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針灸奇病妙取獨穴系列之十二 先後後天不可分割整體
李秉信
宇宙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先有天地,然後方有水火與金木,此為土生四象之論據。中土為軸,四象如輪,軸輪旋轉不息,即成為宇宙間之圓運動。天是一個大宇宙,人是一個小宇宙,所以有天人相應之說。
因此,學習中醫學,應先明確宇宙自然界之運動,陰陽六氣之變化,五行生剋之運行,再結合人身陰陽、五行、六氣之相應,分析生理、病理、藥物及治療。如此,則易升岐黃之堂奧矣。
如果不將先後天之關係徹底瞭解,則在辨證論治上,不但療效不高,抑且容易誤治變證百出,因為先天心腎,是人身中最寶貴之主要生命線,而後天脾胃,也是人身中最寶貴之次要生命線,先後天是緊密聯繫而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決不可只強調任何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
依照以上論據,先天心腎為母,後天脾胃為子,君火生脾土,相火生胃土,君火為主,相火為輔,相火必須聽令於君火,君火炫耀,則相火潛伏而腎臟溫,坎水上生而心臟涼。凡陽盛健康之人,其手少陰丁火主令於上,則足少陰癸水不寒而溫;陰盛衰弱之人,則足少陰盛水司氣於下,而手少陰丁火亦將熄滅。
君火健強,則水火既濟,內臟安謐;君火衰弱,則水火不濟,內臟失調。《素問.靈蘭秘典》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陰陽應象大論》云:“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李念莪注曰:“火者陽氣也,天非此火(即日光),不能發育萬物,人非此火(君火和相火),不能生養命根,是以物生必本於陽,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則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壯火散氣,故曰食氣,少火生氣。”
又曰:“陽氣者,身中溫暖之氣也。此氣絕,則身冷而斃矣。運行三焦,熟腐水穀,疇,真火之功,是以內經諄諄反覆,欲人善養此火,但少則壯,壯則衰,特須善為調劑。世之善用苦寒,好行疏伐者,詎非岐黃之罪人哉?”
由此可見,壯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如溫病、暑病、瘟疫病、傷寒陽明白虎、承氣證、濕熱、陽燥症等之邪火)。少火乃心臟之君火,腎臟之命門火,及少陽相火等,及真陽之火而非邪熱壯火也。邪熱之壯火,必須消滅;真陽之少火,則決不可損也。
凡心腎健旺之人,則消化力強,因少火生氣,子食母乳,娘壯兒肥;心腎衰弱之人,則消化力弱,脾胃病較多,因少火弱,生氣少,娘衰兒瘦,乳哺不足也。因此,有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之義。
世之患脾胃病,消化不良,或上吐下瀉,以及痞滿腫脹等證,雖屬於後天脾胃之疾,而先天心腎之衰弱,實為主要原因。如只重視後天之調理,忘卻先天心腎之關係,徒治其末,忽略其本,病輕或有效,病重則無益而有損。
但是,如只重視先天之心腎,而忘卻後天脾胃,亦屬片面看法,因中氣如軸,四象如輪,可見其關係之密切。若只知後天,猶如有軸無輪,若只知先天,又如有輪無軸,均不可能成其為整個圓運動之作用點。在先後天之統一體中,若無水火之升降,焉有四象如輪之旋轉。
因此,君火旺,則相火從令而潛藏,蒸水化氣而生津;君火弱,則相火違令而僭露,寒水氾濫而成災。水底寒,則龍雷升,陰霾瀰漫;水底溫,則龍雷潛,天朗氣清。易曰:“陽生陰長,陰長陽消。”“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及天地交泰,坎離相交,水火既濟,萬物皆喜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李念莪注曰:“二者陰陽也,七損者陽消也,八益者陰長也,生從乎陽,陽懼其消也,殺從乎陰,陰懼其長也,能知七損八益,察其消長之機,用其扶抑之術,則陽常盛而陰不乘。
二者可以調和,常體春夏之令,永獲少壯康強,是真把握陰陽者矣。不知用此,則未央而衰。”《中藏經》云:“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機,陰宜常損,陽宜常益,順陽則生,順陰則滅。”此數語亦可作七損八益之注。
陳修園云:“金元四家,各執己見,劉河間書,雖偏苦寒,尚有見列之處;朱丹溪雖胃究源頭,卻無支離之處;張子和則瑕瑜參半;最下是李東垣,樹論以脾胃為本,立方以補中為先,燥烈劫陰,毫無法度。”
此乃陳批評李東垣,只重視後天脾胃之中氣,而忽略先天之元氣,此種看法,頗有卓見。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宇宙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先有天地,然後方有水火與金木,此為土生四象之論據。中土為軸,四象如輪,軸輪旋轉不息,即成為宇宙間之圓運動。天是一個大宇宙,人是一個小宇宙,所以有天人相應之說。
因此,學習中醫學,應先明確宇宙自然界之運動,陰陽六氣之變化,五行生剋之運行,再結合人身陰陽、五行、六氣之相應,分析生理、病理、藥物及治療。如此,則易升岐黃之堂奧矣。
如果不將先後天之關係徹底瞭解,則在辨證論治上,不但療效不高,抑且容易誤治變證百出,因為先天心腎,是人身中最寶貴之主要生命線,而後天脾胃,也是人身中最寶貴之次要生命線,先後天是緊密聯繫而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決不可只強調任何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
依照以上論據,先天心腎為母,後天脾胃為子,君火生脾土,相火生胃土,君火為主,相火為輔,相火必須聽令於君火,君火炫耀,則相火潛伏而腎臟溫,坎水上生而心臟涼。凡陽盛健康之人,其手少陰丁火主令於上,則足少陰癸水不寒而溫;陰盛衰弱之人,則足少陰盛水司氣於下,而手少陰丁火亦將熄滅。
君火健強,則水火既濟,內臟安謐;君火衰弱,則水火不濟,內臟失調。《素問.靈蘭秘典》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陰陽應象大論》云:“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李念莪注曰:“火者陽氣也,天非此火(即日光),不能發育萬物,人非此火(君火和相火),不能生養命根,是以物生必本於陽,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則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壯火散氣,故曰食氣,少火生氣。”
又曰:“陽氣者,身中溫暖之氣也。此氣絕,則身冷而斃矣。運行三焦,熟腐水穀,疇,真火之功,是以內經諄諄反覆,欲人善養此火,但少則壯,壯則衰,特須善為調劑。世之善用苦寒,好行疏伐者,詎非岐黃之罪人哉?”
由此可見,壯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如溫病、暑病、瘟疫病、傷寒陽明白虎、承氣證、濕熱、陽燥症等之邪火)。少火乃心臟之君火,腎臟之命門火,及少陽相火等,及真陽之火而非邪熱壯火也。邪熱之壯火,必須消滅;真陽之少火,則決不可損也。
凡心腎健旺之人,則消化力強,因少火生氣,子食母乳,娘壯兒肥;心腎衰弱之人,則消化力弱,脾胃病較多,因少火弱,生氣少,娘衰兒瘦,乳哺不足也。因此,有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之義。
世之患脾胃病,消化不良,或上吐下瀉,以及痞滿腫脹等證,雖屬於後天脾胃之疾,而先天心腎之衰弱,實為主要原因。如只重視後天之調理,忘卻先天心腎之關係,徒治其末,忽略其本,病輕或有效,病重則無益而有損。
但是,如只重視先天之心腎,而忘卻後天脾胃,亦屬片面看法,因中氣如軸,四象如輪,可見其關係之密切。若只知後天,猶如有軸無輪,若只知先天,又如有輪無軸,均不可能成其為整個圓運動之作用點。在先後天之統一體中,若無水火之升降,焉有四象如輪之旋轉。
因此,君火旺,則相火從令而潛藏,蒸水化氣而生津;君火弱,則相火違令而僭露,寒水氾濫而成災。水底寒,則龍雷升,陰霾瀰漫;水底溫,則龍雷潛,天朗氣清。易曰:“陽生陰長,陰長陽消。”“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及天地交泰,坎離相交,水火既濟,萬物皆喜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李念莪注曰:“二者陰陽也,七損者陽消也,八益者陰長也,生從乎陽,陽懼其消也,殺從乎陰,陰懼其長也,能知七損八益,察其消長之機,用其扶抑之術,則陽常盛而陰不乘。
二者可以調和,常體春夏之令,永獲少壯康強,是真把握陰陽者矣。不知用此,則未央而衰。”《中藏經》云:“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機,陰宜常損,陽宜常益,順陽則生,順陰則滅。”此數語亦可作七損八益之注。
陳修園云:“金元四家,各執己見,劉河間書,雖偏苦寒,尚有見列之處;朱丹溪雖胃究源頭,卻無支離之處;張子和則瑕瑜參半;最下是李東垣,樹論以脾胃為本,立方以補中為先,燥烈劫陰,毫無法度。”
此乃陳批評李東垣,只重視後天脾胃之中氣,而忽略先天之元氣,此種看法,頗有卓見。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