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生死學系列之十二 實相和虛相世界的跳躍
李秉信
說來你也很難相信,人局限於自己有限的六根,沉迷於能夠抓取的有和無,很難在有限的義理上大徹大悟。如果,修行人只是在文字上講究,是很難開悟解脫,更不用說是超生了死。修行者再怎麼讀經典書,再這麼通聖賢的大道理,翻來覆去,仍舊是在情緒上徘徊。或許,在悟道的當下,通了。但是,藥效很短,怎麼沒有過多久,還是擺脫不了,上下起伏的怨聲載道。
說也邪門的,人的情緒一來,就很難在實相的生滅變化當中,有所體悟。因為,你還是會掉進去。但是,在虛相的世界裡,不管你的角色是什麼,所有的東西永遠都在,但是,不管你怎麼想,也是無法抓取。如同,你能夠抓取,夢醒之後,仍舊是那麼回味無窮,流連忘返的桃花源地嗎?這種似有若無,若即若離的夢幻泡影,讓你沒有選擇的,隨之高低浮沈。
那樣的味道,不就是在照鏡子一樣,鏡相起伏般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嗎?修行者很難在經典中體會到,釋尊可以用肉身不斷地進出,看到了實相和虛相的世界。很多人只是酸溜溜的說,釋尊在先天上,就已經擁有,來去自如的自由度。筆者肯定的告訴你,任何人,只要有辦法進入鏡相一次,只要一次就夠了。他的生命狀態,就會自然而然地調整到,易於入定的生理、心理特質。
釋尊在定中,夜睹明星而證道。證道以後,據說,他還停留在定中七星期,也就是人間的四十九天。你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有沒有繼續想下去,釋尊在這段時間裡,做了些什麼?為什麼會在那個世界裡停了四十九天?筆者就直接了當地來告訴讀者吧,釋迦摩尼入定的那段時間裡,他所進入的世界,就是普羅眾生,往生解脫肉體束縛之後,沒有選擇,不得不鑽進去的中陰界。
這是一個很無奈的事實,人在實相的世界裡,生命的流動是一條單行道,進入到中陰界以後,就沒有辦法再回到人間,更徨論把他們看到的世界,告訴在苦海浮沈的眾生。釋尊開悟之後的生命狀態,可以自由自在的,往來在這兩個世界。往後的一生中,釋尊亦常常入定,像是一位導遊一樣,翔實的紀錄進入的途徑。出定之後,把他的看見,如是的教導弟子。
在這裡,筆者說的更細緻一點。經典所記載的,是另外一個世界的系統。想想這樣的味道吧,用實相的文字去描述虛相的世界,那樣的形容,是多麼的虛無縹緲。用你實相世界的了解,很難了解,虛相世界裡的過眼雲煙。所以你可以看到,許多根器不夠的人,根本看不懂經典。常常用,自以為是的邏輯,解釋經典上的鋪陳。
舉個例子來說,你常常可以看到,原始佛典所載,釋尊曾入定半個月、兩個月,甚至三個月;在此期間,除了供養食物的信眾外,釋尊不曾接見任何人。釋尊之弟子亦常常住於定中。復次,在一天二十四個小時裡,出家比丘的標準生活型態,也是這樣的:後代的跟隨者,只看懂了,文字上所描述,釋尊生活起居的習慣。所以,他們出家的生活規律,也是和釋尊一模一樣。
但是,很可悲的,這些後世修行的跟隨者,卻不知道,為什麼釋尊會有這樣的生活周期規律。更不用說是,看懂釋尊在這兩個世界進出中,到底做了些什麼?筆者一針見血地告訴你,釋尊修行的,是兩個世界沒有隙縫的進出。看一看釋尊生活規律吧!晚上十點熄燈就寢,凌晨兩點起床;由凌晨兩點到早上六點打坐修定;
早上六點到十點出定,並洗刷盥洗,打掃住處,外出乞食托缽;早上十點到下午兩點,齋後休息或打坐修定;下午兩點到六點,繼續打坐,或出定為其它比丘、信眾說法:晚上六點到十點則繼續打坐修定。如果,只是從文字上單純的描述,一般的修行者哪裡有本領,看懂釋尊在做什麼。但是,當你有了實相和虛相的概念,實体和鏡相的體會以後,你就開始懂釋尊在做什麼了。
原來,釋尊在做兩個世界自由度的跳躍。當跳躍的頻率,夠密集的時候,沒有隙縫的連續性就產生了。當兩個世界成為一個系統的時候,那就是一般人所了解的入定。入定不是只有打坐和閉關而已,那樣的認知是很膚淺的。在這裡,筆者要告訴你,經典說沒有告訴你的秘密,雖然靜中可以入定,但是動中的入定,更可以消弭細縫。
修行者必須要有這樣的意志力,要求自己的肉體及靈魂,在兩個世界,自由自在,高頻率出入。只有在這樣的生命狀態下,被肉身束縛的修行者,才有辦法,在出定以後,把鏡相世界裡的看見,用實相世界裡的文字寫出。今天你所熟悉的每一本經典,都是釋尊在虛相世界裡的看見,實相世界裡的陳述,透過弟子的記載,公諸於世。
由此可看出,為什麼後代的跟隨者,像是比丘,大部份的時間都用在,打坐修定的行持上。據說比丘在和合共住之時,所作為有二事:一曰「聖默然」,一曰法談。前者是打坐修定;後者為論究佛法義理。其它世俗的閒聊,則被譏為無用的「畜生論」,這在和合僧團是嚴格禁止的。 「比丘」言必為「法談」,行必為「默然」——修定。這恰好與定慧相應,更是兩個世界的跳躍;
因此,捨棄世俗,割愛辭親,其目的就是,證得正法與般若慧。釋尊入滅以後的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習稱專門在禪定上下功夫的比丘為「禪師」,後來名之為「瑜伽師」或「瑜伽行者」。由上述可知釋尊及其弟子,捨棄世間貪愛,在長期的禪定中,在虛相世界裡,由定生慧,在實相世界裡實證。在高頻率的交錯中,可以在一個當下理機緣裡,證入沒有細縫,終於覺悟無上妙理。
跟隨的弟子,把這種快速出入兩個世界的頻率,叫做禪定。這種法門,除了可以幫助人們了解「來世」與「前生」輪迴的現象,也開啟了,有肉體的時候,能夠進入鏡相世界的神秘的途徑。 「來世」的世界是一種怎麼樣的世界,由佛陀及其弟子長期禪定的經驗,所流下來的教示,可知世間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這三界的區別,乃是人在超越隙縫,必須要經過的三種境界。筆者將在以下的幾個系列當中,為讀者做出詳細的描述。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說來你也很難相信,人局限於自己有限的六根,沉迷於能夠抓取的有和無,很難在有限的義理上大徹大悟。如果,修行人只是在文字上講究,是很難開悟解脫,更不用說是超生了死。修行者再怎麼讀經典書,再這麼通聖賢的大道理,翻來覆去,仍舊是在情緒上徘徊。或許,在悟道的當下,通了。但是,藥效很短,怎麼沒有過多久,還是擺脫不了,上下起伏的怨聲載道。
說也邪門的,人的情緒一來,就很難在實相的生滅變化當中,有所體悟。因為,你還是會掉進去。但是,在虛相的世界裡,不管你的角色是什麼,所有的東西永遠都在,但是,不管你怎麼想,也是無法抓取。如同,你能夠抓取,夢醒之後,仍舊是那麼回味無窮,流連忘返的桃花源地嗎?這種似有若無,若即若離的夢幻泡影,讓你沒有選擇的,隨之高低浮沈。
那樣的味道,不就是在照鏡子一樣,鏡相起伏般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嗎?修行者很難在經典中體會到,釋尊可以用肉身不斷地進出,看到了實相和虛相的世界。很多人只是酸溜溜的說,釋尊在先天上,就已經擁有,來去自如的自由度。筆者肯定的告訴你,任何人,只要有辦法進入鏡相一次,只要一次就夠了。他的生命狀態,就會自然而然地調整到,易於入定的生理、心理特質。
釋尊在定中,夜睹明星而證道。證道以後,據說,他還停留在定中七星期,也就是人間的四十九天。你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有沒有繼續想下去,釋尊在這段時間裡,做了些什麼?為什麼會在那個世界裡停了四十九天?筆者就直接了當地來告訴讀者吧,釋迦摩尼入定的那段時間裡,他所進入的世界,就是普羅眾生,往生解脫肉體束縛之後,沒有選擇,不得不鑽進去的中陰界。
這是一個很無奈的事實,人在實相的世界裡,生命的流動是一條單行道,進入到中陰界以後,就沒有辦法再回到人間,更徨論把他們看到的世界,告訴在苦海浮沈的眾生。釋尊開悟之後的生命狀態,可以自由自在的,往來在這兩個世界。往後的一生中,釋尊亦常常入定,像是一位導遊一樣,翔實的紀錄進入的途徑。出定之後,把他的看見,如是的教導弟子。
在這裡,筆者說的更細緻一點。經典所記載的,是另外一個世界的系統。想想這樣的味道吧,用實相的文字去描述虛相的世界,那樣的形容,是多麼的虛無縹緲。用你實相世界的了解,很難了解,虛相世界裡的過眼雲煙。所以你可以看到,許多根器不夠的人,根本看不懂經典。常常用,自以為是的邏輯,解釋經典上的鋪陳。
舉個例子來說,你常常可以看到,原始佛典所載,釋尊曾入定半個月、兩個月,甚至三個月;在此期間,除了供養食物的信眾外,釋尊不曾接見任何人。釋尊之弟子亦常常住於定中。復次,在一天二十四個小時裡,出家比丘的標準生活型態,也是這樣的:後代的跟隨者,只看懂了,文字上所描述,釋尊生活起居的習慣。所以,他們出家的生活規律,也是和釋尊一模一樣。
但是,很可悲的,這些後世修行的跟隨者,卻不知道,為什麼釋尊會有這樣的生活周期規律。更不用說是,看懂釋尊在這兩個世界進出中,到底做了些什麼?筆者一針見血地告訴你,釋尊修行的,是兩個世界沒有隙縫的進出。看一看釋尊生活規律吧!晚上十點熄燈就寢,凌晨兩點起床;由凌晨兩點到早上六點打坐修定;
早上六點到十點出定,並洗刷盥洗,打掃住處,外出乞食托缽;早上十點到下午兩點,齋後休息或打坐修定;下午兩點到六點,繼續打坐,或出定為其它比丘、信眾說法:晚上六點到十點則繼續打坐修定。如果,只是從文字上單純的描述,一般的修行者哪裡有本領,看懂釋尊在做什麼。但是,當你有了實相和虛相的概念,實体和鏡相的體會以後,你就開始懂釋尊在做什麼了。
原來,釋尊在做兩個世界自由度的跳躍。當跳躍的頻率,夠密集的時候,沒有隙縫的連續性就產生了。當兩個世界成為一個系統的時候,那就是一般人所了解的入定。入定不是只有打坐和閉關而已,那樣的認知是很膚淺的。在這裡,筆者要告訴你,經典說沒有告訴你的秘密,雖然靜中可以入定,但是動中的入定,更可以消弭細縫。
修行者必須要有這樣的意志力,要求自己的肉體及靈魂,在兩個世界,自由自在,高頻率出入。只有在這樣的生命狀態下,被肉身束縛的修行者,才有辦法,在出定以後,把鏡相世界裡的看見,用實相世界裡的文字寫出。今天你所熟悉的每一本經典,都是釋尊在虛相世界裡的看見,實相世界裡的陳述,透過弟子的記載,公諸於世。
由此可看出,為什麼後代的跟隨者,像是比丘,大部份的時間都用在,打坐修定的行持上。據說比丘在和合共住之時,所作為有二事:一曰「聖默然」,一曰法談。前者是打坐修定;後者為論究佛法義理。其它世俗的閒聊,則被譏為無用的「畜生論」,這在和合僧團是嚴格禁止的。 「比丘」言必為「法談」,行必為「默然」——修定。這恰好與定慧相應,更是兩個世界的跳躍;
因此,捨棄世俗,割愛辭親,其目的就是,證得正法與般若慧。釋尊入滅以後的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習稱專門在禪定上下功夫的比丘為「禪師」,後來名之為「瑜伽師」或「瑜伽行者」。由上述可知釋尊及其弟子,捨棄世間貪愛,在長期的禪定中,在虛相世界裡,由定生慧,在實相世界裡實證。在高頻率的交錯中,可以在一個當下理機緣裡,證入沒有細縫,終於覺悟無上妙理。
跟隨的弟子,把這種快速出入兩個世界的頻率,叫做禪定。這種法門,除了可以幫助人們了解「來世」與「前生」輪迴的現象,也開啟了,有肉體的時候,能夠進入鏡相世界的神秘的途徑。 「來世」的世界是一種怎麼樣的世界,由佛陀及其弟子長期禪定的經驗,所流下來的教示,可知世間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這三界的區別,乃是人在超越隙縫,必須要經過的三種境界。筆者將在以下的幾個系列當中,為讀者做出詳細的描述。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