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意識轉換系列完結篇 無住生心
超越到理性之外,超越到沒有假設,沒有認知,到達「空、無」的層次!那麼,無限的潛力就會生出來。
李秉信
(續上期)近代人類學者開始注意到,墨西哥印地安人學習古代印地安人留下來的「作夢」的修習法門。他們透過心智嚴格的鍛鍊,把清醒時的注意力在夢中建立起來,使夢成為一個探討意識的工具,這也是意識轉換的另一個佐證。對意識的探討是對人類心靈極大的挑戰,不但探索人類心靈的極限,並挑戰人類的價值與生命觀,使修行者有機會回歸到無窮,同時也在修行過程中一探宇宙與生命的奧秘。然而在「意識轉換」的過程中,雖然我們瞭解,人的心智可以在多層的意識間進出.
但是很奇妙的,每一個層次的意識,都自己「以為」它是它自己世界的主宰者。然而,從更深的角度來想,意識認為自己是主宰而創造了世界,而誰創造了意識呢?如果創造意識的也都是被設計,被主宰的。這時候我們是否要問自己,誰是那個最原始的設計者,誰又是那個最後的主宰者?而主宰者和設計者的「以為」又是什麼呢?心識的大能 ,就像是程式設計師的起心動念一樣,用我們的心智,來隨心所欲的建立我們的世界。
但我們是否問過自己,這個最初和最原始的起心動念又是什麼呢?其實,我們更深入的去思考,在每種意識層次下, 都有一個最開始的的「以為」,「認定」,「假設」,而它們都是有自己的侷限性的。歸根究底,每一個意識層次的世界,都有個根源的假設;假設改變了,後面的結論就會跟著改變。
釋迦牟尼說,在這六尺之軀內,世界油然生起,世界也油然毀滅。其實,釋迦牟尼所要真正表達的意思是,客觀的事物所呈現的意義和形象,只是由我的內心世界的意識的「假設」, 「以為」,「認定」所設計的。你絕對有權利設計你所想要的世界,而你的世界會跟随你的認定起舞 。華嚴經上說,三界唯心,法唯識,其實都是這樣的涵義。就如同我們所熟悉的自然界的繽紛色彩,其實,那都不是客觀實存的現象,而是光線從物體反射到我們眼中,經由視神經、大腦解讀後,再依我們視覺的「以為」,「認定」,「假設」,由不同波長而顯出不同顏色;
而在另外一方面。不同的生命體,會依其它們所存在的意識層次,而給予不同的意義及解讀。比如說,相同的光綫,在不同的生物眼中,就有不同的看見。貓咪所看到的光綫,在它的「認定」的世界裡是是灰色系的、蜜蜂能看見的,是它視覺「認定」裡光外之光的紫外線。就算是處在五彩繽紛的世界,在人類的眼中也有彩色和黑白的分別。甚至,同樣的世界對於相同的人而言,他可以這一刻觀察入微,明察秋毫,但他在下一刻,可以因為漫不經心視而不見。他所看到的世界,完全決定在於,他看到那一刻時的「以為」是什麼。
同一個被認知對象,人類以及其他生物,甚至超自然界,都依其所形構的參考座標,而不盡相同。就好像同樣是水,餓鬼道眾生見如濃血、魚族則見如住處、天界有情見如琉璃……六道眾生隨其不同業力,現起各自相應的幻象。也因此,當我們歷緣對境時,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意識層次、用什麽樣的「以為」,「認定」,「假設」,來觀照每一件發生,從而取代對這幻象世界的執取,才是我們在意識轉換和出入間的最後到達。
然而,意識層次就像是,軟體程式設計師所專長的程式語言一樣,有的時候,反而因為可以使用的語言太多,就如同我們可以進入的意識層次太多,而有太多的「假設」可以選擇,自己反而被自己攪亂,甚至不知道該從何下手,而錯亂了語法。我們相同一個人,竟然有這麼多種不同的意識,來面對我們所看到,聽到,感覺到的事物。然而,人類都有一個最珍貴的天性來自我們的內心,那就是你有「完全的主控權」,自己來決定,你要用那一種層次的意識,或是那一種的「以為」,「認定」,「假設」,去感受這些外界的刺激,而設計出自己不同的世界。
就拿人類最喜歡說的「理性」來舉例吧。在不同的意識層次下來看自己的「理性」,竟然也有不同的層次的體會,以及由這個體會去建立和存在的世界。我們人類常會想東想西是吧?那「想東想西」的心,或是胡思亂想的心,其實就是比較低層次意識下的「理性」;如果你的思維是「有系統」的,這又是另外一種比較高層次意識下的「理性」;更高一點的意識,是形而上的「邏輯論證」,就像偵探般抽絲剝繭地把真相找出來;
再上一層的意識,就是「智慧」;而比智慧更高的層次是「思議所不及」,那是邏輯論證達不到的地方,是不可思議,但又清楚、明白的,到了這個境界就是「般若智」。「般若智」是屬於一種直覺,這個直覺能生萬法。這樣層次的直覺,有人就會覺得好像不太容易懂。但是,這一層次的「直覺」,本來就是我們深一層的意識,那是我們每天都在用的;但這也是需要鍛鍊的。
我們再想得更深入一點, 無論是我們「想東想西」到「智慧」,這些層次的「理性」都還是有一定的侷限性,怎麼說呢?我們就以較高層次的「邏輯論證」、「智慧」來說,只有一開始的「假設」,及思緒過程的「邏輯論證」是不夠的,一定要到最後,整套思緒的結論,經過「查證」後,才能夠從結果的驗證中,去證明我們一開始的「假設」是正確的;
也就是,若沒有結果的驗證,就沒有辦法去證明這些「以為」的無誤。 所以,若是以更高的角度來看我們心智內所有的意識層次,它們都是有它們的限制,因為無論是邏輯論證,或是智慧,其最根源的思緒是必須有個「假設」;當這些「假設」改變了,後面的結論就會跟著改變。所以,「邏輯論證」並不能證明那就是真的,一定要經過查證,科學家要做實驗,才能「暫時的」確認他們的「假設」,在推論上是正確的。
但是,我們可以在科學的發展史上看到,後起之秀的科學家,只要在更新的科學發現下,改變他們的「以為」,「認定」,「假設」,就可以用新的定律推翻原有的定律 。我們常常說證據會說話,其實證據不會說話,是人在用他的「認定」和「假設」去解讀證據而說的。凡是人認定的,就不一定是絕對正確!所以,「查證」過程還是受人的認知的影響,在這裡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關鍵,做查證工作的人的「以為」「假設」「認知」,才是意識層次最大的限制!
那我們如何超越這個限制呢?就是要超越到理性之外,超越到「沒有假設」,「沒有認知」,到達「空、無」的層次!如果你可以超越假設,那麼,無限的潛力就會生出來。套一句佛家用語,就是要「無所住而生其心」,所謂的「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超越一般人起心動念的「以為」「假設」和「認知」,而這個「沒有假設」,「無所住」所生出來的意識層次,才是大有能力,無所不能,而且千變萬化的。
其實,這樣的例子隨手可得。我們常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無聲勝有聲>,<無招勝有招>。這些比喻的真正含義是,當沒有假設和認定的知識和表達,才是大有能力的智慧能由心而生,及真知灼見的看法脫口而出的時候;我們也常說,<無欲則剛>,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我們的意識層次,沒有一個認定欲望的界限時候,我們的意志和世界,一定是堅強無比的。
就如同金剛不壞之身一樣,禁得起任何的考驗及誘惑。如果是「有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我們是基於「以為」「假設」「認知」的意識所產生的世界,無論意識主宰者,再怎麼變化多端,游刃有餘,也都是沒有辦法超越當初起心動念的假設範圍。而人類若是已經有了「假設」,而在這個「認定」意識層次下的世界,就會非常的有限及脆弱,當認定和假設成為一種執著的時候,這就是人類痛苦和煩惱的根源。
而從另外一方面來看,當我們在起心動念的那一刻,能做到「無住生心」時,在這個時候, 由這個「無住生心」所生出的假設, 在接下來的意識思考的程序中,反而是非常靈活,而且可以變動多端的。 甚至我們把「無住生心」所生出的「假設」和「認定」, 只是當作我們在人間道場修行的道具。
我們可以自在用這個「假設」, 也可以隨意的執取另外一「認定」,甚至我們可以揚棄所有的「認知」。世間的價值, 只是看我的抓取而已。而在這樣的靈活性上, 使我們的世界脫離了只有一個,或是有限認定的框框,掙脫了有前提意識的有限,而在這個時候,我們的世界, 就成了無所不能,無可不行的人間道場。人的心在「無住」的起心動念後,其緊接著思考的過程中,都是會有假設和認定的,也就是在思考過程中,會有所謂的「有住生心」。
而最重要的是,在這「有住生心」意識層次編織世界的程序中,我們的心中也非常清楚明白、沒有忘記「動念無住」這一段,人在這後續用意識編織世界的「有住」方式, 自然就不會鎖定在某一個「假設」或立場上,反而可以有千千萬萬不同的假設和認定, 這才是真正在意識上的來去自如。因為從「無住」那裡生出來的假設或立場是很容易變動的,所以從假設和立場再生出來的唯物論、唯心論、心物合一論……等也可以千變萬化的;
而再由這些理論生出來的心,當然也是可以變動的。當這樣人的心是來去自如的時候, 那些根深蒂固的執著,再也無法捆綁我們的意識,人自然而然的想得開,解憂脫苦完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間,這正是「如來」和「善逝」的最佳寫照。
我們可以拿一個人看空金錢的人生觀,而以一個人在起心動念上「有住」和「無住」的不同上,作一個比較。來看金錢在不同的起心動念下,定義是什麼,價值又是什麼。如果這個人在起心動念就是「有住」的話,也就是他的起心動念是不以金錢為意的,甚至毫無金錢觀念的,那麼在他的意識世界來看金錢,鈔票就只是一張紙而已,甚至他處理金錢的觀念上揮金如土,花錢如水;
但是如果這個人對於金錢的起心動念是「無住」的,那麼在他的意識世界裡,金錢對於他,就不會只有是一張紙而已,還會有別的想法存在。他可以把金錢看作是濟世渡人的功德,而成為一個造橋鋪路的活菩蕯。他也可以用他的財富,作為啟發眾生佛性的道具,來幫助更多的人修行悟道。他更可以用他的財產滋息,設置公益的基金,或是清寒學童的助學金,來幫助更多的人,擺脫貧窮的陰影。
同樣是在看空金錢的意識層次裡,「有住生心」的起心動念營造的世界是這麽有限。而在「無住生心」起心動念下,去編織的意識世界,竟然是這麼精彩,豐富和充滿變化的。「無住生心」的狀態就是這麼的多彩多姿、這麼有彈性,也可以說變成不穩定的狀態,但也可以說很穩定,它是既穩定又不穩定的狀態,它好像很明確但是又很模糊……會呈現出「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金剛經》的「是名……」的狀態。
這樣「無住生心」的起心動念下,所創造出如此精彩的大千世界,才是人類在追求「意識轉換」上最高層次的到達。(全文完)
李秉信
(續上期)近代人類學者開始注意到,墨西哥印地安人學習古代印地安人留下來的「作夢」的修習法門。他們透過心智嚴格的鍛鍊,把清醒時的注意力在夢中建立起來,使夢成為一個探討意識的工具,這也是意識轉換的另一個佐證。對意識的探討是對人類心靈極大的挑戰,不但探索人類心靈的極限,並挑戰人類的價值與生命觀,使修行者有機會回歸到無窮,同時也在修行過程中一探宇宙與生命的奧秘。然而在「意識轉換」的過程中,雖然我們瞭解,人的心智可以在多層的意識間進出.
但是很奇妙的,每一個層次的意識,都自己「以為」它是它自己世界的主宰者。然而,從更深的角度來想,意識認為自己是主宰而創造了世界,而誰創造了意識呢?如果創造意識的也都是被設計,被主宰的。這時候我們是否要問自己,誰是那個最原始的設計者,誰又是那個最後的主宰者?而主宰者和設計者的「以為」又是什麼呢?心識的大能 ,就像是程式設計師的起心動念一樣,用我們的心智,來隨心所欲的建立我們的世界。
但我們是否問過自己,這個最初和最原始的起心動念又是什麼呢?其實,我們更深入的去思考,在每種意識層次下, 都有一個最開始的的「以為」,「認定」,「假設」,而它們都是有自己的侷限性的。歸根究底,每一個意識層次的世界,都有個根源的假設;假設改變了,後面的結論就會跟著改變。
釋迦牟尼說,在這六尺之軀內,世界油然生起,世界也油然毀滅。其實,釋迦牟尼所要真正表達的意思是,客觀的事物所呈現的意義和形象,只是由我的內心世界的意識的「假設」, 「以為」,「認定」所設計的。你絕對有權利設計你所想要的世界,而你的世界會跟随你的認定起舞 。華嚴經上說,三界唯心,法唯識,其實都是這樣的涵義。就如同我們所熟悉的自然界的繽紛色彩,其實,那都不是客觀實存的現象,而是光線從物體反射到我們眼中,經由視神經、大腦解讀後,再依我們視覺的「以為」,「認定」,「假設」,由不同波長而顯出不同顏色;
而在另外一方面。不同的生命體,會依其它們所存在的意識層次,而給予不同的意義及解讀。比如說,相同的光綫,在不同的生物眼中,就有不同的看見。貓咪所看到的光綫,在它的「認定」的世界裡是是灰色系的、蜜蜂能看見的,是它視覺「認定」裡光外之光的紫外線。就算是處在五彩繽紛的世界,在人類的眼中也有彩色和黑白的分別。甚至,同樣的世界對於相同的人而言,他可以這一刻觀察入微,明察秋毫,但他在下一刻,可以因為漫不經心視而不見。他所看到的世界,完全決定在於,他看到那一刻時的「以為」是什麼。
同一個被認知對象,人類以及其他生物,甚至超自然界,都依其所形構的參考座標,而不盡相同。就好像同樣是水,餓鬼道眾生見如濃血、魚族則見如住處、天界有情見如琉璃……六道眾生隨其不同業力,現起各自相應的幻象。也因此,當我們歷緣對境時,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意識層次、用什麽樣的「以為」,「認定」,「假設」,來觀照每一件發生,從而取代對這幻象世界的執取,才是我們在意識轉換和出入間的最後到達。
然而,意識層次就像是,軟體程式設計師所專長的程式語言一樣,有的時候,反而因為可以使用的語言太多,就如同我們可以進入的意識層次太多,而有太多的「假設」可以選擇,自己反而被自己攪亂,甚至不知道該從何下手,而錯亂了語法。我們相同一個人,竟然有這麼多種不同的意識,來面對我們所看到,聽到,感覺到的事物。然而,人類都有一個最珍貴的天性來自我們的內心,那就是你有「完全的主控權」,自己來決定,你要用那一種層次的意識,或是那一種的「以為」,「認定」,「假設」,去感受這些外界的刺激,而設計出自己不同的世界。
就拿人類最喜歡說的「理性」來舉例吧。在不同的意識層次下來看自己的「理性」,竟然也有不同的層次的體會,以及由這個體會去建立和存在的世界。我們人類常會想東想西是吧?那「想東想西」的心,或是胡思亂想的心,其實就是比較低層次意識下的「理性」;如果你的思維是「有系統」的,這又是另外一種比較高層次意識下的「理性」;更高一點的意識,是形而上的「邏輯論證」,就像偵探般抽絲剝繭地把真相找出來;
再上一層的意識,就是「智慧」;而比智慧更高的層次是「思議所不及」,那是邏輯論證達不到的地方,是不可思議,但又清楚、明白的,到了這個境界就是「般若智」。「般若智」是屬於一種直覺,這個直覺能生萬法。這樣層次的直覺,有人就會覺得好像不太容易懂。但是,這一層次的「直覺」,本來就是我們深一層的意識,那是我們每天都在用的;但這也是需要鍛鍊的。
我們再想得更深入一點, 無論是我們「想東想西」到「智慧」,這些層次的「理性」都還是有一定的侷限性,怎麼說呢?我們就以較高層次的「邏輯論證」、「智慧」來說,只有一開始的「假設」,及思緒過程的「邏輯論證」是不夠的,一定要到最後,整套思緒的結論,經過「查證」後,才能夠從結果的驗證中,去證明我們一開始的「假設」是正確的;
也就是,若沒有結果的驗證,就沒有辦法去證明這些「以為」的無誤。 所以,若是以更高的角度來看我們心智內所有的意識層次,它們都是有它們的限制,因為無論是邏輯論證,或是智慧,其最根源的思緒是必須有個「假設」;當這些「假設」改變了,後面的結論就會跟著改變。所以,「邏輯論證」並不能證明那就是真的,一定要經過查證,科學家要做實驗,才能「暫時的」確認他們的「假設」,在推論上是正確的。
但是,我們可以在科學的發展史上看到,後起之秀的科學家,只要在更新的科學發現下,改變他們的「以為」,「認定」,「假設」,就可以用新的定律推翻原有的定律 。我們常常說證據會說話,其實證據不會說話,是人在用他的「認定」和「假設」去解讀證據而說的。凡是人認定的,就不一定是絕對正確!所以,「查證」過程還是受人的認知的影響,在這裡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關鍵,做查證工作的人的「以為」「假設」「認知」,才是意識層次最大的限制!
那我們如何超越這個限制呢?就是要超越到理性之外,超越到「沒有假設」,「沒有認知」,到達「空、無」的層次!如果你可以超越假設,那麼,無限的潛力就會生出來。套一句佛家用語,就是要「無所住而生其心」,所謂的「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超越一般人起心動念的「以為」「假設」和「認知」,而這個「沒有假設」,「無所住」所生出來的意識層次,才是大有能力,無所不能,而且千變萬化的。
其實,這樣的例子隨手可得。我們常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無聲勝有聲>,<無招勝有招>。這些比喻的真正含義是,當沒有假設和認定的知識和表達,才是大有能力的智慧能由心而生,及真知灼見的看法脫口而出的時候;我們也常說,<無欲則剛>,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我們的意識層次,沒有一個認定欲望的界限時候,我們的意志和世界,一定是堅強無比的。
就如同金剛不壞之身一樣,禁得起任何的考驗及誘惑。如果是「有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我們是基於「以為」「假設」「認知」的意識所產生的世界,無論意識主宰者,再怎麼變化多端,游刃有餘,也都是沒有辦法超越當初起心動念的假設範圍。而人類若是已經有了「假設」,而在這個「認定」意識層次下的世界,就會非常的有限及脆弱,當認定和假設成為一種執著的時候,這就是人類痛苦和煩惱的根源。
而從另外一方面來看,當我們在起心動念的那一刻,能做到「無住生心」時,在這個時候, 由這個「無住生心」所生出的假設, 在接下來的意識思考的程序中,反而是非常靈活,而且可以變動多端的。 甚至我們把「無住生心」所生出的「假設」和「認定」, 只是當作我們在人間道場修行的道具。
我們可以自在用這個「假設」, 也可以隨意的執取另外一「認定」,甚至我們可以揚棄所有的「認知」。世間的價值, 只是看我的抓取而已。而在這樣的靈活性上, 使我們的世界脫離了只有一個,或是有限認定的框框,掙脫了有前提意識的有限,而在這個時候,我們的世界, 就成了無所不能,無可不行的人間道場。人的心在「無住」的起心動念後,其緊接著思考的過程中,都是會有假設和認定的,也就是在思考過程中,會有所謂的「有住生心」。
而最重要的是,在這「有住生心」意識層次編織世界的程序中,我們的心中也非常清楚明白、沒有忘記「動念無住」這一段,人在這後續用意識編織世界的「有住」方式, 自然就不會鎖定在某一個「假設」或立場上,反而可以有千千萬萬不同的假設和認定, 這才是真正在意識上的來去自如。因為從「無住」那裡生出來的假設或立場是很容易變動的,所以從假設和立場再生出來的唯物論、唯心論、心物合一論……等也可以千變萬化的;
而再由這些理論生出來的心,當然也是可以變動的。當這樣人的心是來去自如的時候, 那些根深蒂固的執著,再也無法捆綁我們的意識,人自然而然的想得開,解憂脫苦完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間,這正是「如來」和「善逝」的最佳寫照。
我們可以拿一個人看空金錢的人生觀,而以一個人在起心動念上「有住」和「無住」的不同上,作一個比較。來看金錢在不同的起心動念下,定義是什麼,價值又是什麼。如果這個人在起心動念就是「有住」的話,也就是他的起心動念是不以金錢為意的,甚至毫無金錢觀念的,那麼在他的意識世界來看金錢,鈔票就只是一張紙而已,甚至他處理金錢的觀念上揮金如土,花錢如水;
但是如果這個人對於金錢的起心動念是「無住」的,那麼在他的意識世界裡,金錢對於他,就不會只有是一張紙而已,還會有別的想法存在。他可以把金錢看作是濟世渡人的功德,而成為一個造橋鋪路的活菩蕯。他也可以用他的財富,作為啟發眾生佛性的道具,來幫助更多的人修行悟道。他更可以用他的財產滋息,設置公益的基金,或是清寒學童的助學金,來幫助更多的人,擺脫貧窮的陰影。
同樣是在看空金錢的意識層次裡,「有住生心」的起心動念營造的世界是這麽有限。而在「無住生心」起心動念下,去編織的意識世界,竟然是這麼精彩,豐富和充滿變化的。「無住生心」的狀態就是這麼的多彩多姿、這麼有彈性,也可以說變成不穩定的狀態,但也可以說很穩定,它是既穩定又不穩定的狀態,它好像很明確但是又很模糊……會呈現出「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金剛經》的「是名……」的狀態。
這樣「無住生心」的起心動念下,所創造出如此精彩的大千世界,才是人類在追求「意識轉換」上最高層次的到達。(全文完)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