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方劑學 10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上次我們討論方劑的配伍,配伍的目的,下面討論方劑組成變化裡的方劑基本結構。
方劑組成的基本結構要求可保證,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揚長避短,提高療效。
首先在這裡要說明一下,基本結構就是指的君臣佐使,過去稱為配伍原則的。為什麼改為基本結構?這實際在方劑界討論多年了,最早91年我們就提出來了。91年第一版專科教材,我擔任副主編寫總論的時候,就把它改成了基本結構形式。這是基本結構,不是原則。因為原則從這個名詞來講,這現代名詞,古人不叫原則,這原則是不可變更的。而這個基本結構是靈活的,而且方劑組成的原則是治法,治法和組成的基本結構是不是並列的呢?不是並列的。這種基本結構是為治法服務的,為了分清治法體現中間的主次,保障治法能夠完整、全面的體現,這種基本結構保障是一種,所以它不是原則,獨參湯只有一味藥,也是個方。由它的功能主治,它的用量,綜合來決定它是一個方。針對一定的病機,體現一定的治法,所以說,基本結構不是和原則是並列的,而是從屬關係,不是並列的兩個原則,不是的。所以反映的是組成當中,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揚長避短,提高療效,結構上的一種保證。這樣才從這版教材,做了這樣一個修正。
君臣佐使的組成基本結構的理論,最早是見於《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提出了「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歷代醫家也都做了很多討論發揮,這一討論發揮各有特點,譬如金代張元素提的「力大者為君」,很簡單的一句話。當然這裡面沒有講份量最大的是君,這「力」,功效最強的為君。 這不太好比較,不同功效藥物之間,也比較概括性。有一定的道理,精準性不夠。
李東桓提到「主病是為君」,就是用《內經》的話,「兼見何病,則使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這是他要強調什麼呢?他強調組方基本結構,要以君臣佐使來分清主次,這是組織方劑上關係的關鍵的制方之要,他又講,君藥份量最多,臣藥次之,佐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於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禦邪除病矣!這個把用量最大的,絕對用量,在方中最大的就做君藥,看起來有道理,但很多方當中分析不好分析,那照此觀點,比如說 旋覆代赭湯生薑做君藥,那就沒有傳統旋覆花、代赭實這類做君藥了,特別旋覆花比較合理,這種情況在很多文裡都有,因此受這個影響,也造成了,比如說小薊飲子,生地做君藥,當然有的折中,小薊和生地做君藥,雖然能夠涼血,不像它的小戟專治,更何況很多藥物,由於比重不同,各個藥在它的功效發揮能夠保證範圍內,它的用量範圍不同,有的起點1~3錢的藥,永遠當不了君藥,所以它歷代討論當中,還是有問題。
最後這一點,像君臣佐使,何伯齋他提出來「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他從主治上面出發,不是從藥量方面出發,「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雖不全面,調和藥之性,沒有討論,但是簡明扼要,他立足於從主治功效方面,在方中針對病機佔主藥方面,這個意思,而且提出主治、輔治、佐使這個概念。所以在60年代後期,70年代那十年間,很多參考書、教材都改為主輔佐使,這是何伯齋的一個提法。
綜合起來,對於下這個定義,我覺得王老(王綿之老師)在這方面的總結歸納很好,貢獻很大。從他規範提出來以後,基本上大家形成這個格局,比較公認,君臣佐使的基本結構的含意。
•君藥,這條標準針對主病和主證,起主要治療的藥物。這裡有個主病主證,中醫辨證論治為主,當然還是主證為主,有很多疾病,很多藥針對的疾病,這些藥針對性,不僅針對證,還針對病。茵陳蒿湯,茵陳既針對了濕熱,又針對濕熱黃疸這個病,所以大多數存在兩個是統一的。這兩點當中,當然證,因為辨證,證是主要的,有些雖然不是說這藥專門用於這類病,有很多情況下,主要針對證候,針對病機。這裡提到一個觀念,主病和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有主證,那就有兼證,兼證裡面有主要兼證與次要兼證。
•臣藥,有兩個含意: 1.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作用的藥物。
加強,這裡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這個藥物。就是說它的作用方向,功效發揮的主要方向,和君藥是一致的。在方中和君藥功效發揮方向一致的藥物裡,它是佔比較重要地位。
我們常舉麻黃湯中的桂枝,和它的君藥麻黃之配伍,協助君藥,加強對主病(外感病,風寒感冒),主證是外感風寒表實證,對主病主證,加強君藥這方面的作用。
2.針對重要的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的藥物。
哪些兼證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是在這個病和這個證的發生過程,一個是常見、較多的,一個是病人較痛苦的,根據輕重程度不同,往往分為重要兼病和兼證。
這主證非常重要,主證加佐證往往是這個方的辨證要點,掌握的基本使用根據。辨證要點是我用這個方的基本根據,我運用這方並不要求主治上每一個症狀都完全一樣,這不叫辨證,叫對證。日本用漢方的方法是對證,我們現在很多人也走向對證,不能忘了中醫的辨證論治是中醫學很重藥的臨床特點,這整體觀是它的總體特點,辨證論治是它的臨床特點。那主證、兼證、佐證,構成了整個證候,比方說拿麻黃湯舉例,麻黃湯中間,惡寒重發熱輕,這只能構成外感風寒,這是基本構成,惡寒發熱同時並見,是表證的最基本構成,缺一不可,惡寒重發熱輕是表正中間外感風寒的基本構成,缺一不可,惡寒重發熱輕加無汗呢,外感風寒表實證的基本構成,也是缺一不可的。你缺少了無汗,不能說明它是風寒表實,惡寒發熱中間,缺一個,光惡寒,裡寒證也可以,光發熱,但熱不寒,那裡熱證也可以,兩個同時並見,那才是個表證;惡寒重發熱輕才是表寒,發熱重惡寒輕而短,那是表熱,這個都有嚴密的一個邏輯結構的,臨床雖然也靈活運用,你理論研究,探討當中,它有規律性的。做為外感風寒表實證,最基本的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這是它的主證,注意風寒外感當中,常見的兼證有兩個方面,(1)寒性收引凝滯,造成經絡、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頭痛、身痛、骨節疼痛,簡稱頭身疼痛,是它常見的一個兼證,(2)外邪束表,肺氣不宣,造成宣降失常以後的咳喘,又是常見的兼證。這類兼證方劑主治當中描述的,不可能把所有可能發生的兼證都描述,最常見的,都是根據它基本病機,都很容易伴隨,或者繼發產生的現象,那外感風寒表實,最容易發生向三個分面發生:(1)由於寒性的特點,收引凝滯,寒主痛,所以頭身疼痛;(2)肺氣不宣,造成咳喘;(3)外寒內熱,疾病是動態的,外邪,外感風寒之後,邪證鬥爭,病邪很容易隨之入裡,形成表裡同病,入裡邪正相爭化熱,而造成外寒內熱。兼證經常是以這三方面為代表。
落實到具體方劑,就看它側重在哪個分面,以麻黃湯來講,雖然它可以發散風寒,可以宣肺平喘,但由於用麻黃湯麻桂相需,發散力量較強,針對風寒較重,這個雖然基礎方,它配出來的方,治療風寒都是較重的重證,所以寒較重的寒主痛,頭身疼痛往往比較突出。這是在麻黃湯證裡邊,這是重要的兼證。相比當中,咳喘是次要兼證。回過來三拗湯裡就不同,三拗湯證對外感風寒,雖然是表實證,惡寒發熱無汗,這個表實證的基礎是有的,但是寒比較輕,把它稱為風寒輕證,寒輕,寒主痛,痛不突出,這時候肺氣宣降失常,咳嗽成為主要的,咳嗽就成為一個重要兼證了。方的結構也就麻黃之宣,杏仁之降,宣降成為它一個很重要的組合。所以主病主證,同時兼證又分輕重,這牽涉到一個概念。所以在麻黃湯中,你比如它的桂枝,對第二條定義也很符合,針對重要的兼證或兼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那就是說,兼證當中分輕重,頭身疼動是重要兼證(針對次要兼證),它常見,病人感覺比較痛苦,這是重要兼證。在麻黃湯裡,桂枝可以溫通經脈,它既能溫經散寒,助麻黃發散,又能溫通經脈,體現溫經止痛,它針對重要兼證,這方裡主要靠它,麻黃沒有止痛作用,沒有溫通經脈作用,所以它對重要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這是臣藥兩個含義。桂枝都符合。這是配伍當中的並不多見的情況。只要符合臣藥的一條定義,就算臣藥。
為什麼很多教材、方書,現在都把麻黃湯列為第一個。按照《傷寒論》,桂枝湯不是仲景群方之冠嗎?他用麻黃湯作為學習這種基本結構,它有一種典型性。
•佐藥。 1.佐助藥,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
2.佐制藥,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能控制君、臣藥的峻烈之性的藥物。
3.反佐藥,病重邪實,可能拒藥時,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以防止藥病隔拒。
佐藥比較複雜,第一類叫佐助藥。它的功用發揮方向,應該說和君藥,以及臣藥第一條的含意那些藥,功效方向一致的。協助君臣藥治療主病主證。方向一致,但它的藥理,或它的地位次要一等。這種也是配合中醫有一種功效相近的藥物的多味藥組合這種形式。
佐助藥還有一含義,直接治療次要的兼證。像麻黃湯裡的杏仁。杏仁它也有一定的散的作用,五版教材說它主要是散風寒,但和我們現在習慣用法,宣降肺氣,以降為主。在麻黃湯裡和麻黃相配,形成一宣一降,解決次要的兼證,咳喘的問題。這是佐助藥的兩個含義。把它列為一條。
佐制藥,就是前面提到的,用來消除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者制約君臣藥的峻烈之性的藥物。半夏有毒,配生薑。這種結構像小半夏湯,生薑既是臣藥,又是佐藥。臣藥角度,是增強它的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佐藥是制約半夏的烈性,毒性。一個藥可以有兼治兩個之物。
這一類例子非常多,以後在具體方劑學習當中,經常碰到。
第三類,反佐藥。往往很難理解。特別是西學中的學員。過去跟他們講,他們很難理解,說中醫還有這個反佐!我說不但有反佐藥,還有反佐服法,臨床管用,因為你不用過不會有這個體會,第一是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這是一種概括性的提法。我們讀書時,二版教材提的比較囉嗦一點,用大隊熱藥治療寒極證候,或者用大隊寒涼藥治療熱極證候時,配伍與君藥性味相反,而能起相成治療作用的藥物。防止藥病格拒。那前面這個大隊,熱極,寒極,把它概括成病重邪甚,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拒藥就是臨床出現這個現象了,高熱情況,熱極,吃的藥吐出來,或者裡寒很甚,寒極,吃了藥,藥病格拒,拒絕接受,吐出來。這個時候配用少量,這裡要注意量是少的。與君藥性味相反,那就和病證性質相同。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治療當中它起作用,什麼作用呢?防止藥病格拒,主要用來防止藥病格拒。目前還是延續過去的這個定義。
光是文字上這個定義,很多人是不太好理解,過去我遇到過這麼一個病例。因為一直都在跟西醫打交道,他們根據這個,後來看到效果,他們非常奇怪,80年代中期,有一位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建築學方面的,長期在國外的回來了。年齡大了,八十歲了,他兒女都還是在香港、美國、大陸,都是很有名望的。他到了香港休息一段,檢查發現胃癌,就在香港做了手術,隔了幾個月回到成都。在成都一所大學,聘他相當於教授,帶學生。沒有多少時候,就發現做了手術以後轉移,那就住到華西,就是過去四川醫學院,現在華西醫科大學的幹部病房,特護。這類病在當時,根本不會找中醫來看,西醫是不太相信這些。他最後遇到個難題,最後這個病人,藥全都不接受,無法接受。吃什麼都吐。而且似醒非醒,基本是昏迷,有的時候哼哼兩下。呼呼能夠醒一點。發低燒。身體很消瘦了。給他輸液,用靜脈,補液方法,因為年紀老了,用的時間多,靜脈切開以後好多血管脆,不好用了。用幾次,後來都沒法收拾,家屬認為這個也是不行了,也好理解。當時我們很多,包括一些國家領導人的親屬,都代表去看過,因為他在國外挺有名望。他家屬提了一個要求,就是說,能不能再維持生命兩個禮拜?為什麼這兩個禮拜?當時84年3月的時候,就是他一個孩子在美國,有的在香港,香港回來還快,美國搞簽證搞得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全部弄完趕到成都,可能估計兩週。所以就提出這個要求。
按照家屬要求,這個並不過份,西醫提出現在可能還有兩天,那怎麼辦?當然他的小兒子,正好是成都一個大的公司的一個董事長,總經理。因為過去在家裡看病,比較熟悉,就趕快到學校找我。說中醫有什麼辦法?我說看一看,帶著年輕老師一起去看。一看,就是這個陰盛格陽證。雖然躁擾這些,但是虛熱。是一種寒極。陰寒內盛,格陽於外,所以當時就想了一陣,用什麼呢?用了真武湯。用了通脈四逆湯這類的一種結合。結果我正在坐在那開,他的主管醫師,在旁邊來看,我方快開好了,他們突然問我一個問題,說,鄭老師,你這個方開得再好,他吃不下去怎麼辦?我說,你怎麼不早說呢?你讓我費盡腦子開好了,你不是說他接受不了嗎?當然心裡這麼想。我就說,我們想想辦法。就想出一個反佐的方法,因為當時工作了將近十年,也沒有做為中醫來說,過去雖然在一個縣級醫院裡,中西醫都管過,會診還沒遇到這樣的病人。所以我說,這樣,我開了方,你這拿去熬,派個車出去,找豬苦膽,用豬膽汁,這個實際上是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當時不好找,到處的豬肝上都把膽摘了,找了好久,找了一個回來,藥熬好了,那特護來找我,鄭老師,你這用幾毫升一次呀?我心裡想,張仲景沒說過用幾毫升,我說你拿滴管滴十滴,這十滴我編出來的,她滴管就滴了十滴,胃管就送下去了。
最後大家就等,九點到那兒看的,十點半熬好藥,什麼都弄下去了。等到快十二點了,沒有吐。後來他們家屬說,鄭老師你回去了。老坐著幹什麼。結果這樣吃了一付,第二天又這樣吃了一付,開了兩付,第二天他接受也很好,也沒有吐。而且逐漸躁擾又安靜一些了。他們的醫生就很奇怪,說西藥也好,什麼也好,用水調了以後,胃管下去,不能接受,因為他輸液不行,都吐出來。怎麼你這中藥不吐出來呢?我那個學生,最後給他們西醫開始講,這是中藥的反佐方法,他就背,“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和君藥功用相同,和疾病性質相反,起到這種相成作用”。他這是給人家背定義了。他們越聽越糊塗了。說這是什麼道理,什麼性味相反。後來我說,我用的這個豬膽汁,它本身是寒性的,他現在寒極證要用溫熱藥,我現在打個比方你們就理解了。病很重,也就是你這房子裡邊,人的嘴很小,裡邊的寒,就像房子裡邊,打著綠旗的隊伍,力量很強,外頭用再強的對伍,門就那麼大,衝進來的頂出去,格拒,不受藥。那我就找兩個人,你打個綠旗子伸進來,他們一開門,大隊人馬跟著衝進來不就解決了嗎?對嗎?用藥如用兵。中醫這是用的兵法上的方法,當然他還不是完全懂,但覺得中醫從兵法上來,不管怎麼都有點道理。
而且事實上,他接受藥,後來就是這樣看,每天去一趟,兩週以後,他們家人全到齊了,不但他活著,他還能站起來上廁所都可以,說話聲音還挺響。後來又活了三個多月。後來致死的原因是老年性肺炎。而不是本身衰竭這個病。
從這個來看,我們給藥的很多方法,過去實踐積累,總結下來,有它一定的道理。所以後面具體方劑裡還涉及到一些方,有種反佐的配伍和反佐的服法。通過這個病例,我對反佐藥的體會,的確,因為他們當時覺得很神,我說不神,漢朝就有了這個老方法,這是佐藥當中的第三個反佐。
•使藥。一般涵義有兩個。 1.引經(引經報使),即能引領方中諸藥,到特定病所的藥物。
引經報使這個理論,直接提出應該說是張元素,他在歸經理論的運用方面,有很大貢獻。《神農本草經》提了藥物的歸經以後,真正用歸經來解釋,以及用歸經,用引經等等,都是張元素的創舉。這個醫家,易水學派的祖師爺,不要看他似乎跟金元四大家比起來,他名氣好像沒他們大,他不但創造很多好方子,對藥物方劑的發展方面,有很大貢獻。又是個很好的中醫教育家,像他的《醫學起源》、《珍珠囊》這些著作,似乎沒有金元四大家那麼多,但是我有時候想,一個老師,他能把四大家裡邊,至少三家都和他有密切師承聯繫,李東垣、張從正,都是直接間接地跟他學習,他的學生。劉河間和張元素是師兄弟那種關係。不是直接的老師,兩個相互尊重,互相學習。彼此看病。而朱丹溪是他的學生,羅天益,後來王好古,再到後面的學生,他的徒孫輩的。一個老師有這麼多學生,成為大家,歷史上少見。所以這幾位就形成了一個易水學派,所以他貢獻很大。
在引經報使方面,是張元素首先提出來的,首先運用引經藥的問題,引經藥是引領、帶領方中諸藥,到特定病所的藥物。對這個問題,現代醫學開始也有很多懷疑,說這個藥怪了,不但自己去,把別人都拖著去,叫引經,所以西學中的老師們,很難理解這個問題。以至於我們藥學界的有些權威也曾經說過,引經沒道理。為什麼呢?嘴裡吃下去的藥,通過血液布散全身,怎麼會專門到這個地方?就不到別處呢?帶有主觀主義。唯心這種想法。跟他們討論的時候,我在想,我說我倒問個問題,我記得西醫學的不多,西藥裡有個藥專門興奮心肌,作用於心肌,有的藥專門作用於平滑肌,有的藥能透過心腦屏障,有的藥則不行。我說這個就奇怪了,它怎麼專門往心肌那裡跑?不到別處去呢?他們說,這個不對,這個是藥物的選擇性。我說,許你有選擇性,不許我有選擇性嗎?不許我中藥也有一種選擇性嗎?引經報使,實際上帶有這樣一種選擇性特點。
當然這在實際運用當中,它有加強某一方面作用。某一方面功效的作用。特別是在治療外感病的疼痛方面,引經方面用得最多。
引經藥,歷代總結的很多,不同書裡,有不同的一些引經藥。但是把大家綜合起來,比較公認的,我這裡列了一些,
常用引經藥舉例:
太陽 羌活,蒿本 太陰 蒼朮
陽明 白芷,葛根 少陰 細辛
少陽 柴胡,黃芩 厥陰 川芎、青皮
載藥上行 桔梗 引藥下行 牛膝
三陰三陽六經常用引經的情況。這是一般比較公認的。也是前幾次的教參裡邊,綜合出來的。有些藥可以載藥上行,比如桔梗,叫它舟輯之劑,划船的,划船都要運東西,把其他藥帶到那而去,載藥上行。所以不管是胸中血府血瘀,不管是要養心安神的這一方,它都往往用它。或者培土生金,也使藥能夠補脾養肺。向上。也往往配點桔梗載藥上行。牛膝既能引藥下行,也能引血引熱下行,這是常用的一個分經和分部位的引經藥。但是要看到古書籍裡邊,不同醫家有的還認為有引經特長的一些藥,這個是僅僅介紹,它的一些公認的,共同認識的,承認的一些引經藥。
2.調和藥,即具有調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
調和也帶有一定的緩和,這種緩和的概念,那是和我們前面講的,緩和毒副作用,烈性不一樣。因為一個方中,往往是寒熱同配,補藥、瀉藥同配,用這個調和藥,它具有這種調和不同性質的藥物,同處一方這個作用。臨床上,比如甘草用得很多,甘草有點像和事佬,它能調和,使它遇寒緩其寒,遇熱緩其寒熱,所以作為使藥當中的調和諸藥的作用,所以甘草又叫國老膏,大家看《三國演義》裡邊,《三國演義》沒寫這個人,京劇裡有,《甘露寺》裡的喬玄,對吧。他的稱呼就是國老,喬國老,做好事,調和大家,搞統一戰線,所以甘草熬成膏,就把它叫國老膏。所以調和藥是使藥的一類。
這個基本把中醫用的藥都概括進去了。還有一些藥,比如說中醫也有一些矯味的藥,也有賦型劑。比如蜂蜜。你吃到嘴裡,或者棗肉為丸,荷葉燒飯為丸,用鍋巴,燒飯,這類吃進去也是藥,應該說是矯味劑、賦型劑,都是屬於使藥。屬於次一等的使藥的地位。
這樣,君藥是一個定義,臣藥是兩個定義,佐藥是三個定義,佐助藥、佐制藥、反佐藥,使藥呢,現在這裡一般是分兩個,調和藥,引經藥。如果加上矯味藥、賦型藥,那就四個了。那就一、二、三、四,君、臣、佐、使。一般就是一、二、三、二,從涵義來講。因為這個也是學習總論當中的一個重點。
總論中間,學生考核也是個重點。因為它涉及到概念性的問題。涉及到統率指導後面各論具體方劑的問題。
君、臣、佐、使運用須知
在君、臣、佐、使的運用上,有哪些注意問題呢?我們這裡總結了這樣幾點:
1.君藥不可缺。藥味少,用量大。(不是方中絕對用量,是指其作為君藥時,比作為臣、佐、使藥時用量要大。)
2.臣、佐、使藥不必俱備,且一藥可兼多職。
3.藥味較多的大方,或由多個基礎方組成的複方,分析時只需按其組成方藥的功用歸類來分析,分清主次即可。
一個方中藥物不必要都有,但君藥不可缺。君藥具有藥味少,用量大的特性。用量是指其自身的習慣用量。不同藥的常用量範圍相差很大,你用絕對用量的話,金屬藥物它本身比重就大。有些情況下,由於用量決定了功效發揮的方向,那還要結合它自身用量,是要在功效發揮那個方向,這個來決定。比如說銀花、連翹,運用在辛涼解表方裡,和運用在五味消毒飲、仙方活命飲裡,這類治療瘡瘍的方裡,那瘡瘍方在自身範圍內是大量,用在辛涼透表方裡,量不是它自身常用量範圍之最大量。因為它用量大了,它功效發揮方向就不同了。像柴胡,在疏肝理氣的方裡,它經常是做君藥的,但是呢,你不能要求它在做為發散的方裡邊,它用它的常用量範圍,一般是它的大劑量段,這裡指的是通常情況,一般情況。但還是要結合具體的這個藥,它不同劑量段功效發揮的主要方向。這要結合考慮,不能機械的。一機械就沒有中醫這種靈活的整體動態特點了。這是君藥要注意的。
臣、佐、使藥,剛才我們講過了,包括像桂枝在麻黃湯裡邊,臣藥的兩個涵義都符合。小半夏湯裡的生薑,既是臣藥也是佐藥。
複方,大方的分析,遇到像清瘟敗毒飲一類的,是三個基礎方加減,你再一味味來,那就要說半天,而且缺乏了它應用基礎方組織這種思路。中醫裡這類方也不少,有很多方都用基礎方,那基礎方可以作為整體來分析,使得整個方劑分清主次,這是君、臣、佐、使運用中間要注意的方面。
以法通方與君臣佐使的關係
最後,我們談了君、臣、佐、使這種基本結構、要求之後,談談君、臣、佐、使和以法通方,也就是說治法的關係,前面分析的時候提過一點,這裡把它歸納一下。
“以法通方”,即治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原則。(治法與方劑的關係。)是保證方劑針對病機,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君臣佐使”理論是組方的基本結構和形式,是為落實治法,保障療效的手段。
“以法通方”全面內容包括以法釋方,以法類方,以法釋遣方這些方面。所以治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原則。保證方劑針對病機,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是個原則問題。“君臣佐使”理論是組方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形式,它是為落實治法,保障療效所採取的手段。這裡的意思是說它們不是同一個層次,組方的基本結構,是為治法服務的。不是同一個層次,不是並列的,而是為治法服務的。這個關係應該搞清楚。也就是說為什麼把君臣佐使從原則,改為它基本結構這個道理。
理想有效的方劑的重要環節
1.針對病機,正確的立法。
2.熟練的配伍用藥技巧。
3.主次分明,全面兼顧的基本結構。
最後我們再回顧,要組織好一張有效的方劑,一些重要環節,應該包括三個方面,臨證看病的時候,首先我的治法正確不正確,那就是說病機,我辨證當中,補捉病機正確不正確?這是第一個很重要的前提,辨證立法正確了,那我有沒有運用比較熟練的配伍技巧?藥物之間的配伍,配伍有那麼多作用,考慮了沒有?第三個,怎麼樣主次分明,全面兼顧的基本結構,君臣佐使這種基本結構。這三個方面,如果把握好了,用方才能夠恰到好處,保證療效。我們總論方面的,方劑組成變化裡邊,第二節討論完了。後面就是這一方劑靈活應用,變化的一些基本形式了。
[完/51:42]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上次我們討論方劑的配伍,配伍的目的,下面討論方劑組成變化裡的方劑基本結構。
方劑組成的基本結構要求可保證,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揚長避短,提高療效。
首先在這裡要說明一下,基本結構就是指的君臣佐使,過去稱為配伍原則的。為什麼改為基本結構?這實際在方劑界討論多年了,最早91年我們就提出來了。91年第一版專科教材,我擔任副主編寫總論的時候,就把它改成了基本結構形式。這是基本結構,不是原則。因為原則從這個名詞來講,這現代名詞,古人不叫原則,這原則是不可變更的。而這個基本結構是靈活的,而且方劑組成的原則是治法,治法和組成的基本結構是不是並列的呢?不是並列的。這種基本結構是為治法服務的,為了分清治法體現中間的主次,保障治法能夠完整、全面的體現,這種基本結構保障是一種,所以它不是原則,獨參湯只有一味藥,也是個方。由它的功能主治,它的用量,綜合來決定它是一個方。針對一定的病機,體現一定的治法,所以說,基本結構不是和原則是並列的,而是從屬關係,不是並列的兩個原則,不是的。所以反映的是組成當中,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揚長避短,提高療效,結構上的一種保證。這樣才從這版教材,做了這樣一個修正。
君臣佐使的組成基本結構的理論,最早是見於《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提出了「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歷代醫家也都做了很多討論發揮,這一討論發揮各有特點,譬如金代張元素提的「力大者為君」,很簡單的一句話。當然這裡面沒有講份量最大的是君,這「力」,功效最強的為君。 這不太好比較,不同功效藥物之間,也比較概括性。有一定的道理,精準性不夠。
李東桓提到「主病是為君」,就是用《內經》的話,「兼見何病,則使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這是他要強調什麼呢?他強調組方基本結構,要以君臣佐使來分清主次,這是組織方劑上關係的關鍵的制方之要,他又講,君藥份量最多,臣藥次之,佐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於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禦邪除病矣!這個把用量最大的,絕對用量,在方中最大的就做君藥,看起來有道理,但很多方當中分析不好分析,那照此觀點,比如說 旋覆代赭湯生薑做君藥,那就沒有傳統旋覆花、代赭實這類做君藥了,特別旋覆花比較合理,這種情況在很多文裡都有,因此受這個影響,也造成了,比如說小薊飲子,生地做君藥,當然有的折中,小薊和生地做君藥,雖然能夠涼血,不像它的小戟專治,更何況很多藥物,由於比重不同,各個藥在它的功效發揮能夠保證範圍內,它的用量範圍不同,有的起點1~3錢的藥,永遠當不了君藥,所以它歷代討論當中,還是有問題。
最後這一點,像君臣佐使,何伯齋他提出來「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他從主治上面出發,不是從藥量方面出發,「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雖不全面,調和藥之性,沒有討論,但是簡明扼要,他立足於從主治功效方面,在方中針對病機佔主藥方面,這個意思,而且提出主治、輔治、佐使這個概念。所以在60年代後期,70年代那十年間,很多參考書、教材都改為主輔佐使,這是何伯齋的一個提法。
綜合起來,對於下這個定義,我覺得王老(王綿之老師)在這方面的總結歸納很好,貢獻很大。從他規範提出來以後,基本上大家形成這個格局,比較公認,君臣佐使的基本結構的含意。
•君藥,這條標準針對主病和主證,起主要治療的藥物。這裡有個主病主證,中醫辨證論治為主,當然還是主證為主,有很多疾病,很多藥針對的疾病,這些藥針對性,不僅針對證,還針對病。茵陳蒿湯,茵陳既針對了濕熱,又針對濕熱黃疸這個病,所以大多數存在兩個是統一的。這兩點當中,當然證,因為辨證,證是主要的,有些雖然不是說這藥專門用於這類病,有很多情況下,主要針對證候,針對病機。這裡提到一個觀念,主病和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有主證,那就有兼證,兼證裡面有主要兼證與次要兼證。
•臣藥,有兩個含意: 1.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作用的藥物。
加強,這裡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這個藥物。就是說它的作用方向,功效發揮的主要方向,和君藥是一致的。在方中和君藥功效發揮方向一致的藥物裡,它是佔比較重要地位。
我們常舉麻黃湯中的桂枝,和它的君藥麻黃之配伍,協助君藥,加強對主病(外感病,風寒感冒),主證是外感風寒表實證,對主病主證,加強君藥這方面的作用。
2.針對重要的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的藥物。
哪些兼證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是在這個病和這個證的發生過程,一個是常見、較多的,一個是病人較痛苦的,根據輕重程度不同,往往分為重要兼病和兼證。
這主證非常重要,主證加佐證往往是這個方的辨證要點,掌握的基本使用根據。辨證要點是我用這個方的基本根據,我運用這方並不要求主治上每一個症狀都完全一樣,這不叫辨證,叫對證。日本用漢方的方法是對證,我們現在很多人也走向對證,不能忘了中醫的辨證論治是中醫學很重藥的臨床特點,這整體觀是它的總體特點,辨證論治是它的臨床特點。那主證、兼證、佐證,構成了整個證候,比方說拿麻黃湯舉例,麻黃湯中間,惡寒重發熱輕,這只能構成外感風寒,這是基本構成,惡寒發熱同時並見,是表證的最基本構成,缺一不可,惡寒重發熱輕是表正中間外感風寒的基本構成,缺一不可,惡寒重發熱輕加無汗呢,外感風寒表實證的基本構成,也是缺一不可的。你缺少了無汗,不能說明它是風寒表實,惡寒發熱中間,缺一個,光惡寒,裡寒證也可以,光發熱,但熱不寒,那裡熱證也可以,兩個同時並見,那才是個表證;惡寒重發熱輕才是表寒,發熱重惡寒輕而短,那是表熱,這個都有嚴密的一個邏輯結構的,臨床雖然也靈活運用,你理論研究,探討當中,它有規律性的。做為外感風寒表實證,最基本的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這是它的主證,注意風寒外感當中,常見的兼證有兩個方面,(1)寒性收引凝滯,造成經絡、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頭痛、身痛、骨節疼痛,簡稱頭身疼痛,是它常見的一個兼證,(2)外邪束表,肺氣不宣,造成宣降失常以後的咳喘,又是常見的兼證。這類兼證方劑主治當中描述的,不可能把所有可能發生的兼證都描述,最常見的,都是根據它基本病機,都很容易伴隨,或者繼發產生的現象,那外感風寒表實,最容易發生向三個分面發生:(1)由於寒性的特點,收引凝滯,寒主痛,所以頭身疼痛;(2)肺氣不宣,造成咳喘;(3)外寒內熱,疾病是動態的,外邪,外感風寒之後,邪證鬥爭,病邪很容易隨之入裡,形成表裡同病,入裡邪正相爭化熱,而造成外寒內熱。兼證經常是以這三方面為代表。
落實到具體方劑,就看它側重在哪個分面,以麻黃湯來講,雖然它可以發散風寒,可以宣肺平喘,但由於用麻黃湯麻桂相需,發散力量較強,針對風寒較重,這個雖然基礎方,它配出來的方,治療風寒都是較重的重證,所以寒較重的寒主痛,頭身疼痛往往比較突出。這是在麻黃湯證裡邊,這是重要的兼證。相比當中,咳喘是次要兼證。回過來三拗湯裡就不同,三拗湯證對外感風寒,雖然是表實證,惡寒發熱無汗,這個表實證的基礎是有的,但是寒比較輕,把它稱為風寒輕證,寒輕,寒主痛,痛不突出,這時候肺氣宣降失常,咳嗽成為主要的,咳嗽就成為一個重要兼證了。方的結構也就麻黃之宣,杏仁之降,宣降成為它一個很重要的組合。所以主病主證,同時兼證又分輕重,這牽涉到一個概念。所以在麻黃湯中,你比如它的桂枝,對第二條定義也很符合,針對重要的兼證或兼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那就是說,兼證當中分輕重,頭身疼動是重要兼證(針對次要兼證),它常見,病人感覺比較痛苦,這是重要兼證。在麻黃湯裡,桂枝可以溫通經脈,它既能溫經散寒,助麻黃發散,又能溫通經脈,體現溫經止痛,它針對重要兼證,這方裡主要靠它,麻黃沒有止痛作用,沒有溫通經脈作用,所以它對重要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這是臣藥兩個含義。桂枝都符合。這是配伍當中的並不多見的情況。只要符合臣藥的一條定義,就算臣藥。
為什麼很多教材、方書,現在都把麻黃湯列為第一個。按照《傷寒論》,桂枝湯不是仲景群方之冠嗎?他用麻黃湯作為學習這種基本結構,它有一種典型性。
•佐藥。 1.佐助藥,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
2.佐制藥,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能控制君、臣藥的峻烈之性的藥物。
3.反佐藥,病重邪實,可能拒藥時,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以防止藥病隔拒。
佐藥比較複雜,第一類叫佐助藥。它的功用發揮方向,應該說和君藥,以及臣藥第一條的含意那些藥,功效方向一致的。協助君臣藥治療主病主證。方向一致,但它的藥理,或它的地位次要一等。這種也是配合中醫有一種功效相近的藥物的多味藥組合這種形式。
佐助藥還有一含義,直接治療次要的兼證。像麻黃湯裡的杏仁。杏仁它也有一定的散的作用,五版教材說它主要是散風寒,但和我們現在習慣用法,宣降肺氣,以降為主。在麻黃湯裡和麻黃相配,形成一宣一降,解決次要的兼證,咳喘的問題。這是佐助藥的兩個含義。把它列為一條。
佐制藥,就是前面提到的,用來消除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者制約君臣藥的峻烈之性的藥物。半夏有毒,配生薑。這種結構像小半夏湯,生薑既是臣藥,又是佐藥。臣藥角度,是增強它的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佐藥是制約半夏的烈性,毒性。一個藥可以有兼治兩個之物。
這一類例子非常多,以後在具體方劑學習當中,經常碰到。
第三類,反佐藥。往往很難理解。特別是西學中的學員。過去跟他們講,他們很難理解,說中醫還有這個反佐!我說不但有反佐藥,還有反佐服法,臨床管用,因為你不用過不會有這個體會,第一是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這是一種概括性的提法。我們讀書時,二版教材提的比較囉嗦一點,用大隊熱藥治療寒極證候,或者用大隊寒涼藥治療熱極證候時,配伍與君藥性味相反,而能起相成治療作用的藥物。防止藥病格拒。那前面這個大隊,熱極,寒極,把它概括成病重邪甚,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拒藥就是臨床出現這個現象了,高熱情況,熱極,吃的藥吐出來,或者裡寒很甚,寒極,吃了藥,藥病格拒,拒絕接受,吐出來。這個時候配用少量,這裡要注意量是少的。與君藥性味相反,那就和病證性質相同。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治療當中它起作用,什麼作用呢?防止藥病格拒,主要用來防止藥病格拒。目前還是延續過去的這個定義。
光是文字上這個定義,很多人是不太好理解,過去我遇到過這麼一個病例。因為一直都在跟西醫打交道,他們根據這個,後來看到效果,他們非常奇怪,80年代中期,有一位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建築學方面的,長期在國外的回來了。年齡大了,八十歲了,他兒女都還是在香港、美國、大陸,都是很有名望的。他到了香港休息一段,檢查發現胃癌,就在香港做了手術,隔了幾個月回到成都。在成都一所大學,聘他相當於教授,帶學生。沒有多少時候,就發現做了手術以後轉移,那就住到華西,就是過去四川醫學院,現在華西醫科大學的幹部病房,特護。這類病在當時,根本不會找中醫來看,西醫是不太相信這些。他最後遇到個難題,最後這個病人,藥全都不接受,無法接受。吃什麼都吐。而且似醒非醒,基本是昏迷,有的時候哼哼兩下。呼呼能夠醒一點。發低燒。身體很消瘦了。給他輸液,用靜脈,補液方法,因為年紀老了,用的時間多,靜脈切開以後好多血管脆,不好用了。用幾次,後來都沒法收拾,家屬認為這個也是不行了,也好理解。當時我們很多,包括一些國家領導人的親屬,都代表去看過,因為他在國外挺有名望。他家屬提了一個要求,就是說,能不能再維持生命兩個禮拜?為什麼這兩個禮拜?當時84年3月的時候,就是他一個孩子在美國,有的在香港,香港回來還快,美國搞簽證搞得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全部弄完趕到成都,可能估計兩週。所以就提出這個要求。
按照家屬要求,這個並不過份,西醫提出現在可能還有兩天,那怎麼辦?當然他的小兒子,正好是成都一個大的公司的一個董事長,總經理。因為過去在家裡看病,比較熟悉,就趕快到學校找我。說中醫有什麼辦法?我說看一看,帶著年輕老師一起去看。一看,就是這個陰盛格陽證。雖然躁擾這些,但是虛熱。是一種寒極。陰寒內盛,格陽於外,所以當時就想了一陣,用什麼呢?用了真武湯。用了通脈四逆湯這類的一種結合。結果我正在坐在那開,他的主管醫師,在旁邊來看,我方快開好了,他們突然問我一個問題,說,鄭老師,你這個方開得再好,他吃不下去怎麼辦?我說,你怎麼不早說呢?你讓我費盡腦子開好了,你不是說他接受不了嗎?當然心裡這麼想。我就說,我們想想辦法。就想出一個反佐的方法,因為當時工作了將近十年,也沒有做為中醫來說,過去雖然在一個縣級醫院裡,中西醫都管過,會診還沒遇到這樣的病人。所以我說,這樣,我開了方,你這拿去熬,派個車出去,找豬苦膽,用豬膽汁,這個實際上是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當時不好找,到處的豬肝上都把膽摘了,找了好久,找了一個回來,藥熬好了,那特護來找我,鄭老師,你這用幾毫升一次呀?我心裡想,張仲景沒說過用幾毫升,我說你拿滴管滴十滴,這十滴我編出來的,她滴管就滴了十滴,胃管就送下去了。
最後大家就等,九點到那兒看的,十點半熬好藥,什麼都弄下去了。等到快十二點了,沒有吐。後來他們家屬說,鄭老師你回去了。老坐著幹什麼。結果這樣吃了一付,第二天又這樣吃了一付,開了兩付,第二天他接受也很好,也沒有吐。而且逐漸躁擾又安靜一些了。他們的醫生就很奇怪,說西藥也好,什麼也好,用水調了以後,胃管下去,不能接受,因為他輸液不行,都吐出來。怎麼你這中藥不吐出來呢?我那個學生,最後給他們西醫開始講,這是中藥的反佐方法,他就背,“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和君藥功用相同,和疾病性質相反,起到這種相成作用”。他這是給人家背定義了。他們越聽越糊塗了。說這是什麼道理,什麼性味相反。後來我說,我用的這個豬膽汁,它本身是寒性的,他現在寒極證要用溫熱藥,我現在打個比方你們就理解了。病很重,也就是你這房子裡邊,人的嘴很小,裡邊的寒,就像房子裡邊,打著綠旗的隊伍,力量很強,外頭用再強的對伍,門就那麼大,衝進來的頂出去,格拒,不受藥。那我就找兩個人,你打個綠旗子伸進來,他們一開門,大隊人馬跟著衝進來不就解決了嗎?對嗎?用藥如用兵。中醫這是用的兵法上的方法,當然他還不是完全懂,但覺得中醫從兵法上來,不管怎麼都有點道理。
而且事實上,他接受藥,後來就是這樣看,每天去一趟,兩週以後,他們家人全到齊了,不但他活著,他還能站起來上廁所都可以,說話聲音還挺響。後來又活了三個多月。後來致死的原因是老年性肺炎。而不是本身衰竭這個病。
從這個來看,我們給藥的很多方法,過去實踐積累,總結下來,有它一定的道理。所以後面具體方劑裡還涉及到一些方,有種反佐的配伍和反佐的服法。通過這個病例,我對反佐藥的體會,的確,因為他們當時覺得很神,我說不神,漢朝就有了這個老方法,這是佐藥當中的第三個反佐。
•使藥。一般涵義有兩個。 1.引經(引經報使),即能引領方中諸藥,到特定病所的藥物。
引經報使這個理論,直接提出應該說是張元素,他在歸經理論的運用方面,有很大貢獻。《神農本草經》提了藥物的歸經以後,真正用歸經來解釋,以及用歸經,用引經等等,都是張元素的創舉。這個醫家,易水學派的祖師爺,不要看他似乎跟金元四大家比起來,他名氣好像沒他們大,他不但創造很多好方子,對藥物方劑的發展方面,有很大貢獻。又是個很好的中醫教育家,像他的《醫學起源》、《珍珠囊》這些著作,似乎沒有金元四大家那麼多,但是我有時候想,一個老師,他能把四大家裡邊,至少三家都和他有密切師承聯繫,李東垣、張從正,都是直接間接地跟他學習,他的學生。劉河間和張元素是師兄弟那種關係。不是直接的老師,兩個相互尊重,互相學習。彼此看病。而朱丹溪是他的學生,羅天益,後來王好古,再到後面的學生,他的徒孫輩的。一個老師有這麼多學生,成為大家,歷史上少見。所以這幾位就形成了一個易水學派,所以他貢獻很大。
在引經報使方面,是張元素首先提出來的,首先運用引經藥的問題,引經藥是引領、帶領方中諸藥,到特定病所的藥物。對這個問題,現代醫學開始也有很多懷疑,說這個藥怪了,不但自己去,把別人都拖著去,叫引經,所以西學中的老師們,很難理解這個問題。以至於我們藥學界的有些權威也曾經說過,引經沒道理。為什麼呢?嘴裡吃下去的藥,通過血液布散全身,怎麼會專門到這個地方?就不到別處呢?帶有主觀主義。唯心這種想法。跟他們討論的時候,我在想,我說我倒問個問題,我記得西醫學的不多,西藥裡有個藥專門興奮心肌,作用於心肌,有的藥專門作用於平滑肌,有的藥能透過心腦屏障,有的藥則不行。我說這個就奇怪了,它怎麼專門往心肌那裡跑?不到別處去呢?他們說,這個不對,這個是藥物的選擇性。我說,許你有選擇性,不許我有選擇性嗎?不許我中藥也有一種選擇性嗎?引經報使,實際上帶有這樣一種選擇性特點。
當然這在實際運用當中,它有加強某一方面作用。某一方面功效的作用。特別是在治療外感病的疼痛方面,引經方面用得最多。
引經藥,歷代總結的很多,不同書裡,有不同的一些引經藥。但是把大家綜合起來,比較公認的,我這裡列了一些,
常用引經藥舉例:
太陽 羌活,蒿本 太陰 蒼朮
陽明 白芷,葛根 少陰 細辛
少陽 柴胡,黃芩 厥陰 川芎、青皮
載藥上行 桔梗 引藥下行 牛膝
三陰三陽六經常用引經的情況。這是一般比較公認的。也是前幾次的教參裡邊,綜合出來的。有些藥可以載藥上行,比如桔梗,叫它舟輯之劑,划船的,划船都要運東西,把其他藥帶到那而去,載藥上行。所以不管是胸中血府血瘀,不管是要養心安神的這一方,它都往往用它。或者培土生金,也使藥能夠補脾養肺。向上。也往往配點桔梗載藥上行。牛膝既能引藥下行,也能引血引熱下行,這是常用的一個分經和分部位的引經藥。但是要看到古書籍裡邊,不同醫家有的還認為有引經特長的一些藥,這個是僅僅介紹,它的一些公認的,共同認識的,承認的一些引經藥。
2.調和藥,即具有調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
調和也帶有一定的緩和,這種緩和的概念,那是和我們前面講的,緩和毒副作用,烈性不一樣。因為一個方中,往往是寒熱同配,補藥、瀉藥同配,用這個調和藥,它具有這種調和不同性質的藥物,同處一方這個作用。臨床上,比如甘草用得很多,甘草有點像和事佬,它能調和,使它遇寒緩其寒,遇熱緩其寒熱,所以作為使藥當中的調和諸藥的作用,所以甘草又叫國老膏,大家看《三國演義》裡邊,《三國演義》沒寫這個人,京劇裡有,《甘露寺》裡的喬玄,對吧。他的稱呼就是國老,喬國老,做好事,調和大家,搞統一戰線,所以甘草熬成膏,就把它叫國老膏。所以調和藥是使藥的一類。
這個基本把中醫用的藥都概括進去了。還有一些藥,比如說中醫也有一些矯味的藥,也有賦型劑。比如蜂蜜。你吃到嘴裡,或者棗肉為丸,荷葉燒飯為丸,用鍋巴,燒飯,這類吃進去也是藥,應該說是矯味劑、賦型劑,都是屬於使藥。屬於次一等的使藥的地位。
這樣,君藥是一個定義,臣藥是兩個定義,佐藥是三個定義,佐助藥、佐制藥、反佐藥,使藥呢,現在這裡一般是分兩個,調和藥,引經藥。如果加上矯味藥、賦型藥,那就四個了。那就一、二、三、四,君、臣、佐、使。一般就是一、二、三、二,從涵義來講。因為這個也是學習總論當中的一個重點。
總論中間,學生考核也是個重點。因為它涉及到概念性的問題。涉及到統率指導後面各論具體方劑的問題。
君、臣、佐、使運用須知
在君、臣、佐、使的運用上,有哪些注意問題呢?我們這裡總結了這樣幾點:
1.君藥不可缺。藥味少,用量大。(不是方中絕對用量,是指其作為君藥時,比作為臣、佐、使藥時用量要大。)
2.臣、佐、使藥不必俱備,且一藥可兼多職。
3.藥味較多的大方,或由多個基礎方組成的複方,分析時只需按其組成方藥的功用歸類來分析,分清主次即可。
一個方中藥物不必要都有,但君藥不可缺。君藥具有藥味少,用量大的特性。用量是指其自身的習慣用量。不同藥的常用量範圍相差很大,你用絕對用量的話,金屬藥物它本身比重就大。有些情況下,由於用量決定了功效發揮的方向,那還要結合它自身用量,是要在功效發揮那個方向,這個來決定。比如說銀花、連翹,運用在辛涼解表方裡,和運用在五味消毒飲、仙方活命飲裡,這類治療瘡瘍的方裡,那瘡瘍方在自身範圍內是大量,用在辛涼透表方裡,量不是它自身常用量範圍之最大量。因為它用量大了,它功效發揮方向就不同了。像柴胡,在疏肝理氣的方裡,它經常是做君藥的,但是呢,你不能要求它在做為發散的方裡邊,它用它的常用量範圍,一般是它的大劑量段,這裡指的是通常情況,一般情況。但還是要結合具體的這個藥,它不同劑量段功效發揮的主要方向。這要結合考慮,不能機械的。一機械就沒有中醫這種靈活的整體動態特點了。這是君藥要注意的。
臣、佐、使藥,剛才我們講過了,包括像桂枝在麻黃湯裡邊,臣藥的兩個涵義都符合。小半夏湯裡的生薑,既是臣藥也是佐藥。
複方,大方的分析,遇到像清瘟敗毒飲一類的,是三個基礎方加減,你再一味味來,那就要說半天,而且缺乏了它應用基礎方組織這種思路。中醫裡這類方也不少,有很多方都用基礎方,那基礎方可以作為整體來分析,使得整個方劑分清主次,這是君、臣、佐、使運用中間要注意的方面。
以法通方與君臣佐使的關係
最後,我們談了君、臣、佐、使這種基本結構、要求之後,談談君、臣、佐、使和以法通方,也就是說治法的關係,前面分析的時候提過一點,這裡把它歸納一下。
“以法通方”,即治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原則。(治法與方劑的關係。)是保證方劑針對病機,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君臣佐使”理論是組方的基本結構和形式,是為落實治法,保障療效的手段。
“以法通方”全面內容包括以法釋方,以法類方,以法釋遣方這些方面。所以治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原則。保證方劑針對病機,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是個原則問題。“君臣佐使”理論是組方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形式,它是為落實治法,保障療效所採取的手段。這裡的意思是說它們不是同一個層次,組方的基本結構,是為治法服務的。不是同一個層次,不是並列的,而是為治法服務的。這個關係應該搞清楚。也就是說為什麼把君臣佐使從原則,改為它基本結構這個道理。
理想有效的方劑的重要環節
1.針對病機,正確的立法。
2.熟練的配伍用藥技巧。
3.主次分明,全面兼顧的基本結構。
最後我們再回顧,要組織好一張有效的方劑,一些重要環節,應該包括三個方面,臨證看病的時候,首先我的治法正確不正確,那就是說病機,我辨證當中,補捉病機正確不正確?這是第一個很重要的前提,辨證立法正確了,那我有沒有運用比較熟練的配伍技巧?藥物之間的配伍,配伍有那麼多作用,考慮了沒有?第三個,怎麼樣主次分明,全面兼顧的基本結構,君臣佐使這種基本結構。這三個方面,如果把握好了,用方才能夠恰到好處,保證療效。我們總論方面的,方劑組成變化裡邊,第二節討論完了。後面就是這一方劑靈活應用,變化的一些基本形式了。
[完/51:42]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