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系列之十三 未發之中有感中節之和
李秉信
筆者在一連串易道本體論的文字裡,十一個系列主題的闡述中,對於易道錯綜複雜的變化, 用盡了文字,作了基本的發揮。 其實,這些文字的描述都還不是, 也無法把本體講的透徹。 筆者著一向認為, 言語和文字通常代表的,只是一個障礙, 一個在瞭解上的障礙。 因為人常常自己以為懂了, 但實際上又掉在一個不懂當中。
這正是東方文化所強調的, 自己以為到了,實際上是還沒有到。 自己以為懂了,實際上是還沒有懂。 但是在這些到了, 實際上還沒有到。 懂了,實際上還沒有懂的變化中, 學易者有一天會在不經意中,碰到的本體的味道。 這是在易道本體中,最重要的體悟, 也是最後的到達。 說穿了,這些在文字上翻來覆去的表述,主要是在顯明了變化現象中,所內涵的本體性的特性。
一言以蔽之,變化雖可謂現象之觀,但它也可以體會為本體之體。這是一個反觀的角度, 很有意思的思考方向。 在這些翻來覆去的變化, 到底是要告訴我們,人生最後的到達, 以及要去趨近的課題是甚麼呢?而更深的體悟是, 這一切變化的本質到底是甚麼呢?這是一個在東方文化中, 一個非常重要的看見, 叫做人的覺性本來就有。
在涅槃經中說道,人類生命在覺察力上的本質, 是和造物主本體上的本質, 都具有同質性。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 在聖經創世紀說到, 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所被造, 叫做神子。所以人當然有造物主的本質。 在這個本質是同源的基礎上,讓我們體會一下, 變化的模型是這樣產生的。宇宙中的法性, 和我們生命中本來就存在的自性, 在在這個花花世界裡,有情眾生交會和接觸的那一刻。
兩個同質性的覺性, 產生了感應。 人因為這樣心中的感應, 就會起而行之, 當然會對環境產生動作, 而發生了變化。 這個變化的過程,就是宇宙被創造的模型 。這個過程,就是在易道本體中所強調的變化。說得更清楚確認一點, 創造世界的過程,就是變化的過程。 造物主和我們的覺性相感應,創造了我們, 這是神所創造的世界, 也是一個在神覺性下變化的世界。
我們和所處的世界,以及人士發生感應, 在心中造成了悸動。這樣的感應,讓我們起身而行。 因為這樣和周遭環境的感應,我們創造了我們自己的世界。 說的更貼切一點, 我們的世界,是在我們覺性感應裡, 在逐步變化中被創造的。 這樣一層又一層的由高而低,由外而內, 無限的世界,在每個角色覺性裡相感應, 而被創造了。
這個創造的過程,就是易道本體中所強調的變化。 用學術的術語來說,這樣的過程,叫做陰陽交感。生命本自俱足的覺察力, 為了想要體認這個造物主所創造活潑的宇宙,覺性裡體會到宇宙中感應, 這個感應會形諸於外界,而成為的變化, 以及其變化規則。
每個角色在同體網中的相互感應,就是易道中自然顯示變化的基本之理,也是變化之氣。但是,不要把變化看得太狹隘。 每一個變化,都是來自於本體和我們的相感, 或者是本體和環境的感應。在這個角度上,值得特殊注意的方向是,變化或易之理,是就整體的觀感而產生的,是易的大理與基理。
從這個意義說,變化有其本體的所趨, 而本體感應又會產生變化。跳過言語以及文字形容的極限, 或者說是障礙吧。 你怎麼不能說是,本體就是變化, 變化就是本體呢?這兩者本來就是一個, 只是一個體,一個在用而已, 這就是本體的多面性。 說穿了,其本即其不易之易,所指向的無限創生力。
這樣的一個詮釋,或許很多人仍是很難瞭解本體的變化。 說的簡單一點, 本體就是其所創生的萬物萬事,以及此等萬物萬事自然形成的交易網路,就是本體。在這裡我們很簡單的作個結論, 本體本身就呈現了一個活潑動態的宇宙氣象 , 然而時空為其存在發展的方式, 這是在易道變化中,最強調的時位之理, 也就是變化的時間和空間。
而在這樣的時空中,容納了我們的覺性。而我們的覺性又和我們所處的環境發生的感應, 創造了我們的世界。 宇宙中的大千世界,就這樣的被創造了。這樣的瞭解就是是宇宙之理即人心之理,易的特性也正說明了人性的特質。在這裡筆者不得不用文字,引經據典一番了。依中庸說,人的心性有其兩面,一是未發之中,一是已發而能中節之和。
所謂中是人性中未發的情感,其發出可以反映人與萬物相處的狀態與關係。此一狀態與關係為和或為不和,和能導致生之繁榮與發展,是為生物。不和則為相互抵制或克制,形成障礙與病態,趨向毀滅,是為滅物。能夠超克矛盾與障礙,持續生物,則能繼善成性,品物流行,保合太和。
在中庸的中和理論的基礎上,我們再進行以易的的本體論作詮釋。人心之為人心,是因為其能感應萬物萬事,因其感而應,也因其應而感。就其感應之實說是為人心之易,就其能感應之源說是為人心之不易。總言之,此即人心所在之性,中庸以其未發時為中,已發時為情。人心之感應可以無窮,也就顯示其活力之源可以無盡。
如此,則此源可以說其為人心之中的不易之易或易之不易,而所謂中也未嘗不是一種感應的不著物的狀態,正如不易之易未嘗息也。如就心而言,則是一種清明平和的知覺 (tranquil awareness),一如水面無波,水中無浪,水上無風,但不表示水面之不存,水性之不在。
人心應事應物而感,應感而應,也非只是性發為情而失其性,性是一個動態潛存整體,是存有的一種方式,包含其可以實有化的情,可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性所含的直覺與意識的功能即是心。心性的活動是有目的性的 (purposive),是生命體內在的活力所在。其目的性是有生命意義與宇宙意義的。當分析言之。
心的感應活動可析為三:一為知覺以認定物件,二為情感以表達狀態,三為意志以確定行動目標或方向。知覺以感應萬物,其目的在致知,使經驗形成知識。知覺以感應萬物,因性而發為情,其目的則在致和,是存在的狀態成為平衡和諧。知覺以感應萬物,因性而發為意與志,其目的則在致行。致行則有其物件的目標,旨在改變事物以成其善。
所謂善即是事物之間的實際狀態的和諧與生意,同時也兼指生命獨立體的生命維護。心之具有創造的樞紐是就此言的。也可以說,此一基於心性的主動性的致善的因果,有效性使吾人省知心性的創造力與創造性之所在。
筆者在一連串易道本體論的文字裡,十一個系列主題的闡述中,對於易道錯綜複雜的變化, 用盡了文字,作了基本的發揮。 其實,這些文字的描述都還不是, 也無法把本體講的透徹。 筆者著一向認為, 言語和文字通常代表的,只是一個障礙, 一個在瞭解上的障礙。 因為人常常自己以為懂了, 但實際上又掉在一個不懂當中。
這正是東方文化所強調的, 自己以為到了,實際上是還沒有到。 自己以為懂了,實際上是還沒有懂。 但是在這些到了, 實際上還沒有到。 懂了,實際上還沒有懂的變化中, 學易者有一天會在不經意中,碰到的本體的味道。 這是在易道本體中,最重要的體悟, 也是最後的到達。 說穿了,這些在文字上翻來覆去的表述,主要是在顯明了變化現象中,所內涵的本體性的特性。
一言以蔽之,變化雖可謂現象之觀,但它也可以體會為本體之體。這是一個反觀的角度, 很有意思的思考方向。 在這些翻來覆去的變化, 到底是要告訴我們,人生最後的到達, 以及要去趨近的課題是甚麼呢?而更深的體悟是, 這一切變化的本質到底是甚麼呢?這是一個在東方文化中, 一個非常重要的看見, 叫做人的覺性本來就有。
在涅槃經中說道,人類生命在覺察力上的本質, 是和造物主本體上的本質, 都具有同質性。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 在聖經創世紀說到, 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所被造, 叫做神子。所以人當然有造物主的本質。 在這個本質是同源的基礎上,讓我們體會一下, 變化的模型是這樣產生的。宇宙中的法性, 和我們生命中本來就存在的自性, 在在這個花花世界裡,有情眾生交會和接觸的那一刻。
兩個同質性的覺性, 產生了感應。 人因為這樣心中的感應, 就會起而行之, 當然會對環境產生動作, 而發生了變化。 這個變化的過程,就是宇宙被創造的模型 。這個過程,就是在易道本體中所強調的變化。說得更清楚確認一點, 創造世界的過程,就是變化的過程。 造物主和我們的覺性相感應,創造了我們, 這是神所創造的世界, 也是一個在神覺性下變化的世界。
我們和所處的世界,以及人士發生感應, 在心中造成了悸動。這樣的感應,讓我們起身而行。 因為這樣和周遭環境的感應,我們創造了我們自己的世界。 說的更貼切一點, 我們的世界,是在我們覺性感應裡, 在逐步變化中被創造的。 這樣一層又一層的由高而低,由外而內, 無限的世界,在每個角色覺性裡相感應, 而被創造了。
這個創造的過程,就是易道本體中所強調的變化。 用學術的術語來說,這樣的過程,叫做陰陽交感。生命本自俱足的覺察力, 為了想要體認這個造物主所創造活潑的宇宙,覺性裡體會到宇宙中感應, 這個感應會形諸於外界,而成為的變化, 以及其變化規則。
每個角色在同體網中的相互感應,就是易道中自然顯示變化的基本之理,也是變化之氣。但是,不要把變化看得太狹隘。 每一個變化,都是來自於本體和我們的相感, 或者是本體和環境的感應。在這個角度上,值得特殊注意的方向是,變化或易之理,是就整體的觀感而產生的,是易的大理與基理。
從這個意義說,變化有其本體的所趨, 而本體感應又會產生變化。跳過言語以及文字形容的極限, 或者說是障礙吧。 你怎麼不能說是,本體就是變化, 變化就是本體呢?這兩者本來就是一個, 只是一個體,一個在用而已, 這就是本體的多面性。 說穿了,其本即其不易之易,所指向的無限創生力。
這樣的一個詮釋,或許很多人仍是很難瞭解本體的變化。 說的簡單一點, 本體就是其所創生的萬物萬事,以及此等萬物萬事自然形成的交易網路,就是本體。在這裡我們很簡單的作個結論, 本體本身就呈現了一個活潑動態的宇宙氣象 , 然而時空為其存在發展的方式, 這是在易道變化中,最強調的時位之理, 也就是變化的時間和空間。
而在這樣的時空中,容納了我們的覺性。而我們的覺性又和我們所處的環境發生的感應, 創造了我們的世界。 宇宙中的大千世界,就這樣的被創造了。這樣的瞭解就是是宇宙之理即人心之理,易的特性也正說明了人性的特質。在這裡筆者不得不用文字,引經據典一番了。依中庸說,人的心性有其兩面,一是未發之中,一是已發而能中節之和。
所謂中是人性中未發的情感,其發出可以反映人與萬物相處的狀態與關係。此一狀態與關係為和或為不和,和能導致生之繁榮與發展,是為生物。不和則為相互抵制或克制,形成障礙與病態,趨向毀滅,是為滅物。能夠超克矛盾與障礙,持續生物,則能繼善成性,品物流行,保合太和。
在中庸的中和理論的基礎上,我們再進行以易的的本體論作詮釋。人心之為人心,是因為其能感應萬物萬事,因其感而應,也因其應而感。就其感應之實說是為人心之易,就其能感應之源說是為人心之不易。總言之,此即人心所在之性,中庸以其未發時為中,已發時為情。人心之感應可以無窮,也就顯示其活力之源可以無盡。
如此,則此源可以說其為人心之中的不易之易或易之不易,而所謂中也未嘗不是一種感應的不著物的狀態,正如不易之易未嘗息也。如就心而言,則是一種清明平和的知覺 (tranquil awareness),一如水面無波,水中無浪,水上無風,但不表示水面之不存,水性之不在。
人心應事應物而感,應感而應,也非只是性發為情而失其性,性是一個動態潛存整體,是存有的一種方式,包含其可以實有化的情,可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性所含的直覺與意識的功能即是心。心性的活動是有目的性的 (purposive),是生命體內在的活力所在。其目的性是有生命意義與宇宙意義的。當分析言之。
心的感應活動可析為三:一為知覺以認定物件,二為情感以表達狀態,三為意志以確定行動目標或方向。知覺以感應萬物,其目的在致知,使經驗形成知識。知覺以感應萬物,因性而發為情,其目的則在致和,是存在的狀態成為平衡和諧。知覺以感應萬物,因性而發為意與志,其目的則在致行。致行則有其物件的目標,旨在改變事物以成其善。
所謂善即是事物之間的實際狀態的和諧與生意,同時也兼指生命獨立體的生命維護。心之具有創造的樞紐是就此言的。也可以說,此一基於心性的主動性的致善的因果,有效性使吾人省知心性的創造力與創造性之所在。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