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先天業力病系列之三十七 其用物弘矣其取精多矣
李秉信
在討論先天業力病概念的時候,「精」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中國傳統的醫學中,經由閎觀推理所得到的,屬於微觀概念的名詞。蓋「精」的本意,有微小之意。「夫精,小之微也」(莊子、秋子)。有物之純至之性之意,「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佐傳、昭公七年)。
這樣的味道,意即指具有某特異性的最根本的基礎物質。與今日化學中的分子和生物學中的細胞的概念相當。在內經中,精的內涵包括兩大類:一、即人身外諸精,有水穀之精和呼吸之精。二、即人身諸精:有先天(始生)之精,五藏六府之精和體、竅、液諸精。所以同是「精」字,其所指的內容可能互不相同,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天有精、地有形」(素五167)「夫精神者,所受於天也。而形體者,所稟於地也」(淮南子、精神訊)。此處之「精」是指具有稟賦於先天之本性的基礎物質。也就是具有「天德」的物質。就之人體而言,就是父母雙方生殖之精所結合而成,具有新生一代一切特性的受精卵。由此精再發育、生長成為一個新的個體。所以內經說「生之來,謂之精」(靈八2)。
此始生之精所含的天德(即遺傳因子),乃存在於細胞核內的染色體。更進一步,具體地說,天德即是染色體上的種種基因(gene)。每個人所具有不同的解剖、生理、心理的特徵,即完完全全受此基因所決定,此乃是天德的作用,也是始生之精的功能
始生之精藉著神的作用,經由腦髓、骨、脈、肉、筋、皮、毛、五藏的發育而成為一個人。依據內經作者的想法,此始生之精乃藏於人體的腎藏之中,以便能不斷發揮它的功能-真氣,和再傳此精給下一代。所以說「腎藏精」(靈八10)。「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素九41)。
「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陰陽調和,故能有子」(素一23)「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靈四七1)。「真氣者,所受於天與榖氣並而充身也」(靈七五32)。通常使用「精神」二字時,此「精」乃指先天之精,始生之精而言。
人身之中,除了先天之精外,各種組織器官之中還各有其精。內經中提到的有「五藏六府之精」「骨之精」「筋之精」「血之精」「氣之精」「肌肉之精」(靈八十2)。「液之精」(靈二八9)。雖然未將每一種組織之精詳加敘述,但由此卻可知道,在內經時代已具有相當於組織學中「細胞」的概念。
只是因為客觀科技條件的限制,未能作進一步的探討而已。至於先天之精與人體不同組織諸精的關係,內經中則未進一步說明。然而,以現代細胞學的知識知之,人身中各種不同組織的細胞,均含有與先天,始生之精相同的天德-染色體。但為何會有各自不同的型態和功能的分化?則仍是未解之謎。
至於它們的一切特性,則無不受先天之精的支配。故內經中,常以「精氣」二字的先天之「精」,來涵蓋全身各個不同諸精的功能。內經中又有「天地精氣」。其廣義者指的是先天之精和後天水穀、呼吸諸氣。如「不能極於天地精氣,則死矣」(素九47)。其狹義者,指的是「天」的「呼吸精氣」(素一33)和「地」的「水穀精氣」。所以說:「天地有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靈五六3)。
此「呼吸精氣」,乃是指空氣中氧氣之謂(O2),進入人體之後,即入脈管,隨著循環而周於全身,故曰:「肺之濁氣,下注於經」(靈四十1)其「水穀精氣」則經由上、中焦的吸收及流通走於經脈的內外而養藏府肢節。上、中焦中的水穀精氣又名衛氣和營氣。此及內經所述:「榖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藏,別出兩行,營衛之道」(靈五六3)。
「營衛者,精氣也」(靈十八11)。「營者,水穀之精氣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素四三23)「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素四五11)。以今日生化學的觀點來看,則「水穀精氣」實包括所具有營養功能的營養素,「精」字更是指的這些營養素的分子。它們是水(H2O)、葡萄醣(C6H12O6)碳水化合物等各種脂肪化合物、各類、多胺基酸種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所以內經中的「精」,其內涵可以是始生的先天之精,或人體各種組織之精、或呼吸之精,或水穀之精。此均需要按上下文意予以區別。而單講「精氣」時,常是指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營衛「氣」而言。二者的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機能。這也就是「真氣者,所受於天,與榖氣並而充身」(靈七五32)之意。
內經中「人身之精」的概念,可以看做今日組織學中細胞概念的雛形,「人身外之精」的概念則為生化學中分子觀念的濫觴。「精」的學說則為內經時代經由閎觀推理所得到的微觀知識。內經中討論「精」的官能、病機、治則或道生,常是先後天之精合併一起討論的。至於身體組織諸精則很少提到。故以下提到「精」時,除非言明另有所指外,均為「先、後天之精」的意思。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在討論先天業力病概念的時候,「精」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中國傳統的醫學中,經由閎觀推理所得到的,屬於微觀概念的名詞。蓋「精」的本意,有微小之意。「夫精,小之微也」(莊子、秋子)。有物之純至之性之意,「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佐傳、昭公七年)。
這樣的味道,意即指具有某特異性的最根本的基礎物質。與今日化學中的分子和生物學中的細胞的概念相當。在內經中,精的內涵包括兩大類:一、即人身外諸精,有水穀之精和呼吸之精。二、即人身諸精:有先天(始生)之精,五藏六府之精和體、竅、液諸精。所以同是「精」字,其所指的內容可能互不相同,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天有精、地有形」(素五167)「夫精神者,所受於天也。而形體者,所稟於地也」(淮南子、精神訊)。此處之「精」是指具有稟賦於先天之本性的基礎物質。也就是具有「天德」的物質。就之人體而言,就是父母雙方生殖之精所結合而成,具有新生一代一切特性的受精卵。由此精再發育、生長成為一個新的個體。所以內經說「生之來,謂之精」(靈八2)。
此始生之精所含的天德(即遺傳因子),乃存在於細胞核內的染色體。更進一步,具體地說,天德即是染色體上的種種基因(gene)。每個人所具有不同的解剖、生理、心理的特徵,即完完全全受此基因所決定,此乃是天德的作用,也是始生之精的功能
始生之精藉著神的作用,經由腦髓、骨、脈、肉、筋、皮、毛、五藏的發育而成為一個人。依據內經作者的想法,此始生之精乃藏於人體的腎藏之中,以便能不斷發揮它的功能-真氣,和再傳此精給下一代。所以說「腎藏精」(靈八10)。「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素九41)。
「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陰陽調和,故能有子」(素一23)「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靈四七1)。「真氣者,所受於天與榖氣並而充身也」(靈七五32)。通常使用「精神」二字時,此「精」乃指先天之精,始生之精而言。
人身之中,除了先天之精外,各種組織器官之中還各有其精。內經中提到的有「五藏六府之精」「骨之精」「筋之精」「血之精」「氣之精」「肌肉之精」(靈八十2)。「液之精」(靈二八9)。雖然未將每一種組織之精詳加敘述,但由此卻可知道,在內經時代已具有相當於組織學中「細胞」的概念。
只是因為客觀科技條件的限制,未能作進一步的探討而已。至於先天之精與人體不同組織諸精的關係,內經中則未進一步說明。然而,以現代細胞學的知識知之,人身中各種不同組織的細胞,均含有與先天,始生之精相同的天德-染色體。但為何會有各自不同的型態和功能的分化?則仍是未解之謎。
至於它們的一切特性,則無不受先天之精的支配。故內經中,常以「精氣」二字的先天之「精」,來涵蓋全身各個不同諸精的功能。內經中又有「天地精氣」。其廣義者指的是先天之精和後天水穀、呼吸諸氣。如「不能極於天地精氣,則死矣」(素九47)。其狹義者,指的是「天」的「呼吸精氣」(素一33)和「地」的「水穀精氣」。所以說:「天地有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靈五六3)。
此「呼吸精氣」,乃是指空氣中氧氣之謂(O2),進入人體之後,即入脈管,隨著循環而周於全身,故曰:「肺之濁氣,下注於經」(靈四十1)其「水穀精氣」則經由上、中焦的吸收及流通走於經脈的內外而養藏府肢節。上、中焦中的水穀精氣又名衛氣和營氣。此及內經所述:「榖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藏,別出兩行,營衛之道」(靈五六3)。
「營衛者,精氣也」(靈十八11)。「營者,水穀之精氣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素四三23)「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素四五11)。以今日生化學的觀點來看,則「水穀精氣」實包括所具有營養功能的營養素,「精」字更是指的這些營養素的分子。它們是水(H2O)、葡萄醣(C6H12O6)碳水化合物等各種脂肪化合物、各類、多胺基酸種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所以內經中的「精」,其內涵可以是始生的先天之精,或人體各種組織之精、或呼吸之精,或水穀之精。此均需要按上下文意予以區別。而單講「精氣」時,常是指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營衛「氣」而言。二者的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機能。這也就是「真氣者,所受於天,與榖氣並而充身」(靈七五32)之意。
內經中「人身之精」的概念,可以看做今日組織學中細胞概念的雛形,「人身外之精」的概念則為生化學中分子觀念的濫觴。「精」的學說則為內經時代經由閎觀推理所得到的微觀知識。內經中討論「精」的官能、病機、治則或道生,常是先後天之精合併一起討論的。至於身體組織諸精則很少提到。故以下提到「精」時,除非言明另有所指外,均為「先、後天之精」的意思。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