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傳燈公案系列之九 話頭若無疑情公案無益
李秉信
禪宗五家宗派講究公案,但是,參來參去,好像只是一個達摩,直指人心。這樣的味道,是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後人跟隨者各各有手腕,其中竟有一兩個相似,如雲門大慧。巧妙是在於,理有兩層意義:佛性、佛理恆在,不以作道理得,而是在於味道。凡夫參禪,愛作道理,一不小心掉入陷阱。把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以心傳心的妙法,說的煞有介事一樣。
禪宗的祖師,故拋出個沒道理的“話頭” ,看徒兒如何識取;若道理根器重者,喜歡在語言文字上尋理,進入無解的弔詭,則成大病。不講道理的話頭,常常有長驅直入的妙處。舉個例子來說,疑有兩層意義,見地上不可有疑,方敵得生死,與人方便;參禪藉疑啟修,雲門與大慧亦有“看話”端倪,日日提撕,待啐地折,嚗地斷。道理或理,在文偃與宗杲用法上,乃是從沒有道理的疑點切入。
用兩種意義:一,理若指要人去悟的佛性,那理是恒在的,要人去看,去參。而且要死纏爛打的糾結下去。二,在實修中,若是在語言文字上尋理,便成大病。喝水的味道,哪裡有辦法用文字說清楚呢?要知佛法無人情,要相信。相信的味道,就是無絲毫疑惑,只教看如何是佛?只有曝地斷,才能像剝洋蔥一層一層深入。若自無疑,始有方便,為他人決疑。若自有疑,如何為人除得疑?
再與他人添得一重疑。這種疑是不可有的,要相信狗子無佛性的“話”,不悟不已。禪無文字,須是悟始得,卻先要有疑才有悟。大慧自十七歲便疑著此事,恰恰參了十七年。不這麼疑,就無以悟。宗杲:不得向意根下卜度,不得向舉起處承當。時節若至,其理自彰。不需呈伎倆,直須啐地折,嚗地斷,方敵得生死。
道理或理在文偃與宗杲用法上有兩種意義。若指要人去悟的佛性,那理是恆在的,要人去看,去參;若是在語言文字上尋理理,便成大病”。只要從文字上,抓到那麼一點點感覺。文字就應該拿掉,不被捆綁。若自無疑,始有方便,為他人決疑。若自有疑,如何為人除得疑?再與他人添得一重疑。謂之無常迅速,生死事大。
爾諸人,還曾恁麼疑著麼?雲門今日為道上座決疑,且不用利劍,只有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若向這裡疑情脫去,天下橫行。將心無心,若將心去無心,心卻成有,如何硬無得?「臨濟〔義玄〕和尚曰,有一般瞎禿兵向教乘中取意度商量,成於句意,如將屎塊子口中含了却吐與別人,直是叵耐。註:叵耐 令人不可忍耐之意。「…狗子既無佛性,喚甚麼做真法?」
師云…「只這無佛性,便是真法,諸人還信得及麼?若信得及,靈山會儼然未散;若信不及,直待當來問彌勒。」關於疑,宗杲說,「若自無疑,始有方便,為他人決疑。若自有疑,如何為人除得疑?再與他人添得一重疑。」這種疑是不可有的,要相信狗子無佛性的話,不悟不已。另一方面,宗杲說,「禪無文字,須是悟始得。」卻先要有疑才有悟…疑是怎麼疑呢?
他說,「未得〔休歇〕以前,常自思惟…;既不知來處,即是生大。…既不知去處,即是死大。謂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他期望每個人都應有這樣的疑惑,雲門今日為道上座決疑,且不用利劍,只有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若向這裡疑情脫去,〔(疑已決了)〕,天下橫行。今時參禪者,不問了得生死了不得生死,只求速效,且要會禪,無有一個不說道理 … 遂將個沒道理的因緣,與渠看。僧問雲門[文偃],如何是佛?門云,乾屎橛。
臨濟[義玄] … 不須呈技倆,直須啐地折,嚗地斷,方敵得生死。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修行了脫生死也須要時間。只要找對方法,跟對明師,持之以恆,就有希望。要靠參禪悟道,就不能動用腦筋去想。不動腦筋想包括了不可依文解字,或把祖師開悟的因緣當成是奇妙玄妙的理解。
若不悟,只是口頭道得幾個無無, … 有甚罪過? 問,一口吞盡時如何?師[文偃] 曰,我在汝肚裡 …宗杲]問僧,還記得話頭麼?僧云,不記得。…話頭是用來產生疑情的工具。若是產生不了疑情,則話頭或公案就毫無意義。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禪宗五家宗派講究公案,但是,參來參去,好像只是一個達摩,直指人心。這樣的味道,是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後人跟隨者各各有手腕,其中竟有一兩個相似,如雲門大慧。巧妙是在於,理有兩層意義:佛性、佛理恆在,不以作道理得,而是在於味道。凡夫參禪,愛作道理,一不小心掉入陷阱。把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以心傳心的妙法,說的煞有介事一樣。
禪宗的祖師,故拋出個沒道理的“話頭” ,看徒兒如何識取;若道理根器重者,喜歡在語言文字上尋理,進入無解的弔詭,則成大病。不講道理的話頭,常常有長驅直入的妙處。舉個例子來說,疑有兩層意義,見地上不可有疑,方敵得生死,與人方便;參禪藉疑啟修,雲門與大慧亦有“看話”端倪,日日提撕,待啐地折,嚗地斷。道理或理,在文偃與宗杲用法上,乃是從沒有道理的疑點切入。
用兩種意義:一,理若指要人去悟的佛性,那理是恒在的,要人去看,去參。而且要死纏爛打的糾結下去。二,在實修中,若是在語言文字上尋理,便成大病。喝水的味道,哪裡有辦法用文字說清楚呢?要知佛法無人情,要相信。相信的味道,就是無絲毫疑惑,只教看如何是佛?只有曝地斷,才能像剝洋蔥一層一層深入。若自無疑,始有方便,為他人決疑。若自有疑,如何為人除得疑?
再與他人添得一重疑。這種疑是不可有的,要相信狗子無佛性的“話”,不悟不已。禪無文字,須是悟始得,卻先要有疑才有悟。大慧自十七歲便疑著此事,恰恰參了十七年。不這麼疑,就無以悟。宗杲:不得向意根下卜度,不得向舉起處承當。時節若至,其理自彰。不需呈伎倆,直須啐地折,嚗地斷,方敵得生死。
道理或理在文偃與宗杲用法上有兩種意義。若指要人去悟的佛性,那理是恆在的,要人去看,去參;若是在語言文字上尋理理,便成大病”。只要從文字上,抓到那麼一點點感覺。文字就應該拿掉,不被捆綁。若自無疑,始有方便,為他人決疑。若自有疑,如何為人除得疑?再與他人添得一重疑。謂之無常迅速,生死事大。
爾諸人,還曾恁麼疑著麼?雲門今日為道上座決疑,且不用利劍,只有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若向這裡疑情脫去,天下橫行。將心無心,若將心去無心,心卻成有,如何硬無得?「臨濟〔義玄〕和尚曰,有一般瞎禿兵向教乘中取意度商量,成於句意,如將屎塊子口中含了却吐與別人,直是叵耐。註:叵耐 令人不可忍耐之意。「…狗子既無佛性,喚甚麼做真法?」
師云…「只這無佛性,便是真法,諸人還信得及麼?若信得及,靈山會儼然未散;若信不及,直待當來問彌勒。」關於疑,宗杲說,「若自無疑,始有方便,為他人決疑。若自有疑,如何為人除得疑?再與他人添得一重疑。」這種疑是不可有的,要相信狗子無佛性的話,不悟不已。另一方面,宗杲說,「禪無文字,須是悟始得。」卻先要有疑才有悟…疑是怎麼疑呢?
他說,「未得〔休歇〕以前,常自思惟…;既不知來處,即是生大。…既不知去處,即是死大。謂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他期望每個人都應有這樣的疑惑,雲門今日為道上座決疑,且不用利劍,只有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若向這裡疑情脫去,〔(疑已決了)〕,天下橫行。今時參禪者,不問了得生死了不得生死,只求速效,且要會禪,無有一個不說道理 … 遂將個沒道理的因緣,與渠看。僧問雲門[文偃],如何是佛?門云,乾屎橛。
臨濟[義玄] … 不須呈技倆,直須啐地折,嚗地斷,方敵得生死。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修行了脫生死也須要時間。只要找對方法,跟對明師,持之以恆,就有希望。要靠參禪悟道,就不能動用腦筋去想。不動腦筋想包括了不可依文解字,或把祖師開悟的因緣當成是奇妙玄妙的理解。
若不悟,只是口頭道得幾個無無, … 有甚罪過? 問,一口吞盡時如何?師[文偃] 曰,我在汝肚裡 …宗杲]問僧,還記得話頭麼?僧云,不記得。…話頭是用來產生疑情的工具。若是產生不了疑情,則話頭或公案就毫無意義。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