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六、內關(絡穴 八脈交會穴 通陰維脈)
【解剖】有尺骨動脈與靜脈、正中神經。
【部位】大陵上三寸,兩筋間。
【主治】寬胸理氣,治上中焦之理氣,中風失志、實則心暴痛、虛則心煩惕惕、面熱目昏、支滿、肘攣、久瘧不已、胸滿脹痛。治內臟疾病的要穴,主治心胸肺,三陰交和氣海調理下焦,太衝及合谷全身氣,外關治三焦經外感病
【摘要】此穴為手厥陰心包脈之絡脈,別走少陽者。《神農經》:「心痛腹脹、腹內諸疾,灸七壯。」《玉龍歌》:「腹中氣塊痛難當,穴法宜向內關防。」《雜病穴法歌》:「舌裂出血尋內關,太衝陰交走上部。」又:「腹痛公孫內關爾。」又:「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又:「死胎陰交不可緩,胞衣照海內關尋。」《席弘賦》:「肚疼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百症賦》:「建里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標幽賦》:「胸滿腹痛鍼內關。」《蘭江賦》:「傷寒四日太陰辨,公孫照海一同行,再用內關施絕法。」
【取法】從腕橫紋正中直上二寸,兩筋間陷中取之。
【鍼灸】鍼五分至七分,灸五壯。
內關
《靈樞.終始篇》云:「陰溢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
按:症之內關者,即內格也,即溢陰上犯症也。蓋以陰氣閉塞於內,不與外陽協調,致陰氣逆行上犯,而為胸中各病,本穴可以治之,故名之為「內關」,猶內藏之關隘也。
本穴為手厥陰之絡穴,與手少陽之脈相溝通,且近於候脈之「關」位,「關脈」命名定位之義,其或取意於此也。
本穴為治胸脅鬱悶之主穴,以治胸腹脅肋諸般脹痛,如痰火積塊,面熱目昏諸症,均可取之。
【解剖】有尺骨動脈與靜脈、正中神經。
【部位】大陵上三寸,兩筋間。
【主治】寬胸理氣,治上中焦之理氣,中風失志、實則心暴痛、虛則心煩惕惕、面熱目昏、支滿、肘攣、久瘧不已、胸滿脹痛。治內臟疾病的要穴,主治心胸肺,三陰交和氣海調理下焦,太衝及合谷全身氣,外關治三焦經外感病
【摘要】此穴為手厥陰心包脈之絡脈,別走少陽者。《神農經》:「心痛腹脹、腹內諸疾,灸七壯。」《玉龍歌》:「腹中氣塊痛難當,穴法宜向內關防。」《雜病穴法歌》:「舌裂出血尋內關,太衝陰交走上部。」又:「腹痛公孫內關爾。」又:「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又:「死胎陰交不可緩,胞衣照海內關尋。」《席弘賦》:「肚疼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百症賦》:「建里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標幽賦》:「胸滿腹痛鍼內關。」《蘭江賦》:「傷寒四日太陰辨,公孫照海一同行,再用內關施絕法。」
【取法】從腕橫紋正中直上二寸,兩筋間陷中取之。
【鍼灸】鍼五分至七分,灸五壯。
內關
《靈樞.終始篇》云:「陰溢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
按:症之內關者,即內格也,即溢陰上犯症也。蓋以陰氣閉塞於內,不與外陽協調,致陰氣逆行上犯,而為胸中各病,本穴可以治之,故名之為「內關」,猶內藏之關隘也。
本穴為手厥陰之絡穴,與手少陽之脈相溝通,且近於候脈之「關」位,「關脈」命名定位之義,其或取意於此也。
本穴為治胸脅鬱悶之主穴,以治胸腹脅肋諸般脹痛,如痰火積塊,面熱目昏諸症,均可取之。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