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道易以貫之系列之十九 虛無創生宇宙觀
中醫師 李秉信
宇宙觀是指人們對宇宙的生成、演化和結構形態的基本認識,是自然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帝內經》對宇宙的生成未作說明,但與中醫密切相關的道家卻對此作了充分闡述。道家認為,宇宙產生於“虛無’,“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宇宙產生之後,經歷了一段“混沌”時期,然後生成天地 ‘有物混成,為天地姆。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宇宙產生之初,“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即宇宙的基本物質為精(比氣更為原始)。
隨著宇宙的演化,精化為氣,氣又分化為陰陽之氣,從而化生萬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的宇宙生成論為“虛無創生說”[1]。中醫與道家同源,尤其二者在對自然和養生的認識等方面是共通的,因而道家的宇宙生成觀點也應該是《黃帝內經》所秉持的。
對於“虛無創生說”,現代宇宙學在量子物理學和宇宙觀測的基礎上,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這一理論與虛無創生說十分接近。大爆炸理論認為,現實宇宙由奇點爆炸而來,該奇點產生於虛無,擁有巨大能量。
宇宙爆炸之初,量子開始漲落,從而產生了一種相互作用。隨著宇宙的膨脹,宇宙溫度的降低,一種相互作用逐漸分化為四種基本相互作用,隨之產生更多的基本粒子。這些基本粒子一部分錶現出物質屬性,最終相互結合併構成物質結構,而另一部分表現出相互作用的屬性,最終形成場。
物質逐漸聚合生成有形之物,在引力的作用下,演化為星雲和天體並形成星系。各星系均有固定的運行方式,其運動由其物質場主要來維持引力場。地球處於太陽系中,其物質場受到太陽系物質場的影響而發生物質和能量狀態的改變,從而有了氣候環境的變化,並逐漸孕育出生命。
對比道家的“虛無創生說”與現代宇宙大爆炸理論,可以發現一些相同點:1)二者均認為宇宙產生於“虛無”。 2)宇宙誕生之初,只有一種基本物質,道家認為是“精(氣)”,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是一種相互作用。道家認為,氣分化為陰陽,而陰陽之氣化生各種天體;
而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基本粒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構成物質結構,一部分構成場,二者相互作用產生物質,從而形 成 天 體 。 3 ) 道 家 認 為 , 生 命 為 天 地 合 氣 而 生(“二生三,三生萬物”),人體“形散”之後又復歸於氣。
現代科學認為,物質和能量的自組織產生生命,而生命以新陳代謝的方式又使物質和能量复歸於自然。可以看出,二者關於宇宙生成和演化的思想是相似的。《黃帝內經》在道家宇宙的生成和演化認識基礎上,基於氣一元思想,進一步對宇宙的結構形態作了相對細緻的描遂。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週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2)
其大意為:宇宙是遼闊的,其中充滿了化元之氣。五行之氣運轉一周,萬物開始生成。宇宙之氣布施於大地,控制著地球的環境變化。北斗九星明朗地高懸於北方上空,曰月五星周旋於地球周圍,從而產生各季節的陰陽變化,而物化也有了剛柔之分(3)。晝夜循環,寒暑往來,萬物生化,井然有序。可以看出,這段論述不但描述了宇宙的結構形態,還說明了宇宙結構形態 和 生 命 間 的關 系 。
其 中 ,” 九星懸 朗 ,七曜 週旋”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九星和七曜的運動,突出了七曜與九星的不同[ 4] ,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曰“七曜緯虛,五行麗地”,七曜為“太虛”之“緯” [ 5]九星為北斗九星,在北方上空高懸而明亮,終年不落,不同於七曜那樣環繞著地球“周旋”。
古人以北極星定北方,北極與大地的連線為天軸,其他星球圍繞天軸旋轉。古人將地球看 作 宇 宙 的 中 心 “ 地 為人之下 ,太虛之中者也”(6)。這樣一來,北極星、七曜和其他星辰與地球構成了一定的空間結構:
以地球為宇宙中心,地球和極星連線為天軸,眾天體繞地球和天軸週旋。由於日月星辰運行不休,因而該宇宙空間結構會隨時間而發生變化,具有時空動態性特點《黃帝內經》的動態宇宙模型也是我國古天文學常用的宇宙模型,為古天文學家製造渾儀,觀測天象的基礎。
《黃帝內經》的動態宇宙空間結構理論,與現代宇宙學對標準宇宙模型的定義基本一致,二者俱有共通性。《黃帝內經》認為,宇宙中日月星辰繞地球轉動,使宇宙之氣布施於地球,即“布氣真靈,總統坤元”。
宇宙之氣與地氣交合,產生地球的氣候變化,從而引起生物的生、長、化、收、藏,以及人體生理功能的適應性變化。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 《黃帝內經》關於宇宙與生命關係的認識是十分科學的。從理論上講,宇宙中的物質場是統一而無邊界的,宇宙中各天體與地球相互作用(能量和物質交換)。
因而,宇宙天體相對於地球的運動會通過物質場改變地球物質場的物質和能量狀態,從而引起氣象和氣候變化。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物質場一生物場,它是由生物的新陳代謝功能所實現的。生物通過生物場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從而調節自身新陳代謝功能以適應生態環境的變化。
但是從現實的層面講,地球處於太陽系中,太陽系的物質場(主要為引力場和電磁場)對地球的綜合效應決定著地球環境的物質和能量狀態(其中太陽輻射發揮著主導作用),因此,宇宙對生命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太陽係對地球環境以及生命的物理效應。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對日月五星運行軌蹟的研究,尤其是太陽的運行,認為日月五星對地球環境有特殊作用。其中太陽的運行決定著一年中各個時段的常規氣候變化,而其他星球的運行是產生異常氣候的主要原因。
《黃帝內經》認為,對於正常氣候,人體能調節機體以適應環境,而對於異常氣候,人體則難以適應從而產生疾瘟 《黃帝內經》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制定了完善的曆法,以掌握時令節氣的正常和異常變化,從而指導養生和疾病的防治。
綜上所述,中醫學對宇宙的產生和演化、空間結構形態以及宇宙與生命的關係等的認識是系統而具體的,其與現代科學均有相通之處。
宇宙觀是指人們對宇宙的生成、演化和結構形態的基本認識,是自然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帝內經》對宇宙的生成未作說明,但與中醫密切相關的道家卻對此作了充分闡述。道家認為,宇宙產生於“虛無’,“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宇宙產生之後,經歷了一段“混沌”時期,然後生成天地 ‘有物混成,為天地姆。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宇宙產生之初,“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即宇宙的基本物質為精(比氣更為原始)。
隨著宇宙的演化,精化為氣,氣又分化為陰陽之氣,從而化生萬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的宇宙生成論為“虛無創生說”[1]。中醫與道家同源,尤其二者在對自然和養生的認識等方面是共通的,因而道家的宇宙生成觀點也應該是《黃帝內經》所秉持的。
對於“虛無創生說”,現代宇宙學在量子物理學和宇宙觀測的基礎上,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這一理論與虛無創生說十分接近。大爆炸理論認為,現實宇宙由奇點爆炸而來,該奇點產生於虛無,擁有巨大能量。
宇宙爆炸之初,量子開始漲落,從而產生了一種相互作用。隨著宇宙的膨脹,宇宙溫度的降低,一種相互作用逐漸分化為四種基本相互作用,隨之產生更多的基本粒子。這些基本粒子一部分錶現出物質屬性,最終相互結合併構成物質結構,而另一部分表現出相互作用的屬性,最終形成場。
物質逐漸聚合生成有形之物,在引力的作用下,演化為星雲和天體並形成星系。各星系均有固定的運行方式,其運動由其物質場主要來維持引力場。地球處於太陽系中,其物質場受到太陽系物質場的影響而發生物質和能量狀態的改變,從而有了氣候環境的變化,並逐漸孕育出生命。
對比道家的“虛無創生說”與現代宇宙大爆炸理論,可以發現一些相同點:1)二者均認為宇宙產生於“虛無”。 2)宇宙誕生之初,只有一種基本物質,道家認為是“精(氣)”,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是一種相互作用。道家認為,氣分化為陰陽,而陰陽之氣化生各種天體;
而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基本粒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構成物質結構,一部分構成場,二者相互作用產生物質,從而形 成 天 體 。 3 ) 道 家 認 為 , 生 命 為 天 地 合 氣 而 生(“二生三,三生萬物”),人體“形散”之後又復歸於氣。
現代科學認為,物質和能量的自組織產生生命,而生命以新陳代謝的方式又使物質和能量复歸於自然。可以看出,二者關於宇宙生成和演化的思想是相似的。《黃帝內經》在道家宇宙的生成和演化認識基礎上,基於氣一元思想,進一步對宇宙的結構形態作了相對細緻的描遂。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週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2)
其大意為:宇宙是遼闊的,其中充滿了化元之氣。五行之氣運轉一周,萬物開始生成。宇宙之氣布施於大地,控制著地球的環境變化。北斗九星明朗地高懸於北方上空,曰月五星周旋於地球周圍,從而產生各季節的陰陽變化,而物化也有了剛柔之分(3)。晝夜循環,寒暑往來,萬物生化,井然有序。可以看出,這段論述不但描述了宇宙的結構形態,還說明了宇宙結構形態 和 生 命 間 的關 系 。
其 中 ,” 九星懸 朗 ,七曜 週旋”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九星和七曜的運動,突出了七曜與九星的不同[ 4] ,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曰“七曜緯虛,五行麗地”,七曜為“太虛”之“緯” [ 5]九星為北斗九星,在北方上空高懸而明亮,終年不落,不同於七曜那樣環繞著地球“周旋”。
古人以北極星定北方,北極與大地的連線為天軸,其他星球圍繞天軸旋轉。古人將地球看 作 宇 宙 的 中 心 “ 地 為人之下 ,太虛之中者也”(6)。這樣一來,北極星、七曜和其他星辰與地球構成了一定的空間結構:
以地球為宇宙中心,地球和極星連線為天軸,眾天體繞地球和天軸週旋。由於日月星辰運行不休,因而該宇宙空間結構會隨時間而發生變化,具有時空動態性特點《黃帝內經》的動態宇宙模型也是我國古天文學常用的宇宙模型,為古天文學家製造渾儀,觀測天象的基礎。
《黃帝內經》的動態宇宙空間結構理論,與現代宇宙學對標準宇宙模型的定義基本一致,二者俱有共通性。《黃帝內經》認為,宇宙中日月星辰繞地球轉動,使宇宙之氣布施於地球,即“布氣真靈,總統坤元”。
宇宙之氣與地氣交合,產生地球的氣候變化,從而引起生物的生、長、化、收、藏,以及人體生理功能的適應性變化。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 《黃帝內經》關於宇宙與生命關係的認識是十分科學的。從理論上講,宇宙中的物質場是統一而無邊界的,宇宙中各天體與地球相互作用(能量和物質交換)。
因而,宇宙天體相對於地球的運動會通過物質場改變地球物質場的物質和能量狀態,從而引起氣象和氣候變化。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物質場一生物場,它是由生物的新陳代謝功能所實現的。生物通過生物場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從而調節自身新陳代謝功能以適應生態環境的變化。
但是從現實的層面講,地球處於太陽系中,太陽系的物質場(主要為引力場和電磁場)對地球的綜合效應決定著地球環境的物質和能量狀態(其中太陽輻射發揮著主導作用),因此,宇宙對生命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太陽係對地球環境以及生命的物理效應。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對日月五星運行軌蹟的研究,尤其是太陽的運行,認為日月五星對地球環境有特殊作用。其中太陽的運行決定著一年中各個時段的常規氣候變化,而其他星球的運行是產生異常氣候的主要原因。
《黃帝內經》認為,對於正常氣候,人體能調節機體以適應環境,而對於異常氣候,人體則難以適應從而產生疾瘟 《黃帝內經》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制定了完善的曆法,以掌握時令節氣的正常和異常變化,從而指導養生和疾病的防治。
綜上所述,中醫學對宇宙的產生和演化、空間結構形態以及宇宙與生命的關係等的認識是系統而具體的,其與現代科學均有相通之處。
- 陈美东.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5.
- 汪容.关于四种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探索K .自然辩证法通讯,1985( 6) 155-62.
- 陈久金,郝葆华.新解素问“九星悬朗”.山西中医函授,1990(3) :
- 陈洪.大爆炸理论D].现代物理知识,2009(6) : 33
- 程宜山.中国古代元气学说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31
- 孟景春.黄帝内经素问译释W•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