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多維空間的氣場節點之二 子午流注針法理論超越時空觀察點
中醫師 李秉信
古代醫家對於五輸穴療效眾說紛紜,各有其切入點。《難經》則對四時刺法作了甚為刻板的要求與解釋,強化了五輸穴的五行屬性。 《難經· 七十四難》雲:“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 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 邪在腎。”
從上述的敘述中,《難經》把時間和療效的觀點,很明確的連貫在一起。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討論點,時間的流動和疾病的症狀,是否具有相連性的關係?診斷的過程,除了現場對於病人的辨證論治之外,是否更要超越時空的因素,做一個整體氣場的衡量?在這樣的思路下,五輸穴的選介,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
古人已經觀察到,天人地三才一氣流行,氣場出入節點概念,早已超越了三維空間的侷限。必須要以更高維度觀察者的角色,才能夠做出疾病的診斷,以及針灸處方的選擇。張樹劍<子午流注”針法理論思想探析———兼論金元針灸理論之固化> (张树剑, 2015年4月) ,提出了時間的觀念,對後世子午流注針法的產生起了重要影響。
《內經》中的四時刺法還處於一個針刺原則的層面,強調人體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存在不同的生理狀態。 《難經》即以五行理論對五輸穴四時刺 法作了要求。當然,所謂“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 俞,秋刺經,冬刺合”的針刺取穴方法,基本上沒有臨 床應用的可行性。在經氣的流動上,並沒有做出循行上的干預。
子午流注對五輸穴四時刺,具體提出了干預經氣流動的方式。子午流注對《難經》針刺四時理論全面接收,並與“補母瀉子”法等針刺觀念融合,形成了根據不同時辰,開穴干預經氣流動方向,具體的操作方法,表面上是對《內經》因時制宜刺法的繼承與發揮,實際上繼承的是《難經》中相對機械的五行四時針刺的思想。
《內經》《難經》所描述的不同經脈的五輸穴,具有相似主治特點的原理,主要是在於它們在四肢末端分佈部位的相似性,所激發經氣層次的相似性,以及針灸刺激所形成的針感的相似性。這樣的相似性,更接近氣場氣流動的時候,經過人體每個生理部位,說產生出來不同的感覺。
趙百孝在<從輸穴的主治特點談五輸穴原理> (趙百孝, 2004),提到了,位於不同的經脈的五輸穴,卻具有相似的主治作用,這無論從五行、陰陽、臟腑等角度都難以解釋。唯獨較合理的解釋是,陰陽各經的五輸穴分佈於四肢末端的部位相似。
如井穴都在指甲角處(中沖在中指端);滎穴都在指間或趾間結合部赤白肉際處,輸穴在掌指關節或蹠趾關節的後緣處等等。四肢相似的部位,其對刺激的反應是相似的,如井穴的針刺感覺都是刺痛、銳痛,很少有酸脹的得氣感。滎穴的針感為“痛多脹少” 。輸穴的針感則為“脹痛相當”的感覺。而合穴的針感則以脹為主,很少有痛等等。
五輸穴的部位分佈,陰陽經井、滎、合3穴分佈部位基本相似。又如,五輸穴中應用較廣的滎穴,其“滎主身熱”的主治特點在陰陽各經基本一致,而各經的滎穴位置也基本相似。輸穴陰陽經有較明顯的差別,其主治特點也有著相應的差別。
從子午流注五輸穴臨床主治的診斷及選穴觀察,母子補瀉針灸處方的組合,除了傳統三維空間的辨證論治的思維之外,更含有超越三維空間,以超越時空觀察點的角度,除了治療疾病以外,必須要以天地人三才系統的流動順暢性為前提,調整脈氣在氣場流動的思路,才能夠真正的對症下藥。
古代醫家早已把疾病的產生,用氣場流動方式,用針灸節點,來作平衡及調和上的控制。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古代醫家對於五輸穴療效眾說紛紜,各有其切入點。《難經》則對四時刺法作了甚為刻板的要求與解釋,強化了五輸穴的五行屬性。 《難經· 七十四難》雲:“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 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 邪在腎。”
從上述的敘述中,《難經》把時間和療效的觀點,很明確的連貫在一起。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討論點,時間的流動和疾病的症狀,是否具有相連性的關係?診斷的過程,除了現場對於病人的辨證論治之外,是否更要超越時空的因素,做一個整體氣場的衡量?在這樣的思路下,五輸穴的選介,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
古人已經觀察到,天人地三才一氣流行,氣場出入節點概念,早已超越了三維空間的侷限。必須要以更高維度觀察者的角色,才能夠做出疾病的診斷,以及針灸處方的選擇。張樹劍<子午流注”針法理論思想探析———兼論金元針灸理論之固化> (张树剑, 2015年4月) ,提出了時間的觀念,對後世子午流注針法的產生起了重要影響。
《內經》中的四時刺法還處於一個針刺原則的層面,強調人體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存在不同的生理狀態。 《難經》即以五行理論對五輸穴四時刺 法作了要求。當然,所謂“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 俞,秋刺經,冬刺合”的針刺取穴方法,基本上沒有臨 床應用的可行性。在經氣的流動上,並沒有做出循行上的干預。
子午流注對五輸穴四時刺,具體提出了干預經氣流動的方式。子午流注對《難經》針刺四時理論全面接收,並與“補母瀉子”法等針刺觀念融合,形成了根據不同時辰,開穴干預經氣流動方向,具體的操作方法,表面上是對《內經》因時制宜刺法的繼承與發揮,實際上繼承的是《難經》中相對機械的五行四時針刺的思想。
《內經》《難經》所描述的不同經脈的五輸穴,具有相似主治特點的原理,主要是在於它們在四肢末端分佈部位的相似性,所激發經氣層次的相似性,以及針灸刺激所形成的針感的相似性。這樣的相似性,更接近氣場氣流動的時候,經過人體每個生理部位,說產生出來不同的感覺。
趙百孝在<從輸穴的主治特點談五輸穴原理> (趙百孝, 2004),提到了,位於不同的經脈的五輸穴,卻具有相似的主治作用,這無論從五行、陰陽、臟腑等角度都難以解釋。唯獨較合理的解釋是,陰陽各經的五輸穴分佈於四肢末端的部位相似。
如井穴都在指甲角處(中沖在中指端);滎穴都在指間或趾間結合部赤白肉際處,輸穴在掌指關節或蹠趾關節的後緣處等等。四肢相似的部位,其對刺激的反應是相似的,如井穴的針刺感覺都是刺痛、銳痛,很少有酸脹的得氣感。滎穴的針感為“痛多脹少” 。輸穴的針感則為“脹痛相當”的感覺。而合穴的針感則以脹為主,很少有痛等等。
五輸穴的部位分佈,陰陽經井、滎、合3穴分佈部位基本相似。又如,五輸穴中應用較廣的滎穴,其“滎主身熱”的主治特點在陰陽各經基本一致,而各經的滎穴位置也基本相似。輸穴陰陽經有較明顯的差別,其主治特點也有著相應的差別。
從子午流注五輸穴臨床主治的診斷及選穴觀察,母子補瀉針灸處方的組合,除了傳統三維空間的辨證論治的思維之外,更含有超越三維空間,以超越時空觀察點的角度,除了治療疾病以外,必須要以天地人三才系統的流動順暢性為前提,調整脈氣在氣場流動的思路,才能夠真正的對症下藥。
古代醫家早已把疾病的產生,用氣場流動方式,用針灸節點,來作平衡及調和上的控制。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