可,二而一,亦無不可。未知以為何如?
按:方書多載聽會開口取之。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針入四分,灸三壯。和髎,刺三分,灸三壯。云穴下有動脈,若三穴直列,則俱有動脈,若開口取和髎,則和髎穴下反無動脈,而穴隙稍移前矣。
耳門在耳前缺口外,黃學龍謂:「在肉鋒上缺口外,耳前一厘米與外眥平行,刺三分,灸三壯,耳中有膿禁灸。」
聽宮,《甲乙經》、《醫學入門》俱云:「在耳前珠子旁。」珠子或即耳前二切跡間之肉凸也。《圖考》載於耳門之前,口閉時以手切之,適當下牙床後。支杵端之外側,即聽宮穴也。其上即耳門穴。黃學龍曰:「聽宮在聽會、頰車之間。」余思過去經驗,似以開口取聽宮為宜,刺三分,灸三壯。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