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診斷學 65 筆記
辨肝病的證候
(4) 肝火上炎證 (肝火熾盛,肝火,肝熱證)
本質:熱,實熱,病位在肝。火熱熾盛,內擾於肝區,或氣火上逆之實熱證。(屬肝之實熱證)
表現: 熱證之熱、紅、數、乾、亂。
肝之特點:頭目脹痛,口苦,急譟易怒,突發性耳聾、耳鳴,惡夢紛紛等。
火(肝氣向上升發),往上衝。往上至眼─目赤腫痛,至耳─突發耳聾耳鳴,急譟易怒之類。
肝經繞於頭側面。
肝 + 熱 = 肝火上炎
或有脅肋灼痛,吐血,衄血,病情表現複雜。肝病之症狀不易分清。胸脅脹痛,痞痛等。
(不如脾肺易分)
脾 食少、腹脹、便溏+ ( 次要:氣短、乏力、神疲、脈弱)
肺 咳嗽、氣喘、咯痰
心 心悸、心痛、失眠、多夢
全身實熱特點,病情(病人主訴,就診原因)為肝所主管的部位。
分析(病機):(1)情志抑鬱化火 (2) 火熱內侵 (3) 其他臟腑的火熱,侵襲至肝。
肝火上炎 心火盛
相同處 都是火上炎,皆是全身實熱
不同處 脅肋脹痛,憤怒急譟
擾亂心神,動血,下移小便特殊改變
頭目耳問題(如目赤腫痛) 舌,口腔疼痛
辨證依據:(1) 全身火熱 (2) 肝相關部位症狀
病例 (1) :一赤腳醫生,計劃生育時,輸精管結紮。之後覺得陰部燒灼感,睪丸腫硬。
且有頭痛頭脹(自述想永刀劈破頭),煩躁,失眠,口苦,面色稍暗,脈弦數。病人自述熱天要說戶外,但未發燒。
分析:明顯肝火熾盛,影響到睪丸(生殖),肝經繞陰器,上巔頂),也可能有思想包袱(不想結紮)。
病例 (2) :偏頭痛厲害。縣裡檢查說是青光眼,必須拿掉,否則另一邊也會壞,接受手術後,頭仍痛,煩躁如狂,到長沙再檢查,眼並無問題。整天狂叫大哭,身上熱,煩,不能睡,二便皆不暢通,脈弦數。
分析:典型肝火熾熱,用龍膽瀉肝湯,加些重鎮潛陽藥,吃五付藥,頭痛好了,煩躁消,大小便通。[龍膽湯中既通小便也通大便]。]
(5) 肝陽上亢證
陽亢於上而陰虧於下的上實下虛證。強調陽亢於上為主。即肝陽上亢是主要矛盾,此陽亢非由陰虛導致。此陽亢可導致陰虛,肝腎陰液虧少,形成上實下虛(水少陽亢)。
[註:若陰虛為主為先者,應稱為肝腎陰虛陽亢證。]
表現:眩暈、耳鳴、頭目脹痛、急譟易怒、失眠多夢、面赤目紅、頭重腳輕、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脈弦有力或弦細數。
症狀複雜
(1) 以頭目脹痛、急譟易怒、頭暈頭重為主。面紅目赤,強調實、陽亢症狀。
(2) 頭重腳輕,頭上感覺重。可能病人只會描述如孫悟空騰雲駕霧般,或走路好像沒踩實感。(下面空虛上面實)
(3) 腰膝酸軟是次要的,耳鳴。若以次為主訴者,多為陰虛(陽亢)。
肝本來就主升發,為一剛臟,其性剛強,惡抑鬱。肝陽本就易亢,因各種原因而亢,鬱結,氣鬱後出現化火。
陽亢,則其疏泄功能太過,疏泄過多而內實外虛。
[ 註:肝氣鬱結是肝疏泄功能不足。]
肝陽上亢最主要表現於氣血皆疏散出,該藏血不藏,疏泄太多,氣血上湧,氣血上逆。血隨氣升,氣血都往上衝了 。[非膽汁疏泄太多,若膽汁疏泄太多,可能會有口苦]
一個人氣血的總量差不多,若都衝到上面,下面自然少而虛。所以上實下虛,外實內虛。和肝氣鬱結的內實外虛相反。
氣血往上衝,聚集很多部隊,在那裡打仗,所以不安寧而頭目痛。
肝火熾盛
肝陽上亢
邪實,往往有邪氣,如暑熱、火邪
(可能有陰液虧虛) 陽亢之後,陰液暗傷
往往無外邪
一般病急,病程短,熱、火、數、乾、亂為主要表現。 陽亢為主,正氣紊亂,病程稍長,相對緩慢些
一定有熱,口渴明顯 雖面紅,體溫不見得很高,
此證一定要強調陽亢為主,非僅肝腎陰虛。
(6) 肝風內動證
有動風表現(震顫、抽搐、麻木、眩暈)。目屬於肝,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為何出現風?不是因為感受外邪。 不是破傷風桿菌,不是風邪引起口眼喎斜,不是過敏引起瘙癢,而是內部病變所致。
風動是一類症狀,不是一個症狀。 眩、麻、暈、癢、抽搐、震顫 (病人可能有全部)。此為症狀、是現象、是後果。
動風的原因:(胃氣上逆、肺氣上逆是現象後果,可能是寒、熱等造成。可能是風陽、火熱、陰血虧虛導致。
動風與肝/目有關。
A.肝陽化風
即肝陽上亢,出現動搖特點。如頭搖,走不穩。頭暈目眩,上實下虛。即在陽亢基礎上譟,易怒,疼目脹痛,面紅目赤,手指發麻,講話不清楚。
古人有一說法,大姆指發麻,三年之內必有大風。甚至風陽暴動。即嚴重時突然刮颱風龍捲風似的昏仆,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舌強語謇。
(原來有陽亢症狀,突然昏倒了)
機理:肝陽素亢,陰液不足,陰不潛陽,因而上實下虛,氣血逆亂於上,上衝巔頂,把巔頂血管衝破即現大風。
辨證依據:常見眩暈,麻木,震顫、頭目刺痛,面紅目赤,急譟易怒。
風陽暴動也是原有頭目脹痛,頭重腳輕,煩譟易怒基礎上,突然出現昏仆、歪斜不遂。
B.熱極生風
高熱情況下出現抽搐 (影響了神明)。
(1) 熱極 (2) 神昏 (3) 抽搐 (此不是震顫或蠕動或麻木或暈眩,而是手足強直性的抽搐。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
機理:熱盛傷及神明。機制(較難解釋),熱盛耗傷津液,肝主筋(抽搐是筋的問題),筋脈失養,但此須長時間(不甚合理)。可能是”神志昏迷,不能正常主管肢體的活動,且筋若因缺津液失養,應不是強直性的。應是蠕動、震顫較合理。因有強大的力量,應屬實證。
C.陰虛動風
陰液不足之後所出現的動風。
陰虛則陽亢,虛熱內生。
表現:(1) 動風:震顫、蠕動、麻木(癢)為主。和熱極生風,肝陽化風(尤其是風陽暴動)不太一樣。此為手足震顫、蠕動。手指張合沒有力量。或有肢體抽筋(少見)。眩暈。
(2) 一定有陰虛證。(陰虛在先,為基礎)
機理:筋脈失養,筋脈攣急,多半病久體弱,有陰虛內熱。
D.血虛生風
筋脈失養,血液不能濡養筋脈而成。
表現:(1) 動風,和陰虛的動風較類似。眩暈、肢體震顫、麻木。有時可感覺到肌肉在那裡顫動(所謂肌肉瞤動)或皮膚瘙癢。(2) 血虛的表現。
辨證依據:(1) A, B 屬實證,C, D 屬虛證。
(2) 肝膽化風─以眩暈、頭目脹痛、頭重腳輕,譟怒為主;此基礎上出現的動風(麻木、暈倒)
(3) 熱極生風─濕熱證為基礎,出現抽搐生風。
(4) 陰/血虛生風─皆可出現震顫,麻木,蠕動,頭暈眼花(虛性動風)陰虛色紅,血虛色白。前三者皆色紅。
動風─除了肝病可生風(肝風內動),脾虛也可以生風。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俗稱之慢驚風,慢脾風,顯然脾也可以動風,病情慢,病位在脾。(脾陽氣虛,土崩木搖)
經常見小孩子缺鈣(輕微)容易抽搐。缺鈣既不是血虛,也不是陰虛,更不是肝陽肝火,缺鈣是吸收不良。
久病病人脾胃功能差。小孩極端虧虛時,全身現疳積。(皮包骨,很瘦,氣血很虛,有動風表現。古醫書稱之為“馬脾風”。
(6) 寒滯肝脈證
寒邪侵襲到肝的經脈部位之實寒證。
(1) 突發,病急,疼痛劇烈。
實寒凝滯了經脈所導致。怕冷、舌淡,面白,肢涼,脈沉弦緊。
肝經所行部位─繞陰器,過少腹,佈脅肋,上額,交巔。
臨床上巔頂,少腹、陰部、陰器之墜脹冷痛(收縮引痛,厲害,連到陰器),巔頂痛,小腿轉筋(如游泳時腳抽筋)。或夜間沒蓋被子,半夜醒來小腿痛。
常見胃腎絞痛、腎結石,石小時可隨尿液沖下,一下卡在輸尿管,痛非常厲害ㄝ
輸尿管在腹部兩邊(相當於少腹),少腹痛,腎絞痛,延著輸尿管往下連到陰器。
病人痛得厲害時,可能手腳發冷,臉色發青,發白。
病例:一位老醫師,夜間穿單衣上廁所,突然痛,自稱縮陰痛。可能就是突然寒邪侵襲而絞痛。
巔頂痛,嘔吐,胃脘痛。
機制:寒凝氣滯,甚至氣閉,寒性收引所導致。
寒滯胃腸 寒滯肝脈
肚子痛,以腹瀉為主表現 突發性,肝經循行部位疼痛為主表現
肝病小結
共講了七證,肝風內動包含四個。另還有肝膽濕熱,很常見,放入合病中講。
肝病範圍複雜。 五方面的疏泄,藏血,筋,目,肝經所行部位。症狀也複雜。
(1)情志譟怒,抑鬱,(2)肝經部位,(3)動風,(4)眼睛,(5)血經,常與肝有關。
特點:肝病最雜,範圍廣,肝氣鬱結變化症很多。(犯脾、犯胃、肝氣上逆,上亢,肝鬱化火,氣滯血瘀,肝風。
原因至少有四,寒滯的部位多:少腹、陰器、乳房、巔頂。
Note: 歷來公認最擅長治肝病者;王旭高。 歷來公認最擅長治脾病者;李東桓 。 歷來公認最擅長治腎病者;張景岳 。
王旭高:“肝氣、肝風、肝火,三者同出異名。肝氣易鬱、肝陽易亢、肝風易動,...,可以乘脾侮脾,乘胃沖心犯肺。
挾寒挾痰,本虛標實,種種不同。
疏肝,理肝,調肝,柔肝,瀉肝,清肝,伐肝,滋肝,...好像有 19 種之多。
疏肝,清肝,用龍膽瀉肝湯。滋陰即柔肝。
《柳州醫話》’肝病猶龍,變化莫測。”
魏玉璜:肝為萬病之賊。
*肝病實證多,肝氣鬱結,肝火熾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寒滯肝脈,肝經濕熱,肝血瘀阻。(氣火風陽寒濕瘀)
*虛證相對少:肝陰虛,肝血虛。(臨床病人也是實證多)
* 有無肝陽虛,或肝氣虛,有爭議。古書提到肝氣,肝陽虛,目前習慣上不用肝氣虛,肝陽虛的詞。
* 熱證多見,寒證少見。只有寒滯肝脈屬寒證。沒有虛寒。
特點:肝氣易鬱,肝陽易亢, 肝陰/血易虛,肝風易動。
[END]
辨肝病的證候
(4) 肝火上炎證 (肝火熾盛,肝火,肝熱證)
本質:熱,實熱,病位在肝。火熱熾盛,內擾於肝區,或氣火上逆之實熱證。(屬肝之實熱證)
表現: 熱證之熱、紅、數、乾、亂。
肝之特點:頭目脹痛,口苦,急譟易怒,突發性耳聾、耳鳴,惡夢紛紛等。
火(肝氣向上升發),往上衝。往上至眼─目赤腫痛,至耳─突發耳聾耳鳴,急譟易怒之類。
肝經繞於頭側面。
肝 + 熱 = 肝火上炎
或有脅肋灼痛,吐血,衄血,病情表現複雜。肝病之症狀不易分清。胸脅脹痛,痞痛等。
(不如脾肺易分)
脾 食少、腹脹、便溏+ ( 次要:氣短、乏力、神疲、脈弱)
肺 咳嗽、氣喘、咯痰
心 心悸、心痛、失眠、多夢
全身實熱特點,病情(病人主訴,就診原因)為肝所主管的部位。
分析(病機):(1)情志抑鬱化火 (2) 火熱內侵 (3) 其他臟腑的火熱,侵襲至肝。
肝火上炎 心火盛
相同處 都是火上炎,皆是全身實熱
不同處 脅肋脹痛,憤怒急譟
擾亂心神,動血,下移小便特殊改變
頭目耳問題(如目赤腫痛) 舌,口腔疼痛
辨證依據:(1) 全身火熱 (2) 肝相關部位症狀
病例 (1) :一赤腳醫生,計劃生育時,輸精管結紮。之後覺得陰部燒灼感,睪丸腫硬。
且有頭痛頭脹(自述想永刀劈破頭),煩躁,失眠,口苦,面色稍暗,脈弦數。病人自述熱天要說戶外,但未發燒。
分析:明顯肝火熾盛,影響到睪丸(生殖),肝經繞陰器,上巔頂),也可能有思想包袱(不想結紮)。
病例 (2) :偏頭痛厲害。縣裡檢查說是青光眼,必須拿掉,否則另一邊也會壞,接受手術後,頭仍痛,煩躁如狂,到長沙再檢查,眼並無問題。整天狂叫大哭,身上熱,煩,不能睡,二便皆不暢通,脈弦數。
分析:典型肝火熾熱,用龍膽瀉肝湯,加些重鎮潛陽藥,吃五付藥,頭痛好了,煩躁消,大小便通。[龍膽湯中既通小便也通大便]。]
(5) 肝陽上亢證
陽亢於上而陰虧於下的上實下虛證。強調陽亢於上為主。即肝陽上亢是主要矛盾,此陽亢非由陰虛導致。此陽亢可導致陰虛,肝腎陰液虧少,形成上實下虛(水少陽亢)。
[註:若陰虛為主為先者,應稱為肝腎陰虛陽亢證。]
表現:眩暈、耳鳴、頭目脹痛、急譟易怒、失眠多夢、面赤目紅、頭重腳輕、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脈弦有力或弦細數。
症狀複雜
(1) 以頭目脹痛、急譟易怒、頭暈頭重為主。面紅目赤,強調實、陽亢症狀。
(2) 頭重腳輕,頭上感覺重。可能病人只會描述如孫悟空騰雲駕霧般,或走路好像沒踩實感。(下面空虛上面實)
(3) 腰膝酸軟是次要的,耳鳴。若以次為主訴者,多為陰虛(陽亢)。
肝本來就主升發,為一剛臟,其性剛強,惡抑鬱。肝陽本就易亢,因各種原因而亢,鬱結,氣鬱後出現化火。
陽亢,則其疏泄功能太過,疏泄過多而內實外虛。
[ 註:肝氣鬱結是肝疏泄功能不足。]
肝陽上亢最主要表現於氣血皆疏散出,該藏血不藏,疏泄太多,氣血上湧,氣血上逆。血隨氣升,氣血都往上衝了 。[非膽汁疏泄太多,若膽汁疏泄太多,可能會有口苦]
一個人氣血的總量差不多,若都衝到上面,下面自然少而虛。所以上實下虛,外實內虛。和肝氣鬱結的內實外虛相反。
氣血往上衝,聚集很多部隊,在那裡打仗,所以不安寧而頭目痛。
肝火熾盛
肝陽上亢
邪實,往往有邪氣,如暑熱、火邪
(可能有陰液虧虛) 陽亢之後,陰液暗傷
往往無外邪
一般病急,病程短,熱、火、數、乾、亂為主要表現。 陽亢為主,正氣紊亂,病程稍長,相對緩慢些
一定有熱,口渴明顯 雖面紅,體溫不見得很高,
此證一定要強調陽亢為主,非僅肝腎陰虛。
(6) 肝風內動證
有動風表現(震顫、抽搐、麻木、眩暈)。目屬於肝,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為何出現風?不是因為感受外邪。 不是破傷風桿菌,不是風邪引起口眼喎斜,不是過敏引起瘙癢,而是內部病變所致。
風動是一類症狀,不是一個症狀。 眩、麻、暈、癢、抽搐、震顫 (病人可能有全部)。此為症狀、是現象、是後果。
動風的原因:(胃氣上逆、肺氣上逆是現象後果,可能是寒、熱等造成。可能是風陽、火熱、陰血虧虛導致。
動風與肝/目有關。
A.肝陽化風
即肝陽上亢,出現動搖特點。如頭搖,走不穩。頭暈目眩,上實下虛。即在陽亢基礎上譟,易怒,疼目脹痛,面紅目赤,手指發麻,講話不清楚。
古人有一說法,大姆指發麻,三年之內必有大風。甚至風陽暴動。即嚴重時突然刮颱風龍捲風似的昏仆,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舌強語謇。
(原來有陽亢症狀,突然昏倒了)
機理:肝陽素亢,陰液不足,陰不潛陽,因而上實下虛,氣血逆亂於上,上衝巔頂,把巔頂血管衝破即現大風。
辨證依據:常見眩暈,麻木,震顫、頭目刺痛,面紅目赤,急譟易怒。
風陽暴動也是原有頭目脹痛,頭重腳輕,煩譟易怒基礎上,突然出現昏仆、歪斜不遂。
B.熱極生風
高熱情況下出現抽搐 (影響了神明)。
(1) 熱極 (2) 神昏 (3) 抽搐 (此不是震顫或蠕動或麻木或暈眩,而是手足強直性的抽搐。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
機理:熱盛傷及神明。機制(較難解釋),熱盛耗傷津液,肝主筋(抽搐是筋的問題),筋脈失養,但此須長時間(不甚合理)。可能是”神志昏迷,不能正常主管肢體的活動,且筋若因缺津液失養,應不是強直性的。應是蠕動、震顫較合理。因有強大的力量,應屬實證。
C.陰虛動風
陰液不足之後所出現的動風。
陰虛則陽亢,虛熱內生。
表現:(1) 動風:震顫、蠕動、麻木(癢)為主。和熱極生風,肝陽化風(尤其是風陽暴動)不太一樣。此為手足震顫、蠕動。手指張合沒有力量。或有肢體抽筋(少見)。眩暈。
(2) 一定有陰虛證。(陰虛在先,為基礎)
機理:筋脈失養,筋脈攣急,多半病久體弱,有陰虛內熱。
D.血虛生風
筋脈失養,血液不能濡養筋脈而成。
表現:(1) 動風,和陰虛的動風較類似。眩暈、肢體震顫、麻木。有時可感覺到肌肉在那裡顫動(所謂肌肉瞤動)或皮膚瘙癢。(2) 血虛的表現。
辨證依據:(1) A, B 屬實證,C, D 屬虛證。
(2) 肝膽化風─以眩暈、頭目脹痛、頭重腳輕,譟怒為主;此基礎上出現的動風(麻木、暈倒)
(3) 熱極生風─濕熱證為基礎,出現抽搐生風。
(4) 陰/血虛生風─皆可出現震顫,麻木,蠕動,頭暈眼花(虛性動風)陰虛色紅,血虛色白。前三者皆色紅。
動風─除了肝病可生風(肝風內動),脾虛也可以生風。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俗稱之慢驚風,慢脾風,顯然脾也可以動風,病情慢,病位在脾。(脾陽氣虛,土崩木搖)
經常見小孩子缺鈣(輕微)容易抽搐。缺鈣既不是血虛,也不是陰虛,更不是肝陽肝火,缺鈣是吸收不良。
久病病人脾胃功能差。小孩極端虧虛時,全身現疳積。(皮包骨,很瘦,氣血很虛,有動風表現。古醫書稱之為“馬脾風”。
(6) 寒滯肝脈證
寒邪侵襲到肝的經脈部位之實寒證。
(1) 突發,病急,疼痛劇烈。
實寒凝滯了經脈所導致。怕冷、舌淡,面白,肢涼,脈沉弦緊。
肝經所行部位─繞陰器,過少腹,佈脅肋,上額,交巔。
臨床上巔頂,少腹、陰部、陰器之墜脹冷痛(收縮引痛,厲害,連到陰器),巔頂痛,小腿轉筋(如游泳時腳抽筋)。或夜間沒蓋被子,半夜醒來小腿痛。
常見胃腎絞痛、腎結石,石小時可隨尿液沖下,一下卡在輸尿管,痛非常厲害ㄝ
輸尿管在腹部兩邊(相當於少腹),少腹痛,腎絞痛,延著輸尿管往下連到陰器。
病人痛得厲害時,可能手腳發冷,臉色發青,發白。
病例:一位老醫師,夜間穿單衣上廁所,突然痛,自稱縮陰痛。可能就是突然寒邪侵襲而絞痛。
巔頂痛,嘔吐,胃脘痛。
機制:寒凝氣滯,甚至氣閉,寒性收引所導致。
寒滯胃腸 寒滯肝脈
肚子痛,以腹瀉為主表現 突發性,肝經循行部位疼痛為主表現
肝病小結
共講了七證,肝風內動包含四個。另還有肝膽濕熱,很常見,放入合病中講。
肝病範圍複雜。 五方面的疏泄,藏血,筋,目,肝經所行部位。症狀也複雜。
(1)情志譟怒,抑鬱,(2)肝經部位,(3)動風,(4)眼睛,(5)血經,常與肝有關。
特點:肝病最雜,範圍廣,肝氣鬱結變化症很多。(犯脾、犯胃、肝氣上逆,上亢,肝鬱化火,氣滯血瘀,肝風。
原因至少有四,寒滯的部位多:少腹、陰器、乳房、巔頂。
Note: 歷來公認最擅長治肝病者;王旭高。 歷來公認最擅長治脾病者;李東桓 。 歷來公認最擅長治腎病者;張景岳 。
王旭高:“肝氣、肝風、肝火,三者同出異名。肝氣易鬱、肝陽易亢、肝風易動,...,可以乘脾侮脾,乘胃沖心犯肺。
挾寒挾痰,本虛標實,種種不同。
疏肝,理肝,調肝,柔肝,瀉肝,清肝,伐肝,滋肝,...好像有 19 種之多。
疏肝,清肝,用龍膽瀉肝湯。滋陰即柔肝。
《柳州醫話》’肝病猶龍,變化莫測。”
魏玉璜:肝為萬病之賊。
*肝病實證多,肝氣鬱結,肝火熾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寒滯肝脈,肝經濕熱,肝血瘀阻。(氣火風陽寒濕瘀)
*虛證相對少:肝陰虛,肝血虛。(臨床病人也是實證多)
* 有無肝陽虛,或肝氣虛,有爭議。古書提到肝氣,肝陽虛,目前習慣上不用肝氣虛,肝陽虛的詞。
* 熱證多見,寒證少見。只有寒滯肝脈屬寒證。沒有虛寒。
特點:肝氣易鬱,肝陽易亢, 肝陰/血易虛,肝風易動。
[END]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