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人道篇系列之三 木道大光乃行利涉大川
李秉信
在易道的變化中, 常常會提到「木道」這兩個字。 承載變化的爻位, 總是要用木道, 才能做出最貼切的陳述。 但是,很少人知道, 為什麼木道在易經裡,佔有這麼重要的角色。 要想要了解易經中的人道, 最好的切入點, 就是從「木道」中的承載,加以體會。 自古以來,人世間的恩怨情仇千變萬化。 然而, 萬變不離其宗。這是一般人對於變化, 所產生的反應的習性,總是想要得到,又害怕失去。人得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放下「得失」。對於放下得失之後的了解,是終於知道了「有捨才有得」,終於懂得要「付出」了。
然而,在這一個沒有止境的循環當中,講「付出」還是太驕傲。因為「付出」到最後,你還是會覺得「不值得」。 在易經的文字當中, 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著,人對於「付出」之後的了解,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最後, 君子終於知道了,「付出」只是別人在給你機會罷了。講的跟嚴格一點。 不是眾生需要你的服務, 而是他們給了你一次,可以服務的機會。有了這樣的了解,我們開始更了解易道的變化, 也開始相信,人必須「樂於服務」, 因為那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讓你能夠脫胎換骨。然而講服務都還太虛榮!我們只是看到,你應該做到更多,每件事你還可以做得更好…
在每一次和眾生的感應當中,人終於看到了,自己要願意吃虧,不再計較。 中國人不是常常在說,吃虧就是佔便宜。在易道變化的精神裡, 做到這樣的程度,都還沒開始助人呢!但是,從放下得失開始,到樂於吃虧,這一路走來的人已經很少了。 所以在易經的爻辭裡, 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問句,在你身上,你到哪裡了?若你已經不再計較,樂於吃虧。 有了一個這樣的體會,現在,我們終於可以開始,談談在易經裡的木道是什麼,如何助人了。助人是什麼?有人認為是做善事,將來會得福報, 那都是自以為是的合自戒理化。請問一個很殘忍的問句,若沒有福報,你還願意助人嗎?
對於助人這件事真正的了解:這真的是我應該做的事。就如同易經中所形容的木道一樣, 木頭生來, 就是要被雕塑成為可以載人的舟具, 那是一種本來就是,而且成為的精神。 這輩子,很多人都在追求成功, 但是很少人知道,想要成功,真正的祕密在於:成為別人的需要。否則, 那樣的成功, 絕大部分都只是曇花一現而已。用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你的產品或服務,有越多人需要,就越成功。 那個關鍵,並不是在於你想要付出什麼, 而是,你的付出是不是別人的需要。 在易道中對於木道的陳述,這輩子,這就是唯一的努力了。
說得更簡單一點, 易經中所詮釋的木道, 並不是付出、服務,或吃虧;而是每分每秒,成為別人的需要。「助人」談不上是美德,或是需求。這只是我們應該做的事。甚至當生命走到了最後,你才會發現唯有放下自己,成就大我,才可能超越一切。這輩子到底要到什麼時候,你才會因為沒有助人而感到慚愧?還不了解這件事的人,就還沒辦法開始助人。更無法了解, 易道裡居中得位的最真實味道。人最後的修煉是什麼?如何成為別人的需要?人到底需要什麼?許多人一心助人,其實對人沒什麼幫助。
就拿我們常常在說的施捨為例子,看到人窮,就給他錢,他會好嗎?看人可憐,就給他情感認同,當你不在時,他會好嗎?大多數人同情心氾濫,卻智慧不足。給出人們真正的需要,他才會好。成為別人的需要,一定會世界大同的。在這裡,我們說到了一個重點,人真正的需要,就是「慧命為重」。這是易道裡最核心的價值,慧命,就是人的生命品質。唯有生命品質的提升,成為更好的人,才是人們真正的需要。所以對於木道的最貼切闡述, 乃是讓眾生找到自己的生命。
或許很多人不相信,人不是靠救濟的, 而相反地,人需要付出,而且做到讓人覺得值得,才能脫離貧窮。人,是要用「渡」的;而不是用救濟的。從今以後,其他的事都叫做「耽誤人」了。助人這件事,難度很高。到底要怎樣,才能讓人「願意更好」?你只要裝可愛,就會讓人喜歡;裝厲害,就會令人尊敬;做到值得,就會令人滿意,但是要如何讓人生命更好?只有靠他自己願意了。如何讓孩子願意孝順,用功?如何讓員工願意努力達成目標?如何讓身邊的人,願意更好?只有他自己願意,才是真的。
在這裡我們談到木道裡的核心價值, 所謂的助人,是世界上最謙卑的事;沒有謙卑,你換不到別人的願意。如果還有人不願意,那是因為你還太驕傲。光是優秀厲害的人是沒有用的,別人不會因此願意。當我們在對眾生付出的時候, 資源從來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付出者是不是能夠成為謙卑的木頭載具。說的更直接一點,,謙卑是唯一的態度了,你能夠真正的「讓」人家用你作為載具嗎?不管眾生是什麼樣子,你都願意,才可能換到他的願意。請問你的樣子,換得到人家的願意嗎?
在易道的變化中, 常常會提到「木道」這兩個字。 承載變化的爻位, 總是要用木道, 才能做出最貼切的陳述。 但是,很少人知道, 為什麼木道在易經裡,佔有這麼重要的角色。 要想要了解易經中的人道, 最好的切入點, 就是從「木道」中的承載,加以體會。 自古以來,人世間的恩怨情仇千變萬化。 然而, 萬變不離其宗。這是一般人對於變化, 所產生的反應的習性,總是想要得到,又害怕失去。人得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放下「得失」。對於放下得失之後的了解,是終於知道了「有捨才有得」,終於懂得要「付出」了。
然而,在這一個沒有止境的循環當中,講「付出」還是太驕傲。因為「付出」到最後,你還是會覺得「不值得」。 在易經的文字當中, 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著,人對於「付出」之後的了解,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最後, 君子終於知道了,「付出」只是別人在給你機會罷了。講的跟嚴格一點。 不是眾生需要你的服務, 而是他們給了你一次,可以服務的機會。有了這樣的了解,我們開始更了解易道的變化, 也開始相信,人必須「樂於服務」, 因為那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讓你能夠脫胎換骨。然而講服務都還太虛榮!我們只是看到,你應該做到更多,每件事你還可以做得更好…
在每一次和眾生的感應當中,人終於看到了,自己要願意吃虧,不再計較。 中國人不是常常在說,吃虧就是佔便宜。在易道變化的精神裡, 做到這樣的程度,都還沒開始助人呢!但是,從放下得失開始,到樂於吃虧,這一路走來的人已經很少了。 所以在易經的爻辭裡, 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問句,在你身上,你到哪裡了?若你已經不再計較,樂於吃虧。 有了一個這樣的體會,現在,我們終於可以開始,談談在易經裡的木道是什麼,如何助人了。助人是什麼?有人認為是做善事,將來會得福報, 那都是自以為是的合自戒理化。請問一個很殘忍的問句,若沒有福報,你還願意助人嗎?
對於助人這件事真正的了解:這真的是我應該做的事。就如同易經中所形容的木道一樣, 木頭生來, 就是要被雕塑成為可以載人的舟具, 那是一種本來就是,而且成為的精神。 這輩子,很多人都在追求成功, 但是很少人知道,想要成功,真正的祕密在於:成為別人的需要。否則, 那樣的成功, 絕大部分都只是曇花一現而已。用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你的產品或服務,有越多人需要,就越成功。 那個關鍵,並不是在於你想要付出什麼, 而是,你的付出是不是別人的需要。 在易道中對於木道的陳述,這輩子,這就是唯一的努力了。
說得更簡單一點, 易經中所詮釋的木道, 並不是付出、服務,或吃虧;而是每分每秒,成為別人的需要。「助人」談不上是美德,或是需求。這只是我們應該做的事。甚至當生命走到了最後,你才會發現唯有放下自己,成就大我,才可能超越一切。這輩子到底要到什麼時候,你才會因為沒有助人而感到慚愧?還不了解這件事的人,就還沒辦法開始助人。更無法了解, 易道裡居中得位的最真實味道。人最後的修煉是什麼?如何成為別人的需要?人到底需要什麼?許多人一心助人,其實對人沒什麼幫助。
就拿我們常常在說的施捨為例子,看到人窮,就給他錢,他會好嗎?看人可憐,就給他情感認同,當你不在時,他會好嗎?大多數人同情心氾濫,卻智慧不足。給出人們真正的需要,他才會好。成為別人的需要,一定會世界大同的。在這裡,我們說到了一個重點,人真正的需要,就是「慧命為重」。這是易道裡最核心的價值,慧命,就是人的生命品質。唯有生命品質的提升,成為更好的人,才是人們真正的需要。所以對於木道的最貼切闡述, 乃是讓眾生找到自己的生命。
或許很多人不相信,人不是靠救濟的, 而相反地,人需要付出,而且做到讓人覺得值得,才能脫離貧窮。人,是要用「渡」的;而不是用救濟的。從今以後,其他的事都叫做「耽誤人」了。助人這件事,難度很高。到底要怎樣,才能讓人「願意更好」?你只要裝可愛,就會讓人喜歡;裝厲害,就會令人尊敬;做到值得,就會令人滿意,但是要如何讓人生命更好?只有靠他自己願意了。如何讓孩子願意孝順,用功?如何讓員工願意努力達成目標?如何讓身邊的人,願意更好?只有他自己願意,才是真的。
在這裡我們談到木道裡的核心價值, 所謂的助人,是世界上最謙卑的事;沒有謙卑,你換不到別人的願意。如果還有人不願意,那是因為你還太驕傲。光是優秀厲害的人是沒有用的,別人不會因此願意。當我們在對眾生付出的時候, 資源從來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付出者是不是能夠成為謙卑的木頭載具。說的更直接一點,,謙卑是唯一的態度了,你能夠真正的「讓」人家用你作為載具嗎?不管眾生是什麼樣子,你都願意,才可能換到他的願意。請問你的樣子,換得到人家的願意嗎?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