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辨業論治系列之五 重陰必陽不息重陽必陰
李秉信
太多的人,在判斷事情上, 只在乎眼前的是非對錯。 在面對無法避免的遭遇, 在乎的只是好運氣壞運。 很少人知道,在中華文化傳統的思想中,陰陽消長的意義, 是遠遠超過他字面上,所能表達的。 換句話來說, 不論是對還是錯, 好還是壞, 黑還是白,他們本來就是同一件事。 很多人侷限在六根的有限中,聽不懂這樣的道理。在造物者的眼裡,這宇宙當中, 萬事萬物都來自於本體。 然而本體,很難用我們執著形相上的六根抓。 中國人的智慧, 在這個時候,呈現出他的工具性。
既然你喜歡用六根來感覺, 那就用習氣來解釋習氣, 用六根來解釋六根, 甚至用是非對錯,來解釋真理。 說到了六根和習氣, 沒有一個敘述有辦法超脫出生滅。生滅之間最好的符號,就是陰陽。用陰陽的轉換, 詮釋本體的存在, 也用陰陽的消長, 解釋本體的永恆。中醫學用陰陽消長的觀點,來說明生命的運動,也說明健康和疾病的問題。更具體的來說,陰陽的消和長,體現了中醫學這個動態的觀點, 本體不動在恆動的平衡點下。陰和陽,它不是絕對的,它是運動的,出現了消和長這種規律。
陰和陽在運動變化過程中,處於一個勻平狀態,在哲學上稱之為一,也稱之為均,也稱之為勻。 從均勻唯一的觀點來看, 天道沒有吉凶, 只是,生命喜歡解釋他而已。在生滅以及陰陽的消長過程中,沒有好壞及對錯,只是有沒有平衡而已。處於這種狀態下,對事物,意味著處於正常狀態,對人體,意味著處於健康狀態,所以中醫才講,「陰陽勻平,命曰平人」。 張景岳講,「陰陽合和,命曰平人」,這個一、勻、均,是屬於常態,屬於生理狀態,屬於健康狀態。
中醫所說的健康,用陰陽學說來解釋,是指人機體內部,通過陰陽的消長變化用陰陽消長的觀點,來闡述疾病的運動規律。陰陽勻平屬於常,而陰陽不勻平,我們稱之為陰陽失調。陰陽失調有盛衰的變化,通通稱之為偏、異、變,變、偏,意味著陰陽消長的結果,不能夠使機體處於勻平狀態。當不處於平衡點的時候,才會從健康狀態轉化為疾病狀態,這就是陰陽消長這個原理。在我們醫學上,它的重要意義,一言以蔽之,中醫學用陰陽消長這個原理,建立起通過動態量變化。
這樣一個觀點,去看陰陽的運動,來看待事物和生命的運動變化,達到陰陽勻平的狀態。 這樣的平衡狀態,是整體的。機體與環境之間,通過消長的變化,達到勻平狀態,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環境之間,處於陰陽勻平的狀態,意味著健康,屬於正常的生命過程。既然,整個過程沒有恒定,是動態的。 在系統醫學能量平衡之下, 陰陽的角色要怎麼界定呢?在這裡, 我們必須要引用易經對於陰陽之間互換,看透深藏在表相下的本體。也就是說, 在系統的恆定當中,至陰可以平衡,至陽當然也可以平衡。亡陰可以平衡,亡陽自然也可以平衡。
關鍵是在於, 陰可以是陽,陽也可以是陰,叫做陰陽轉化。陰陽轉化真正的含義,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屬於陰陽的質變,突變。 陰陽轉化的條件是在於「重」,「極」。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這樣的發生,也可以在大自然當中看到。如同四季更替, 冬至到了極點一定是陽生, 夏至到了極點也一定是陰生。 這是易經裡十二消息卦, 生生不息的變化。 許多剛學習易經的人,很難了解陰陽轉換不止,這樣變化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在本體的觀念當中, 不斷地新陳代謝, 才能夠生出每個都像是你, 但絕對不是你的你。 你看你家院子裡的花, 每一朵花都是那麼的相似, 但是沒有一朵花, 是你知道原來的那朵花。 大自然的奧秘,藉著日中為重陽,夜半為重陰, 又開始新的一天的循環。這樣的周而復始,永不止息, 才是永恆的真諦。人體氣化過程,也是一段趨近於永恆的經過。 套句聖經上的話來說, 我們的存活,是為了彰顯神的永恆。身體像是一個小型的世界一樣,藉著化氣與成形,形氣相互轉化, 讓生命一天有一天的存活下去。
就算是在疾病過程中,病性的轉化,遵循著這樣轉化的原則, 來維持生命的存在。 這樣的過程,叫做寒極生熱,熱極生寒。證候的轉化, 才能夠生生不滅的,陰證轉化為陽證,陽證轉化為陰證。陰陽轉化的意義, 叫做生命體的質變,甚至可以說是突變, 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轉化的目的, 到底是為了什麼?人體的奧秘,就是在陰陽的動態調節下, 形成平衡。 藉著不斷的轉換和變化,事物矛盾的雙方,經過鬥爭以後,在一定的條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 若是變化的方向只有單方面, 一定無法避免滅亡。 生存的奧秘是再生, 就是新約聖經裡說的死裡復活。耶穌基督死後三日的復活, 說這也正是這種陰陽轉化道理。是指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就是互相轉變,最後達到平衡。互相變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 生也可以變成死,死也可以復活再生。如果說陰陽消長,屬於陰陽之間,量的變化的話,那麼陰陽轉化,是屬於陰陽之間的質變。再進一步的說陰陽消長,屬於陰陽之間變化之漸變的話,那麼陰陽轉化,就屬於陰陽之間的突變。
陰陽轉化的條件,我們前面講陰陽轉化,是強調陰陽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方可以互相轉化。捨此條件,陰陽不能夠互相轉化。在咱們中醫學裡面也好,中國古代哲學也好,這個轉化條件用兩個字來表達,就是「重」或者「極」。大家都知道,咱們成語裡有一個物極必反,強調那個極。中醫學裡面還有個重,內經裡提出這個重,作為一個條件,內經提出了「重陰必陽,重陽必陰」,說「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用「重」和「極」,作為陰陽之間相互轉化的條件。
沒有這個條件,陰陽之間是不能夠互相轉化的。 這樣的觀念,非常普遍用在,基督徒講究的重生, 那是一個破碎自己的過程。 在羅馬書說的的非常到味, 保羅再三告誡教會裡的使徒, 若是無法破碎老我, 聖靈是無法進入到我們的生命中, 成為一個新我。 如此都是在同一個我之下的轉變, 非常具有中華文化陰陽轉化的觀點。 這樣一個轉變,說明自然界和人體的運動變化,比如,四季的更替,春夏秋冬的變化,冬至陽生,夏至陰生,春夏秋冬在二至的時候,就是陰陽在二至這樣的條件下,就是陰陽互相轉化的。
到夏至陽之極,時候的轉變一定是陽極陰生,由陽轉化為陰,冬至陰極而輚化為陽,陰極一陽生,冬至一陽生,晝夜也是如此。中午,日中稱之為重陽,而夜半稱之為重陰,由夜半再往前走,時間就進入晝,那麼日中再往下走,就進入到夜,這個時間範疇,所以也表現為陰陽在這兩個點上,日中這個點、夜半這個點,是陰陽相互轉化的條件,在這個條件下就開始轉化。作為人體來說,正常狀態下的氣化過程,化氣成形這對矛盾,由形到氣,由有形到無形,要互相轉化,因為陰陽具有轉化這樣一個條件.
用這樣一個原理,陰陽來解釋,那麼陽化氣,陰成形,體現化氣與成形之間的相互轉化,用它來解釋陰陽的轉化這個原理,來解釋氣化的過程。至於說氣化過程有物質、有功能,有物質和功能之間相互轉化,,從氣化的基本形式,形、氣之間和形、氣的轉化。 這些觀念都是用陰陽學說,來闡述這樣一個基本原理。如在異常生命過程中的疾病過程,病性的轉化,寒和熱之間的轉化,機體受病因的作用以後,通過邪正交爭,以病理變化的形式,反應出來。這些病理變化,用陰陽學說來分析,它有寒性的病理變化,也有熱性的病理變化。
中醫學認為,在病理狀態下,這個寒性的病理變化,和熱性的病理變化,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不斷的運動變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寒性可轉化為熱性,熱性也可以轉化為寒性,這樣一個觀點,病理性質的寒熱的不斷變化,用動態的觀點看它,是不斷地變化的,這一個觀點和西醫學是不同的.
太多的人,在判斷事情上, 只在乎眼前的是非對錯。 在面對無法避免的遭遇, 在乎的只是好運氣壞運。 很少人知道,在中華文化傳統的思想中,陰陽消長的意義, 是遠遠超過他字面上,所能表達的。 換句話來說, 不論是對還是錯, 好還是壞, 黑還是白,他們本來就是同一件事。 很多人侷限在六根的有限中,聽不懂這樣的道理。在造物者的眼裡,這宇宙當中, 萬事萬物都來自於本體。 然而本體,很難用我們執著形相上的六根抓。 中國人的智慧, 在這個時候,呈現出他的工具性。
既然你喜歡用六根來感覺, 那就用習氣來解釋習氣, 用六根來解釋六根, 甚至用是非對錯,來解釋真理。 說到了六根和習氣, 沒有一個敘述有辦法超脫出生滅。生滅之間最好的符號,就是陰陽。用陰陽的轉換, 詮釋本體的存在, 也用陰陽的消長, 解釋本體的永恆。中醫學用陰陽消長的觀點,來說明生命的運動,也說明健康和疾病的問題。更具體的來說,陰陽的消和長,體現了中醫學這個動態的觀點, 本體不動在恆動的平衡點下。陰和陽,它不是絕對的,它是運動的,出現了消和長這種規律。
陰和陽在運動變化過程中,處於一個勻平狀態,在哲學上稱之為一,也稱之為均,也稱之為勻。 從均勻唯一的觀點來看, 天道沒有吉凶, 只是,生命喜歡解釋他而已。在生滅以及陰陽的消長過程中,沒有好壞及對錯,只是有沒有平衡而已。處於這種狀態下,對事物,意味著處於正常狀態,對人體,意味著處於健康狀態,所以中醫才講,「陰陽勻平,命曰平人」。 張景岳講,「陰陽合和,命曰平人」,這個一、勻、均,是屬於常態,屬於生理狀態,屬於健康狀態。
中醫所說的健康,用陰陽學說來解釋,是指人機體內部,通過陰陽的消長變化用陰陽消長的觀點,來闡述疾病的運動規律。陰陽勻平屬於常,而陰陽不勻平,我們稱之為陰陽失調。陰陽失調有盛衰的變化,通通稱之為偏、異、變,變、偏,意味著陰陽消長的結果,不能夠使機體處於勻平狀態。當不處於平衡點的時候,才會從健康狀態轉化為疾病狀態,這就是陰陽消長這個原理。在我們醫學上,它的重要意義,一言以蔽之,中醫學用陰陽消長這個原理,建立起通過動態量變化。
這樣一個觀點,去看陰陽的運動,來看待事物和生命的運動變化,達到陰陽勻平的狀態。 這樣的平衡狀態,是整體的。機體與環境之間,通過消長的變化,達到勻平狀態,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環境之間,處於陰陽勻平的狀態,意味著健康,屬於正常的生命過程。既然,整個過程沒有恒定,是動態的。 在系統醫學能量平衡之下, 陰陽的角色要怎麼界定呢?在這裡, 我們必須要引用易經對於陰陽之間互換,看透深藏在表相下的本體。也就是說, 在系統的恆定當中,至陰可以平衡,至陽當然也可以平衡。亡陰可以平衡,亡陽自然也可以平衡。
關鍵是在於, 陰可以是陽,陽也可以是陰,叫做陰陽轉化。陰陽轉化真正的含義,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屬於陰陽的質變,突變。 陰陽轉化的條件是在於「重」,「極」。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這樣的發生,也可以在大自然當中看到。如同四季更替, 冬至到了極點一定是陽生, 夏至到了極點也一定是陰生。 這是易經裡十二消息卦, 生生不息的變化。 許多剛學習易經的人,很難了解陰陽轉換不止,這樣變化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在本體的觀念當中, 不斷地新陳代謝, 才能夠生出每個都像是你, 但絕對不是你的你。 你看你家院子裡的花, 每一朵花都是那麼的相似, 但是沒有一朵花, 是你知道原來的那朵花。 大自然的奧秘,藉著日中為重陽,夜半為重陰, 又開始新的一天的循環。這樣的周而復始,永不止息, 才是永恆的真諦。人體氣化過程,也是一段趨近於永恆的經過。 套句聖經上的話來說, 我們的存活,是為了彰顯神的永恆。身體像是一個小型的世界一樣,藉著化氣與成形,形氣相互轉化, 讓生命一天有一天的存活下去。
就算是在疾病過程中,病性的轉化,遵循著這樣轉化的原則, 來維持生命的存在。 這樣的過程,叫做寒極生熱,熱極生寒。證候的轉化, 才能夠生生不滅的,陰證轉化為陽證,陽證轉化為陰證。陰陽轉化的意義, 叫做生命體的質變,甚至可以說是突變, 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轉化的目的, 到底是為了什麼?人體的奧秘,就是在陰陽的動態調節下, 形成平衡。 藉著不斷的轉換和變化,事物矛盾的雙方,經過鬥爭以後,在一定的條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 若是變化的方向只有單方面, 一定無法避免滅亡。 生存的奧秘是再生, 就是新約聖經裡說的死裡復活。耶穌基督死後三日的復活, 說這也正是這種陰陽轉化道理。是指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就是互相轉變,最後達到平衡。互相變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 生也可以變成死,死也可以復活再生。如果說陰陽消長,屬於陰陽之間,量的變化的話,那麼陰陽轉化,是屬於陰陽之間的質變。再進一步的說陰陽消長,屬於陰陽之間變化之漸變的話,那麼陰陽轉化,就屬於陰陽之間的突變。
陰陽轉化的條件,我們前面講陰陽轉化,是強調陰陽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方可以互相轉化。捨此條件,陰陽不能夠互相轉化。在咱們中醫學裡面也好,中國古代哲學也好,這個轉化條件用兩個字來表達,就是「重」或者「極」。大家都知道,咱們成語裡有一個物極必反,強調那個極。中醫學裡面還有個重,內經裡提出這個重,作為一個條件,內經提出了「重陰必陽,重陽必陰」,說「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用「重」和「極」,作為陰陽之間相互轉化的條件。
沒有這個條件,陰陽之間是不能夠互相轉化的。 這樣的觀念,非常普遍用在,基督徒講究的重生, 那是一個破碎自己的過程。 在羅馬書說的的非常到味, 保羅再三告誡教會裡的使徒, 若是無法破碎老我, 聖靈是無法進入到我們的生命中, 成為一個新我。 如此都是在同一個我之下的轉變, 非常具有中華文化陰陽轉化的觀點。 這樣一個轉變,說明自然界和人體的運動變化,比如,四季的更替,春夏秋冬的變化,冬至陽生,夏至陰生,春夏秋冬在二至的時候,就是陰陽在二至這樣的條件下,就是陰陽互相轉化的。
到夏至陽之極,時候的轉變一定是陽極陰生,由陽轉化為陰,冬至陰極而輚化為陽,陰極一陽生,冬至一陽生,晝夜也是如此。中午,日中稱之為重陽,而夜半稱之為重陰,由夜半再往前走,時間就進入晝,那麼日中再往下走,就進入到夜,這個時間範疇,所以也表現為陰陽在這兩個點上,日中這個點、夜半這個點,是陰陽相互轉化的條件,在這個條件下就開始轉化。作為人體來說,正常狀態下的氣化過程,化氣成形這對矛盾,由形到氣,由有形到無形,要互相轉化,因為陰陽具有轉化這樣一個條件.
用這樣一個原理,陰陽來解釋,那麼陽化氣,陰成形,體現化氣與成形之間的相互轉化,用它來解釋陰陽的轉化這個原理,來解釋氣化的過程。至於說氣化過程有物質、有功能,有物質和功能之間相互轉化,,從氣化的基本形式,形、氣之間和形、氣的轉化。 這些觀念都是用陰陽學說,來闡述這樣一個基本原理。如在異常生命過程中的疾病過程,病性的轉化,寒和熱之間的轉化,機體受病因的作用以後,通過邪正交爭,以病理變化的形式,反應出來。這些病理變化,用陰陽學說來分析,它有寒性的病理變化,也有熱性的病理變化。
中醫學認為,在病理狀態下,這個寒性的病理變化,和熱性的病理變化,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不斷的運動變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寒性可轉化為熱性,熱性也可以轉化為寒性,這樣一個觀點,病理性質的寒熱的不斷變化,用動態的觀點看它,是不斷地變化的,這一個觀點和西醫學是不同的.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