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意識合一之路系列之十二 誰能出不由戶莫由斯道
李秉信
從人世間存在的每一個發生, 和每一個角色的成住壞空裡, 我們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意識層次都有破滅的時候。所有的角色和人物都像在夢裡劇情一樣,早晚會有夢醒消失的時候。然而, 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 那就是, 當謝幕布幔拉下來最後的那一刻, 所有的角色都下臺了, 最後留下的是什麼呢?
甚至,我們更可以用一種「熟睡無夢」的經歷來作體會。人如果在極度疲勞之後,作深沈無夢的睡眠,當睡到至熟,甚至夢都不在了,試問著我們自己,在「無夢」的時候,我們身邊讓我們牽腸掛肚的角色,以及困惑我們精彩的劇情又在那裡?那在這個時候, 真正能夠留給自己的又是什麼呢?
看清楚一切曲終人散, 一切煙消雲散以後, 仍夠留在自己身上的東西。 那才是「意識轉換」的最後到達,也是永無煩惱的唯一出路,更是佛家所說的「頓悟」那瞬時間的永恆。說穿了, 每個修行人修的不就是那個可以留下來的,永恆的, 不會改變的, 生生世世的, 唯一能夠存在的東西。
不要說現在, 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把自己的帝號叫作「始皇」, 就是希望由他開始, 持之永永遠遠, 甚至澤蔭子孫。 更叫道士徐福, 遠赴靈山, 大海之外尋找長生不老之藥。 這麼想留住永恆的期待, 除了秦始皇。 一般人,更是許多修行人一直在抓取的方向。 然而, 累世以來的追求永恆, 會不會又落入生滅及輪迴的循環中?
這些修行人在我們所處的世界(欲界)輪迴多次。 他們想要留下來的東西太多, 而能留的東西又仍落入生滅裡。 那樣能夠留下來的事情都叫做「慾望」, 或者描述的更深刻些, 叫作「習氣」。 其實, 看的簡單些,「習氣」就是「業力」的表面呈相。 若是累世的習氣在欲望上的執取束縛較重 ,更難擺脫累世以來的習慣。 我們就叫作「業力現前」。
業根重的修行者,往往須要勤修禪定退轉意識,才能完成意識轉換。我們常說,修行者六根清淨,其實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是, 不論是短期的在家閉關,或是長年的上山出家。對於一般欲望較重,或是根器普通的修行人而言,只有藉著,無論是環境上客觀的隔離,或是主觀上心境的轉變,從而完全切斷外境對於修行者的的引誘。
避免業根被挑起的干擾,來減少修行者知覺的作用,看看是不是能將修行者的意識及念頭,作被動性或是強迫性的退轉 。 這是個常常在發生的情境。許多修行人在聽完大師開示以後,當下非常感動, 更有頓時開悟者。 但是回家以後, 經過心情的沈澱,仍是汲汲於執著不同的世間色相。
像是金錢,名利,情慾甚至親情等。許多初入道的修行者, 會因為看到這些自以為道行高的修行者, 但仍禁不起考驗的例子,而覺得修道於事無補, 毫無進展, 從而心生退轉之意。其實從許多退道的例子中, 反而可以觀察到,這是個很有趣的思考方向。 為什麼對於很多修行者而言,聽道講法, 甚至根器高者,當下見性悟道, 這個並不是件很難的事。
然而悟道容易, 行道難。 所謂「悟道者多如牛毛, 行道者少如牛角」, 正是這個道理。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 其實真正的原因, 是在於那個「習氣」。 世間事他們那樣如此放不下,「習氣」才是唯一的原因。乃是因為修行者的內心,對於某種意識層次的世界執著太重。
更深刻者, 更可以體會為, 執著或是習氣進入意識層次太深, 而內化成那種所謂的生命呼喚。 在野生動物中, 那叫野性的呼喚。 這樣的呼喚,不僅侷限於今生,更是累世因緣的覆蓋。在這種前緣未了,今生的緣份又接腫而來的果報下。 累世習氣成業, 甚至內化成生命的本質。 最後業報現前,而成為今生恩怨情仇的故事。
這樣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或者是驚天動地社會事件 比比皆是。 從前人累世業報的「醒世姻緣」, 到今日多少世間的男女,都在經歷這種累世累代的困擾及折磨, 而作出自己都無法控制的行為及舉動。更有些人,由於在心靈深處潛意識的根,種下業力太深入。 再多的仁義道德, 禮俗教範, 聽起來都懂, 也有道理。
但是內心只要聽到來自本性的呼喚,根本無法拒絕引誘,更遑論借助外境的隔離,來退轉對於這種欲望的執取 ,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由荒野上被誘捕的野狼,就算是經過人類細心的豢養,也很難徹底阻絕大自然,對於他們的野性呼喚,而以最原始的面目呈現自己。人也是一樣, 對於這樣來自生命執取外境,是很難放下的,甚而在靜坐過程中,很難壓抑胡思亂想的念頭。
所有源頭, 都來自於內植於心的習氣。對於這樣習氣重的修行者而言,若只有藉著佛法上的道理,來分析外境是變動的,是不恆長的。 就算在道理上知道心靈須停止對於外境的執取,那也是很難開悟的。因為那樣的體悟只侷限於意識的淺層。 根本撼動不了業力的根。
因此,只有經過不斷潛心修練「意識轉換」,而且實地操作, 才有機會像是麵團師父一樣,將自己的心智,如同麵團般的抓取有樣,一步又一步的操練心智的進出。業力的根方有機會被改變。 走在「漸悟」修行路上的行者,不單只是在佛法上的體悟,更須藉著禪定及觀照的作用,在不斷重複的練習中,建立心智「思考的紀律」。
密宗中有「觀想」的法門,藉助超越時空,和佛陀在一起,甚或成為佛陀的樣子,甚或是和佛陀一樣德性,來逐漸的轉換自己的意識,或是在另外一個意識層次的高度來看自己。有的人在另外一個層次的定中,不但可以接受道行深厚的本尊加持,更藉著觀想和本尊是一樣,在超越時空及橫跨意識層次,和本尊的意識「合一」中,逐漸改變了修行者的意識層次。更深入的改變業根的本質。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 唯有經由超越時空修行對象本尊的加持。 那個純一的靈力, 才有機會穿透過, 及超越過修行者意識層次, 或者說是業力和習氣侷限。 這是個合一的法門,將本尊定力迴向到修行者不安定的靈裡,逐步停止了修行者複雜的清醒意識作用。清醒的意識經過適當的禪修鍛鍊.
終於在禪定中,觀想中,加持下退讓了它的主導作。 這是條唯一的路,人的意識在退讓以後,才能放棄執取。我們在禪定中清醒的意識退讓,使平常受壓抑,只能在夢中作用的潛意識,在禪定中啟動,造成了禪定中的修行者,顯現了不同的時空世界,而使清醒意識所顯現的世界則暫時消失,進入累世所修得的較高層界。
原始佛教中修習禪定的作用,是將心靈自身,口,意三種層次中解脫。以獲得心靈超越三界的自由。 釋迦牟尼建立了意識轉換的修行法門,也開啟了人類探討廣大意識的方法。(下期續)
從人世間存在的每一個發生, 和每一個角色的成住壞空裡, 我們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意識層次都有破滅的時候。所有的角色和人物都像在夢裡劇情一樣,早晚會有夢醒消失的時候。然而, 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 那就是, 當謝幕布幔拉下來最後的那一刻, 所有的角色都下臺了, 最後留下的是什麼呢?
甚至,我們更可以用一種「熟睡無夢」的經歷來作體會。人如果在極度疲勞之後,作深沈無夢的睡眠,當睡到至熟,甚至夢都不在了,試問著我們自己,在「無夢」的時候,我們身邊讓我們牽腸掛肚的角色,以及困惑我們精彩的劇情又在那裡?那在這個時候, 真正能夠留給自己的又是什麼呢?
看清楚一切曲終人散, 一切煙消雲散以後, 仍夠留在自己身上的東西。 那才是「意識轉換」的最後到達,也是永無煩惱的唯一出路,更是佛家所說的「頓悟」那瞬時間的永恆。說穿了, 每個修行人修的不就是那個可以留下來的,永恆的, 不會改變的, 生生世世的, 唯一能夠存在的東西。
不要說現在, 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把自己的帝號叫作「始皇」, 就是希望由他開始, 持之永永遠遠, 甚至澤蔭子孫。 更叫道士徐福, 遠赴靈山, 大海之外尋找長生不老之藥。 這麼想留住永恆的期待, 除了秦始皇。 一般人,更是許多修行人一直在抓取的方向。 然而, 累世以來的追求永恆, 會不會又落入生滅及輪迴的循環中?
這些修行人在我們所處的世界(欲界)輪迴多次。 他們想要留下來的東西太多, 而能留的東西又仍落入生滅裡。 那樣能夠留下來的事情都叫做「慾望」, 或者描述的更深刻些, 叫作「習氣」。 其實, 看的簡單些,「習氣」就是「業力」的表面呈相。 若是累世的習氣在欲望上的執取束縛較重 ,更難擺脫累世以來的習慣。 我們就叫作「業力現前」。
業根重的修行者,往往須要勤修禪定退轉意識,才能完成意識轉換。我們常說,修行者六根清淨,其實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是, 不論是短期的在家閉關,或是長年的上山出家。對於一般欲望較重,或是根器普通的修行人而言,只有藉著,無論是環境上客觀的隔離,或是主觀上心境的轉變,從而完全切斷外境對於修行者的的引誘。
避免業根被挑起的干擾,來減少修行者知覺的作用,看看是不是能將修行者的意識及念頭,作被動性或是強迫性的退轉 。 這是個常常在發生的情境。許多修行人在聽完大師開示以後,當下非常感動, 更有頓時開悟者。 但是回家以後, 經過心情的沈澱,仍是汲汲於執著不同的世間色相。
像是金錢,名利,情慾甚至親情等。許多初入道的修行者, 會因為看到這些自以為道行高的修行者, 但仍禁不起考驗的例子,而覺得修道於事無補, 毫無進展, 從而心生退轉之意。其實從許多退道的例子中, 反而可以觀察到,這是個很有趣的思考方向。 為什麼對於很多修行者而言,聽道講法, 甚至根器高者,當下見性悟道, 這個並不是件很難的事。
然而悟道容易, 行道難。 所謂「悟道者多如牛毛, 行道者少如牛角」, 正是這個道理。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 其實真正的原因, 是在於那個「習氣」。 世間事他們那樣如此放不下,「習氣」才是唯一的原因。乃是因為修行者的內心,對於某種意識層次的世界執著太重。
更深刻者, 更可以體會為, 執著或是習氣進入意識層次太深, 而內化成那種所謂的生命呼喚。 在野生動物中, 那叫野性的呼喚。 這樣的呼喚,不僅侷限於今生,更是累世因緣的覆蓋。在這種前緣未了,今生的緣份又接腫而來的果報下。 累世習氣成業, 甚至內化成生命的本質。 最後業報現前,而成為今生恩怨情仇的故事。
這樣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或者是驚天動地社會事件 比比皆是。 從前人累世業報的「醒世姻緣」, 到今日多少世間的男女,都在經歷這種累世累代的困擾及折磨, 而作出自己都無法控制的行為及舉動。更有些人,由於在心靈深處潛意識的根,種下業力太深入。 再多的仁義道德, 禮俗教範, 聽起來都懂, 也有道理。
但是內心只要聽到來自本性的呼喚,根本無法拒絕引誘,更遑論借助外境的隔離,來退轉對於這種欲望的執取 ,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由荒野上被誘捕的野狼,就算是經過人類細心的豢養,也很難徹底阻絕大自然,對於他們的野性呼喚,而以最原始的面目呈現自己。人也是一樣, 對於這樣來自生命執取外境,是很難放下的,甚而在靜坐過程中,很難壓抑胡思亂想的念頭。
所有源頭, 都來自於內植於心的習氣。對於這樣習氣重的修行者而言,若只有藉著佛法上的道理,來分析外境是變動的,是不恆長的。 就算在道理上知道心靈須停止對於外境的執取,那也是很難開悟的。因為那樣的體悟只侷限於意識的淺層。 根本撼動不了業力的根。
因此,只有經過不斷潛心修練「意識轉換」,而且實地操作, 才有機會像是麵團師父一樣,將自己的心智,如同麵團般的抓取有樣,一步又一步的操練心智的進出。業力的根方有機會被改變。 走在「漸悟」修行路上的行者,不單只是在佛法上的體悟,更須藉著禪定及觀照的作用,在不斷重複的練習中,建立心智「思考的紀律」。
密宗中有「觀想」的法門,藉助超越時空,和佛陀在一起,甚或成為佛陀的樣子,甚或是和佛陀一樣德性,來逐漸的轉換自己的意識,或是在另外一個意識層次的高度來看自己。有的人在另外一個層次的定中,不但可以接受道行深厚的本尊加持,更藉著觀想和本尊是一樣,在超越時空及橫跨意識層次,和本尊的意識「合一」中,逐漸改變了修行者的意識層次。更深入的改變業根的本質。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 唯有經由超越時空修行對象本尊的加持。 那個純一的靈力, 才有機會穿透過, 及超越過修行者意識層次, 或者說是業力和習氣侷限。 這是個合一的法門,將本尊定力迴向到修行者不安定的靈裡,逐步停止了修行者複雜的清醒意識作用。清醒的意識經過適當的禪修鍛鍊.
終於在禪定中,觀想中,加持下退讓了它的主導作。 這是條唯一的路,人的意識在退讓以後,才能放棄執取。我們在禪定中清醒的意識退讓,使平常受壓抑,只能在夢中作用的潛意識,在禪定中啟動,造成了禪定中的修行者,顯現了不同的時空世界,而使清醒意識所顯現的世界則暫時消失,進入累世所修得的較高層界。
原始佛教中修習禪定的作用,是將心靈自身,口,意三種層次中解脫。以獲得心靈超越三界的自由。 釋迦牟尼建立了意識轉換的修行法門,也開啟了人類探討廣大意識的方法。(下期續)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