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生死學系列之十八 彼稱業力者斯言定有驗
李秉信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會讓人覺得,冥冥中,自然有一個定數的存在。當你了解到,釋迦摩尼所架構十二因緣的模型,實際上是在描繪一個人,因為怎麼思考,所以會產生怎麼樣業力作用機制,而且,一定會落實在將來的發生中。這個時候,對於你身上一切的遭遇,不會感到意外。反而會更加警醒,今生的所作所為。
因為,你的思考以及你的做法,會成為來生的果報。有慧根的人,會深刻的感慨到,冥冥中推動我們發生和遭遇的力量,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業力。《大莊嚴論經》中馬鳴菩薩提到,若是造作善業,自然就會受到好的業報。你會發現,自古至今,總是有些人是很有智慧的。他們了解,在無法揣測的另外一個空間中,存在著一個節奏。
而且他們也心知肚明,即便得到,國王權貴援助之力,仍不如業力所獲得的善報。所以,當你開悟到今生的結果,都是以前的耕耘時,應當精勤修習善業。這個故事,是這麼說起的。有次憂悅伽王午休時,國王的兩個隨從,一人站在頭前,一人站在腳底,拿著扇子為國王扇風,一邊扇風,一邊談論:「我們今天可以在國王身邊服侍國王,到底是什麼原因?」
聽他們兩個人的說法,就知道他們根器是大相逕庭。其中一人說,是因為自己業力的關係,才有這個福氣服事國王。另一人則稱說,是因為王力的關係,所以才有福報得以侍奉國王。兩人平日經常聽法,並善於議論,便說偈言:「如牛厲渡水,導正從亦正,人王立正法,從者亦如是。」如此的引經據典,聽起來好像各有各的道理。
因為兩人都認為自己的理由對,辯論聲愈來愈高,一人說:「我是因為國王才能活!」另一人則說:「我是因為自己業力而活!」國王因為聽到兩人爭論的聲音而醒來,問兩位內官說:「為什麼說話這麼大聲?」於是,兩人就把自己爭論的原因,一五一十告訴國王。雖然,國王常常聽法師說法,知道因緣果報之理。但是在他的意識裡,仍有我見煩惱,沒有辦法解脫。
所以,在下意識裡,對於說因業力而活,而不是因為自己賞識而有機會的隨從,感到刺耳的不悅。因為,他自己還是糾結在業力中。於是向此人說:「你依附在我的國家生活,還自稱,是因為自己的業力而活,我今天就要讓你試試看,看你是因為誰的力量而活?」在國王的心理,跳起了一個挑戰業力邪惡念頭。說完後,便往夫人的處所走去。
國王對夫人說:「我今天會派人到你這邊,你要打扮莊嚴如帝釋幢夫人,並且要賜與這個人華貴的衣服。」夫人回答:「是的,遵命。」於是國王就派那位,稱自己是依國王的力量而活的隨從,送蒲萄漿去給夫人。派遣此人後,國王心想:「那位稱自己,是因為自己業力而活的人,現在應該很後悔自己所說的話。」
才這麼想沒多久,那位稱自己是依業力而活的隨從,穿著好夫人賞賜的衣服來到國王身邊。國王見了他,感到很訝異,便問:「是我弄錯了,把剩餘的蒲萄漿給你拿去送夫人?還是你為了想證明你是依業力而活,而強奪蒲萄漿送去?」這個時候,國王的妄念叢生,各式各樣的想法紛紛跳出來。而且,一個念頭比一個念頭黑暗。
國王質問這位隨從,「又或是,你有這個魅力,能夠讓另一人分享蒲萄漿讓你送去?還是,因為他惹夫人生氣,所以夫人把衣服賞賜給你?」說完後便對此人說:「因為你自恃依著業力而活,所以我故意不派你去獻蒲萄漿給夫人,請告訴我實話,你是用什麼詭計取悅夫人,讓他意亂心迷,才能夠得到夫人賞賜的衣服?」
隨從毫不猶豫,不假思索對國王說:「因為業力得到的。」於是,便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國王:「那位原先您派遣送蒲萄漿去的人,原本已經準備好奉命要出門了。正要出門的時候,突然流鼻血,無法止血。這位僕人擔心無法達成國王的任務,所以把蒲萄漿拿給我,要我幫他送過去,於是我就把蒲萄漿送去夫人那邊,夫人見了我,就賞賜給我衣服。」
經典上是這樣記載的,國王聽了之後,當下開悟,便說偈言:「業報如影響,亦如彼莊嚴, 彼言自業力,此語信不虛。 以聽法力故,言說合於理, 彼稱業力者,斯言定有驗。 我多於己負,彼憑業力勝說業力強,此語信真實。佛為善御乘,業力為善哉,能壞王者力。十方佛世尊,亦說隨業力。汝今倚業力, 用自莊嚴身,割絕於我力。」
看清楚人生的因果報應,其實都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沒有一點點多,也沒有一點點少,一切都是剛剛好。佛法也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吾人所遭遇的一切,皆是自己的業力所感,如響應聲,如影隨形,絕非從他力所得。你這輩子能賺多少的錢,打下多少的江山,都是來自上輩子的耕耘。
就如同,國王可以刻意的操作人間的遭遇,但是,沒有辦法改變發生的結果。在你不知道的空間裡,業力還是會修正成,應該發生的結果。在這裡,筆者要結露一個秘密。你終其一生的耕耘,在離開世間的那一天,一樣都帶不走。唯一能夠留下來的,只剩下寒藏在阿賴耶識裡的種籽意識。然而,「識」又從那裡來?「來自「行」,身體或心智的行為。
「「行」又緣起何處?」「緣起於「無明」。 」「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有支」,「有」即世間所有,「支」即支分,謂所謂生死流轉皆不出這十二支分。師尊教導我們,「無明」是心愚癡,痴暗義。「行」是造作義,依痴暗的念頭,而有所造作,因屬於身、口、心的行為,故亦名「業」——這二支是過去的二因。
由於過去世因熟,乃生現在世的五十果,亦即第三「識」,為今生投胎的識(靈魂)。你今生靈魂的種子是什麼樣的結構,在紅塵世界相應之下,必然會有什麼樣的發生。你可以很有智慧的說,沒有那樣的福報,運用人為的力量強求,還是會失去。你有那樣的福報,人為的力量再操作,也沒有辦法阻擋老天的祝福。
明白了佛法因緣果報之理,就能以正確的知見,面對所遭遇的一切,珍惜並肯定自己所獲得的。對他人的成就也能隨喜讚歎、不心生嫉妒。行者依循佛法的正知見,從因上努力,踏實耕耘福慧心田,將來必能成就圓滿莊嚴的佛果。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會讓人覺得,冥冥中,自然有一個定數的存在。當你了解到,釋迦摩尼所架構十二因緣的模型,實際上是在描繪一個人,因為怎麼思考,所以會產生怎麼樣業力作用機制,而且,一定會落實在將來的發生中。這個時候,對於你身上一切的遭遇,不會感到意外。反而會更加警醒,今生的所作所為。
因為,你的思考以及你的做法,會成為來生的果報。有慧根的人,會深刻的感慨到,冥冥中推動我們發生和遭遇的力量,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業力。《大莊嚴論經》中馬鳴菩薩提到,若是造作善業,自然就會受到好的業報。你會發現,自古至今,總是有些人是很有智慧的。他們了解,在無法揣測的另外一個空間中,存在著一個節奏。
而且他們也心知肚明,即便得到,國王權貴援助之力,仍不如業力所獲得的善報。所以,當你開悟到今生的結果,都是以前的耕耘時,應當精勤修習善業。這個故事,是這麼說起的。有次憂悅伽王午休時,國王的兩個隨從,一人站在頭前,一人站在腳底,拿著扇子為國王扇風,一邊扇風,一邊談論:「我們今天可以在國王身邊服侍國王,到底是什麼原因?」
聽他們兩個人的說法,就知道他們根器是大相逕庭。其中一人說,是因為自己業力的關係,才有這個福氣服事國王。另一人則稱說,是因為王力的關係,所以才有福報得以侍奉國王。兩人平日經常聽法,並善於議論,便說偈言:「如牛厲渡水,導正從亦正,人王立正法,從者亦如是。」如此的引經據典,聽起來好像各有各的道理。
因為兩人都認為自己的理由對,辯論聲愈來愈高,一人說:「我是因為國王才能活!」另一人則說:「我是因為自己業力而活!」國王因為聽到兩人爭論的聲音而醒來,問兩位內官說:「為什麼說話這麼大聲?」於是,兩人就把自己爭論的原因,一五一十告訴國王。雖然,國王常常聽法師說法,知道因緣果報之理。但是在他的意識裡,仍有我見煩惱,沒有辦法解脫。
所以,在下意識裡,對於說因業力而活,而不是因為自己賞識而有機會的隨從,感到刺耳的不悅。因為,他自己還是糾結在業力中。於是向此人說:「你依附在我的國家生活,還自稱,是因為自己的業力而活,我今天就要讓你試試看,看你是因為誰的力量而活?」在國王的心理,跳起了一個挑戰業力邪惡念頭。說完後,便往夫人的處所走去。
國王對夫人說:「我今天會派人到你這邊,你要打扮莊嚴如帝釋幢夫人,並且要賜與這個人華貴的衣服。」夫人回答:「是的,遵命。」於是國王就派那位,稱自己是依國王的力量而活的隨從,送蒲萄漿去給夫人。派遣此人後,國王心想:「那位稱自己,是因為自己業力而活的人,現在應該很後悔自己所說的話。」
才這麼想沒多久,那位稱自己是依業力而活的隨從,穿著好夫人賞賜的衣服來到國王身邊。國王見了他,感到很訝異,便問:「是我弄錯了,把剩餘的蒲萄漿給你拿去送夫人?還是你為了想證明你是依業力而活,而強奪蒲萄漿送去?」這個時候,國王的妄念叢生,各式各樣的想法紛紛跳出來。而且,一個念頭比一個念頭黑暗。
國王質問這位隨從,「又或是,你有這個魅力,能夠讓另一人分享蒲萄漿讓你送去?還是,因為他惹夫人生氣,所以夫人把衣服賞賜給你?」說完後便對此人說:「因為你自恃依著業力而活,所以我故意不派你去獻蒲萄漿給夫人,請告訴我實話,你是用什麼詭計取悅夫人,讓他意亂心迷,才能夠得到夫人賞賜的衣服?」
隨從毫不猶豫,不假思索對國王說:「因為業力得到的。」於是,便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國王:「那位原先您派遣送蒲萄漿去的人,原本已經準備好奉命要出門了。正要出門的時候,突然流鼻血,無法止血。這位僕人擔心無法達成國王的任務,所以把蒲萄漿拿給我,要我幫他送過去,於是我就把蒲萄漿送去夫人那邊,夫人見了我,就賞賜給我衣服。」
經典上是這樣記載的,國王聽了之後,當下開悟,便說偈言:「業報如影響,亦如彼莊嚴, 彼言自業力,此語信不虛。 以聽法力故,言說合於理, 彼稱業力者,斯言定有驗。 我多於己負,彼憑業力勝說業力強,此語信真實。佛為善御乘,業力為善哉,能壞王者力。十方佛世尊,亦說隨業力。汝今倚業力, 用自莊嚴身,割絕於我力。」
看清楚人生的因果報應,其實都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沒有一點點多,也沒有一點點少,一切都是剛剛好。佛法也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吾人所遭遇的一切,皆是自己的業力所感,如響應聲,如影隨形,絕非從他力所得。你這輩子能賺多少的錢,打下多少的江山,都是來自上輩子的耕耘。
就如同,國王可以刻意的操作人間的遭遇,但是,沒有辦法改變發生的結果。在你不知道的空間裡,業力還是會修正成,應該發生的結果。在這裡,筆者要結露一個秘密。你終其一生的耕耘,在離開世間的那一天,一樣都帶不走。唯一能夠留下來的,只剩下寒藏在阿賴耶識裡的種籽意識。然而,「識」又從那裡來?「來自「行」,身體或心智的行為。
「「行」又緣起何處?」「緣起於「無明」。 」「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有支」,「有」即世間所有,「支」即支分,謂所謂生死流轉皆不出這十二支分。師尊教導我們,「無明」是心愚癡,痴暗義。「行」是造作義,依痴暗的念頭,而有所造作,因屬於身、口、心的行為,故亦名「業」——這二支是過去的二因。
由於過去世因熟,乃生現在世的五十果,亦即第三「識」,為今生投胎的識(靈魂)。你今生靈魂的種子是什麼樣的結構,在紅塵世界相應之下,必然會有什麼樣的發生。你可以很有智慧的說,沒有那樣的福報,運用人為的力量強求,還是會失去。你有那樣的福報,人為的力量再操作,也沒有辦法阻擋老天的祝福。
明白了佛法因緣果報之理,就能以正確的知見,面對所遭遇的一切,珍惜並肯定自己所獲得的。對他人的成就也能隨喜讚歎、不心生嫉妒。行者依循佛法的正知見,從因上努力,踏實耕耘福慧心田,將來必能成就圓滿莊嚴的佛果。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