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意識轉換系列之五 思考的紀律
李秉信
只有經過不斷潛心修練「意識轉換」,像是麵團師父一樣,將自己的心智,如同麵團般的抓取有樣,才能一步又一步的操練心智的進出。
(續上期)要瞭解人類的意識作用,以致於如何作意識轉換,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內心的世界,對於人世間的發生,在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及意識是什麼?到底我們是在作什麼樣的思考流程?其實,從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就可以瞭解到,清醒意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作,是具有多面性及複雜性的。譬如說,當一個作曲家開始被感動,有個心願要來創作一首大型的歌劇,這時候,他在使用意識裡的「立志」。立志以後,他聚精會神,構思一齣大型歌劇的合奏曲,這時候,他在使用他意識裡的「計劃」。在他的工作室裡,他把合唱團的每一個分部,事先作一個合聲的模擬,他在使用意識裡的「想像」,他拿起筆來,寫出五線譜,他在使用意識裡的「知覺」,緊跟著,他用鋼琴的合音,來籌思每一個分部,發聲的先後,他在使用意識裡的「和諧」。他一邊工作,一邊在去除雜念,想用最有效的方式把作品完成,他在使用意識裡的「專心」。休息的時候,他突發奇想,把眼前的桌椅,當成了劇院裡滿座的聽眾,在聽完他的作品以後,全都起立,向他高呼安可,他在使用意識裡的「遠景」,當他在繳盡腦汁,靈感缺乏的時候,聞到桃花的香味,他在使用意識裡的「感覺」,突然似有天籟之音在他耳旁響起一樣,創意不斷,他在使用意識裡的「創造」,當他遇到創作瓶頸的時候,他還是堅持要把作品完成,他在使用意識裡的「決心」,當作品完成了以後,他感到非常的欣慰,他在使用意識裡的「情緒」。
由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人在清醒意識下,想完成作曲的思考流程裡,竟然包含了如此這樣多變的念頭。只是一個單純的作曲工作,從計劃到完成,在作曲家的內心世界,竟然有這麼多錯綜複雜的清醒意識,參與其中。佛陀說,我們每個人一天裡面有三萬六千個念頭升起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在清醒意識下進行意識轉換,就必須讓上述所提到這麼多念頭,都作適當的退讓,才會有機會讓另外一種層次的意識,來接管我們的心智。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釋迦牟尼探討意識的本質,留下了影響深遠的原始彿法。釋迦牟尼入涅盤後五百年,代代相傳的禪宗祖師,運用釋迦牟尼的心法來教導修行的人,如何在人仍有生命的時候,經由深入禪定的「入,住,出」定間,由觀外境及內心的妄念為虛空及無常,而在禪定中作意識轉換,退轉了所有在世間或在夢中,千千萬萬個妄起的意識及念頭。人在這個被退轉後的意識,甚至沒有意識下的世界,就已經不再被限制於任何我們所知意識的有限裡。在這樣的意識退轉世界中,一切都是有可能的。我們的思想充滿著無限的大能,讓一切不可能的都可以有機會變成可能。這樣超越意識世界下的能力,作用於禪定的意識轉換的出入間,在交互的意識的進出裡,開啟了進入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大門,將其心識轉換到極高的境界,由此產妙智慧,從而解憂脫苦。
在禪定中的修行者瞑目靜坐,他們利用閉著的眼睛,把外面形像傳到意識者的過程進行六根的中斷,他們在極度放鬆的心境下,將聲音摒棄於耳根之外。 閉關修行的禪定者,藉著專注呼吸的調整,逐步使身心安定下來。相關的知覺,記憶,想像,理智,情緒,意志的意識作用,都在累積的禪定中逐步消融 。在修行意識轉換的道路上,對於每一個修行者而言,都有不同的領悟及速度。每個人先天的根器不同,帶到今生累世的業報也不一樣。為了讓每一個修行者,在各人不同的資質下修成正果, 師父帶領每位修行者,都有不同的法門,來退轉清醒的意識,也就是所謂敲開「悟道」的大門 。 有的人像六祖惠能一樣,前世已下過工夫,縱然未讀詩書五經,不知道什麼大道理,大字也識不了幾個。 但是很奇妙的,他們就是能夠很容易的將這些意識消融退讓,而讓另外幾種層次的意識輕易進駐 。甚至,他們更瞭悟了這個世界的出入,只是在作不同層次的意識轉換而已 ,而且也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意識層次都有破滅的時候,所有的角色和人物都像在夢裡劇情一樣,早晚會有夢醒消失的時候。甚至我們可以用「熟睡無夢」的經歷來作體會,人如果在極度疲勞之後,作深沈無夢的睡眠,當睡到至熟,甚至夢都不在了,試問著我們自己,在「無夢」的時候,我們身邊讓我們牽腸掛肚的角色,以及困惑我們精彩的劇情又在那裡?這才是「意識轉換」的最後到達,也是永無煩惱的唯一出路,更是佛家所說的「頓悟」那瞬時間的永恆。
有些修行人,在我們所處的世界(欲界)輪迴多次,因此在欲望上的執取束縛較重 ,往往須要勤修禪定退轉意識,才能完成意識轉換。我們常說,修行者六根清淨,其實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是, 不論是短期的在家閉關,或是長年的上山出家。對於一般欲望較重,或是根器普通的修行人而言,只有藉著,無論是環境上客觀的隔離,或是主觀上心境的轉變,從而完全切斷外境對於修行者的干擾,來減少修行者知覺的作用,看看是不是能將修行者的意識及念頭,作被動性或是強迫性的退轉 。 許多修行人在聽完大師開示以後,仍是汲汲於執著不同的世間色相。像是金錢,名利,情慾甚至親情等。其實對於修行者而言,他們那樣如此放不下來的原因,乃是因為修行者的內心,對於某種意識層次的世界執著太重。或是因為那種所謂的生命呼喚,不僅侷限於今生,更是累世因緣的覆蓋,在這種前緣未了,今生的緣份又接腫而來的果報下,多少世間的男女,都在經歷這種世代的困擾及折磨。更有些人,由於在心靈深處潛意識的根,種下業力太深入,內心只要聽到來自本性的呼喚,根本無法拒絕引誘,更遑論借助外境的隔離,來退轉對於這種欲望的執取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由荒野上被誘捕的野狼,就算是經過人類細心的豢養,也很難徹底阻絕大自然,對於他們的野性呼喚,而以最原始的面目呈現自己。人也是一樣, 對於這樣來自生命執取外境,是很難放下的,甚而在靜坐過程中,很難壓抑胡思亂想的念頭。對於這樣的修行者而言,若只有藉著佛法上的道理,來分析外境是變動的,不恆長的, 而使心靈停止對於外境的執取,是很難開悟的。因此,只有經過不斷潛心修練「意識轉換」,像是麵團師父一樣,將自己的心智,如同麵團般的抓取有樣,一步又一步的操練心智的進出。
走在「漸悟」修行路上的行者,不單只是在佛法上的體悟,更須藉著禪定及觀照的作用,在不斷重複的練習中,建立心智「思考的紀律」。密宗中有「觀想」的法門,藉助超越時空,和佛陀在一起,甚或成為佛陀的樣子,甚或是和佛陀一樣德性,來逐漸的轉換自己的意識,或是在另外一個意識層次的高度來看自己。有的人在另外一個層次的定中,不但可以接受道行深厚的本尊加持,更藉著觀想和本尊是一樣,在超越時空及橫跨意識層次,和本尊的意識「合一」中,逐漸改變了修行者的意識層次。本尊透過超越修行者意識層次的侷限下,將其定力迴向到修行者不安定的靈裡,逐步停止了修行者複雜的清醒意識作用。清醒的意識經過適當的禪修鍛鍊,終於在禪定中,觀想中,加持下退讓了它的主導作用,人的意識在退讓以後,才能放棄執取。我們在禪定中清醒的意識退讓,使平常受壓抑,只能在夢中作用的潛意識,在禪定中啟動,造成了禪定中的修行者,顯現了不同的時空世界,而使清醒意識所顯現的世界則暫時消失,進入累世所修得的較高層界。 原始佛教中修習禪定的作用,是將心靈自身,口,意三種層次中解脫。以獲得心靈超越三界的自由。 釋迦牟尼建立了意識轉換的修行法門,也開啟了人類探討廣大意識的方法。(下期續)
只有經過不斷潛心修練「意識轉換」,像是麵團師父一樣,將自己的心智,如同麵團般的抓取有樣,才能一步又一步的操練心智的進出。
(續上期)要瞭解人類的意識作用,以致於如何作意識轉換,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內心的世界,對於人世間的發生,在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及意識是什麼?到底我們是在作什麼樣的思考流程?其實,從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就可以瞭解到,清醒意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作,是具有多面性及複雜性的。譬如說,當一個作曲家開始被感動,有個心願要來創作一首大型的歌劇,這時候,他在使用意識裡的「立志」。立志以後,他聚精會神,構思一齣大型歌劇的合奏曲,這時候,他在使用他意識裡的「計劃」。在他的工作室裡,他把合唱團的每一個分部,事先作一個合聲的模擬,他在使用意識裡的「想像」,他拿起筆來,寫出五線譜,他在使用意識裡的「知覺」,緊跟著,他用鋼琴的合音,來籌思每一個分部,發聲的先後,他在使用意識裡的「和諧」。他一邊工作,一邊在去除雜念,想用最有效的方式把作品完成,他在使用意識裡的「專心」。休息的時候,他突發奇想,把眼前的桌椅,當成了劇院裡滿座的聽眾,在聽完他的作品以後,全都起立,向他高呼安可,他在使用意識裡的「遠景」,當他在繳盡腦汁,靈感缺乏的時候,聞到桃花的香味,他在使用意識裡的「感覺」,突然似有天籟之音在他耳旁響起一樣,創意不斷,他在使用意識裡的「創造」,當他遇到創作瓶頸的時候,他還是堅持要把作品完成,他在使用意識裡的「決心」,當作品完成了以後,他感到非常的欣慰,他在使用意識裡的「情緒」。
由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人在清醒意識下,想完成作曲的思考流程裡,竟然包含了如此這樣多變的念頭。只是一個單純的作曲工作,從計劃到完成,在作曲家的內心世界,竟然有這麼多錯綜複雜的清醒意識,參與其中。佛陀說,我們每個人一天裡面有三萬六千個念頭升起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在清醒意識下進行意識轉換,就必須讓上述所提到這麼多念頭,都作適當的退讓,才會有機會讓另外一種層次的意識,來接管我們的心智。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釋迦牟尼探討意識的本質,留下了影響深遠的原始彿法。釋迦牟尼入涅盤後五百年,代代相傳的禪宗祖師,運用釋迦牟尼的心法來教導修行的人,如何在人仍有生命的時候,經由深入禪定的「入,住,出」定間,由觀外境及內心的妄念為虛空及無常,而在禪定中作意識轉換,退轉了所有在世間或在夢中,千千萬萬個妄起的意識及念頭。人在這個被退轉後的意識,甚至沒有意識下的世界,就已經不再被限制於任何我們所知意識的有限裡。在這樣的意識退轉世界中,一切都是有可能的。我們的思想充滿著無限的大能,讓一切不可能的都可以有機會變成可能。這樣超越意識世界下的能力,作用於禪定的意識轉換的出入間,在交互的意識的進出裡,開啟了進入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大門,將其心識轉換到極高的境界,由此產妙智慧,從而解憂脫苦。
在禪定中的修行者瞑目靜坐,他們利用閉著的眼睛,把外面形像傳到意識者的過程進行六根的中斷,他們在極度放鬆的心境下,將聲音摒棄於耳根之外。 閉關修行的禪定者,藉著專注呼吸的調整,逐步使身心安定下來。相關的知覺,記憶,想像,理智,情緒,意志的意識作用,都在累積的禪定中逐步消融 。在修行意識轉換的道路上,對於每一個修行者而言,都有不同的領悟及速度。每個人先天的根器不同,帶到今生累世的業報也不一樣。為了讓每一個修行者,在各人不同的資質下修成正果, 師父帶領每位修行者,都有不同的法門,來退轉清醒的意識,也就是所謂敲開「悟道」的大門 。 有的人像六祖惠能一樣,前世已下過工夫,縱然未讀詩書五經,不知道什麼大道理,大字也識不了幾個。 但是很奇妙的,他們就是能夠很容易的將這些意識消融退讓,而讓另外幾種層次的意識輕易進駐 。甚至,他們更瞭悟了這個世界的出入,只是在作不同層次的意識轉換而已 ,而且也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意識層次都有破滅的時候,所有的角色和人物都像在夢裡劇情一樣,早晚會有夢醒消失的時候。甚至我們可以用「熟睡無夢」的經歷來作體會,人如果在極度疲勞之後,作深沈無夢的睡眠,當睡到至熟,甚至夢都不在了,試問著我們自己,在「無夢」的時候,我們身邊讓我們牽腸掛肚的角色,以及困惑我們精彩的劇情又在那裡?這才是「意識轉換」的最後到達,也是永無煩惱的唯一出路,更是佛家所說的「頓悟」那瞬時間的永恆。
有些修行人,在我們所處的世界(欲界)輪迴多次,因此在欲望上的執取束縛較重 ,往往須要勤修禪定退轉意識,才能完成意識轉換。我們常說,修行者六根清淨,其實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是, 不論是短期的在家閉關,或是長年的上山出家。對於一般欲望較重,或是根器普通的修行人而言,只有藉著,無論是環境上客觀的隔離,或是主觀上心境的轉變,從而完全切斷外境對於修行者的干擾,來減少修行者知覺的作用,看看是不是能將修行者的意識及念頭,作被動性或是強迫性的退轉 。 許多修行人在聽完大師開示以後,仍是汲汲於執著不同的世間色相。像是金錢,名利,情慾甚至親情等。其實對於修行者而言,他們那樣如此放不下來的原因,乃是因為修行者的內心,對於某種意識層次的世界執著太重。或是因為那種所謂的生命呼喚,不僅侷限於今生,更是累世因緣的覆蓋,在這種前緣未了,今生的緣份又接腫而來的果報下,多少世間的男女,都在經歷這種世代的困擾及折磨。更有些人,由於在心靈深處潛意識的根,種下業力太深入,內心只要聽到來自本性的呼喚,根本無法拒絕引誘,更遑論借助外境的隔離,來退轉對於這種欲望的執取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由荒野上被誘捕的野狼,就算是經過人類細心的豢養,也很難徹底阻絕大自然,對於他們的野性呼喚,而以最原始的面目呈現自己。人也是一樣, 對於這樣來自生命執取外境,是很難放下的,甚而在靜坐過程中,很難壓抑胡思亂想的念頭。對於這樣的修行者而言,若只有藉著佛法上的道理,來分析外境是變動的,不恆長的, 而使心靈停止對於外境的執取,是很難開悟的。因此,只有經過不斷潛心修練「意識轉換」,像是麵團師父一樣,將自己的心智,如同麵團般的抓取有樣,一步又一步的操練心智的進出。
走在「漸悟」修行路上的行者,不單只是在佛法上的體悟,更須藉著禪定及觀照的作用,在不斷重複的練習中,建立心智「思考的紀律」。密宗中有「觀想」的法門,藉助超越時空,和佛陀在一起,甚或成為佛陀的樣子,甚或是和佛陀一樣德性,來逐漸的轉換自己的意識,或是在另外一個意識層次的高度來看自己。有的人在另外一個層次的定中,不但可以接受道行深厚的本尊加持,更藉著觀想和本尊是一樣,在超越時空及橫跨意識層次,和本尊的意識「合一」中,逐漸改變了修行者的意識層次。本尊透過超越修行者意識層次的侷限下,將其定力迴向到修行者不安定的靈裡,逐步停止了修行者複雜的清醒意識作用。清醒的意識經過適當的禪修鍛鍊,終於在禪定中,觀想中,加持下退讓了它的主導作用,人的意識在退讓以後,才能放棄執取。我們在禪定中清醒的意識退讓,使平常受壓抑,只能在夢中作用的潛意識,在禪定中啟動,造成了禪定中的修行者,顯現了不同的時空世界,而使清醒意識所顯現的世界則暫時消失,進入累世所修得的較高層界。 原始佛教中修習禪定的作用,是將心靈自身,口,意三種層次中解脫。以獲得心靈超越三界的自由。 釋迦牟尼建立了意識轉換的修行法門,也開啟了人類探討廣大意識的方法。(下期續)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