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道易治系統模型博士論文系列之三 大彌綸宙宇小纖悉秋毫
中醫師 李秉信
幾千年以來,中醫各家學說百花爭鳴,百家齊放。其中講到生命驅動力扶陽派,最基礎支持論述,是來自於《周易》對中醫學重陽思想的影響。如同我們在之前所論述,當人體內外的宇宙,遵循著圓運動時,太陽的照射,或者是陽氣的角色,確定了每一個停格點的陰陽關係。
古代的醫聖前賢觀察到了這個特殊的關係,拿來運用到身體疾病的治療及養生。黃帝內經裡有關時間以及經氣流動的論述,都是繞在陰陽停格點加以發揮。哲學家及思想家把時間的流動,空間的改變,賦予信息在每一個陰陽停格點。這一套的理論論述,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周易》。
簡單的來說每一個物質運動的狀態,都可以陽爻(一)和陰爻(一一)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對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長轉化的矛盾關係,以促進事物的發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陰陽矛盾的對立,依存和消長轉化的運動中,始終強調了陽主陰從的兩者關係。
如《彖傳》中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談到“坤元”時則說是“乃順承天”的,其意是說,陽為統轄,陰為順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些在乾卦上交錯的文字,指出了陽氣的健運,才能導致“動” 。這股推動變化的驅動力,形成事物的生生化化,才能發揮事物本身應有的作用。
可知《周易》的根本核心,始終強調了 “動”的一面。認為沒有“動” ,就無所謂一切事物的生生化化,生長壯大。 《周易》這一原始的對於一切事物矛盾的解說,即沒有陽物質的動,導致陰陽二氣的相推相感作用,就無所謂一切事物的生成和發展。
其核心思想始終強調了陽的重要性,也可以認為,這是《周易》對陰陽學說的基本原則,和科學內涵,並以此原則道出了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作為經典的中醫師,必須要了解驅動力的本質。在處方中融入融入渾然天成的天時,才能夠水到渠成的藥到病除。
這樣的味道,如《乾卦》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法,與曰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從而提出了 “天人相應”的思想。《周易》的這一哲理,對於後世醫家開方治則,,至是基本論述對,奠定了定海神針里程碑。醫者若不能掌握病程的發展,只是病人陽氣流動的狀態,就無法掌握經典中醫的精神所在。
人體內外大小宇宙的合一,對於後世中醫學的重陽思想,產生了鉅大的影響,更是所有中醫思想的主軸。這樣的論述,充斥在中醫經典當中。舉個例子來說,《靈樞•逆順肥瘦》篇即曾清楚的指出:“脈行之逆順: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不僅僅是,人體外在的大宇宙,遵循著陽氣運動的方向。人體內在的小宇宙,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遵循著陽氣運動的方向,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逆順方向。具體來說,就是:手三陰肺、心、心包經各經,從胸走到手是順,從手走到胸就是逆;順逆的方向,筆者會在下來的論述中,做一套完整模型的陳述。
這是所有中醫師,郎朗上口的知識點。手三陽大腸、小腸、三焦經,從手走到頭是順,從頭走到手就是逆;足三陰肝、脾、腎經,從足走到腹是順,從腹走到足就是逆;足三陽膽、胃、膀胱經,從頭走到足是順,從足走到頭就是逆。從這些順逆中,既可以分辨出陽氣和陰氣的走向,也可以用來作為診斷病狀的參考。
搞清楚了什麼是順,什麼是逆,然後把手足陰陽各經絡的走向,按其上下順逆而先後聯繫起來,就是氣血循環周流不息的順序。說穿了,這並不是一套理論,而是扎扎實實用在臨床上的技術。中醫師講究子午流注針法,小言之,不過為針灸的一種配穴方法,大言之,則根源於五運六氣,概括了整個中醫經典醫學理論體系於其中。
圓運動陰陽交錯能量的釋放,故可喻作“大則彌綸宙宇,小則纖悉秋毫”的一種傳統的高級古典針法。從古代醫家些蛛絲馬跡的文字描述,可以看到先賢對於圓運動陰陽交錯能量釋放的講究。古醫家在用針前,未欲行針,先審晦晴,察其病源,論定何經絡,已定穴竅分明。了解現在病人生命狀態,是在內外宇宙圓運動的哪一個位置,是經典中醫下手治療的基本功。
下手治療之前,必須要先維持元氣。這是我們所說的,五行生剋補瀉於心。血支血忌,莫犯人神,太乙在宮,切莫施針。寒熱醉飽,勞弱風陰。春夏宜暖,秋冬大溫。端心正已,如待貴賓。左手按定,右手持針。下針如龍投大海,起針似猛虎離山。針有劫病之功,藥有拔山之力;氣血凝滯,須用砭針刺之。
針頭如粟米,氣出似雲煙。秋冬三五二四,春夏氣候已至。補陽瀉陰,瀉陽先呼,瀉陰吸存。循捫有穴,何病之因,疼痛已愈,隨除起針。患者病未,補陰重分。合穴相引,何患厥深。行針之士,當熟在心。先賢貴言,寶之如金,誓若漏言,祖考受刑。
子午流注開穴始於甲日甲戌時之膽經竅陰穴,中醫的理論是天人合一的理論,人體與自然相適應。甲為陽,其五方在東,五行為木,其候在春。甲為東方木。萬物之氣始於春,人體氣血的始發應於春,此為甲日之理。而甲戌時是由五運五氣運轉和周天的天度(即日月星辰在天體上所經的度數),則春分二月中,日之初度,依次而南,三月入奎婁,四月……,至二月復交於春分而入奎壁。
是日之長,時之煖,萬物始生,皆從奎壁始。日之短,時之寒,萬物收藏,皆從角軫始,故春分司啟,秋分司閉,啟為天門,閉為地戶。自奎壁而南,日就陽道,故曰天門。角軫而北,日就陰道,故曰地戶。蓋奎壁戌亥之間,在位為乾(西北),是五運丹天之氣所經之處故戌天門。膽為甲木,井為春之始,故子午流注開穴始於甲日甲戌時開膽經竅陰穴。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幾千年以來,中醫各家學說百花爭鳴,百家齊放。其中講到生命驅動力扶陽派,最基礎支持論述,是來自於《周易》對中醫學重陽思想的影響。如同我們在之前所論述,當人體內外的宇宙,遵循著圓運動時,太陽的照射,或者是陽氣的角色,確定了每一個停格點的陰陽關係。
古代的醫聖前賢觀察到了這個特殊的關係,拿來運用到身體疾病的治療及養生。黃帝內經裡有關時間以及經氣流動的論述,都是繞在陰陽停格點加以發揮。哲學家及思想家把時間的流動,空間的改變,賦予信息在每一個陰陽停格點。這一套的理論論述,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周易》。
簡單的來說每一個物質運動的狀態,都可以陽爻(一)和陰爻(一一)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對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長轉化的矛盾關係,以促進事物的發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陰陽矛盾的對立,依存和消長轉化的運動中,始終強調了陽主陰從的兩者關係。
如《彖傳》中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談到“坤元”時則說是“乃順承天”的,其意是說,陽為統轄,陰為順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些在乾卦上交錯的文字,指出了陽氣的健運,才能導致“動” 。這股推動變化的驅動力,形成事物的生生化化,才能發揮事物本身應有的作用。
可知《周易》的根本核心,始終強調了 “動”的一面。認為沒有“動” ,就無所謂一切事物的生生化化,生長壯大。 《周易》這一原始的對於一切事物矛盾的解說,即沒有陽物質的動,導致陰陽二氣的相推相感作用,就無所謂一切事物的生成和發展。
其核心思想始終強調了陽的重要性,也可以認為,這是《周易》對陰陽學說的基本原則,和科學內涵,並以此原則道出了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作為經典的中醫師,必須要了解驅動力的本質。在處方中融入融入渾然天成的天時,才能夠水到渠成的藥到病除。
這樣的味道,如《乾卦》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法,與曰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從而提出了 “天人相應”的思想。《周易》的這一哲理,對於後世醫家開方治則,,至是基本論述對,奠定了定海神針里程碑。醫者若不能掌握病程的發展,只是病人陽氣流動的狀態,就無法掌握經典中醫的精神所在。
人體內外大小宇宙的合一,對於後世中醫學的重陽思想,產生了鉅大的影響,更是所有中醫思想的主軸。這樣的論述,充斥在中醫經典當中。舉個例子來說,《靈樞•逆順肥瘦》篇即曾清楚的指出:“脈行之逆順: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不僅僅是,人體外在的大宇宙,遵循著陽氣運動的方向。人體內在的小宇宙,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遵循著陽氣運動的方向,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逆順方向。具體來說,就是:手三陰肺、心、心包經各經,從胸走到手是順,從手走到胸就是逆;順逆的方向,筆者會在下來的論述中,做一套完整模型的陳述。
這是所有中醫師,郎朗上口的知識點。手三陽大腸、小腸、三焦經,從手走到頭是順,從頭走到手就是逆;足三陰肝、脾、腎經,從足走到腹是順,從腹走到足就是逆;足三陽膽、胃、膀胱經,從頭走到足是順,從足走到頭就是逆。從這些順逆中,既可以分辨出陽氣和陰氣的走向,也可以用來作為診斷病狀的參考。
搞清楚了什麼是順,什麼是逆,然後把手足陰陽各經絡的走向,按其上下順逆而先後聯繫起來,就是氣血循環周流不息的順序。說穿了,這並不是一套理論,而是扎扎實實用在臨床上的技術。中醫師講究子午流注針法,小言之,不過為針灸的一種配穴方法,大言之,則根源於五運六氣,概括了整個中醫經典醫學理論體系於其中。
圓運動陰陽交錯能量的釋放,故可喻作“大則彌綸宙宇,小則纖悉秋毫”的一種傳統的高級古典針法。從古代醫家些蛛絲馬跡的文字描述,可以看到先賢對於圓運動陰陽交錯能量釋放的講究。古醫家在用針前,未欲行針,先審晦晴,察其病源,論定何經絡,已定穴竅分明。了解現在病人生命狀態,是在內外宇宙圓運動的哪一個位置,是經典中醫下手治療的基本功。
下手治療之前,必須要先維持元氣。這是我們所說的,五行生剋補瀉於心。血支血忌,莫犯人神,太乙在宮,切莫施針。寒熱醉飽,勞弱風陰。春夏宜暖,秋冬大溫。端心正已,如待貴賓。左手按定,右手持針。下針如龍投大海,起針似猛虎離山。針有劫病之功,藥有拔山之力;氣血凝滯,須用砭針刺之。
針頭如粟米,氣出似雲煙。秋冬三五二四,春夏氣候已至。補陽瀉陰,瀉陽先呼,瀉陰吸存。循捫有穴,何病之因,疼痛已愈,隨除起針。患者病未,補陰重分。合穴相引,何患厥深。行針之士,當熟在心。先賢貴言,寶之如金,誓若漏言,祖考受刑。
子午流注開穴始於甲日甲戌時之膽經竅陰穴,中醫的理論是天人合一的理論,人體與自然相適應。甲為陽,其五方在東,五行為木,其候在春。甲為東方木。萬物之氣始於春,人體氣血的始發應於春,此為甲日之理。而甲戌時是由五運五氣運轉和周天的天度(即日月星辰在天體上所經的度數),則春分二月中,日之初度,依次而南,三月入奎婁,四月……,至二月復交於春分而入奎壁。
是日之長,時之煖,萬物始生,皆從奎壁始。日之短,時之寒,萬物收藏,皆從角軫始,故春分司啟,秋分司閉,啟為天門,閉為地戶。自奎壁而南,日就陽道,故曰天門。角軫而北,日就陰道,故曰地戶。蓋奎壁戌亥之間,在位為乾(西北),是五運丹天之氣所經之處故戌天門。膽為甲木,井為春之始,故子午流注開穴始於甲日甲戌時開膽經竅陰穴。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