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道易以貫之系列之二 陰平陽秘動平衡
中醫師 李秉信
中醫基礎理論對於氣的概念,著墨勝多。由氣的概念營造出來的學說,如雨後春筍,各家有強調的路線。不論是營衛之學,正氣邪氣相爭,或者是氣血的交互作用,在在所想要表達的,生命物質系統之氣,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這些基本元素,在彼此的作用之下,會對人體產生能量的釋放,影響身體的機能,產生生理及病理的作用。
古代的醫家,從中醫診斷患者身上所產生的訊息,透過四診心法的辨證論治,知道病人體內兩種或者是兩種以上氣的運行,彼此之間一定會有交互作用。這些交互作用氣之間所發生刑沖剋合的力量,會導致氣的升降浮沈,對於病人生理及病理裡的狀態,產生氣的流動或阻礙。生理及病理的狀態尤焉而生。
我們可以把上述氣運動的說法,從病人身上的現象,做出這樣初步的結論。氣之間的運作,可以是能量的加成,以氣流動的形式出現。能量的抵銷,呈現氣的阻滯,或者是氣的干涉,以氣的升降浮沈,在病人生理及病理狀態,作出信息上呈現。對於古典物理有基本素養學者知道,這是兩波之間出現交互作用,彼此之間的波形,會產生加成,抵銷及干涉的現象。
其實,物質本身就是波的形式,又叫物質波。描述兩個波之間作用,最有名的實驗,就是在古典力學裏雙縫實驗,又稱為「楊氏雙縫實驗」,或「楊氏實驗」、「楊氏雙狹縫干涉實驗」。這個實驗的前提是,假若,光束是以粒子的形式從光源移動至探測屏,抵達探測屏任意位置的粒子數目,應該等於之前通過左狹縫的粒子數量與之前通過右狹縫的粒子數量的總和。
根據定域性原理(principle of locality),關閉左狹縫不應該影響粒子通過右狹縫的行為,反之亦然(1)。因此,在探測屏的任意位置,兩條狹縫都不關閉的輻照度應該等於只關閉左狹縫後的輻照度與只關閉右狹縫後的輻照度的總和。但是,當兩條狹縫都不關閉時,結果並不是這樣,探測屏的某些區域會比較明亮,某些區域會比較暗淡。
光的波動性使得通過兩條狹縫的光束相互干涉,形成了顯示於探測屏的明亮條紋和暗淡條紋相間的圖樣,明亮條紋是相長干涉區域,暗淡條紋是破壞性干涉區域,這就是雙縫實驗著名的干涉圖樣。[2] 這種圖樣只能用光波動說的相長干涉和破壞性干涉來解釋,而不是用光微粒說的簡單數量相加法。
從實驗雙狹縫的設計上,波形經過陰陽的對稱,才會產生干涉及節點的效果。波形若不經過雙狹縫,就不會產生行徑變化上的干涉。在這個實驗中,無獨有偶雙狹縫設計,和中醫最原始的思路,變化和本體兩陰陽是一體兩面的概念同出一轍。這個實驗,得出一個的結論,雙狹縫和相續一連串變化,兩者之間習習相關。同樣的,病人病情的演變,也和陰陽息息相關。
從這個實驗中,物理學家深刻的體會到,物質的本質,竟然可以以波的形式出現。當物質的狀態,以波的形式呈現時,表示物質在升降浮沈的過程中,會以能量消長的狀態呈現。在波形的起伏上,能量的消長點,會以節點的方式來呈現。自古以來的醫家都認知,組成人體最細微,看不見的物質就是氣。那麼,氣會不會也以波形式,表現在人體生理及病理的狀態?拐點在節點呢?
物理學家發現,雙縫實驗也可以用來檢試像中子、原子等等微觀物體的物理行為,雖然使用的儀器不同,仍舊會得到類似的結果。每一個單獨微觀物體都離散地撞擊到探測屏,撞擊位置無法被預測,演示出整個過程的機率性,累積很多撞擊事件後,總體又顯示出干涉圖樣,演示微觀物體的波動性。[2]
以光波動說來解釋光的干涉,光波的兩個波前同時地從兩個狹縫以同心圓圖案傳播出去。在探測屏的任意位置,兩個光波的疊加,決定了那位置被觀測到的強度。在探測屏上觀察到的明亮的條紋,是由兩個光波的相長干涉造成的,當一個波峰遇到另外一個波峰時,會產生相長干涉。暗淡的條紋是由光波的破壞性干涉造成的,當一個波峰遇到另外一個波谷時,會產生破壞性干涉。[3]:48-51
中醫經典中充斥著氣的升降浮沈理論,不論是傷寒論裡的六經傳變,外邪由表入里。或者是桂枝湯裡的調和營衛,都和氣的運行,有密切的關係。《左傳》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把升降浮沈味道表明得很清楚: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爲五色,徵爲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 風、雨、晦、明也。分爲四時,序爲五節;過則爲畜,陰淫寒疾,陽淫熱疾, 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4) 。
氣場的波在身體流動的時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一氣流行。一氣流行本無分別,經過陰陽區別的時候,就會有升降浮沈的現象。凡是波,必然牽涉到干涉及能量的進出,當節點產生的時候,不論是易道或是醫道生生不息的運作之理,都呼之欲出。然而,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5)
陰平陽秘的本體,到底是維持在靜態平衡,還是動態平衡上呢?
(1)George Greenstein; Arthur Zajonc. The Quantum Challenge: Modern Research on the Found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006. ISBN 978-0-7637-2470-2.
(2)費曼, 理查; 雷頓, 羅伯; 山德士, 馬修. 費曼物理學講義 III (1) 量子行為. 台灣: 天下文化書. 2006. ISBN 986-417-672-2.
(3) Greene, Brian. The Elegant Universe: Superstrings, Hidden Dimensions, and the Quest for the Ultimate Theory. New York: W. W. Norton. 1999. ISBN 0393046885.
(4)楊伯峻編撰:《春秋左傳注》,“昭公元年”,頁1222。
(5)《素问·生气通天论》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中醫基礎理論對於氣的概念,著墨勝多。由氣的概念營造出來的學說,如雨後春筍,各家有強調的路線。不論是營衛之學,正氣邪氣相爭,或者是氣血的交互作用,在在所想要表達的,生命物質系統之氣,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這些基本元素,在彼此的作用之下,會對人體產生能量的釋放,影響身體的機能,產生生理及病理的作用。
古代的醫家,從中醫診斷患者身上所產生的訊息,透過四診心法的辨證論治,知道病人體內兩種或者是兩種以上氣的運行,彼此之間一定會有交互作用。這些交互作用氣之間所發生刑沖剋合的力量,會導致氣的升降浮沈,對於病人生理及病理裡的狀態,產生氣的流動或阻礙。生理及病理的狀態尤焉而生。
我們可以把上述氣運動的說法,從病人身上的現象,做出這樣初步的結論。氣之間的運作,可以是能量的加成,以氣流動的形式出現。能量的抵銷,呈現氣的阻滯,或者是氣的干涉,以氣的升降浮沈,在病人生理及病理狀態,作出信息上呈現。對於古典物理有基本素養學者知道,這是兩波之間出現交互作用,彼此之間的波形,會產生加成,抵銷及干涉的現象。
其實,物質本身就是波的形式,又叫物質波。描述兩個波之間作用,最有名的實驗,就是在古典力學裏雙縫實驗,又稱為「楊氏雙縫實驗」,或「楊氏實驗」、「楊氏雙狹縫干涉實驗」。這個實驗的前提是,假若,光束是以粒子的形式從光源移動至探測屏,抵達探測屏任意位置的粒子數目,應該等於之前通過左狹縫的粒子數量與之前通過右狹縫的粒子數量的總和。
根據定域性原理(principle of locality),關閉左狹縫不應該影響粒子通過右狹縫的行為,反之亦然(1)。因此,在探測屏的任意位置,兩條狹縫都不關閉的輻照度應該等於只關閉左狹縫後的輻照度與只關閉右狹縫後的輻照度的總和。但是,當兩條狹縫都不關閉時,結果並不是這樣,探測屏的某些區域會比較明亮,某些區域會比較暗淡。
光的波動性使得通過兩條狹縫的光束相互干涉,形成了顯示於探測屏的明亮條紋和暗淡條紋相間的圖樣,明亮條紋是相長干涉區域,暗淡條紋是破壞性干涉區域,這就是雙縫實驗著名的干涉圖樣。[2] 這種圖樣只能用光波動說的相長干涉和破壞性干涉來解釋,而不是用光微粒說的簡單數量相加法。
從實驗雙狹縫的設計上,波形經過陰陽的對稱,才會產生干涉及節點的效果。波形若不經過雙狹縫,就不會產生行徑變化上的干涉。在這個實驗中,無獨有偶雙狹縫設計,和中醫最原始的思路,變化和本體兩陰陽是一體兩面的概念同出一轍。這個實驗,得出一個的結論,雙狹縫和相續一連串變化,兩者之間習習相關。同樣的,病人病情的演變,也和陰陽息息相關。
從這個實驗中,物理學家深刻的體會到,物質的本質,竟然可以以波的形式出現。當物質的狀態,以波的形式呈現時,表示物質在升降浮沈的過程中,會以能量消長的狀態呈現。在波形的起伏上,能量的消長點,會以節點的方式來呈現。自古以來的醫家都認知,組成人體最細微,看不見的物質就是氣。那麼,氣會不會也以波形式,表現在人體生理及病理的狀態?拐點在節點呢?
物理學家發現,雙縫實驗也可以用來檢試像中子、原子等等微觀物體的物理行為,雖然使用的儀器不同,仍舊會得到類似的結果。每一個單獨微觀物體都離散地撞擊到探測屏,撞擊位置無法被預測,演示出整個過程的機率性,累積很多撞擊事件後,總體又顯示出干涉圖樣,演示微觀物體的波動性。[2]
以光波動說來解釋光的干涉,光波的兩個波前同時地從兩個狹縫以同心圓圖案傳播出去。在探測屏的任意位置,兩個光波的疊加,決定了那位置被觀測到的強度。在探測屏上觀察到的明亮的條紋,是由兩個光波的相長干涉造成的,當一個波峰遇到另外一個波峰時,會產生相長干涉。暗淡的條紋是由光波的破壞性干涉造成的,當一個波峰遇到另外一個波谷時,會產生破壞性干涉。[3]:48-51
中醫經典中充斥著氣的升降浮沈理論,不論是傷寒論裡的六經傳變,外邪由表入里。或者是桂枝湯裡的調和營衛,都和氣的運行,有密切的關係。《左傳》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把升降浮沈味道表明得很清楚: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爲五色,徵爲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 風、雨、晦、明也。分爲四時,序爲五節;過則爲畜,陰淫寒疾,陽淫熱疾, 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4) 。
氣場的波在身體流動的時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一氣流行。一氣流行本無分別,經過陰陽區別的時候,就會有升降浮沈的現象。凡是波,必然牽涉到干涉及能量的進出,當節點產生的時候,不論是易道或是醫道生生不息的運作之理,都呼之欲出。然而,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5)
陰平陽秘的本體,到底是維持在靜態平衡,還是動態平衡上呢?
(1)George Greenstein; Arthur Zajonc. The Quantum Challenge: Modern Research on the Found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006. ISBN 978-0-7637-2470-2.
(2)費曼, 理查; 雷頓, 羅伯; 山德士, 馬修. 費曼物理學講義 III (1) 量子行為. 台灣: 天下文化書. 2006. ISBN 986-417-672-2.
(3) Greene, Brian. The Elegant Universe: Superstrings, Hidden Dimensions, and the Quest for the Ultimate Theory. New York: W. W. Norton. 1999. ISBN 0393046885.
(4)楊伯峻編撰:《春秋左傳注》,“昭公元年”,頁1222。
(5)《素问·生气通天论》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