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三、太衝
【解剖】在第一蹠骨之部,有前脛骨筋、淺腓骨神經枝。
【部位】在行間後。
【主治】虛勞嘔血、恐懼氣不足、嘔逆發寒、肝瘧令人腰痛、嗌乾胸脅支滿、太息,浮腫小腹滿、腰引少腹痛、足寒、大小便難、陰痛遺溺、溏泄、小便淋癃、小腹疝氣、腋下馬刀瘍瘻、胻痠踝痛、女子月水不通或漏血不止、小兒卒疝。
【摘要】產後出汗不止鍼太衝亟補之。《席弘賦》:「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鍼時要太衝。」又:「腳痛膝腫鍼三里,懸鍾二陵三陰交,更向太衝須引氣,指頭麻木自輕飄。」又:「咽喉最急先百會,太衝照海及陰交。」《標幽賦》:「心脹咽痛,鍼太衝而必除。」《通玄賦》:「行步難移,太衝最奇。」《勝玉歌》:「人行步苦艱難,中封太衝鍼便痊。」《肘後歌》:「股膝腫起瀉太衝。」《雜病穴法歌》:「赤眼迎香出血奇,臨泣太衝合谷侶。」又:「鼻塞鼻痔及鼻淵,合谷太衝隨手取。」又:「舌裂出血尋內關,太衝陰交走上部。」又:「手指連肩相引疼,合谷太衝能救苦。」又:「七疝大敦與太衝。」《馬丹陽十二訣》:「動脈知生死,能醫驚癇風,咽喉并心脹,兩足不能行,七疝偏墜腫,眼目似雲蒙,亦能療腰痛,鍼下有神功。」
【取法】足大趾外側歧骨之間,當一二蹠骨接濟部微前。
【鍼灸】鍼二分,灸三壯。
太衝
本穴與衝陽傍近,進步擡足,首當其衝,故名之以「衝」。穴在跗上,足大指次指,歧骨間,故名「太衝」。以其近於大指也。
太衝穴底,與湧泉相對。湧泉屬腎,又《素問.水熱穴論篇》云:「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氣之下行也,名曰太衝。」王注:「腎脈與衝脈併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衝。」其所治症,多同於湧泉,當與腎經諸穴互參之。
【解剖】在第一蹠骨之部,有前脛骨筋、淺腓骨神經枝。
【部位】在行間後。
【主治】虛勞嘔血、恐懼氣不足、嘔逆發寒、肝瘧令人腰痛、嗌乾胸脅支滿、太息,浮腫小腹滿、腰引少腹痛、足寒、大小便難、陰痛遺溺、溏泄、小便淋癃、小腹疝氣、腋下馬刀瘍瘻、胻痠踝痛、女子月水不通或漏血不止、小兒卒疝。
【摘要】產後出汗不止鍼太衝亟補之。《席弘賦》:「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鍼時要太衝。」又:「腳痛膝腫鍼三里,懸鍾二陵三陰交,更向太衝須引氣,指頭麻木自輕飄。」又:「咽喉最急先百會,太衝照海及陰交。」《標幽賦》:「心脹咽痛,鍼太衝而必除。」《通玄賦》:「行步難移,太衝最奇。」《勝玉歌》:「人行步苦艱難,中封太衝鍼便痊。」《肘後歌》:「股膝腫起瀉太衝。」《雜病穴法歌》:「赤眼迎香出血奇,臨泣太衝合谷侶。」又:「鼻塞鼻痔及鼻淵,合谷太衝隨手取。」又:「舌裂出血尋內關,太衝陰交走上部。」又:「手指連肩相引疼,合谷太衝能救苦。」又:「七疝大敦與太衝。」《馬丹陽十二訣》:「動脈知生死,能醫驚癇風,咽喉并心脹,兩足不能行,七疝偏墜腫,眼目似雲蒙,亦能療腰痛,鍼下有神功。」
【取法】足大趾外側歧骨之間,當一二蹠骨接濟部微前。
【鍼灸】鍼二分,灸三壯。
太衝
本穴與衝陽傍近,進步擡足,首當其衝,故名之以「衝」。穴在跗上,足大指次指,歧骨間,故名「太衝」。以其近於大指也。
太衝穴底,與湧泉相對。湧泉屬腎,又《素問.水熱穴論篇》云:「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氣之下行也,名曰太衝。」王注:「腎脈與衝脈併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衝。」其所治症,多同於湧泉,當與腎經諸穴互參之。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