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先天業力病系列之六十三 別陰陽十二經知病所生
李秉信
經絡體系是中醫疾病預測的物質基礎,若是不了解人體經絡體系,在疾病的診斷上,根本是緣木求魚。簡單的來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與肢節、溝通表裡上下及內外通路的組織,是臟象學說的物質基礎,也是疾病先兆產生的基礎。
我們每天都要藉著四通八達的公路,才能夠到達我們的目的地。同樣的道理,經絡是聯絡臟腑的通路,經絡是臟腑的延伸。從一個根本的了解來說,經氣源於臟氣,臟氣通過經氣互相通應。十二經絡、三百六十五絡,內聯臟腑,外絡肢節,網絡周身,無所不通。
由於,經絡內連於五臟六腑,外散於“十二皮部” 。藉著這些錯綜複雜的網路,溝通了體表和內臟的關係。因此,臟腑包含的全身信息,便可通過經絡的“內屬外絡”反映於外。十二經脈中,每一經都分別絡一臟一腑, 從而加強了臟腑表里之間的聯繫。
經絡又在五官九竅之間聚集組成宗脈和筋肉,構成“目系”、“耳系”、“鼻系” ,“宗筋”等,密切了臟腑和五官九竅的聯繫。因此,人體任何一個器官有疾患,皆可通過經絡的傳導而反映出來。
如和耳部有關的經絡,有足陽明胃經“上耳前”,手太陽小腸經“卻入耳中”,足太陽膀胱經“從巔至耳上角”,手少陽三焦經“系耳後”,“上出耳上角”,“從耳後入耳中,走出耳前”,故耳有宗脈之所聚集”之說。
由於耳通過經絡與全身臟腑經絡皆相聯繫,因此7寸長度的耳廓亦為全身臟氣的縮影,內臟有疾皆可於耳的相應穴區有所預測。再如鼻部,和鼻有聯繫的經絡有:手陽明大腸經“上挾鼻孔”,足陽明胃經“下循鼻外”,手太陽小腸經“抵鼻”。
經過鼻旁的還有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等。說明鼻與臟腑同樣有著密切的聯繫,故鼻亦為一個小全息診,全身各臟腑的疾患皆可從鼻的相應部位反應於外,足見鼻對內體疾病的預測是有其物質基礎的。
又如口舌部:與口舌部有聯繫的經絡如手陽明大腸經,“其支者,……還出挾口足陽明胃經"還出挾口還唇”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 ,手太陽小腸經“循咽”足少陰腎經“其直者……循喉嚨,挾舌本”足厥陰肝經:“其支者……環唇內”。
因此,大腸經、胃經、小腸經、腎經、脾經有病時,於口咽部皆有相應的病理反應。上述說明經絡與臟腑經氣相通,經絡加強和溝通了臟腑之間的聯繫,因此為疾病的先兆預測奠定了物質基礎。
經絡是疾病傳變的橋樑,由於經絡有高度的感應傳導性能,縱橫交錯的網狀結構,使經絡和內體密切相關。因此內體疾病皆可以經絡為橋樑表現出來,而且能最靈敏、最早地反映內體的病理狀況。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
”
由於經絡能有規律,地反映疾病的狀況,因此根據經絡反映的病證,有助於對疾病的定性、定位預測。故《靈樞•衛氣》曰:“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由於經絡對病候的反映主要表現在循經路線及俞穴兩個方面,因此通過查循經路線的異常及俞穴的異常便可了解疾病的先兆表現,
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曰:“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說明沿心經循行路線出現異常病證對心的病孿有預測作用。又《靈樞•邪客》說:“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
其肘、腋、髀、關、皆屬於四肢八溪之處,凡病邪留而不去者,均易在這些處所結聚,這些地方又為經氣會聚之處,皆分佈有重要俞穴,故疾病容易從這些部位的俞穴反映出來。如位於肘膝附近的合穴,為五輸穴,其異常可以反映經臟的病理狀況。這些穴位出現壓痛、疼痛、結節、皮疹、色澤改變等,皆可預測本經的異常。
如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穴可候腰背疾患,曲澤穴異常可預測心包疾患,足三里穴可以預測多種疾患。以上說明俞穴和經絡異常是可以預測疾病的,經絡是疾病預兆的物質基礎。綜上所述,臟象理論是先兆預測的基礎,中醫臟腑理論體現了人體內外表裡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內部的疾病可以從外部反映出來。
中醫診斷學的奧秘,是在於臟腑的異常可以表露於經絡,局部的病變和整體的疾患皆可互為影響,疾病的信息能夠互相溝通,因此疾病的先兆預測是有其客觀基礎的。掌握這些精確的因果關係,自然可以準確的判斷病因,藥到病除。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經絡體系是中醫疾病預測的物質基礎,若是不了解人體經絡體系,在疾病的診斷上,根本是緣木求魚。簡單的來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與肢節、溝通表裡上下及內外通路的組織,是臟象學說的物質基礎,也是疾病先兆產生的基礎。
我們每天都要藉著四通八達的公路,才能夠到達我們的目的地。同樣的道理,經絡是聯絡臟腑的通路,經絡是臟腑的延伸。從一個根本的了解來說,經氣源於臟氣,臟氣通過經氣互相通應。十二經絡、三百六十五絡,內聯臟腑,外絡肢節,網絡周身,無所不通。
由於,經絡內連於五臟六腑,外散於“十二皮部” 。藉著這些錯綜複雜的網路,溝通了體表和內臟的關係。因此,臟腑包含的全身信息,便可通過經絡的“內屬外絡”反映於外。十二經脈中,每一經都分別絡一臟一腑, 從而加強了臟腑表里之間的聯繫。
經絡又在五官九竅之間聚集組成宗脈和筋肉,構成“目系”、“耳系”、“鼻系” ,“宗筋”等,密切了臟腑和五官九竅的聯繫。因此,人體任何一個器官有疾患,皆可通過經絡的傳導而反映出來。
如和耳部有關的經絡,有足陽明胃經“上耳前”,手太陽小腸經“卻入耳中”,足太陽膀胱經“從巔至耳上角”,手少陽三焦經“系耳後”,“上出耳上角”,“從耳後入耳中,走出耳前”,故耳有宗脈之所聚集”之說。
由於耳通過經絡與全身臟腑經絡皆相聯繫,因此7寸長度的耳廓亦為全身臟氣的縮影,內臟有疾皆可於耳的相應穴區有所預測。再如鼻部,和鼻有聯繫的經絡有:手陽明大腸經“上挾鼻孔”,足陽明胃經“下循鼻外”,手太陽小腸經“抵鼻”。
經過鼻旁的還有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等。說明鼻與臟腑同樣有著密切的聯繫,故鼻亦為一個小全息診,全身各臟腑的疾患皆可從鼻的相應部位反應於外,足見鼻對內體疾病的預測是有其物質基礎的。
又如口舌部:與口舌部有聯繫的經絡如手陽明大腸經,“其支者,……還出挾口足陽明胃經"還出挾口還唇”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 ,手太陽小腸經“循咽”足少陰腎經“其直者……循喉嚨,挾舌本”足厥陰肝經:“其支者……環唇內”。
因此,大腸經、胃經、小腸經、腎經、脾經有病時,於口咽部皆有相應的病理反應。上述說明經絡與臟腑經氣相通,經絡加強和溝通了臟腑之間的聯繫,因此為疾病的先兆預測奠定了物質基礎。
經絡是疾病傳變的橋樑,由於經絡有高度的感應傳導性能,縱橫交錯的網狀結構,使經絡和內體密切相關。因此內體疾病皆可以經絡為橋樑表現出來,而且能最靈敏、最早地反映內體的病理狀況。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
”
由於經絡能有規律,地反映疾病的狀況,因此根據經絡反映的病證,有助於對疾病的定性、定位預測。故《靈樞•衛氣》曰:“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由於經絡對病候的反映主要表現在循經路線及俞穴兩個方面,因此通過查循經路線的異常及俞穴的異常便可了解疾病的先兆表現,
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曰:“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說明沿心經循行路線出現異常病證對心的病孿有預測作用。又《靈樞•邪客》說:“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
其肘、腋、髀、關、皆屬於四肢八溪之處,凡病邪留而不去者,均易在這些處所結聚,這些地方又為經氣會聚之處,皆分佈有重要俞穴,故疾病容易從這些部位的俞穴反映出來。如位於肘膝附近的合穴,為五輸穴,其異常可以反映經臟的病理狀況。這些穴位出現壓痛、疼痛、結節、皮疹、色澤改變等,皆可預測本經的異常。
如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穴可候腰背疾患,曲澤穴異常可預測心包疾患,足三里穴可以預測多種疾患。以上說明俞穴和經絡異常是可以預測疾病的,經絡是疾病預兆的物質基礎。綜上所述,臟象理論是先兆預測的基礎,中醫臟腑理論體現了人體內外表裡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內部的疾病可以從外部反映出來。
中醫診斷學的奧秘,是在於臟腑的異常可以表露於經絡,局部的病變和整體的疾患皆可互為影響,疾病的信息能夠互相溝通,因此疾病的先兆預測是有其客觀基礎的。掌握這些精確的因果關係,自然可以準確的判斷病因,藥到病除。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